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服裝是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個時代社會發(fā)展程度的體現(xiàn)。中國服飾 文化到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 也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服飾制度。西漢初期基本沿用秦朝的服飾制度,到了東漢時期則搭配絲織的裝飾物。漢代服飾整體的特點是:外衣領大,穿著時要顯示出中衣的領型。白色面料做里, 袖口寬大,衫無袖。 漢代代表性的服裝是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 分開裁但是上下 縫合。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 露。 衣服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曲裾深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種 是“直裾深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時期直裾素紗襌衣僅重 49 克, “薄如蟬翼”,可見西漢初織造工藝水平高超。直裾衣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款式既長又寬,官民 服裝基本沒有差別, 但從原料和顏色上, 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除了這種長衣之外, 漢代也穿短衣, 常見的是襦。襦的長度通常至腰部,穿時下身配裙。漢時勞 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 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奴、商賈、士人。都一樣,大約到東漢以后,人們開 始在襦上繡織各種圖案紋樣。 此外,漢代服裝還有一種常見的款式就是半袖。短袖的外衣稱為“半袖”,穿時外著短袖內看長 袖。半袖的袖口有兩種形式:一種寬大平直,沒有裝飾;另一種則在衣袖邊緣繡上裝飾,并施加折裥。 近來社會出現(xiàn)一種新的現(xiàn)象“漢服熱”?,F(xiàn)在很多影樓攝影造型都提供漢代服飾造型設計,甚至 很多新人結婚禮服也選用漢服。影視作品中。表現(xiàn)漢代題材的作品也很多。其中的服裝服飾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這些服裝是以漢代服飾制度和漢服基本特征為基礎,進行重新設計和剪裁。如面料就會在純棉基礎上,更多地選用絲綢或者紗質,體現(xiàn)輕盈飄逸之感。服裝的款式也基本都要做一些細微變化,如服裝衣袖更加寬大, 加長衣身,形成拖尾等等。當然, 這些影視作品中的服裝用色并沒有 嚴格參照漢代的服飾等級制度,它更加注重的是畫面色彩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視覺美感。目前,很多研究服 飾的專家開始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找尋契合點。力求影視服裝設計既尊重歷史,又能符合大眾的欣賞品 位。 漢服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在中國的服裝發(fā)展史上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更好地研究 漢代服裝。繼承發(fā)展?jié)h代服裝的特點和優(yōu)勢,把漢服的精華推廣到世界各地,把漢代文化傳承下去。(摘編自林琳《漢代服飾的特點與繼承創(chuàng)新》) 材料二: 秦統(tǒng)一中國后,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漢代政權鞏固,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達到成熟期。 出土文物反映, 這一時期的衣料又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富, 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西漢男女服裝, 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棉, 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 上下依舊不 通縫、不通幅; 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外緣一并顯露在外, 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 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 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 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最為精美。有直裾(直襟) 和曲裾 (三角斜 襟式) 兩種,剪裁已不同于戰(zhàn)國深衣。曲裾式下裳部分面積加大,穿上身,靜立時衣面懸垂自然貼體, 走動時則裙裳部分膨大如傘,不束縛腳步。這種斜領連襟合成銳角的衣服。即是揚雄《方言》所說“繞 衿裙”。 男子深衣,以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的出土實物及木俑衣著較為典型。外衣領口展寬至肩部,右 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 為便于活動,后襟自膝彎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 漢代在政治上重農輕商,如《管子》“四民”提法為“士農工商”,但事實上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生 活還不如商賈。漢代農民照法律規(guī)定, 只能穿本色麻布衣, 不許穿彩色,董仲舒《春秋繁露》還說“散 民不敢服雜彩”,到西漢后期才許用青色、綠色。 西漢建元二年、元狩四年,張騫兩次奉命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 萬匹絲綢源源外運。史稱“絲綢之路”。于是, 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也訖未中斷。近半個世紀以來,西北各地不斷出土各色花錦彩繡衣,也證明漢家錦緞彩繡藝術及工藝的深刻影響。 據(jù)《后漢書 ·南蠻西南夷列傳》及云南晉寧出土文物顯示,奴隸主和近身奴隸多著漢式服裝。而在內 地的出土文物中,胡騎、越騎沖鋒陷陣的形象屢見不鮮, 胡越民族齊膝小袖衣衣飾也司空見慣。 (摘編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服飾除了御寒、遮羞的功能外,還可傳達穿著者的社會地位、審美要求等信息,也是社會發(fā)展程度的體現(xiàn)。 B.西漢典型的男子深衣兩側襟剪裁成燕尾狀,典型的女子曲裾深衣裙裳部分不過度束縛身體,便于活動。 C.大約到東漢以后,人們開始在襦上繡織各種圖案紋樣。古詩文中“繡腰襦”“羅繡襦”等都是指這服裝。 D.文藝作品中的漢服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漢代服裝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其服裝面料、色彩、款式都是經(jīng)過改良的。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漢代服飾種類較豐富,從場合看,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等級看, 有官民之分;從剪裁看, 有長衣短衣、長袖短袖之分。 B.漢代百姓一律不得穿帶顏色的服裝,直到西漢后期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在各類服裝的樣式上, 沒有嚴格的制度。 C.中國服飾文化到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漢代的衣料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豐富,這主要得益于當時高超的紡織技術。 D.在內陸的出土文物中,胡越民族齊膝小袖衣衣飾也司空見慣,由此可知,胡越民族服飾也受到了漢民族的影響。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觀點的一項是( )(3 分) A.據(jù)史書記載, 漢朝給匈奴書信中提及的贈物,即有繡裕綺衣、繡裕長襦和錦袷袍。 B.司馬遷《史記 ·匈奴列傳》曾有這樣的表述;漢時少數(shù)民族君長都“喜衣錦繡”。 C.趙武靈王注意到胡服的優(yōu)點, 所以命令軍隊穿胡服作戰(zhàn),增強了趙軍的戰(zhàn)斗力。 D.隨著外來民族文化的融入,漢人也開始注意服飾色彩的搭配,展現(xiàn)審美和生活情趣。 4.請結合材料內容,判斷圖一和圖二哪幅圖是“繞衿裙”?并談談這兩種深衣在剪裁上的異同。(4 分) 5.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6 分) 【參考答案】 1.D “文藝作品中的漢服”錯誤。根據(jù)材料倒數(shù)第二段“影視作品中……當然,這些影視作品中的服裝用色并沒有嚴格參照漢代的服飾等級制度”可知,選項句子表述的主語應為“影視作品”中的漢服?!拔乃囎髌贰狈秶鷶U大。 2.A(B.“在各類服裝的樣式上,沒有嚴格的制度”錯誤。由原文“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棉,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外緣一并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足下為歧頭履”可知,在各類服裝的樣式上,有嚴格的制度。 C.“這主要得益于當時高超的紡織技術”錯誤。材料一提到“中國服飾文化到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也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服飾制度”,材料二提到“這一時期的衣料又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但文中并沒有句子明確提到得益于當時高超的紡織技術,選項無中生有。 D.“胡越民族服飾也受到了漢民族的影響”錯誤。由原文“西北各地不斷出土各色花錦彩繡衣,也證明漢家錦緞彩繡藝術及工藝的深刻影響”可知,應該是受到了漢民族紡織工藝的影響。) 3.C 該選項軍隊“穿胡服作戰(zhàn)”,并沒有漢服的融合,不屬于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收到漢民族影響。 4.①圖二是“繞衿裙”。(1分) ②同: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直筒式的長衫,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使身體深藏不露。(1分) ③異:圖一是“直裾深衣”,開襟從領向下垂直;(1分)圖二是“曲裾深衣”(終衿裙),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斜領連襟合成銳角,下裳部分面積加大。(1分) 5.①材料一首先說明了漢代服飾在中國服裝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簡述了漢代服飾的整體特點;②然后具體介紹了漢代服飾常見的三種款式,說明了深衣、襦和半袖的各自特點;③最后結合現(xiàn)在的“漢服熱”現(xiàn)象,做出了更好地研究漢代服裝,把漢代文化傳承下去的呼吁。(一點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