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置蒲子縣。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劉淵建漢,曾徙都蒲子,后遷平陽,于此置大昌郡。北魏初,于今縣境置南吐京郡、北平昌縣,屬五城郡,后廢。太和十二年(488年)于此置汾州。孝昌年間廢,北周復置汾州。保定元年(561年)于今縣境置大寧縣。大象元年(579年)于今縣城北18千米長壽村置長壽縣,于縣置龍泉郡。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龍泉郡。開皇四年(584年)改汾州為西汾州,府治在長壽縣(今隰縣長壽村)。開皇五年(585年)改西汾州為隰州,開始以“隰”命名?!对涂たh圖志》記載:“南有龍泉,下隰,因以為名。”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長壽縣為隰川縣。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隰州為龍泉郡,轄隰川、永和、浮山、石樓、蒲縣。唐武德元年(618年)龍泉郡復改為隰州,屬河東道。武德二年(619年)設總管府,領隰州、中州、昌州、南汾、東和、西德6州。武德三年(620年)又置北溫州來屬。貞觀三年(627年)復置隰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隰州,領縣六:隰川,蒲縣,溫泉,永和,石樓,大寧。北宋,隰州屬河東路太原府。金天會六年(1128年)隰州改為南隰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隰州。興定五年(1221年)于今縣城南30千米午城鎮(zhèn)置仵城縣,屬隰州。金末元初,仵城縣廢。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隰川縣廢入隰州,隸晉寧路,后復置隰川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隰川縣。清雍正二年(1724)隰州升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5月,廢清朝舊制府、州、廳為縣,隰州改隰縣,直隸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qū),隰縣屬臨汾專區(qū)。1954年9月10日,臨汾專區(qū)、運城專區(qū)合并設立晉南專區(qū),隰縣屬晉南專區(qū)。1958年6月27日,隰縣與大寧合并為隰寧縣。同年11月,隰寧縣又與蒲縣、永和、石樓合并組建呂梁縣。1959年10月,恢復蒲縣建制。1961年1月,撤銷呂梁縣,恢復隰縣、永和、大寧3個縣建制。1967年5月10日,晉南專區(qū)改稱晉南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0年3月,晉南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分為臨汾地區(qū)革命委員會和運城地區(qū)革命委員會,隰縣劃屬臨汾地區(qū)革命委員會。1978年,臨汾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改名為臨汾地區(qū)行政公署,隰縣隸屬臨汾地區(qū)。2000年6月23日,撤銷臨汾地區(qū)和縣級臨汾市,設立地級臨汾市,隰縣隸屬臨汾市。隰縣文物古跡三十余處。以城西明代建筑"小西天"最為著名。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三面環(huán)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