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 養(yǎng)心神———棗仁。 瀉心火———知母。 2、肝: 補肝血———阿膠。 降肝火———白芍。 3、脾: 補脾氣———黃芪。 暖脾寒———丁香。 4、肺: 滋肺陰———麥冬。 瀉肺熱———紫蘇。 5、腎: 溫腎陽———肉桂。 滋腎陰———熟地。 6、胃: 暖胃寒———干姜。 瀉胃火———芒硝。 7、大腸: 大腸虛寒——吳茱萸。 大腸濕熱——黃芩。 8、小腸: 小腸虛寒——茴香。 小腸熱燥——生地。 9、膽: 膽寒————川芎。 膽火————竹茹。 10、膀胱: 膀胱虛寒——烏藥。 膀胱熱盛——草梢。 11、三焦: 三焦虛寒——干姜。 三焦虛熱——地骨皮。 12、心包: 寒入心包——肉桂。 熱入心包——梔子。 脾、胃、常用藥: 補氣———黃芪、白術(shù)、山藥、人參、黨參。 溫陽———胡椒、高娘姜、干姜、附子。 化濕———香薷、佩蘭、扁豆、白豆蔻、砂仁、厚樸。 清熱———石膏、知母、大青葉、板藍根、大黃、芒硝、竹茹、黃連、黃柏、梔子。 降氣———半夏、丁香、柿蒂、瓜蔞。 益陰———石斛、玉竹、麥冬、天花粉、沙參、蘆根、生地。 消導———萊菔子、山楂、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木香、枳實。 升陽———參麻、葛根、防風、柴胡。 肝、膽、常用藥: 補血———阿膠、何首鳥、枸杞子、當歸、熟地黃。 溫陽———吳茱萸、小茴香、艾葉、荔枝核。 滋陰———白芍、酸棗仁、鱉甲、生地。 清熱———龍膽草、黃芩、胡黃連、銀柴胡、夏枯草、丹皮、秦皮、青黛、蒲公英、貫眾。 利膽———茵陳蒿、金錢草。 熄風———天麻、鉤藤、地龍、蟬蛻、僵蠶、全蝎、蜈蚣。 潛陽———代赭石、石決明、珍珠母、決明子、牡蠣。 疏郁———柴胡、薄荷、青皮、川楝子、川芎。 通瘀———赤芍、香附、牛膝。 截瘧———青蒿、仙鶴草、鴉膽子。 肺、大腸、常用藥: 補氣———冬蟲夏草、人參、黃芪、蛤蚧。 斂氣———五味子、五倍子、烏梅、白果、麻黃根。 滋陰———百合、生地、天冬、阿膠、石斛、玉竹、麥冬、天花粉。 降氣———枇杷葉、懸浮花、杏仁、前胡、蘇子、款冬花、白前、半夏、紫菀、礞石、瓜簍。 溫肺———細辛、干姜。 潤腸———肉蓯蓉、火麻仁、郁李仁、瓜簍。 止咳———百部、貝母、海浮石、白芥子、萊菔子、紫蘇子、皂莢。 清熱———槐角、苦參、白頭翁、地榆、蘆薈、黃柏、敗醬草、紅藤、黃連、大黃。 心、小腸、常用藥: 養(yǎng)陰———生地、柏子仁、當歸、龍眼肉。 助陽———附子、干姜、桂枝、肉桂。 益氣———人參、黨參、茯苓。 瀉火———黃連、梔子、木通、淡竹葉、蓮子心、犀角、地丁。 安神———朱砂、琥珀、靈芝、夜交藤、合歡、龍骨、紫石英。 清腸———小薊、赤小豆。 宣竅———麝香、牛黃、冰片、蘇合香、菖蒲。 通脈———遠志、丹參。 腎、膀胱、常用藥: 助陽———鹿茸、紫河車、淫羊藿、仙茅、補骨脂、杜仲、狗脊、菟絲子、葫蘆巴、斷續(xù)、肉桂、附子、巴戟天。 滋陰———熟地、龜板、天冬、女貞子、旱蓮草、桑寄生、阿膠。 固精———山茱萸、芡實、刺猬皮、桑螵蛸、烏賊骨、覆盆子。 納氣———沉香、胡桃肉、磁石、蛤蚧。 利尿———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萹蓄、瞿麥。 膀胱熱——石膏、海金沙、地夫子、防己。 ※※※※※※※※※※※※※※※※※※※※※※※※※※※※※※※※※※※※※※※※※※※※※※※※※※※※※ 補氣————黨參、黃芪、白術(shù)、人參、山藥。 補血————川芎、當歸、阿膠、白芍、龍眼肉。 補火————肉桂、干姜、附子、小茴香、高良姜。 補陰————沙參、麥冬、石斛、墨旱蓮、女貞子。 活血————丹參、紅花、桃仁、赤芍、益母草。 破血————水蛭、芒蟲、斑蝥、莪術(shù)、三棱。 止血————三七、白及、重樓、地榆、血余炭。 開竅————麝香、冰片、蟾酥、蘇合香、石菖蒲。 補陽————鹿茸、肉蓯蓉、鎖陽、杜仲、淫羊藿。 固澀————蓮子、芡實、牡蠣、五倍子、金櫻子。 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柏子仁、合歡皮。 息風————牛黃、鉤藤、天麻、地龍、羚羊角。 解暑————藿香、佩蘭、香薷、荷葉、青蒿。 利濕————車前草、金錢草、雞骨草、垂盆草。 利水————茯苓、豬苓、澤瀉、玉米須、赤小豆。 止癢————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白鮮皮。 通乳————通草、王不留行、漏蘆、路路通。 烏發(fā)————女貞子、桑葚子、何首烏、黑芝麻。 潤下————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杏仁。 理氣————陳皮、青皮、香附、枳殼、佛手。 行氣————木香、砂仁、烏藥、厚樸、檳榔。 消食————山楂、神曲、谷芽、麥芽、雞內(nèi)金。 清心————黃連,連翹、梔子、蓮子心、黃芩。 明目————枸杞、菊花、蒺藜、珍珠、夜明砂。 化痰————鮮竹瀝、款冬花、紫菀、橘紅、竹茹。 止咳————貝母、桔梗、枇杷葉、麻黃、杏仁。 ※※※※※※※※※※※※※※※※※※※※※※※※※※※※※※※※※※※※※※※※※※※※※※※※※※※※※ 臟腑用藥: 一、心與小腸: 1、補心氣———人參、黃芪、孩兒參、黨參、五味子、炙甘草、小麥、茯苓神、龍眼肉。 2、溫心陽———附子、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補心血———當歸、熟地、白芍、棗仁、阿膠、何首烏、大棗、龍眼肉、紫河車。 4、滋心陰———百合、玉竹、麥冬生地、柏子仁。 5、安心神———棗仁、柏子仁、百合、茯苓神、五味子、合歡花、夜交藤、龍骨、牡蠣朱砂、磁石、琥珀、珍珠母。 6、清心火———黃連、蓮子心、連翹心、生地、犀角、牛黃、朱砂、木通、竹葉、燈心草、麥冬、瞿麥。 7、通心竅———川芎、桃仁、紅花、丹參、赤芍、郁金、降香、毛冬青。 8、開心竅———菖蒲、郁金、遠志、麝香、冰片、樟腦、蘇和香、蟾蜍。 9、溫小腸———木香、小茴香、烏藥、肉桂。 10、清小腸——-木通、瞿麥、海金沙、燈心草、車前子。 二、肝與膽: 1、舒肝氣———香附、青皮、柴胡、薄荷、青蒿、川楝子、郁金、白蒺藜。 2、補肝血———當歸、熟地、白芍、制首烏、枸杞子、阿膠、雞血藤、棗仁、桑葚、紫河車。 3、養(yǎng)肝陰———熟地、白芍、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棗仁、山茱萸。 4、清肝火———龍膽草、夏枯草、黃連、梔子、羚羊角、鉤藤、青黛、蘆薈、 5、平肝陽———天麻、鉤藤、石決明、龍骨、牡蠣、赭石、磁石、珍珠母、桑葉、菊花、白芍白蒺藜、草決明。 6、熄肝風———羚羊角、天麻、鉤藤、牛黃、地龍、全蝎、蜈蚣。 7、消肝積(肝腫大)———三棱、莪術(shù)、牡蠣、丹參、桃仁、紅花、穿山甲、鱉甲、瓦楞子、海藻、昆布。 8、溫肝寒———吳茱萸、肉桂、小茴香、烏藥、桔核、荔枝核。 9、清膽火———柴胡、黃芩、龍膽草、山梔子、茵陳、青蒿、郁金。 10、利膽腑——-茵陳、金錢草、虎杖、郁金、梔子。 三、脾與胃: 1、補脾氣———人參、黨參、黃芪、白術(shù)、山藥、黃精、扁豆、薏苡仁、茯苓、大棗、炙甘草、蜂蜜。 2、溫脾陽———附子、干姜、肉桂、桂枝、砂仁、益智仁、肉豆蔻、白豆蔻。 3、理中氣———枳實、枳殼、陳皮、厚樸、木香、大腹皮、蘇梗、砂仁。 4、去脾濕———蒼術(shù)、佩蘭、藿香、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白術(shù)、厚樸、扁豆、陳皮、半夏、茯苓、茵陳、薏苡仁。 5、消脾積(脾腫大)———三棱、莪術(shù)、牡蠣、瓦楞子、丹參、穿山甲、海藻、昆布。 6、升中氣———柴胡、升麻、葛根、黃芪、棉花根、枳實、枳殼、桔梗、荷葉。 7、清胃火———石膏、知母、黃連、黃芩、大黃、大青葉、蘆根、竹茹、芒硝。 8、養(yǎng)胃陰———石斛、玉竹、沙參、花粉、生地、麥冬、蘆根、山藥、黃精。 9、溫胃寒———吳茱萸、高良姜、生姜、丁香、蜀椒、肉桂、小茴香、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灶心土、 10、食積———-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枳實、莪術(shù)。 11、降胃氣——-半夏、旋復花、代赭石、竹茹、枇杷葉、柿蒂、沉香。 四、肺與大腸: 1、補肺氣———人參、黃芪、孩兒參、黨參、白術(shù)、紫河車、蛤蚧、胡桃、冬蟲夏草。 2、養(yǎng)肺陰———麥冬、天門冬、沙參、百合、玉竹、生地、阿膠、花粉。 3、清肺熱———石膏、知母、黃芩、桑葉、桑白皮、地骨皮、瓜蔞、蘆根、冬瓜仁、魚腥草、馬兜鈴、枇杷葉、竹茹、貝母。 4、溫肺寒———麻黃、桂枝、干姜、細辛、半夏、紫苑、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款冬花、 5、宣肺氣———麻黃、杏仁、桑葉、菊花、牛蒡子、前胡、桔梗、馬兜鈴。 6、降肺氣———葶藶子、桑白皮、蘇子、杏仁、白芥子、萊菔子、旋復花、厚樸。 7、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罌粟殼、五倍子、白果、核桃仁。 8、清腸熱———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黃芩、黃連、黃柏、白頭翁、秦皮、苦參、馬齒莧、槐花、槐角、地榆、鴉膽子、胡黃連、敗醬草。 9、通腸閉———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巴豆。 10、潤腸燥———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蜂蜜、當歸、杏仁、瓜蔞仁、生首烏、柏子仁。 11、澀腸瀉———肉豆蔻、訶子、赤石脂、烏梅、椿根皮、五味子、五倍子、罌粟殼、菟絲子、灶心土。 12、溫腸寒———干姜、附子、肉豆蔻、硫磺。 13、理腸氣———木香、枳殼、厚樸、檳榔、烏藥、大腹皮。 14、宣肺利膀胱——麻黃、杏仁、桔梗、香薷、葶藶子、車前、石葦、蘆根。 五、腎與膀胱: 1、溫腎陽———附子、肉桂、鹿茸、鹿角膠、淫羊藿、戟天、仙茅、菟絲子、沙苑子、鎖陽、肉蓯蓉、補骨脂、杜仲、川斷、紫河車、蛤蚧、核桃仁、山茱萸、益智仁、蛇床子。 2、補腎陰———熟地、何首烏、枸杞子、天門冬、女貞子、旱蓮草、玄參、鱉甲、龜板、五味子、紫河車。 3、瀉腎火———知母、黃柏、地骨皮、澤瀉。 4、納腎氣———沉香、蛤蚧、胡桃、紫河車、五味子、冬蟲夏草。 5、固腎氣(固精縮尿)———桑螵蛸、益智仁、金櫻子、芡實、蓮子、蓮須、覆盆子、五味子、山藥、龍骨、牡蠣、雞內(nèi)金。 6、利膀胱———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木通、白茅根、蘆根、赤小豆、薏苡仁、防己、冬瓜皮、翠衣、滑石、海金沙、石葦、萹蓄、瞿麥、萆薢、金錢草、甘草稍。 癥候用藥: 1、頭痛: 風寒———麻黃、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桂枝、紫蘇、生姜。 風熱———桑葉、菊花、薄荷、牛蒡、蔓荊子。 風濕———防風、羌活、川芎。 六經(jīng)頭痛: ①、太陽———羌活。 ②、陽明———白芷。 ③、少陽———柴胡。 ④、厥陰———吳茱萸。 ⑤、少陰———細辛。 ⑥、太陰———蒼術(shù)。 肝陽頭痛———天麻、鉤藤。 腎虛頭痛———附子、肉桂、山茱萸、何首烏、枸杞子。 氣虛頭痛———黃芪、黨參、升麻、柴胡。 血虛頭痛———熟地、當歸、白芍、枸杞子。 痰濁頭痛———半夏、白術(shù)、白附子。 血瘀頭痛———川芎、牛膝。 頑固性頭痛——白附子、牛蒡子、全蝎、蜈蚣。 2、眩暈: 肝陽上亢———天麻、菊花、鉤藤、石決明、草決明、夏枯草。 氣血虧虛———人參、黃芪、黨參、熟地、當歸、白芍、紫河車。 腎精不足———紫河車、鹿茸、山茱萸、沙苑子、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 痰濁中阻———半夏、白術(shù)、澤瀉、茯苓、竹茹。 3、口渴: 風熱———蘆根、葛根。 胃熱———石膏、知母。 腸熱———大黃、芒硝。 熱毒———玄參、生地。 傷陰———花粉、石斛、玉竹、竹葉。 蓄水———茯苓、半夏。 口苦———龍膽草、茵陳。 口甘———佩蘭、茯苓。 4、牙痛: 胃火(牙齦腫痛)———白芷、石膏、竹葉、黃連、升麻。 虛火牙痛———地骨皮。 腎虛牙痛(牙根疼痛)———細辛、骨碎補、露蜂房。 5、咽喉腫痛: 實火———山豆根、射干、馬勃、牛蒡子、荊芥、桔梗、雙花、連翹、甘草、薄荷、牛黃、白花蛇舌草。 虛火———玄參生地、知母、黃柏。 潰爛———馬勃、冰片、硼砂、蟾酥。 6、音嗄(沙啞、嘶?。?/span> 風寒————麻黃、杏仁、甘草。 風熱————蟬衣、胖大海。 肺陰虛———沙參、麥冬、梨汁、訶子。 7、咳嗽: 風寒咳嗽——麻黃、蘇葉、杏仁。 風熱————桑葉、菊花、桔梗。 痰濕————半夏、陳皮、厚樸。 陰虛————百合、麥冬、川貝母。 痰飲————干姜、細辛、五味子。 肺癰————魚腥草、葦莖、桔梗。 8、喘促: 實喘: ①、風寒———麻黃、杏仁、蘇子。 ②、風熱———桑白皮、黃芩、白果。 虛喘: ①、肺虛———人參、麥冬、五味子。 ②、腎虛———蛤蚧、附子、補骨脂。 9、胸痛: 陽虛—————桂枝、薤白、附子、淫羊藿。 氣滯—————木香、檀香、枳實、枳殼。 血瘀—————丹參、川芎、紅花、郁金、毛冬青、山楂。 痰阻—————瓜蔞、半夏。陳皮、厚樸。 氣虛—————人參、黃芪、五味子。 10、瘧疾———柴胡、青蒿、常山、鴉膽子、檳榔、草果、馬鞭草。 11、脅痛: 寒熱脅痛———柴胡、黃芩郁金。 胸脅脹痛———柴胡、枳殼、青皮、香附。 脅下刺痛———元胡、丹參、紅花、川芎。 脅下硬痛———鱉甲、穿山甲、龜板、牡蠣。 留飲—————葶藶子、大棗。肝癰———川楝子、合歡皮、白芍、丹皮。 12、腰痛: 寒濕腰痛———獨活、寄生、干姜、附子。 淤血腰痛———牛膝、乳香、沒藥、五靈脂、紅花。 腎虛腰痛———杜仲、狗脊、川斷、五加皮。 13、胃痛: 寒痛—————干姜、高良姜、吳茱萸、附子、生姜。 熱痛—————黃連、石膏、梔子、川楝子。 虛痛—————黃芪、黨參、白芍、炙甘草、飴糖。 氣痛—————香附、枳殼、砂仁、陳皮、木香。 瘀痛—————五靈脂、蒲黃、元胡、川楝子、三棱、莪術(shù)。 食痛—————神曲、麥芽、谷芽、內(nèi)金、山楂。 蟲痛—————使君子、苦楝皮、鶴草芽、檳榔、烏梅。 14、少腹痛: 氣滯—————烏藥、元胡、香附、木香、青皮。 腸癰—————大黃、丹皮、桃仁、赤芍、紅藤、敗醬草。 15、疝痛———吳茱萸、烏藥、小茴香、桔核、荔枝核、青皮、川楝子。 16、嘔吐: 外感—————紫蘇、生姜、藿香、佩蘭。 胃寒—————吳茱萸、半夏、干姜、高良姜、丁香。 胃熱—————黃連、竹茹、枇杷葉、蘆根。 傷食—————神曲、麥芽、雞內(nèi)金、山楂、萊菔子。 氣滯—————陳皮、紫蘇、砂仁、柿蒂、旋復花。 痰濁—————半夏、陳皮、茯苓、生姜。 反胃—————丁香、沉香、半夏。妊娠———紫蘇。 17、痢疾: 濕熱痢疾———黃連、黃芩、黃柏、秦皮、苦參、白頭翁、馬齒莧、銀花、穿心蓮。 寒濕痢疾———蒼術(shù)、厚樸、木香、山楂、炮姜、肉桂。 疫毒痢疾———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休息痢疾———鴉膽子、白頭翁、黃連、苦參。 噤口痢疾———石菖蒲、石蓮子。 18、五更瀉———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脫肛———柴胡、升麻、葛根、黃芪、枳實、桔梗。 19、大便秘結(jié): 腑實———大黃、厚樸、枳實。 津枯———肉蓯蓉、鎖陽。熱秘、火麻仁、郁李仁。 氣秘———檳榔、沉香、枳實。 虛秘———柏子仁、蜂蜜。 冷秘———巴豆霜、肉蓯蓉、火麻仁。 20、小便刺痛: 熱淋———萹蓄、瞿麥、車前子、山梔子、通草、蘆根。 血淋———大薊、小薊、蒲黃、生地。 石淋———金錢草、海金沙、琥珀。 膏淋———萆薢、菖蒲。 陰虛———生地、知母、黃柏。 高熱———滑石、淡竹葉、通草。 21、消渴: 上消———花粉、麥冬、五味子、人參。 中消———石斛、葛根、花粉、黃精。 下消———熟地、山茱萸、五味子、知母。 22、浮腫: 陽水—————麻黃、茅根、竹葉。 陰水—————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上腫———麻黃、桂枝、香薷、浮萍、葶藶子。 腰以下腫———茯苓、豬苓、澤瀉、防己。 23、汗證: 自汗: ①、營衛(wèi)不和———桂枝、白芍。 ②、肺氣不足———黃芪、白術(shù)、五味子。 ③、熱淫于內(nèi)———石膏、知母。 盜汗: ①、心血不足———酸棗仁、浮小麥、五味子。 ②、陰虛火旺———秦艽、地骨皮、知母、山茱萸、烏梅、麻黃根。 脫汗———人參、附子、黃芪、白術(shù)、五味子、煅龍骨、牡蠣。 戰(zhàn)汗———人參、黃芪、生姜。 黃汗———茵陳、梔子。 24、斑疹: 血熱斑疹———犀角、生地、玄參、赤芍、丹皮、大青葉、藏紅花、石膏。 麻疹—————升麻、葛根、薄荷、牛蒡子、荊芥、紫草、檉柳、蟬蛻、胡姜。 風疹—————荊芥、防風、蟬蛻、苦參、地膚子、蛇床子。 25、黃疸: 陽黃(濕熱)——茵陳、金錢草、虎杖、梔子、黃柏、黃芩、黃連、郁金。 陰黃(寒濕)——茵陳、白術(shù)、附子、干姜、茯苓。 26、內(nèi)傷發(fā)熱: 陰虛內(nèi)熱———青蒿、鱉甲、知母、丹皮、地骨皮、銀柴胡、秦艽、白薇、胡黃連、黃柏。 氣虛發(fā)熱———人參、黃芪、甘草。 肝經(jīng)郁熱———丹皮、梔子、柴胡、薄荷、龍膽草。 淤血發(fā)熱———牛膝、丹參、赤芍、丹皮、益母草。 27、痛經(jīng): 氣滯—————香附、柴胡、烏藥、川楝子、郁金、薄荷。 血瘀—————丹參、丹皮、益母草、川芎、當歸、桃仁、紅花、五靈脂、乳香、沒藥、桂枝。 氣血虛弱———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人參、黃芪、黨參。 寒濕—————吳茱萸、桂枝、肉桂、炮姜、艾葉、烏藥。 28、胎動不安: ①、氣血不足——白術(shù)、寄生、阿膠、當歸。 ②、腎虛不固——杜仲、續(xù)斷、寄生、菟絲子。 ③、血熱————黃芩。 ④、氣滯————紫蘇、砂仁。 29、乳汁不下——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蘆、路路通、木通、通草、冬葵子、絲瓜絡(luò)、豬蹄。 30、燙火傷———地榆、大黃、煅石膏、側(cè)柏葉、紫草油、虎杖。蛇咬傷——馬齒莧、半枝蓮、半邊蓮、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31、中毒: 汞中毒—————土茯苓。 砷毒——————防風、綠豆、甘草。 魚蟹毒—————蘇葉、蘆根、生姜、紫蘇。 半夏、南星毒——生姜、白礬、綠豆、甘草。 烏頭毒—————生姜、綠豆。 蟾蜍毒—————紫草。 白果毒—————白果殼、甘草。 杏仁毒—————綠豆、甘草、杏樹皮。 百藥毒—————綠豆、甘草。 鏈霉素中毒———骨碎補。 32、癌腫: 胃癌—————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喜樹、蛇莓、龍葵。 乳癌—————長春花、喜樹、山慈菇、露蜂房、天葵。 肺癌—————喜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 絨癌—————長春花、喜樹。 肝癌—————半枝蓮、斑蝥、馬錢子、白英。 喉癌—————山豆根、天葵。 白血病————長春花、喜樹。 膀胱癌————白英、天葵。 惡性淋巴瘤——長春花、天葵。 直腸癌————黃精、九節(jié)茶。 宮頸癌————莪術(shù)、農(nóng)吉利、白英、蛇莓、龍葵。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 1、肝: 補肝陰————山萸、枸杞子、地黃、五味子、首烏、阿膠、沙苑蒺藜、白芍。 斂肝氣————棗仁、烏梅、木瓜、龍骨。 疏肝氣————柴胡、香附、木香、佛手。 破肝氣————三棱、枳實、青皮。 散肝風————鉤藤、桑葉、菊花、薄荷。 瀉肝經(jīng)濕熱——龍膽草、連翹、土茯苓。 散肝熱————草決明、夏枯草、野菊花、青蒿。 涼肝血————生地、赤芍、紫草、側(cè)柏葉、白茅根、懷化、丹皮,熊膽。 破肝血————桃仁、莪術(shù)、五靈脂、血竭、鱉甲、歸尾、益母草。 2、心: 補心氣————龍眼肉、茯神、五味子。 補心血————生地、當歸、丹參、柏子仁、五味子、棗仁。 瀉心熱————黃連、木通、燈心、連翹、竹葉。 涼心血————犀角、生地、紫草、射干。 通心氣————菖蒲、遠志、安息香,順手香。 祛心寒————桂心、元胡。 鎮(zhèn)心怯————朱砂、珍珠、代赭石。 安神—————龍齒、朱茯神。 3、脾: 補脾—————白術(shù)、大棗、山藥、黨參、炙草。 健脾—————白寇、肉豆蔻、砂仁。 醒脾—————木香、藿香、菖蒲、紅豆蔻,砂仁。 溫脾—————干姜、附子、益智仁、草果、胡椒。 消脾氣————山楂、神曲、枳殼、陳皮。 散脾濕————防風、蒼術(shù)、厚樸。 燥脾濕————白術(shù)、蒼術(shù)、紅豆蔻、伏龍肝、川椒、陳皮、蛇床子。 滲脾濕————茯苓、芡實、扁豆、山藥。 升提中氣———升麻、柴胡、煨葛根。 4、肺: 補肺陰————北沙參、麥冬、百合。 補肺氣————人參、黃芪、山藥。 降肺氣————旋復花、杏仁、蘇子、馬兜鈴、葶藶子。 斂肺氣————五味子、烏梅、訶子、粟殼。 散肺寒————麻黃、紫蘇、生姜、青蔥、丁香。 清肺熱————石膏、貝母、知母、黃芩、沙參、天冬、麥冬、地骨皮。 5、腎: 滋腎陰————熟地、阿膠、龜板、女貞子、枸杞子、首烏、桑椹子、核桃肉。 溫腎陽————菟絲子、巴戟、肉蓯蓉、鎖陽、鹿膠、狗脊、海狗腎。 補命火————附子、肉桂、仙茅、胡蘆巴、淫羊霍、蛤蚧、雄蠶蛾、補骨脂。 固腎—————覆盆子、金櫻子、桑螵蛸、訶子、五味子、龍骨。 瀉腎火————知母、黃柏、丹皮、生地。 瀉腎濕————土茯苓、苦參、防己、木瓜。 6、三焦: 補上虛————人參、黃芪、龍眼、桂心。 補中虛————白術(shù)、山藥、炙草、大棗。 補下虛————附子、肉桂、地黃、枸杞子。 瀉上火————連翹、黃芩、梔子、生地。 瀉中火————石膏、石斛、青黛、龍膽草。 瀉下火————黃柏、知母、丹皮。 7、膽: 散膽熱————柴胡。 瀉膽火————龍膽草、青黛、大青葉。 溫膽—————棗仁、山萸、半夏。 鎮(zhèn)膽—————龍骨。 8、胃: 補胃—————大棗、黃芪、山藥、甘草。 養(yǎng)胃陰————扁豆、玉竹、沙參、麥冬、石斛。 升胃氣————葛根、升麻,憶草怎么樣。 降胃氣————枳殼、半夏、陳皮、瓜簍。 溫胃—————良姜、益智仁、砂仁、烏藥、蓽撥、丁香。 清胃熱————石膏、石斛、花粉、蘆根、蒲公英、貫眾、大黃。 瀉胃濕熱———扁蓄、木瓜、茵陳。 9、大腸: 補大腸————淫羊霍、韭菜、訶子肉、百合。 溫大腸————破故子、胡椒。 清大腸熱———黃柏、知母、生地、地榆、白頭翁、連翹。 開大腸熱結(jié)——大黃、芒硝。 開大腸寒結(jié)——巴豆霜、硫磺、川椒。 潤腸燥————當歸、桃仁、胡麻、冬葵子、肉蓯蓉、郁李仁、蜂蜜。 澀大腸————訶子、御米殼、赤石脂、煨肉果。 10、小腸: 寬小腸氣———小茴、橘核、荔枝核。 瀉小腸濕熱——木通、海金。 五臟六腑常用中藥: 一、肺臟: 肺氣不足———人參、黃芪、太子參、蛤蚧、五味子、胎盤。 肺陰不足———人參、西洋參、沙參、百合、生地、天門冬、麥冬、玉竹、阿膠、鱉甲。 風寒束肺———紫蘇、荊芥、防風、蒼耳、辛夷、細辛、杏仁、麻黃。 風熱犯肺———連翹、牛蒡子、浙貝、前胡、銀花、菊花、桑葉。 肺寒咳喘———干姜、肉桂、細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蘇子、陳皮。 肺熱咳喘———貝母、石膏、葶藶子、黃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魚腥草。 二、心臟: 心氣不足———五味子,浮小麥、人參、黨參、茯苓、甘草、桂圓。 心陽虛————大棗,人參、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心血不足———當歸,白芍、熟地、阿膠、胎盤、制首烏。 心陰不足———棗仁,麥冬、生地、玉竹、百合、龜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心神不安———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龍齒、磁石、琥珀。 心血淤阻———丹皮,桃仁、紅花、銀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痰迷心竅———郁金,遠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蘇合香、竹瀝、牛黃。 心火亢盛———黃連,麥冬、蓮心、梔子、竹葉、牛黃、木通。 三、肝臟: 肝氣郁結(jié)———柴胡,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肝陽上亢———石決明,珍珠母、龍骨、牡蠣、天麻、白芍、鱉甲、鉤藤。 肝火上炎———黃連,夏枯草、青箱子。 肝風內(nèi)動———鉤藤,羚羊角、僵蠶、蚯蚓、天麻、全蟲、蜈蚣。 肝血虛弱———白芍,當歸、熟地、阿膠、枸杞子、制首烏。 四、脾臟: 脾胃濕熱———大黃、梔子、黃連、茯苓、白術(shù)、苦參、滑石、白鮮皮。 脾胃虛寒———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吳茱萸、薯蕷、黃芪、人參、白術(shù)。 寒濕困脾———半夏、陳皮、厚樸、白豆蔻、佩蘭、藿香、砂仁、蒼術(shù)。 脾氣下陷———人參、黃芪、白術(shù)、補骨脂、升麻、訶子、柴胡。 五、腎臟: 腎陽虛————破故紙、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蓯蓉、淫羊藿、仙茅、鹿茸。 腎陰虛————山萸肉、玄參、熟地、旱蓮草、女貞子、枸杞子、龜板、制首烏。 腎氣不固———益智仁、芡實、覆盆子、蓮須、金櫻子、五味子、龍骨。 腎不納氣———沉香、破故紙、胡桃、葫蘆巴、五味子、蛤蚧、磁石。 腎濕熱下注——石韋、萹蓄、滑石、木通、瞿麥、澤瀉、車前子、海金沙。 補五臟六腑常用中藥的功效: 一、補心藥: 當歸————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人參————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 麥門冬———解渴祛煩,補心清肺,有熱自安。 遠志————能驅(qū)驚悸,安神鎮(zhèn)心,令人多記。 川芎————能止頭疼,養(yǎng)新生血,開郁上行。 二、補腎藥: 熟地黃———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髭黑發(fā), 龜板————滋陰補腎,除崩續(xù)筋,更醫(yī)顱囟。 覆盆子———腎損精竭,黑須明眸,補虛續(xù)絕。 牛膝————除濕痹痿,腰膝酸痛,益陰補髓。(少用) 杜仲————強筋壯骨,足痛腰疼,小便淋瀝。(少用) 三、補肝藥: 沙參————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酸棗仁———斂汗祛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薏苡仁———專除濕痹,筋節(jié)拘攣,肺癰肺痿。 山茱萸———澀精益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止。 諸醋————積瘕可去,產(chǎn)后金瘡,血暈皆治。 四、補脾藥: 白術(shù)————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驅(qū)痰痞。 山藥————理脾止瀉,益腎補中,諸虛可治。 陳皮————順氣寬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柴胡————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少用) 白茯苓———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五、補肺藥: 天門冬———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紫菀————痰喘咳逆,肺痰吐衄,寒熱并濟。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勞虛,金水枯竭。 麥門冬———解渴祛煩,補心清肺,有熱自安。 沙參————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六、補胃藥: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芡實————能益精氣,腰膝酸痛,皆主濕痹。 山藥————理脾止瀉,益腎補中,諸虛可治。 陳皮————順氣寬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半夏————健脾燥濕,痰痿頭疼,嗽吐堪入。 七、補膽囊藥: 當歸————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山茱萸———澀精益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止。 酸棗仁———斂汗祛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五味子———生津止渴,久嗽勞虛,金水枯竭。 胡椒————心腹冷痛,下氣溫中,跌撲堪用。 八、補大腸藥: 訶子————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五倍子———療齒疳疾,痔癬瘡膿,兼除風熱。 龍骨————夢遺精泄,崩帶腸癰,驚癇風熱。 砂糖————潤肺利中,多食損齒,濕熱生蟲。 石蜜————入藥煉熟,益氣補中,潤燥解毒。 九、補小腸藥: 牡蠣————澀精止汗,崩帶脅疼,老痰祛散。 石斛————卻驚定志,壯骨補虛,善驅(qū)冷痹。 甘草梢———調(diào)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十、補膀胱藥: 龍骨————夢遺精泄,崩帶腸癰,驚癇風熱。 續(xù)斷————接骨續(xù)筋,跌撲折損,且固遺精。 菖蒲————開心通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益智仁———安神益氣,遺濁遺精,嘔逆皆治。 黃芩————枯瀉肺火,而清大腸,濕熱皆可。 十一、補三焦藥: 藿香————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益智————安神益氣,遺濁遺精,嘔逆皆治。 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白術(shù)————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驅(qū)痰痞。 桂枝————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十二經(jīng)用藥歌訣: 心經(jīng): 問君何藥補心經(jīng),遠志山藥共麥冬。 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 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jīng): 滋補肝經(jīng)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 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 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jīng): 補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shù)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shù)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 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jīng):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 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芪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jīng)。 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 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jīng):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 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 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jīng)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 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jīng): 補胃需用蒼白術(shù),半夏扁豆綿黃芪。 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 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jīng):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jīng)。 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jīng)。 大腸經(jīng):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 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 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 引藥盡皆同胃經(jīng),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jīng):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 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度高,大小茴香烏藥根。 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jīng):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xù)斷龍骨良。 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 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jīng):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芪。 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jīng): 地黃一味補包絡(luò),瀉用烏藥并枳殼。 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