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七五年秋,龔賢畫二十開冊頁贈周燕及,并題詩云:“周君愛我久彌深,使我悠悠感在心?!浘龍D畫推蓬看,取笑青山牛渚磯。”畫面都是截取邊角小景,也許是畫他居所周邊以替牛渚磯而已。 冊中有兩開,并不出色,卻引人注目。第一開題詩云:“月白風(fēng)清不紀(jì)年,黃茅屋子大湖邊。家家釀酒人人釣,生小何曾用一錢?!敝灰姕\淺沙灘不生寸草,矮矮茅屋人跡罕來,極遠(yuǎn)處三葉帆席不揚,扁舟不歸。一派空曠蕭索,輕涂淡抹,幾不成畫。 第十開題散句“入山唯恐不深,誰聞空谷之回音?!碑嬅媲安烤奘湃回Aⅲ宰鞴蠢?,復(fù)施以皴擦,再加濃墨使之深沉厚重。上部墨色略淡,似米家云山,肥麗蒼潤,無平遠(yuǎn)之勢,反而像是在岫靄嵐煙中欲逼近過來。不見樹木荊棘,只有一人策筇踽步,走進(jìn)幽谷。 宋后山水畫多不兼畫人物,不似晉唐。顧凱之《洛神賦》人物為主體,山水為點綴。至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山水始為主體,然人物情節(jié)仍在其中不可或缺。龔賢將此類有人物情節(jié)的畫作稱為“圖”。其《廿四巨幅山水冊》總跋云:“唐宋人寫山水必兼人物,不若北苑寫云山為高。故后人指兼人物者為圖,寫云山者為畫,遂有圖、畫之分。董元實為山水家之鼻祖?!倍瓷剿嬛胁辉俪霈F(xiàn)人物,只畫云山意象,龔賢認(rèn)為這樣才能稱其為“畫”?!妒冽S書畫錄》也記龔賢言論:“古有圖而無畫。圖者,肖其物,貌其人,寫其事。畫則不必然。用良毫珍墨施之故楮之上,其物則云山煙樹、危石冷泉、板橋野屋,人可有可無。若命題寫事則俗甚,荊關(guān)以前似不免此,至董源出而一洗其穢。尺幅之間,恍若千里?!饼徺t認(rèn)為“圖”中有人物則不可避免的要記述一些事跡,如同“名題寫事”,山水便成為人物的活動場景,而“畫”則是借筆墨呈現(xiàn)純化的胸中丘壑。 “古有圖而無畫”一說最早見于南朝.宋王微《敘畫》。貢布里奇在《藝術(shù)的故事》中也指出繪畫最早是文字的輔助,逐漸純化而成為藝術(shù),觀點與中國的“圖”“畫”區(qū)分說相一致。 龔賢是一位非常純粹的山水畫家,固執(zhí)“圖”“畫”之分,畫面極少安排人物,“橋頭沒個人來看,留取時光在畫圖”,無人之境是他的向往。據(jù)目前所見,他傳世之作中僅兩件補(bǔ)綴人物,這開冊頁就是其一。雖然極簡的筆畫極小的人也顯示出他別有用意,這不能不引人心生遐想。 龔賢生于豪富之家,少年時曾“黃金賭棋酒,白日坐喧嘩?!保ā断悴萏眉?紀(jì)夢》),青年時有詩名,二十二歲參加秦淮詩社,想來也是翩翩濁世佳公子。一方面,龔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曾積極參與了當(dāng)時“復(fù)社”的政治活動,那一方面,他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諳世事,難為官吏”,后來他作詩回憶當(dāng)年云:“噓嗟少年時,識事苦不深。自知非通才,奚足承華簪”(《半畝園詩》)。矛盾中遂生出世學(xué)仙之想:“一邱養(yǎng)吾志,天空鳴素琴。攝生調(diào)茗藥,戶外多幽尋”(《半畝園詩》)。 龔賢家境敗落原因不可考,有人推測是南明小朝廷馬士英、阮大鋮當(dāng)政,打擊“復(fù)社”時受到牽,二十八歲,他由南京遷徙揚州,可能就是為避禍。他將當(dāng)時慘狀付諸于詩:“壯游雖我志,此去實悲辛。八口早辭世,一身猶旁人?!保ā秾⒅畯V陵留別南中諸子》)。禍不單行,他帶著家亡之痛,又在揚州北郊幾乎是親歷了“揚州十日”的血雨腥風(fēng)。他以詩記當(dāng)時狀況:“城空愁鬼哭,壁破野狐穿”(《燈盡》),“避賊還須先避兵,六街雞靜夜無聲”(《揚州曲》”。 世局板蕩,夷匪交侵,家亡復(fù)國破,龔賢懷揣激憤與悲哀,開啟了十年的流離逃亡:“扁舟當(dāng)曉發(fā),沙岸杳然空。人語巒煙外,雞鳴海色中。短衣曾去國,白首尚飄蓬。不讀荊軻傳,羞為一劍雄”(《扁舟》)。 當(dāng)時,顧炎武一干士人紛紛去往北方墾荒,謀生之外,還兼為來日復(fù)明籌策,遂成一時風(fēng)氣。龔賢也出走山東,借債墾荒造田,耕硯人偏去耕田,結(jié)果可想而知,于是“破產(chǎn)罷躬耕,天寒客城遠(yuǎn)”(《草香堂生日作》)。只得再回江南,輾轉(zhuǎn)于南京、揚州、海安之間,十年不寧。 一六六七年,龔賢終于在南京西郊清涼山深處筑屋四五間,屋外籬地半畝,小小的院落,可以蒔花種竹,鬻畫賣文,雖貧尚能溫飽。 庾信文章老更成,龔賢十三學(xué)畫,后來還有幸得到董其昌傳授,但早期并不以畫名世,直到四十方真正進(jìn)入創(chuàng)作期,筆歌墨吟,卓然出眾,其出手件件精品,從無劣作。皎皎明珠,難道不是他半生辛苦的蚌病所凝?真是畫士不幸畫壇幸。 清初畫家蓋多如此,對現(xiàn)實不滿,又無力回天,只好吟唱著“不讀荊軻傳,羞為一劍雄”或遁空門為僧、或入山林為隱。然而國破山河猶剩,家亡情義更濃,他們還能用筆墨傳達(dá)對當(dāng)下的抗拒以及對命運敲門聲的無奈,不意間竟造就了山水畫的又一高峰。 魏晉以降,文士詩人每以山水為寄,歌之詠之,更有畫家隱逸其中,師之友之。山水本無情,畫家有情,此情感染山水,山水于是沁潤畫家之情。江南山水一向有美稱“古佳麗”,但在清初遺民畫家的眼中筆下竟是如此寂寞荒涼。這寂寞荒涼在弘仁、八大,尤其是龔賢的畫中表現(xiàn)的最為深刻。好友周亮工評其畫云“性孤僻,與人落落難和。其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龔賢《廿四山水冊》自題:“他人畫者,皆人到之處,人不到之處,不能畫也。予此畫大似人所不到之處,即不然,亦非人常到之處也。”他的大件作品往往“深暗如暮夜晦暝”,悄愴幽邃,神凄骨寒。即使畫很尋常的小景,也給人如夢如幻之感。 裴迪《留別王維》詩云“歸山深淺去 ,須盡丘壑美。莫學(xué)武陵人,須盡丘壑美”。顯然,人們之于丘壑多是抱著流覽游玩的心態(tài),山深之處,正如柳宗元所說的:“其境過清,不可久居”。而龔賢則唯恐山不更深,他題畫詩云;“可喜山中無來客,柴門隨我自關(guān)開。涼風(fēng)颯颯催疏雨,黃葉紛紛下綠苔”,他置空亭、茅屋于畫中,卻無路徑,題詩云:“住山猶淺自嗟呀,有客敲門索看花,妒殺此中結(jié)茅者,千巖萬壑一人家”。 既然唯恐入山不深,龔賢將自己寫入畫中,尋更深之山、更幽之谷。這里,沒有桃花逐水、沒有散仙遺蹤,孤雁高飛不棲、古剎疏鐘不度。這里,他拋開世事的紛擾,忘卻時間的流浪…… 崇山寂寂,與世敻隔,但不是死寂,蹀躞的足音跫然,丘壑聞之回應(yīng)。云影游移,光悄悄灑落如音符,霧霏霏拂掠如嘆息,苔漉漉滋沁如淚滴。一世憂患的老畫士,在對造化超越一切功利的靜觀中,進(jìn)入他營造的深谷,進(jìn)入了他畢生追求終于獲致的大虛幻又大真實的境界?!皩以馇址街?,始信凄涼未足窮。舉世更多傷感事,老夫猶自享鴻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