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有言:“務使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strong>
人生在世,父母安適、兄弟和睦、夫妻恩愛、子女順遂是每個人都孜孜以求之事。
家人是你安身立命之依仗;家人是你立足世間之靠山。
只有時時為家人著想,處處以家人為重,才能讓家庭興旺發(fā)達。
走過半生,恍然發(fā)現(xiàn)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是:窮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責妻,氣不兇子。
窮不怪父
梁曉聲說過:“我人生最大的不中意就是對父母歉疚。”
當年,他一得知三弟的婚房簡陋不堪,就讓父親拿出攢下的錢重新蓋房。
父親卻告訴他沒錢了。
他質(zhì)問父親:“你忍心看著你的孫子生在破房子里嗎?”
父親怒聲說:“你給我滾!”
他扭頭就走。
母親勸他說:“你錯怪你爸了,他真沒錢?!?/span>
梁曉聲滿臉疑惑:“你不是在信中說我爸有錢嗎?”
母親解釋道:“那是媽為了讓你安心讀書,瞎編的?!?/span>
梁曉聲恍然大悟,連忙回家給父親道歉。
盡管如此,父親還是受到了莫大的傷害。
生活中,父母們往往不辭勞苦地為兒女付出,真心期盼他們能夠幸福快樂。
作為子女,如果不能體諒父母的難處,橫加指責,恐怕會令人心寒。
幸福導師海藍說過:“每個父母都會盡力給子女最好的一切。子女要做的是如何創(chuàng)建生活,而不是指責父母的失誤?!?/span>
反省自己才是解決窮困的良策,責怪父母就是推卸責任的行徑。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窮的責任推給辛苦付出的父母。
只有做到不依賴,不責怪父母的人,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強者。
孝不比兄
莊子有言:“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strong>
盡力讓父母感到安適,是最大的孝心。
古時候,有個農(nóng)民,膝下有三個兒子。
老大在外做官;老二在外經(jīng)商;老三在家務農(nóng)。
有一次,老三在家書中寫道:“父母年邁,步履艱難,思子心切。”
不久,兄長們只是各自托人捎回一副拐杖。
老三到處宣揚自己比他們付出得多,吃了大虧。
一位高僧聽到后,對他說:“為官者光宗耀祖是孝;從商者行善積德是孝;守護父母者噓寒問暖是孝。各自做好份內(nèi)之事皆為行孝?!?/span>
老三深感慚愧,遂給兄長們各修書一封:“父母康健,家人和睦,勿念!”
從此,一家人互敬互愛,美名遠揚。
《孝經(jīng)》有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可見,行孝的方式多種多樣,各有所長,不必爭對錯、論優(yōu)劣。
兄弟間因“行孝”而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既傷和氣,又傷福氣。
常懷孝心,各自盡心盡力,才是子女應當遵循的行孝之法。
有人說:“父母貧窮,錢到為孝;父母孤單,相伴為孝?!?/span>
只要能讓父母的期待如愿,就是盡到了你最大的孝心。
苦不責妻
古語云:“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一個人遭遇困境時,應當百折不撓,而非怨天尤人。
挫折不是你責備他人的口實;苦難不是你怪罪他人的緣由。
杜甫雖歷經(jīng)坎坷,但從未責備過愛妻。
他在投奔唐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
身陷囹圄的他因思念妻子而寫下“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span>
字里行間蘊含了對妻子濃濃的愛意。
他費勁周折與妻子相見后,寫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表達了和妻子重逢的喜悅之情。
為了感謝妻子的辛勞付出,杜甫親自為她梳妝打扮。
有詩為證:“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羅列。瘦妻面復光,癡女頭自櫛?!?/span>
可見,杜甫盡管生活苦不堪言,但對妻子始終溫言暖語、情意綿綿。
困苦的生活不是他責備妻子的借口,而是他珍愛妻子的理由。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span>
越是責備他人,越容易遭人怨恨;越是尊重他人,越容易受人欽佩。
在人生不如意之時,對妻子應當更加關(guān)心體貼,而非惡語相加。
真正的智者,絕不會讓自己的愛人既受苦,又垂淚。
氣不兇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
曾參在地里干活時,不小心弄斷了一棵瓜苗。
他的父親火冒三丈,抄起棍子就把他打得不省人事。
曾參的父親小題大做、大打出手,險些釀出人間慘劇。
父子情深,處理事情過于急躁只會激化矛盾、于事無補。
《戰(zhàn)國策》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如果真心愛孩子,就應該從長計議,而不是只顧眼前。
網(wǎng)上看到一件事:
小棠的好友找他合伙做生意。
他二話不說就從銀行貸款五十萬作為啟動資金。
不久,朋友生意失敗,血本無歸。
他怕父母生氣,不敢回家。
父母得知真相后,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用所有積蓄還上貸款。
從此,他羞愧難當,一蹶不振。
有一天,他收到一條短信。
上面寫道:“你要挺住,你是咱家的頂梁柱。”
父親的溫情鼓勵讓他重新振作起來,努力工作,事業(yè)有成。
年輕人難免犯錯,父母不必事事惱羞成怒。
當子女身處逆境時,父母拉上一把是恩,踢上一腳就是恨。
《道德經(jīng)》有言:“大道之行,不責于人?!?/strong>
真正慈愛的父母因為懂得“人非圣賢”,所以能做到“小過不責”。
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盲目斥責,只會讓子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寬恕子女既是給他們糾錯的機會,也是給他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
窮不怪父的人是自食其力的強者;孝不比兄的人是孝感天下的慧者。
苦不責妻的人是有情有義的智者;氣不兇子的人是深謀遠慮的謀者。
《菜根譚》有言:“家庭有個真佛,能誠心和氣,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間形體兩釋,意氣交流勝于調(diào)息觀心萬倍矣?!?/strong>
好的家庭里必然有一個修行高深之人,能夠讓家人和睦、家運興旺。
希望你我都能修身養(yǎng)性,盡力去做一個有益于家庭的大智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