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 這首詩描述的意思是曾經(jīng)站在這里和心愛的女孩或者是好朋友,大家一起歡聲笑語的聊天,而今還是在這里,只是當時的人卻都已經(jīng)不在了。 可以說以最輕飄飄的語句描述出了最殘忍的事情,那么人為何會不在呢,有幾點猜測,一來就是多年好友因為矛盾從此疏遠,二來就是最不愿意見到的生離死別了,縱然是現(xiàn)代醫(yī)學在高明,也無法解決一個人終究會老,終究會去世這個事實。 就更不要說古人了,所以古人對于親人們去世的禮儀是有很多說法的,既是一個美好的寄托也是對自己心靈上的安慰。就如古人曾說“人過七十不上墳”,那這個說法有道理嗎,其實仔細想來也是有大講究的。 01古人下葬的風俗 古人的平均壽命很短,所以為了保證國家始終有年輕的血液,他們提倡早婚早育,且多生孩子,這樣才能使國家源源不斷的發(fā)展下去。 普通百姓們只能將就過日子,但是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們有了巨大的權利和財富,自然是希望能夠永久的將權利握在手中,所以不斷的追求長生不老術。 很顯然,這是根本不存在的,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沒能實現(xiàn)長生不老,雍正皇帝更是死于丹藥服食更多,他們還是有著當時最好的醫(yī)療系統(tǒng),都英年早逝,就更不要說普通百姓們了,甚至一場感冒發(fā)燒就能要了他們大半條命。 但面對這些卻又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所以百姓們只能將喪禮舉辦的十分繁瑣,以此來安慰自己,這些去世的親人是去過好日子了。 自然講究就有很多,例如人去世之后要在家中停靈三天,他們認為這三天人的靈魂還沒有消散,可以回家來看看,與親人們做最后的告別。 而且一定要保證香火源源不斷,這也是希望去世的親人能夠順利的投身到一個好人家,且還要在去世那一刻給他們穿上壽衣。 壽衣上面都寫了壽字,希望即使他們到另一邊也能夠福壽雙全,同時壽衣的材質也有很多要求,不能夠是絲緞的,否則有一刀兩斷之意。也不能夠是動物皮毛的,否則人下一世投胎便會到畜生界。雖然這只是一個迷信的說法,但是直到今天,這個習俗也還是被流傳了下來,可能大家都已經(jīng)習慣如此。 而且古人不流行火化,人死之后會放在棺材中進行土葬,通常由好幾個青壯年負責抬棺材出殯,還要有人負責撒一些紙錢,這也是讓周圍的小鬼們都不敢來騷擾冒犯等等,諸如此類的禮節(jié)不計其數(shù),而除了這些,對于上墳也有很多的講究。 如要趕早不趕晚,過了下午一點之后就不要再去上墳,還有文章所說的,年過七十歲的老人也是不建議再去上墳,那這里面有什么說法嗎? 02年過七十不上墳 我們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達,所以對于一些疑難雜病哦都能夠有很好的治療,老人們活到七十已經(jīng)是一個常態(tài)化的事情,但是古代,七十歲的老人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十分長壽了。 而這個歲數(shù)的老人多半會有一些身體疾病在,或者身體虛弱,經(jīng)不起情緒的波折,若是帶他們去上墳,他們看到墓碑上的人,難免悲從心來,越想越難受,越來越思念親人,內心的傷痛久久不能愈合。 這樣對身體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者甚至會需要住院,發(fā)生令一個悲劇。 而且七十歲的老人本就是多疑的時候,他們會擔心自己老邁,自己的身體不行了,整日疑心自己有一些疾病,或者害怕自己有一天會突然去世,而乍然帶他們去墓地祭拜。 這些老人看到墓碑的同時內心也會更加害怕,即便是回到家后也會十分不安,夜不能眠。 俗話說得好要想有一個好身體就要能吃能喝能睡,還要放寬心,每天快快樂樂的生活,如此才能夠健康長壽,若是整日東想西想,不好好吃飯睡覺,在日夜憂思之下,自然就是會導致身體越來越差了,所以綜合老人心理思想這方面,也是不建議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墓地的。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最直觀的原因就是墓地多半都是在城外,距離我們生活的地方有一定的距離,而且周圍也比較空曠。 帶老人們去墓地一來路途遙遠,擔心老人們的身體經(jīng)不起遙遠的路途,再一個就是墓地比較空曠,所以風很大,貿(mào)然帶老人去墓地很可能導致邪風入體。 而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可能只要有一點頭疼腦熱,最后都會演變成住院,所以綜合考慮之下,出于身體原因也不建議帶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墓地。 古人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有此建議,但是不去墓地并不是說明不孝,老人可以讓自己的兒女前去祭拜,因為對于兒女們來說,那也是他們的親人,所以大可不必有什么心理負擔。 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還是以自己的身體為主,平時多注意休息注意保養(yǎng),不要太過勞累,也不要傷心過度情緒有太大的起伏,照顧好自己即讓死去的親人安心,也讓兒女們放心。 03結語 古人言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雖然他們很多的繁文縟節(jié)在我們如今看來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也可以直接略過這些繁文縟節(jié)。 但是對于他們的話語和教訓,還是要往心里去的,畢竟能夠千百年來流傳下的道理和習俗,一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我們也不能夠太過輕視。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保持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和生活習慣,也要對古人的一些知識多加了解,靈活的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就可以了,也足以令我們的下一代受益匪淺。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