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is long and everything can be expected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01 在中國哲學中,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表述為知與行的關系。其主要觀點有[1]: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知之明也,因知進行;以行驗知,以行證知;知行并進,相資為用。知行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別具特色的問題之一。宋明以來,它以個人為主體,主要圍繞著知行的先后,分合,輕重,難易展開討論的,這可以看作中國古代知行觀的范式。王夫之通過研究成為中國古代知行觀的集大成者。朱熹知行觀強調知難行易、知先行后,與傳統(tǒng)知行觀形成鮮明對比。 02 明代王守仁[2]首先在理論上反對傳統(tǒng)知行觀中對知行分先后輕重,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尤其應當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一方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另一方面,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中國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孫中山[3]對于知難行易的整個論證,與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緊密相聯(lián)。他針對“知易行難”之說,明確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論斷,這種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中的唯物主義內容。孫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時,還極其重視科學知識和革命理論對于行的指導意義,他認為“知與不知”乃是革命建設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孫中山說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進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與“知”的辯證關系。 03 極簡如斯 So simple 關于“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東西方有不同的發(fā)展。西方世界,經(jīng)過埃及人追求死后歸宿,巴比倫人看重生前歡樂的長途跋涉,到古希臘,人們終于認識到本體世界的無限性,認識到認識主體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認識到認識工具的重要性,為人類創(chuàng)造認識工具,認識世界本體,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世界,開辟了勝利通道。但中國人行事則大不相同。經(jīng)過治水移山的辛勞和酒池肉林的揮霍,雖然孔子也在中國思想上早早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指出了“知”的有限性,強訓承認“知”的有限性的正確態(tài)度,但是他說的“知”,并不是指去認識新世界得到的新“知”,而是學習古人認識世界得到的舊“知”??追蜃舆@種推崇學習舊“知”,忽略發(fā)現(xiàn)新“知”的態(tài)度使后來“知”和“行”的關系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真正的基本問題。在書中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當然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發(fā)現(xiàn)新世界,探索新知識容易。在復雜多變的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已知的理論知識,當然比從一成不變的書本上學習固定的理論教條艱難,于是“知易行難”便成為定論。從《左傳·昭公十年》中提出,“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1]”,偽《古文尚書說命中》強調,“非知之艱,行之惟艱[2]”,“知易行難”的成見糾纏了中國人兩千多年[4]。 兩千多年間,這種成見也并不是沒有變化難易之外,又安排了次序。宋儒即有“知在行先”,“知行合一”的論述,明儒更進一步完善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把“知行合一”作為一個認識論的命題鄭重提出來,顯示出對“知”的真理性追求緊迫了,對“行”的重要性認識深入?!爸仔须y”是中國哲學發(fā)展中形成的關于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之一?!爸仔须y”即“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認為對事物的認識、了解比較容易,但行動、落實起來就比較難[5]。這一觀點在促使人的實踐活動、推進人的行動方面在一定的促進作用。知之難,行之更難。曾國藩言:“格物,誠意”,告訴我們要探究事務的本質,而知一事行一事。人生在世,有此四字足矣,然何其難。 其實知和行是辯證統(tǒng)一,互相促進的。希望通過了解認識和實踐的重要性促進社會國家的發(fā)展。 [1]出自《左傳·昭公十年》,大意為:學習與懂得道理并不是最難的,而難在去實行。 [2]出自《尚書·說命中》,大意為:知道一個道理并不難,難的是把這個道理付之于實踐,并取得成效。 作者:西若竹 實習編輯:向品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