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別名】公丁香、丁子香。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溫。歸脾、胃、肺、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臨床配伍】
1、《證因脈治》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2、《上海市中成藥制劑規(guī)范》丁桂散:丁香、肉桂。治胃脘疼痛、臍腹冷痛、腹瀉,以及外科瘡腫,損傷腫痛等證候。
3、《朱氏集驗方》喘痰氣:苦丁香三個,為末。水調(diào)服,吐痰即止。
【注意事項】本品辛溫香燥,易傷陰助火,所以熱證及陰虛火旺者慎服。且不能與郁金同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煎湯熏洗,或浸酒外涂。
【藥材鑒別】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ü趫A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或褐黃色,花瓣內(nèi)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zhì)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古書記載】
1、《別錄》:風水毒腫,霍亂心痛,去惡氣。
2、《開寶》:溫脾胃,止霍亂擁脹,風毒諸腫,齒疳 。能發(fā)諸香。
3、《本草綱目》:治虛噦,小兒吐瀉,痘瘡胃虛灰白不發(fā)。
【藥膳食療】
1、丁香茶
材料:丁香2g、花茶3g。
做法:用150ml開水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溫中,暖腎,降逆;還可以起到抗菌的作用,對于驅(qū)蟲有好處,同時也可以有健脾胃的作用,對于牙痛有治療的功效。
2、丁香姜糖
材料:冰糖(或白砂糖)50克,生姜未30克,丁香粉5克,小磨麻油適量。
做法:將冰糖(或白砂糖)加水少許放砂鍋中,文火熬化,加生姜末、丁香粉調(diào)勻,繼續(xù)熬至挑起不粘手為好。另備一大搪瓷盆,涂以小磨麻油,將糖倒入攤平。稍冷后趁軟切作50塊。
功效:降逆止嘔。特別適合胃寒的人群食用,特別是對于出現(xiàn)的嘔吐,打嗝或者是胃痛有緩解的作用。
3、丁香粥
材料:生姜3片,大米80克,丁香5克,紅糖適量。
做法:丁香洗凈,煎汁去渣,大米洗凈,倒入丁香汁中,煮沸,加紅糖、姜片,煮熟煮稠即可。每天一劑,連續(xù)服用3-5天。
功效:理氣開竅,溫腎助陽,溫中降逆。
4、丁香與調(diào)料
“十三香”原料構(gòu)成是以花椒、胡椒、丁香、草果、大茴、桂皮、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多種經(jīng)受月華雨露之純天然中藥材炮制加工而成。
【百科小知識】
丁香原產(chǎn)地在印尼的摩鹿加群島,直到十八世紀,有法國人從島上偷走了幾棵丁香樹苗移栽到毛里求斯,后來逐漸擴散到桑給巴爾和馬達加斯加等地。
我國上世紀在海南引種過一些丁香樹,但是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比較差,沒有推廣,至今仍只在幾個特定的農(nóng)場和科研所種植。市面上沒有國產(chǎn)丁香,基本靠印尼和非洲進口。中國北方的丁香花,它來自木樨科,和香料丁香沒有任何關(guān)系。
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中藥中丁香分為公丁香和母丁香,公丁香為干燥的花蕾、母丁香為干燥的果實。但在古代,至少在唐朝,二者是不區(qū)分的,我們在日本正倉院的標本中發(fā)現(xiàn)唐朝傳入的丁香實際是花果混雜,并沒有完全區(qū)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