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闕先從過往經(jīng)歷的事件起筆,用唐朝前賢經(jīng)常聚會宴飲、相交暢言的午橋之地來開展后續(xù)的回溯,這不僅寫出對能臣輔佐明主開創(chuàng)中興的追慕,還寫出舊時北宋穩(wěn)定的平和局面,接著指明那時來參加歡會的人并非等閑之輩,可見詞人交友識人的能力和午橋的象征意義。 橋上的熱鬧場面讓人忽略橋下流水的聲響,也忘卻了夜月漸漸移轉的光華,時光在默默中緩緩消逝,其中的人之所以渾然不覺,是因為月華穿過杏花枝葉,晚風搖動的淡影下所有人都沉浸在那清遠舒緩的笛聲之中,原本空曠的環(huán)境在雅樂吟唱中充實起來,事件并入其身,心浮流于物,其間境定而曠然明達,于是恍惚后覺,乃夜盡天明。詞人的記憶在這種片段的選取中無疑帶有美化的意味,但還是沒有失去自然的直敘,即使具體的方面沒有更多的描繪,也并不妨礙靈動的勾勒,這樣的意境足以動人。 流動的思緒難以長久持存,琥珀里的憶景難以真正重現(xiàn),昔日舊游不知何處,二十多年的驚天巨變,局面早已經(jīng)脫離了控制,曾經(jīng)種種正像幻景一般,宦海升沉、江山裂變、亂中逃生的記憶在詞人腦海中盤旋,一切的回溯在現(xiàn)今的節(jié)點都成為惘然。雖是一筆帶過,卻又包含了大量的體會,所以在面對自身的存在時,會有震駭?shù)母惺?,這樣的劫后余生只剩下復雜深沉的喟嘆,從前的回憶越是美好,如今的省察越是黯然。 這時的空閑并非一般的閑暇,而是蘊含著詞人夢驚的況味,可謂身得閑而心思忙,風雨飄搖后的清月進一步吸引其登閣細賞來排解繁多雜慮,此處指明前面追憶片段的誘動根源,上闕到此正是倒敘,這無疑讓讀者一同經(jīng)歷了整個過程,巧妙的手法達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最后詞人于感懷時空變化之中聽到了漁人的高歌,打破了思緒的往復過程,意識到此時已經(jīng)是半夜,可見其回思之久,所有關于事物的營營思慮仿佛都消弭于歌聲,隱晦地表達了詞人再難等到南宋的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