一、孔子:春秋晚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主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 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著有《大學》。 三、子思: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著有《中庸》。 四、孟子:子思的學生。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五、荀子: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惡”,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六、董仲舒: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稱為“三綱五?!?。 七、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 “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人倫就是天理。“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主張通過學習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朱熹理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八、陸王心學: 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中期以后,封建專制統(tǒng)治陷入危機。 王陽明:心學的集大成者。這一學派也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學說。他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蝕,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九、李贄:明朝后期,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道學家(儒家中以正統(tǒng)自居的理學家,他們把儒家經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理論,一些貌似圣賢而實際品質惡劣的人以此為幌子)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為“扶天綱、立地紀”的神圣。 十、黃宗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十一、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問題。他經過實地考察寫成了巨著《天國郡國利病書》。 十二、王夫之:唯物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的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