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雪的文學啟蒙,要從課本上的一則故事說起。故事可以總結(jié)成兩句詩,一曰“撒鹽空中差可擬”,一曰“未若柳絮因風起”。文字的力量,原來可以在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上,差距到如此巨大。
我沒有見過在空中撒鹽是怎樣的場景(估計會被打),但想來紛紛揚揚,很快飛起就很快落下,不會有柳絮漫天飛舞的柔情。相比來說,柳絮隨風當然是更好的解答,這一句詩,也成就了歷史上又一位有盛名的才女謝道韞。
這一篇,我們就順著謝道韞的腳步,再去看看歷史上那些留下了身影的“雪詩”。
清平樂·畫堂晨起
李白(存疑) 〔唐代〕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
早上醒來,聽見外面有人說下雪了。趕忙打開窗簾來看看這一年的祥瑞,果然不負所望,大雪已經(jīng)鋪滿了整個院子。銀裝素裹的世界里,爐煙也顯得詩情畫意,草堆里閃著白色的光芒,如同天上掉下的玉墜,落在其中。大雪是如此絕色,大概也只有天仙醉后,狂亂地將白云揉碎,人間才能收獲一場瑞雪,一場雪白的盛宴。
別詩二首·其一
范云 〔南北朝〕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jīng)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走時是冬天,來時是不知何年的開春。離去的時候,大雪如梅花,開遍山野枝頭;歸來的時候,繁花如大雪,漫山遍野,無處不在。一段長久的離別之后,最鮮明的印象,竟然是大雪與春花。文人的記憶,果然與眾不同。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 〔宋代〕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芙蓉落盡,滄江生瀾。雙燕,貼著云層飛過,留下一片寂寞的藍天。我走向小樓東畔,眺望著南方。倏忽之間,長安城又被雪花飄滿,滿天紛飛的大雪阻斷了望鄉(xiāng)的目光。這一輩子啊,怕是只能在一杯又一杯美酒面前度過,借酒澆愁,才能忘卻流落長安的難過。我留在家鄉(xiāng)的故人們,如果還記得我,千萬在登高臺的時候,給我寄上一枝梅花。如果說還有一點奢望,那就是希望這朵梅花里,能包含著整個江南乘放不下的春意。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維 〔唐代〕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冬天夜晚,門外下雪。王維左右睡不著,又聽到外面打更的聲音,就干脆早早起床,梳洗整理做著上朝前的準備。一盞銅鏡,清晰映照出他因為熬夜而憔悴的容顏。正因此心情低落的王維推開門窗,一下子被窗外的景色治愈。風兒吹動竹林,發(fā)出沙沙的響;雪花掛滿山頭,露著白白的光。看這一派不似人間的景象,王維想到了一位和自己一樣居家持戒的居士,詩的結(jié)尾便是一句問候:不知如此天氣,胡居士是否還在閉關神游呢?
望薊門
祖詠 〔唐代〕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一首詩,前面六句讀來一氣連貫,筆意不停,十分暢快。先是北望燕臺,被軍營之整紀、笳鼓之喧鬧、天云之景色而驚訝。繼之以兩筆寫景,積雪滿地,升起萬里寒光;旌旗直立,映照三邊曙色。筆調(diào)蒼茫闊大,將邊塞之豪放一泄而出。至于烽火連明月、云山擁薊城,則是目光由地轉(zhuǎn)天,刻畫邊塞上空之景象。在種種意象共同塑造出的邊塞氛圍中,作者祖詠也終于被其打動:我雖然不能如班超一樣毅然決然投筆從戎,但卻也有馳騁沙場、建立功名的愿望!
終南望余雪
祖詠 〔唐代〕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清平樂·年年雪里
李清照 〔宋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勢,故應難看梅花。
從軍行
楊炯 〔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獨不見
李白 〔唐代〕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西池。
風摧寒棕響,月入霜閨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