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是表面孤獨, 合群是內(nèi)心的貧瘠。 作者:洞見·瑾山月 董宇輝曾在直播間談起王小波:
王小波,一直是另類的存在,他的趣事不勝枚舉。 在人大任教時,王小波迷上了計算機(jī),整天待在屋子里寫代碼。 朋友勸他與外界多接觸,可他卻說,生活應(yīng)該有一些新奇和有趣的東西。 叔本華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span> 有趣的靈魂往往獨行,無趣的人生才會合群。 1 有趣的靈魂獨行 在云南插隊時,王小波有個“野?!钡耐馓?。 他像頭自由的牛,整天歪著腦袋,四處溜達(dá),但卻從不往人群里走。 有一次,村長帶著知青們憶苦思甜,卻怎么也找不到王小波。 后來才發(fā)現(xiàn),他一個人躲在麥垛里,捧著一本書,邊笑邊看,如癡如醉。 還有一次,王小波不愿待在宿舍和人瞎聊,大晚上摸黑跑出去,叫著幾個孩子,講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童話。 孩子們拍手叫好,王小波自己更是樂得前仰后合。 插隊的日子苦不堪言,干活干得腰生疼,他還打趣說“后腰像給豬八戒筑了兩耙”。 但日子再苦,他也不和別人湊在一起抱怨訴苦,而是自封為“愁容騎士”,像堂吉訶德那樣去荒野上舞刀弄槍,排解苦悶。 他早就發(fā)現(xiàn),在這個乏味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能把自己哄開心。 王小波小時候家庭忽遭變故,大伙都像躲瘟神一樣避著他。這正合了他的意,他本來就不愛扎堆。 他用硬木、鐵管、鎢絲造玩具手槍,和院子里的一棵樹對打;還時常貓進(jìn)書房,成宿成宿地偷看“禁書”。 外人覺得他內(nèi)向孤僻,實際上,是除了自己,王小波根本找不到更好玩的人。 都說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精神富足,靈魂豐盈的人,的確很難找到同類。 于是,獨處,便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劉震云在小說《一日三秋》里,寫過一個叫“六叔”的怪老頭。 六叔從話劇院退休后,趕走了自己的徒弟,斷交了狐朋狗友,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埋頭作畫。 他為每幅畫寫打油詩,編小故事,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別人敲門他不應(yīng),媳婦嘮叨他不聽,除了吃飯睡覺,就像被釘在了書桌上。 大家笑他瘋癲,但他卻快樂得無以復(fù)加。 有人在網(wǎng)上問:“孤獨的人,是不是很無趣?” 復(fù)旦大學(xué)的陳果教授回答說:“恰恰相反,孤獨者是極其有趣、極其豐富的人。他們不是迫于無奈陷入寂寞,而是有獨特的自我消遣的方式?!?/span> 有思想的人,無需向外行走,他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礦藏,蘊(yùn)含著豐富的能量。 《孤獨:自我的回歸》一書中寫道:
2 無趣的人生合群 王小波曾在國外留學(xué)過2年,剛?cè)r,所有人都勸他改改孤僻的毛病。 好吧,他就盲目地跟著別人上課、寫論文、與導(dǎo)師探討學(xué)術(shù)…… 有一次被同學(xué)拽著參加聚會,他紅著臉逼自己和外國人搭訕,之后便和其他人一起吹牛,侃大山,一杯一杯地喝酒。 直到把喝得自己暈頭轉(zhuǎn)向,才恍然察覺,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他看上去是合群了,但內(nèi)心卻越來越苦悶,深感生命被嚴(yán)重消耗。 思索再三,王小波決定做回自己。 他不再到處應(yīng)酬,而是回家閉門寫作。攢下一點稿費后,買了輛破舊二手車,到處游玩。 他還把自己裝扮成《湯姆·索亞歷險記》里的湯姆,去沼澤和森林里探險。 王小波說:“孤獨,寂靜,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lán)蜻蜓?!?/span> 在他看來,人跡罕至的地方,內(nèi)心的情趣才能像花一樣盛開。 可遺憾的是,很多人對此難以理解,只知道向外界尋找生活的意義。 作家李尚龍 ,在書里講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這個朋友多年來混跡于各種交際圈,像個隨叫隨到的服務(wù)員,別人一喊,就跑過去。 他看上去人緣不錯,生活充實,可忽然有一天,他對李尚龍說:“我感覺自己和死了一樣。” 原來,這位朋友忙了大半輩子,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的興趣點,外界的熱鬧根本無法彌補(bǔ)他內(nèi)心的空虛。 李尚龍感慨道:“當(dāng)一個人停止思考,不知道活著的目的,就會無意識地行走在人流大軍中?!?/span> 因為,精神貧瘠的人,只能抱團(tuán)前行。 一個人如果可以向內(nèi)探尋,根本不必向外求索;如果可以自得其樂,絕不會靠別人打發(fā)時間。 就像獨居瓦爾登湖的梭羅,越是無人問津,越能思如泉涌;就像《月亮與六便士》里的保羅,越是遠(yuǎn)離人群,越能靈感迸發(fā)。 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bǔ)空缺,優(yōu)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不合群是表面孤獨,合群是內(nèi)心的貧瘠。 3 人要活出自己的趣味 1997年,王小波應(yīng)朋友之邀,為某雜志寫了一篇新年賀詞。 朋友本是好意,想借此為王小波在文壇打開局面,讓他認(rèn)識更多的人,建立自己的圈子。 沒想到,文章寫成后,著實令人哭笑不得。 王小波既沒有歌功頌德,也沒有好話連篇,而是寫了一個“打雞血”的笑話: 一群人,每天一大早拎著大公雞在醫(yī)院排隊,讓醫(yī)生給自己打雞血。因為人們相信,打上雞血后,會精神百倍,精力旺盛。 王小波讀著自己的文章,狂笑不止,一旁的朋友卻陰著一張臉,質(zhì)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寫?” 王小波一本正經(jīng)地說:“新年來臨之際,本想寫點湊趣的話,可我覺得這種事更好玩。” 結(jié)果可想而知,文章發(fā)表后,非但沒有為王小波拓寬社交,反而令他備受冷落。 他只能在無人問津的孤獨中,一個人欣賞自己的佳作。 但王小波不以為意,在他看來,就算獨自行走,也要邁出快樂的步調(diào)。 而這一觀點,在他的雜文《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中,更是彰顯得淋漓盡致。 農(nóng)場上有只豬放蕩不羈的豬,吃飽了就跳到房頂曬太陽,沒事就四處瞎逛,有時學(xué)兩聲汽車?yán)龋€會嘲笑人的丑態(tài)。 同樣的,這只豬也被人嘲笑,被其他豬疏遠(yuǎn)。 王小波尊稱它為豬兄,非常欽佩豬兄敢做自己的勇氣。 其實,這不單單是一種勇氣,而是不被世俗標(biāo)準(zhǔn)羈絆的智慧。 韓國插畫師李彥姃,也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 當(dāng)她置身車水馬龍的都市,只感覺疲憊不堪。 后來,她去了鄉(xiāng)下,開始離群索居地生活。 她一個人登山望海,向著呼嘯的海風(fēng)大喊,一個人耕地種菜,見證一株草的成長。 除了畫畫,她發(fā)現(xiàn)自己還愛上了烹飪、織毛衣、寫小說。 獨處時,時間全由自己支配,她并不比以前悠閑,卻比從前快樂。 很贊同梁永安老師的一句話:
人唯有在獨處中,才能認(rèn)清自己,給靈魂以自由,去做真正喜歡的事。 哪怕落單,也要為自己活一次,哪怕不合群,也要有自己的風(fēng)趣。 ▽ 王小波將有趣作為不可動搖的人生信條,他說: “假如這世界上沒有有趣的事我情愿不活。” 為此,他寧愿離群索居,貼著“孤僻”的標(biāo)簽,于人世間踽踽獨行。 歲月,終將他獨特的魅力釋放。 他讓所有人明白,用智慧滋養(yǎng)生命,遠(yuǎn)比混入人群,更能收獲幸福。 點個贊吧 ,在這個庸俗的世界,獨自活成一個有趣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