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激痛點是臨床上常見的肌肉筋膜受損導致的組織損傷。其發(fā)病原因與慢性軟組織損傷、工作體位和強度、代謝穩(wěn)態(tài)失調、心理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 An S,Han GY,Kim TU,et al.Radiologic Assessment of Forward Head Pos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J]. Ann Rehabil Med,2014,38(6):821-826. 特點:面積大:它是覆蓋在肩頸部和頸背部面積最大,位置最淺的肌肉。易受損:由于斜方肌在頸部屈曲時半徑是最大的,因而淺筋膜很容易損傷,大部分人都存在斜方肌損傷的問題。 斜方肌筋膜 斜方肌位于肩胛骨背部肌肉的最淺層,起自枕骨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上部肌纖維止于鎖骨外1/3部的后緣及其附近骨面.中部肌纖維止于肩峰內側緣和肩胛岡上緣的外側部,下部肌纖維止于肩胛閃下緣的內側部。上部纖維上提肩胛骨,下部纖維下降肩胛。全部肌纖維收縮,使肩胛骨向脊柱移動。受副神經(jīng)支配。斜方肌在枕骨上項線區(qū)域附著部在頭部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枕區(qū)附著部最易產生過載應力而產生軟組織損害。 斜方肌和三角肌相似,都有三個部分,而且斜方肌的三個止點為三角肌的起點。 斜方肌 病因及機制 反復局部損傷、長期低頭工作或心理壓抑以及寒冷、潮濕的環(huán)境,引起肌肉收縮蛋白的分解代謝強于合成代謝,導致延遲性肌肉收縮結構的改變或解體,加之后續(xù)負荷過大,就可起斜方肌的急性或慢性勞損。損傷的早期可出現(xiàn)滲出、出血、肌纖維斷裂,5-羥色胺等致痛物質釋放,刺激肌肉疼痛受體并刺激肌肉本身發(fā)生陣發(fā)性痙攣,使肌肉和肌筋膜間的血管收縮致周圍組織缺血,產生致痛物質以及局部肌筋膜粘連攣縮,引起長期疼痛和斜方肌僵硬。 這些因素導致肌肉神經(jīng)紊亂釋放乙酰膽堿,積累到一定量后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出現(xiàn)自發(fā)的激痛點電活動,導致肌肉纖維持續(xù)緊張,進而引發(fā)疼痛。肌肉處于緊張或受傷時,導致肌纖維保護性的收縮,形成緊張性肌纖維,多個緊張性肌纖維形成緊崩肌帶,呈現(xiàn)肌肉局部痙攣及深層組織水腫,引起局部循環(huán)及代謝障礙。 斜方肌筋膜激痛點 斜方肌筋膜激痛點 診斷依據(jù) 頸枕部、背部及肩部酸脹、疼痛,常有上肢牽涉痛,上肢活動時有緊張不適感,隨氣溫變冷、疲勞、長時間低頭、深夜、晨起或傍晚時疼痛加重。頸項部及肩背部可觸及痛點。一般為枕頸交界的斜方肌附著處。肩胛骨內上角處、近肩峰部、肩胛崗下和肩胛間區(qū)壓之有痛性皮下結節(jié)或條索樣腫塊,壓痛明顯。嚴重者可激惹遠處部位的傳導性疼痛。頸肌痙攣,頸部活動往往受限,頭向健側偏斜時患側的斜方肌有酸痛感和肌無力。皮膚感覺及腱反射正常。 頸椎X線顯示無明顯異?;驗檩p中度退行性改變,實驗室檢查抗“0”試驗和類濕因子檢測為陰性。無頸神經(jīng)根支配區(qū)感覺異常及陽性體征。 病久者,頸項部、岡上部、上背部淺層疏松結締組織呈“老絲瓜絡樣”改變。病久者,在斜方肌附著枕骨粗隆處、顳骨乳突處,致密結締組織呈厚塑料紙樣。 治療 由于肌筋膜疼痛觸發(fā)點具有較低的自愈能力,因此該病癥仍需進行專門的臨床治療。 中藥熱敷 使炎癥吸收及消散,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粘連吸收,使變性組織恢復彈性,溫熱作用對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有解痙鎮(zhèn)痛作用,可興奮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肌肉組織,松解粘連及軟化疤,可消除軟組織的炎癥及水腫。 針刺 出肌肉的局部抽搐反應,從而改變肌纖維的長度和緊張度。這樣可以誘發(fā)肌肉最大機械感受的興奮,使大直徑的感覺傳導沖動傳人脊髓后角細胞,可以阻止由激痛點疼痛感受器產生的傷害性信號傳到內側的脊髓后角,如此去除肌筋膜疼痛。 筋膜治療肌筋膜疼痛主要機制是改善骨骼肌高肌張力狀態(tài),加快筋膜微血管血流流速,提高肌分化因子(MyoD)及生肌調節(jié)因子(Myogenin)的表達水平,促進慢性損傷的骨骼肌肌細胞再生與恢復。 三氧激痛點注射 通過細針針刺激痛點引發(fā)肌顫搐,產生類似于干針療法的治療效果,局部的氧化和鎮(zhèn)痛促進肌肉松弛和血管擴張,由此肌肉代謝再活化,有利于乳酸鹽氧化,中和酸中毒,增加 ATP 合成,Ca2+的再攝取和水腫的重吸收。以低濃度臭氧浸潤肌肉筋膜,利用其良好的擴散性,達到大面積消除無菌性炎癥的目的。與糖皮質激素注射對比,三氧代謝后變成氧氣,被組織吸收,無進一步產生局部粘連的副作用,亦無糖皮質激素的全身反應。 撥針治療 如斜方肌頸項部有癥狀者,有反射至后枕部和前額部,有頭痛、頭昏癥狀者。選擇頸椎C3-4之間,距脊中1cm處定一點。兩側有癥狀者,則左右各定一點。 如斜方肌肩鎖部有癥狀者,常會擴散至前臂手掌,產生手指麻木。一側有癥者,就在同側肩胛岡上定一點;兩側有癥狀者,則兩側肩胛岡上各定一點。 如斜方肌癥狀重,上背酸痛者,反射于心胸有癥狀、血壓不穩(wěn)者,在胸椎T7處,距脊中線1cm,左右各定一點。 頸項部深度:1)深度達頸項皮下筋膜組織層;2)第二達頸項皮下脂肪組織層;(脂肪組織層厚者);3)第三深度達頸項筋膜下,與斜方肌上之間層;4)深度達枕骨粗隆,與顳骨乳突骨膜層。 針的方向:向上透至枕骨粗隆斜方肌附著點處,向下透至胸椎T2骨緣處,再用摩骨術;向前外透至顳骨乳突下骨緣處,用透撥術;向內透至頸項脊中線,用撥松術,并與對側針撥處相銜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