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傷寒論》113方——烏梅丸,典型醫(yī)案

 谷山居士 2022-11-21 發(fā)布于上海

1巔頂痛——權依經(jīng)醫(yī)案

莫某,男,48歲,19781016日初診。半年來自感頭頂疼痛,伴有視物模糊,勞累后加重,手足心發(fā)熱,煩躁易怒。有慢性肝炎史,近月來肝功已轉正常。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細,處以烏梅湯:烏梅15枚,黃柏3克,黃連8克,干姜4.5克,黨參3克,桂枝3克,川椒2克,細辛3克,附子3克,當歸2克。水煎,分2次服,3劑。
二診:服上藥后,自感頭痛減輕,但視物仍模糊。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弦細,續(xù)服3劑。
三診:服藥后,巔頂已不痛,視力也大為好轉,自感頭腦較前清爽。繼用上方3劑,以善其后。[《古方新用》198131]
按語:厥陰之脈達于巔頂,今肝之陰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頭,故頭痛、視物不清?!督饏T要略》云:“夫肝之補,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diào)之。”烏梅丸正符此意,號為厥陰經(jīng)之總方,故以之補肝之體,則諸癥自除。《傷寒論名醫(yī)驗案精選》《經(jīng)方直解》
論:本案頭痛,視物模糊,此是陽厥不降,頭上經(jīng)氣壅塞所致。脈弦細者,此為木陷之脈,陰厥之脈也。手足心發(fā)熱,此不是胃腑熱蒸,反而中虛,陰陽不交,手足之陽,陷于手足心也。也就是小建中湯證的病理,手少陽陷于手心,足厥陰之陰中清陽,陷于足心。煩躁易怒,此為上熱,脈弦細者,此為下寒。上熱煩下陰弦,中氣不交手足熱,就出來了。
總結,無論外感,還是內(nèi)傷,煩躁易怒證,都是上熱,注意區(qū)別陽氣離根的煩躁而無易怒,此是虛煩虛燥。
烏梅丸證的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證,有很多經(jīng)方也都有這此證,所以比較難辨,區(qū)別他方的是此病臟寒,或中氣不交證。從眾多證中找出上熱下寒與中厥,這三者關系,就基本能確認為烏梅證。
本案手足心煩熱、煩躁易怒,也相同于黃連阿膠湯證。也會誤選用黃連阿膠證。但黃連阿膠的另一個主癥是不得臥。本案是頭痛為主癥,頭上壅塞,陽厥不降也。

2頭搖刺痛——梁頌名醫(yī)案

楊劉氏,53歲。病頭搖刺痛,時發(fā)時止,一日一夜發(fā)作10余次,發(fā)時頭搖,頻不可數(shù),夾持之不能正,頭痛用布包之,亦不能耐,且右目小眥紅赤如血塊。陳某以吳茱萸湯與之,頭搖略止,唯無大效,旋即復發(fā)。求診于余,頭搖為風,頭痛為火,目赤如血塊,是風火侵入血絡,血熱不流之表現(xiàn)也。此證病機在于目小眥紅赤如血塊。周微之曰:“厥陰火熾,眼必有赤脈。”斯言誠不欺我。陳某以吳茱萸湯,是溫肝之要劑,非肝中風火所宜也。余用烏梅丸,寒熱互用,平息肝風為主,更以歸須易當歸,引入肝絡,兼以羚羊角、菊花以清少陰之火,風清火平,頭搖自止,頭痛亦愈。更以通竅活血,數(shù)劑而痊。(梁頌名.梁翰芬醫(yī)案。廣東中醫(yī),1963,235)《經(jīng)方臨證集要》(《廣東中醫(yī)》)《經(jīng)方直解》《經(jīng)方研習》
論:頭痛,用吳茱萸湯,以為是臟腑俱寒,胃逆不降之厥逆,但此無效。頭搖,診為風動,目赤,診為火侵,用烏梅丸。
頭搖為風,風應肝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病也在肝。臟病為下寒,而目赤者,是為上熱之象。附子蜀椒溫下寒,黃連黃芩瀉上火,干姜溫中,烏梅細辛,降其沖逆。

3頭痛——宋柏杉醫(yī)案

頭疼伴有夜間3點的嘔吐、口渴
張某,女,45歲,雙塔山本地人。201472日就診。這患者就是以頭疼來就診的,頭疼18年,在各個醫(yī)院門診多方求治,針灸服藥,西藥中藥都吃了,沒什么效果?;颊叩谋砬榫褪翘貏e痛苦。自言每天到夜間三點鐘就嘔吐,口干渴,小便正常,舌淡暗苔干脈沉細,這種頭疼是臨床挺多見的。后來我給他處方,就是烏梅丸。烏梅24,細辛10,桂枝10,黃連24,黃柏6,當歸10,人參10,川椒6,干姜24,附子20。因有嘔吐,又加了吳茱萸30克。
當天夜間疼痛有明顯減輕,連服三天,疼痛大減,前后我給她服用了24劑徹底痊愈,而且臉色也變得紅了,原來特別難看的臉色現(xiàn)在變得非常紅潤,我在臨床上用烏梅丸治療頭疼的患者特別多。作者/宋柏杉 文字整理/王珓、炳程網(wǎng)摘

4偏頭痛——沈紹功醫(yī)案

李某,24歲,200089日初診(立秋)。病史:左側偏頭痛近1年,每因用腦過度時誘發(fā)。發(fā)作時頭脹跳痛,且伴眩暈,短則60分鐘,長則數(shù)小時,伴見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苦水,口苦性躁,心煩意亂,冷汗陣出,四肢不溫,難以入睡,氣短神疲。在西醫(yī)院經(jīng)過各項檢查,均無陽性發(fā)現(xiàn),診斷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久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包括針刺推拿,均難止痛,經(jīng)病友介紹,來門診求治。
檢查:苔薄黃而潤,脈沉細不數(shù),血壓125/80mmHg,心率68/分。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辨證:偏頭痛均與足厥陰肝經(jīng)有關,因肝經(jīng)上頭循額。厥陰證乃寒熱錯雜之證,患者面白肢涼,舌苔薄潤,脈象沉細為寒象;心煩失眠,惡心嘔吐苦水,口苦苔黃系熱象;氣短神疲屬氣虛不足。其病位在肝。證屬寒熱錯雜,厥陰上逆。診斷:頭痛。寒熱錯雜,虛實兼夾證;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治法:溫清并治,攻補兼施。投《傷寒論》烏梅丸原方,改為湯劑。
處方:制附片10g(先煎半小時)。肉桂5g干姜10g細辛3g川椒2g黃連5g黃柏5g黨參15g當歸10g烏梅10g結果: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7劑后,左偏頭痛日漸減輕,情緒穩(wěn)定,夜寐轉酣,面色泛紅,苔薄白,脈弦細,上方改為每晚服1次,連服7劑。2周后復診,偏頭痛已止,精神振作,苔薄白,脈弦細,囑改服烏梅丸,早晚各1丸,連服1個月鞏固療效。后伴同學門診,稱偏頭痛一直未復發(fā),期間雖經(jīng)期末考試,也未頭痛。
按語:張仲景創(chuàng)烏梅丸專治厥陰證,近人多用于治療膽道蛔厥證,著名臨床家葉心清首創(chuàng)用其止偏頭痛,實屬奇法,常常奏效。
本案寒重熱輕,故5味熱藥用量為重,2味涼藥用量為輕。附片有毒,必須炮制,為防炮制時的疏忽,附片應先煎半小時,其藥效保持,但烏頭堿之毒性大為降低;遵循古訓,細辛不能過錢(用量3g以下),這是沈師組方的安全原則;川椒味麻,除云貴川數(shù)省外,口麻常難適應,重用川椒也別超過2g.經(jīng)方的特點是藥精量宏,配伍嚴謹,只要切中病機則奏效明顯。沈師少用經(jīng)方,認為時代變遷,環(huán)境改善,現(xiàn)代諸多方面與漢代很難相比,故經(jīng)方應當改制發(fā)展,方能適應現(xiàn)有的病證。沈師一例外的就是遵師經(jīng)驗,將烏梅丸原方改制湯藥,止頭痛有奇效。
論:厥陰病者,立秋之后,病會加重,因燥金克木也。木氣主升,春天當令,而金氣主降,秋天當令,立秋之后,則升氣減而降氣加,所以金克木也,木氣本升,厥而不升,又逢秋燥收斂當令,則木受克之,升氣更弱,所以厥逆之病,會有加重感。一見四肢不溫,即為厥逆。病為頭痛者,陽厥不降,頭上壅塞也。烏梅乃是治厥之神方,大多數(shù)醫(yī)家,對厥逆之頭痛與烏梅丸,認識還不夠,所以醫(yī)案中稱臨床家葉心清成為首創(chuàng)。

圖片

27心悸——黃永凱醫(yī)案

曹某,男,47歲,20121110日初診。陣發(fā)性心慌1個月,發(fā)作時自己數(shù)脈搏達120/分鐘左右,每次發(fā)作時間5~10分鐘,發(fā)作時立即到附近醫(yī)院就診,然而因為發(fā)作時間短,每次就診時做心電圖均正常。以前11次,每日晚間發(fā)作,最近因為應酬時飲酒,發(fā)作次數(shù)增加,每周基本在三四次,遂來就診。囑其入院做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以確診,因工作比較忙,拒絕入院。自述每日感覺非常疲勞,睡醒后仍感覺還要睡覺,每日昏昏沉沉犯困;自己感覺有時候身體非常冷,有時候又非常熱,無論感覺冷還是熱測體溫均正常。舌紅,苔膩偏黃,脈弦滑沉取無力。中醫(yī)診斷:心悸(肝陽不足,濕熱);飲食積滯。處方:細辛3g,桂枝9g,黃連5g,黃柏9g,當歸20g,烏梅9g,附子3g,人參9g,干姜5g,苦參15g,丹參12g,陳皮9g,茯苓15g,醋三棱15g,廣藿香3g,紫蘇葉3g,焦麥芽30g,焦神曲20g。7劑,日1劑,開水沖后溫服。
1117日二診:疲乏和寒熱往來癥狀消失,人較有精神,心慌發(fā)作1次,時間在5分鐘之內(nèi),較未服藥時候發(fā)作次數(shù)和時間均縮短,口干,舌紅,苔膩偏黃,脈弦滑沉取無力。上方繼服7劑,日1劑,開水沖后溫服。
1124日三診:心慌未發(fā),自己恐再發(fā)作要求再服藥以鞏固,舌紅,苔薄白,脈弦沉取稍差。繼服上方7劑,日1劑,開水沖后溫服?!督?jīng)方臨證實踐錄》
論:時冷時熱,寒熱往來,或忽寒忽熱;此是厥證之寒熱,陰盛則寒,陽厥則熱。紅為火升,苔黃為胃氣不降。脈弦滑者,肝木不升,(尺滑)陷于寒水也(弦為木陷,(寸滑)滑為陽厥)。疾數(shù)者,陽厥上盛也,沉取無力,此為本氣之虛寒。心悸者,木氣主升,升而不能,則沖擊為悸。輕則為悸,重則為奔豚。烏梅丸,清上溫下,交濟陰陽也。
厥熱往復,本就是厥陰病之主癥。陰陽互厥,則寒熱往來,忽冷忽熱。還是那蹺蹺板圖。

28心悸口臭——曹本貴醫(yī)案

雷醫(yī)生的老公訴:心悸1月余,伴口臭,既往有低血糖病史,喜抽煙、飲酒,舌根苔白膩,大便不成形,脈沉細。診斷:心悸 烏梅丸證藥方:烏梅3、黑順片1、細辛2、桂枝2
干姜1、黃連1、黃柏1、人參1、當歸1、紅景天1、茯苓2、白術1×10劑,免煎顆粒
7.10日得知心悸好轉,無口臭大便不成型,舌淡苔白厚膩囑上方取白術加蒼術1、赤石脂1、山藥3,x10劑,繼續(xù)觀察?!毒W(wǎng)摘》

41風疹瘙癢——楊家茂醫(yī)案

調(diào)和氣血—頑固藥疹亦消
李某,女,28歲?;颊咭蛴谩皬头揭阉嵩型弊⑸浔茉泻?,皮膚泛發(fā)風疹瘙癢,曾經(jīng)用過樸爾敏,葡萄糖酸鈣,強地松及中藥治療,癥狀時輕時重,輾轉年余,風疹加重局部糜爛。近來伴心煩而熱,納食不下,時腹自痛。舌淡苔薄脈弦。辨為藥疹,虛實挾雜。曾有應用烏梅丸治療蛔蟲癥所致蕁麻疹經(jīng)驗,試用此方加炒白芍15克,每日1劑。三天后風疹已少,潰瘍處結痂,再服7劑后諸癥消失。嗣后行輸卵管結扎術,至今未發(fā)。
按:藥疹,古人又叫“中藥毒”,多認為系藥熱風毒入血而發(fā),習用涼血解毒,發(fā)表疏風之劑。此例應用不效,轉輾年余。烏梅丸乃厥陰主方,其中當歸養(yǎng)血活血,芩連清熱解毒,參桂姜補虛健脾,甘草解毒和調(diào)血分,烏梅收斂止癢,互相配合,果然有效?!懂敶t(yī)家論經(jīng)方》
論:心煩而熱,是心中疼熱。時腹自痛,此是肝脾郁陷。此是厥逆,上熱下寒。脈弦者,木陷之脈。為何發(fā)疹,血虛?烏梅丸治疹,此是何理?

42牛皮癬——陳潮祖醫(yī)案

李某,女,29歲。199274日以皮癬反復發(fā)作三年就診。自述:3年前春夏之交,頸部兩側散發(fā)團片狀紅色癢疹,初未經(jīng)意,約半個月后有錢幣樣癬斑形成,隨之漸發(fā)漸多,延及四肢、胸腹,外用癬藥水,內(nèi)服涼血解毒、祛風除濕中草藥,住院接受西藥等治療,百無一效。經(jīng)人介紹,從數(shù)百里外,專程來求吾師診治。觀患者全身紅色癬斑大如錢幣,斑斑相連,體無完膚,舌潤,散在絳紅點。詢知紅斑處皮下隱隱有刺癢感而不甚,便溏納減,神疲心煩,審六脈沉細數(shù)。診斷:皮癬。辨證:脾腎陽虛,濕熱郁滯。治法:溫陽益氣,通絡解毒。方藥:烏梅丸。烏梅30克,黃柏10克,黃連1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川椒3克,細辛5克,附子20克(先煎20分鐘)。上方水煎服,連服1周后,全身癬斑退盡。囑繼服1周,以防復發(fā)。至今已四年余,該患者病情從未復發(fā)。(《陳潮祖學術經(jīng)驗研究》)《經(jīng)方直解》

圖片

43牛皮癬——歐陽衛(wèi)權醫(yī)案

劉某,男性,41歲,2008414日初診?;寂Fぐ_5年。中西醫(yī)藥及民間偏方皆有試用,療效欠佳,皮疹從未全消,初時冬重夏輕,后四季皆發(fā),經(jīng)介紹來診?,F(xiàn)頭皮、軀干、四肢均散發(fā)暗紅色浸潤性斑塊,上覆厚層灰白色鱗屑,皮疹色澤不鮮,呈污穢狀,自感瘙癢。形體中等,皮膚干燥無光澤,平素較疲倦,怕冷,常飲食不慎即腹瀉,瀉時便臭,口干,晨起口苦,納可。舌質(zhì)偏暗,苔白,根黃厚,脈沉細弦。
四診合參,疲倦、怕冷、易腹瀉,為里虛寒證;皮疹色紅、口干苦、便臭,苔根黃厚,當有里濕熱證;口苦、脈細弦,是半表半里少陽證;半表半里少陽而又見里虛寒證時,為半表半里之陰證,即厥陰證。故本病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厥陰證,故予烏梅丸加減:烏梅30g,黃連3g,黃柏10g,熟附子6g,黨參10g,當歸10g,細辛3g,蜀椒5g,桂枝5g,干姜5g,荊芥10g,防風10g,生薏苡仁30g,蜂房10g7劑。
二診:藥后精神疲倦好轉,怕冷好轉,軀干、四肢紅斑顏色轉淡,鱗屑變薄,瘙癢減輕。
方已中的,前方加土茯苓45g,守方續(xù)進14劑。
三診:好轉很多,自感精神明顯好轉,食辣一次,亦未見腹瀉,口干苦減輕,苔根黃厚減。皮疹明顯減輕,部分皮疹漸消,瘙癢基本消失。
此后守方加減,再服用20余劑,皮疹基本消退。
按:本案既見疲倦、怕冷、易腹瀉等里虛寒證,又見皮疹色紅、口干苦、便臭等里熱實證,結合舌脈,考慮為半表半里之陰證,即厥陰證,故予烏梅丸加減治療而顯效。另民間有單用烏梅愈牛皮癬之經(jīng)驗,以烏梅去核水煎,濃縮成膏,每日服用,即見顯效。民間單方偏方,經(jīng)驗可參。《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與方證新探:經(jīng)方辨治皮膚病心法》
論:烏梅丸的皮膚病,可能是在本虛發(fā)厥的情況下,外感風寒也。陽厥不降,蒸泄皮毛,則竅開而汗出,如傷外寒,寒傷營血,即成此癥。或外感風寒,表不能解,營熱成癩,久汗陽泄,久成厥逆。
本案皮膚病,也是中西醫(yī)加偏方,全都用了,皆是不愈。重點,無論什么病,一旦成厥,非烏梅丸不效。厥者,陰盛臟寒,而發(fā)厥逆,陰陽不交,寒熱不調(diào)也。厥陰偏諸方,皆是厥逆之神方,無可替代。

80下利臍周痛——李瑩瑩醫(yī)案

張某,男,72歲,大便稀伴左臍周痛十余年?;颊叱科鸺锤雇创蟊?,大便略稀,一上午大便3-4次,不敢吃涼食,一吃大便次數(shù)就增多,平時全天左臍周疼痛不適。脾氣急,無口干無口苦,無乏力,無肢冷,脈雙脈弦無力,舌質(zhì)暗紅,苔黃。
患者多年大便質(zhì)稀次數(shù)增多,伴腹痛,不敢吃涼食,為久利,屬三陰病。
患者舌紅苔黃,有上熱,脾氣大,屬上熱下寒,患者左關弦無力,排除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少陽無陰證,有陰即是厥陰病。故辨為厥陰病寒熱錯雜烏梅丸證。處以:
烏梅20g黃連9g黃柏6g當歸20g黨參10g吳茱萸6g細辛3g桂枝6g干姜6g附子6g乳香6g沒藥6g。4
4劑后第一次復診,患者自述飯量增加,手足冷較前減輕,特別是大便從凌晨4點多推遲到了5點半之后,大便質(zhì)也沒原來那么稀了,甚是高興。
效不更方,上方繼用5劑。后來患者帶其婆婆來看感冒,問起說基本癥狀都消失了,飯量大了,體重增加了5斤。《網(wǎng)摘》

81急性胃腸炎——王占璽醫(yī)案

梁某,病歷216378號,女性,48歲,工人,198141日初診。自前天夜間突然腹瀉,身熱,腹痛,兩脅脹滿,腹瀉呈水樣,次數(shù)無度,頻頻至甚,瀉至今早最后有些粘樣物,雖自服四環(huán)素亦毫無效果,自前晚至今早已兩夜一天不愈,且逐漸怕冷,手足厥冷,惡心,心煩來診。既往多年有高血壓?。?/span>180~200/100~120毫米汞柱)史,且因高血壓病提前退休。
查體:身體中等,面色黃萎,皮膚干燥,呈脫水外觀。舌苔薄白,脈象沉細而弱,血壓120/90毫米汞柱,四肢發(fā)涼。胸部:心肺未見異常。腹部:下凹而軟,肝脾均未觸及,但有全腹輕度壓痛。大便常規(guī):黃稀便、粘液(++),不消化食物殘渣(一),紅細胞0-1,白細胞10-15。綜前證為厥陰下利、寒熱夾雜、上熱下寒,給子烏梅丸加減:
烏梅12.0克細辛5.0克干姜10.0克尾連10.0克當歸12.0克附片10.0克蜀椒10.0克桂枝10.0克黨參15.0克黃柏10.0.每日煎服1劑,服用1劑后腹瀉已止,手足厥冷、腹痛、惡心、心煩等癥狀消失,大便一日二次,遂查大便常規(guī),紅細胞及白細胞均轉陰性。服用2劑后大便轉為每天一次,血壓160/100毫米汞柱,囑將前方再服2劑為之善后,愈后兩周隨訪未發(fā)?!秱撆R床研究》

圖片

82腹痛腹瀉——胡希恕醫(yī)案

索某,男性,57歲,初診日期1965716日。胃脘痛,心下痞滿,腹痛腹瀉2年余,西醫(yī)診斷為過敏性結腸炎,長期服中西藥物皆未見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諸癥更加重。近1周來每日大便23次,質(zhì)溏,伴見腸鳴、頭痛、口苦、咽干、思飲、四肢逆冷,苔白膩,脈沉弦細。證屬半表半里虛寒證,寒熱交錯,為烏梅丸的適應證,給予湯劑:烏梅15克,細辛6克,干姜6克,黃連6克,當歸6克,制附片10克,蜀椒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黃柏6克。結果;上藥服6劑,口苦減,四肢覺溫,大便日1~2行。上藥繼服14劑,胃腹痛消除?!督庾x張仲景醫(yī)學》《經(jīng)方傳真》《名醫(yī)經(jīng)方驗案》
論:心下痞滿,此為結熱,是胃逆不降,因于四逆陽厥也。

83腹痛腹瀉——楊建華醫(yī)案

王某,男,39歲,于1989.317日就診。1年來,因飲食不慎受涼,常發(fā)生腹痛,腹瀉,一日二次至三次,腸鳴,有時便秘不暢,腹部不適,噯氣,納差,自汗,多尿,乏力,舌苔薄白,脈細弦。糞便鏡檢基本正常,胃腸道X線檢查,顯示胃腸道運動加速,結腸袋形加深,張力增加,降結腸以下呈線樣陰影,診為腸道易激綜合征。證屬肝脾不調(diào),虛實夾雜。治宜調(diào)和肝脾,泄熱溫陽。
處方以烏梅丸加減:烏梅15g,黨參10g,細辛1g,桂枝4g,制附子6g,干姜3g,川椒10粒,姜黃連4g,鹽黃柏4g,當歸6g,薏苡仁15g,山楂20g,五味子10g,炙甘草2g,陳醋30ml,白蜜10ml(兩味兌入煎好的藥液中)。
水煎服,六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守方治療2周后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大便正常,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以前方改為丸劑,每丸5g,早晚服用。隨訪半年未復發(fā)。《經(jīng)方驗案評析》

84腿疼腹瀉——姜宗瑞醫(yī)案

患者男,25歲,體瘦,面青白,否質(zhì)正常,脈象右寸關弦,稍有滑,尺脈長,左手寸關沉細,尺脈沉弱。自述打球后左小腿疼痛,大便干,二三日一行,但是平時稍食冷就會腹瀉,有乙肝小三陽。處方:烏梅40克,干姜10克,太子參15,甘草15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川椒5克,當歸15克,細辛10克,附子5克,柴胡10克,枳殼炒5克,赤芍10克,山藥15克,防風5克。這個患者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服藥后一個星期內(nèi),臉上猛起痤瘡,迅速地起來之后又迅速地消下去,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這是在這個醫(yī)案里比較特殊的一點。后來根據(jù)他的癥狀就把方子轉成當歸四逆湯合附子理中湯來調(diào)理,最后收工。服用烏梅丸之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痤瘡速長速消的過程,我當時沒有多想。《經(jīng)方雜談》

85泄瀉——古英醫(yī)案

李某,男,54歲,西蘭村人。首診:2016411日。主訴:泄瀉半月余。脈證:患者半月前自感無明顯誘因每日大便七八次,有時10余次,為黃色稀便,腹痛不堪,稍感腹脹,口干,化驗糞便未見異常,服用諾氟沙星膠囊、蒙脫石散劑,其女為中醫(yī)師,給服中藥健脾利濕、收澀類,未見明顯療效。現(xiàn)舌淡苔白少津,脈沉細弦。方證:烏梅湯加味。處方:烏梅10g、細辛3g、干姜5g、黃連4g、當歸9g、附子(去皮,炮)5g、蜀椒5g、桂枝6g、人參6g、黃柏10g、訶子10g、石榴皮10g。4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
一周后,患者女兒告知患者4劑藥盡病已愈?!堕T氏中醫(yī)經(jīng)方傳承實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