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第14憲問篇第40章】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b> 【楊伯峻譯文】子張問:“書上說:'商朝的高宗守孝,三年不議政?!鞘裁匆馑??”孔子說:“不止是高宗,古人都這樣。君主死了,百官三年內都聽從宰相安排,各司其職?!?/p> 【錢穆譯文】子張問道:“《尚書》上說:'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是什么意義呀?”先生說:“何必定是高宗呀?古人莫不這樣!前王死了,朝廷百官,便各自總攝己職去聽命于冢宰,共歷三年?!?/p> 【李澤厚譯文】子張問道:“書經上說,殷高宗守喪,三年不講話,什么意思?”孔子說:“何必一定是高宗,古人都這樣。老國君死了,一切官員堅守自己的崗位,聽大宰相的命令,三年?!?/p> 【注】三大家基本情況:楊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據,更多文言文解釋的傳統(tǒng)視角;錢穆——代表臺灣最高水平,更多歷史學家和宋明理學的視角;李澤厚——代表大陸最高水平,更多哲學家和五四西學的視角。 【游夢僧直譯】子張說:“《尚書》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言?!f的是什么呢?”孔子說:“不止高宗,以前的人都這樣。君王薨逝,百官總攝己職、各司其職以聽拿于太宰三年?!?/p> 【游夢僧意譯】子張說:“《尚書》說,'高宗守喪,三年內,對政事不發(fā)號施令?!f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不止高宗,以前的人都這樣。君王薨逝,百官總攝己職、各司其職以聽命于太宰三年,(新任君王居喪守孝期間,可以參與政事,但對政事不發(fā)號施令,一邊守喪盡孝,一邊學習適應君位)?!?/p> 【詳解】“孔子論孝”前文講的是子女行孝需要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論語》此章則由孔子弟子子張的問話,引出“死,祭之以禮”的部分。這是此章排在這個位置的理由。 本章講“死,祭之以禮”的三年守喪。 開篇明義,“三年不言”,不是“三年不說話”,而是“三年不言政事”,“不言政事”,不是不參與,而是不“指手劃腳”。所以,李澤厚先生解釋為“三年不講話”,極為不妥;錢穆先生不解,讓讀者自己品味;楊伯峻先生則得其要義。 子張:顓孫師(公元前504年—?),復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喜稱“師也”。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顓孫師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評為“性情偏激”(《論語》原文:師也辟),但廣交朋友。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 《書》:《尚書》,又稱《書經》,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渡袝贩譃椤队輹贰断臅贰渡虝贰吨軙?。戰(zhàn)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F存版本中真?zhèn)螀搿?/p> 高宗:即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 ,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在位時間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時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fā)展,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繼位。 諒陰:又言“亮陰”“諒闇”、“梁暗”等多種說法。指帝王為前帝王守喪。如《新唐書·李程傳》:“陛下方諒陰,未宜興作,愿回所費奉園陵?!?/b> 言:《說文解字》直言曰言,論難曰語。看這里,“言”與“語”其實是區(qū)別的。言,是自己表達意思,但不討論;語,互相論辨。(“言”字的解讀,對本章的總體理解,極為重要!) 三年:可實指“三年”,也可指“許多年”。古文中,習慣用奇數代表“多、許多”之意。此章“三年”是實指“三年”。在解讀“三年無改于父母之道”章,本僧就說了:“經本僧重新排序的《論語》,“三年”在實指“三年”的地方,寫《論語》的先賢有明確提示的?!毕乱徽陆庾x的【第17陽貨篇第21章】就明確指明了,這里的“三年”就是實指三年。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此話出自《尚書·無逸篇》。“高宗諒陰”,即“商朝高宗武丁守喪”??瓷厦妗把浴钡慕忉?,“三年不言”,不是“三年不說話”,而是“三年對政事不表達意思”,對于君王來說,就是不發(fā)號施令。欲了解“三年不言”的真實意義,就非得讀《尚書·無逸篇》原文不可(本文文末會附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私下玩味)。 《尚書·無逸篇》原文,艱澀難懂,但可以從大處把握。開篇就是周公的話,其中有“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這句,就是文眼,知道這句的意思,就把握全文總體思想。意思是“先要了解農業(yè)勞動的艱難,就能知曉平民百姓的疾苦”。 隨后,就列舉了殷王中宗、高宗和祖甲三個君王,皆先“知稼穡之艱難”,而后“知小人之依”,最后能為君做到“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鰥寡”,以至“享國”之久長。 白話文解讀:三個君主知道農業(yè)勞動的艱難,深知民間疾苦,當政之后能為平民百姓著想,惠民愛民,因此,治國長久。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在《尚書·無逸篇》的原文是“作其(高宗)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而后緊接著的是“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雍”,即“和諧、和睦”,《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b> 白話文解讀:高宗即位,開始(為先王)守喪,三年都不對政事發(fā)號施令,他不言政事(但參與學習),(所以)開始言政事則能和諧其政,不敢荒廢懈息和貪圖安逸,盡心竭力治理殷(商)國。 《禮記·喪服四制》云:“《書》曰:'高宗諒陰,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禮”。這可以是一個反例:總不會“王者”三年都不說話吧? 何謂也:“謂何也”的倒裝,即“說的是什么意思?” 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總己:南宋朱子(朱熹)《論語集注》“總攝己職”。即“各司其職”。 冢宰:即太宰。殷商置,位次三公,為六卿之首。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的官。周武王死時,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職攝政。《尚書》:“冢宰掌邦治,統(tǒng)百官,均四海?!?/b> 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百官各司其職以聽命于太宰三年。 新王即位,可以“三年不言政事”,關鍵就在于有“冢宰”待為處理政事。這也可以反向證明“三年不言”的意思。 高宗三年不言政事,是為了什么呢?三年不言政事,不是不參與,而是參與了,但不亂發(fā)號令,靜觀、學習、適應,適應其新接的君王之位,通曉其權其責,然后再治邦,方能少差少錯。這道理,人皆應知應守,不能一擔某職,未曾適應,就大刀闊斧,大搞瞎搞,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瞎燒一通!《論語》是不是表達這意思呢?答案是肯定的?!墩撜Z》有一章就明確指出,就是這意思,但說得有點隱秘,詳細解讀,請關注下一篇“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章的解說。 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讀》中說的,特別有理,咱引用之:新”君“初立,不諳政事,所以必須不亂發(fā)號施號,而由有經驗的冢宰代理政務,處理事情。所謂伊尹、周公,不都如此? 又錢穆先生所言亦極有理:(新“君”)既三年常在哀思中,即無心再理大政,則惟有將政權交之冢宰。后世視政權如私產,不可一日放手,此與儒家義大背。 《周易》十翼之一的《序卦傳》里,講到“恒”卦卦序時,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所以,新君上位,得先以“父子之道”為先,即守孝為重,而后才是君臣。這也是“三年諒陰,三年不言(政事)”的原因之一。 古之“公天下”,今則“家天下”也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用《論語》中顏回的話來自勉之,曰:“僧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諸君共勉! 本章講君王的三年守喪以盡孝,下一文中,孔子與其弟子宰我討論“三年守喪”是否合理,進一步說明守喪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為何守喪要三年。敬請繼續(xù)關注游夢僧之《拼圖解論語》,謝謝。 附: 《尚書·無逸篇》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p>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瘢ジ椅牿姽?。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弗知稼穡之艱難,弗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В瑧驯P∶?,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弗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p>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朔敲褙?,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胥教誨,民無或诪張為幻?!素矢ヂ?,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瘎t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嗜魰r,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jiān)于茲。” 【第14憲問篇第40章原文】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沃^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b>【游夢僧直譯】子張說:“《尚書》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言。’說的是什么呢?”孔子說:“不止高宗,以前的人都這樣。君王薨逝,百官總攝己職、各司其職以聽拿于太宰三年?!?/p> 【游夢僧意譯】子張說:“《尚書》說,'高宗守喪,三年內,對政事不發(fā)號施令。’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不止高宗,以前的人都這樣。君王薨逝,百官總攝己職、各司其職以聽命于太宰三年,(新任君王居喪守孝期間,可以參與政事,但對政事不發(fā)號施令,一邊守喪盡孝,一邊學習適應君位)。” 版權所有,請尊重之!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