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雙酒小學教師 權蓮芝 課堂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提問,可以說提問是課堂的中心的環(huán)節(jié)。問題設的好,設的巧,不僅能“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因此,好的一堂課關鍵在于提問的藝術性,下面,我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力。例如:我在教授《慈母情深》時,就先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說說生活中母親為自己做的哪件事讓自己刻骨銘心,剛剛提出,就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手愿意回答。有些同學說的很感人,有些同學甚至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就在學生沉浸于濃濃的母愛當中時,我順理成章的引入到本課的學習。所以說“興趣”就是催化劑,能為學生在課堂的主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堂提問要控制數量,提高質量。教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具體表述,課堂提問如果找不準切入點,就會犯無的放矢,漫無目標的毛病,導致拖堂,不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提問的主要方向應該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讓學生在思考幾個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對全文融會貫通。例如:我在教授《甜甜的泥土》這篇小說時,我就打破常規(guī),對于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無需提問;對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很簡單,我也沒有提問,我就停留在對這篇文章“情”的捕捉上。讓學生細細品味課文中表現了怎樣的情,哪些語句可以表現出來。學生很快找出了偉大的母愛,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提問,那傳達室老頭、班里的同學、還有老師對王曉亮有沒有愛呢?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有,課講到這里可以說對本文挖掘的很到位,讓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大愛無疆。由此可見一課當中設計的問題不必太多,只需幾個主要問題,就可以達到“牽一線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課堂提問要利用矛盾,激發(fā)疑問。對立的事物都是相互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例如《孔乙己》中的最后一段“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的“大約”與“的確”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就會明白:“大約”是沒有人親眼看見孔乙己死去,“的確”是根據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孔乙己是沒有出路的。所以這兩個詞語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并且這樣的問題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四、課堂提問要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由一定的探究性和開放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例如我在《孔乙己》這篇小說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大家如何評價孔乙己這個人物?假如孔乙己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他的仕途應該是怎樣的?學生馬上思維就活躍了,各抒己見,有的褒孔乙己,有的貶孔乙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說的言之有理。更可喜的是通過提問讓學生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讓學生明白了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傊ㄟ^開放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的思維變的靈活了,同時還滲透一定的思想教育,收到了意外的收獲。 五、課堂.提問的主人要變?yōu)閷W生。按照慣例,一般上課都是老師提問,學生作答,這樣學生顯得有點被動,如果每節(jié)課可以讓學生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探索的東西還很多,只有這樣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
|
來自: 新用戶1112AXS8 > 《教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