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一座帝陵,埋著一個盛世

 最愛歷史本尊 2023-05-17 發(fā)布于廣東

貞觀九年(635年),退位多年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因感染風疾加重,病逝于太安宮。李淵與李世民這對父子的恩怨至此告一段落,而圍繞唐高祖陵墓的工程,李世民與大臣們展開了新的討論。

大唐開國,禮制蕩然,百廢待興,李淵在位時來不及為自己“作壽陵”,退位后陵墓也未動工,直到他臨終時,此事才提上日程。

李淵遺詔聲稱,“園陵制度,務從儉約”,而李世民為了打造孝子形象,認為父親的陵墓“務在崇厚”。于是,大臣們分成兩派。

秘書監(jiān)虞世南等人上書建議遵照李淵的遺詔,實行薄葬;宰相房玄齡等則提出一個折衷方案,即以東漢光武帝劉秀原陵“高六丈”的規(guī)格來營建唐高祖的帝陵。

唐太宗畫像。圖源:網(wǎng)絡

最終,李世民采用房玄齡的觀點,“封土為陵”,在今陜西三原縣的徐木塬營建唐高祖獻陵,僅用5個月就完工。

唐代帝陵分為“封(積)土為陵”“因山為陵”兩種形制,前者深鑿墓室,堆積封土,后者依山而建,以整座山巒作為陵墓的主體。作為唐代第一座帝陵,獻陵封土為陵,規(guī)模比不上其子孫的陵墓,既象征李唐王朝的篳路藍縷,也隱喻玄武門之變后李淵地位的下降。

送別父親后,李世民邁著雄壯的步伐,奔向貞觀之治的頂點。

但是,就在李淵魂歸獻陵的第二年,李世民最心愛的女人與世長辭。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身后事,他開始營建唐代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陵,也是唐代關中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帝陵——昭陵。

01

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個靠譜的賢內助,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關鍵角色?!敦懹^政要》曰:“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span>

文德皇后長孫氏是隋朝名將長孫晟之女,擁有隋唐女子巾幗不讓須眉的特點,做事干練,能謀善斷。

在李世民與哥哥李建成爭奪皇位的斗爭中,當時的秦王妃長孫氏沒有置身事外。她和哥哥長孫無忌,以及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齡、尉遲敬德等人都支持李世民發(fā)動政變,奪取太子之位。

玄武門之變時,長孫氏更是親臨前線,親自為秦王帳下將士助威,整頓軍容。將士們都被她一介女子的英雄氣概鼓舞,更加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李世民即位后,長孫皇后深居后宮,卻以國事為重,善于勸諫,力行節(jié)儉。

當太子李承乾的乳母因太子宮中所用器物太少,向皇帝申請更多經(jīng)費時,長孫皇后不僅嚴詞拒絕,還嚴肅地批評道:“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當敢言直諫的大臣魏征惹怒唐太宗,險些喪命時,又是長孫皇后站了出來,她身著朝服,向太宗道賀:“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span>唐太宗聽后,不禁轉怒為喜。

德才兼?zhèn)涞拈L孫皇后堪稱后宮楷模,也是貞觀之治的幕后英雄,而她的離世,促成了唐太宗營建昭陵。

長孫皇后劇照。圖源:影視劇照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時年36歲的長孫皇后病逝于長安。

彌留之際,長孫皇后特意叮囑唐太宗說:“我死后,不要厚葬。所謂'葬’,就是'藏’,自古圣賢崇尚節(jié)儉,實行薄葬,只有無道之世,才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話。我只希望因山而葬,不需起墳,不用棺槨,所用的器服皆用木瓦。若能如此儉薄下葬,便是說明陛下不忘妾?!?/span>

于是,唐太宗命人在九嵕山開鑿一處石窟,用“因山而葬”的方式安葬長孫皇后,同時也將九嵕山作為自己的陵寢選址,等到駕崩后再與長孫皇后合葬。昭陵的營建由此開始。

長孫皇后的香魂飄向九嵕山后,唐太宗仍然深深思念,他在長安城中修筑高臺,以望向昭陵。后來,魏征規(guī)諫唐太宗不可悲傷過度,荒廢國事,唐太宗才把高臺拆除。

02

唐太宗選擇在九嵕山營建昭陵,不單單是因為愛妻長孫皇后“因山而葬”的遺言,還有他個人的考量。

九嵕山在今陜西禮泉縣,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與秦嶺的太白山、終南山等山峰遙相對峙。其山勢突兀,有九道山梁匯聚,群山拱衛(wèi),穩(wěn)固牢靠,河水環(huán)繞,取之不竭,符合古代陵墓的風水條件,也可比喻九州一統(tǒng),天下大同。

可見,九嵕山在文化上滿足帝王對陵墓堪輿的追求,在政治上又能體現(xiàn)唐太宗的文治武功。

清代學者畢沅在《關中勝跡圖志》中引用《昭陵石跡考》云,九嵕山“地脈從崆峒來,渭繞其前,涇環(huán)其后而出其東,岐、梁西峙,仲山、嵯峨東障,南則終南、太乙,天外列屏?!?/span>

自唐以來,建于九嵕山的昭陵在歷代帝陵風水最佳榜單中都名列前茅。

史載,貞觀十年前后,李世民曾對身邊的侍臣說:

昔漢家皆先造山陵,既達始終,身復親見,又省子孫經(jīng)營,不煩費人工。我深以此為是。古者因山為墳,此誠便事,我看九嵕山孤聳回繞,因而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理。

長孫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下《九嵕山卜陵詔》,仿照秦漢皇帝生前建造陵墓的制度(作壽陵),在九嵕山營建昭陵。昭陵由貞觀朝富有藝術細胞的將作大匠閻立德(著名畫家閻立本之兄)負責設計并督建。

李世民在詔書中宣稱,他的陵墓將“務必儉約”,“于九嵕之上,足容一棺而已”。但是,從長孫皇后首葬到太宗駕崩,昭陵不間斷地建造了13年,其規(guī)模之宏大、工程之浩大與唐太宗口中所說的節(jié)儉不免有些背道而馳。

《舊唐書》記載,閻立德奉命營建昭陵之初,曾因“怠慢而解職”。有學者考證,所謂“怠慢”,是因為閻立德起初設計的皇陵不夠宏偉,難以表現(xiàn)唐太宗的豐功偉績和帝王氣象,閻立德被貶官后再次起用,重新設計,才奠定了昭陵氣勢雄偉的格局。

因此,唐太宗口中的“務必儉約”恐怕只是一句空話。

據(jù)《關中勝跡圖志》等史料記載,昭陵四周有城垣環(huán)繞,陵園包括墓道和地宮、陵山棧道、朱雀門、獻殿建筑群、寢宮建筑群、北司馬院、東青龍門、西白虎門及垣墻角闕建筑群等部分。文獻記載,墓道到墓室深約75丈(230米),華麗的墓室中藏著唐太宗鐘愛的鐘(鐘繇)、王(王羲之)書法真跡。

獻殿位于陵山南側朱雀門內,是可供后世子孫上陵祭拜以及陳列死者生前用物的地方。史載,唐玄宗時期,宦官高力士代表朝廷到昭陵獻殿獻祭品,還看到唐太宗用過的小梳箱,感嘆道:“此先帝首創(chuàng)義旗,新王皇極,遂身服用,惟留此物?!?/span>

往事越千年,昭陵獻殿遺址尚存,當?shù)厝罕娝追Q為“磚瓦嶺”。

在靠近山頂?shù)牡胤剑惲⒌滦藿朔可?、游殿,寓意是供死者的靈魂游樂。唐太宗死后,守陵的宮女一度通過與墓道口連接的棧道上山,“供養(yǎng)如平?!?。后來,閻立德等大臣為了加強昭陵防盜,才上奏請?zhí)聘咦跉У魲5馈?/span>

從此,“陵寢高懸,始與外界隔絕”。

九嵕山雪景。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03

貞觀十一年(637年),文德皇后長孫氏葬入昭陵數(shù)月之后,唐太宗下詔:

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業(yè)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給以秘器,使窀穸(埋葬)之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

由此確立了昭陵乃至此后唐朝帝王陵園的陪葬制度。

據(jù)史料記載,九嵕山下,昭陵“陪葬諸王七,嬪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將軍以下六十有四”,合計154人,墓葬分布在面積達30萬畝的昭陵陵園中。

陪葬墓的墓主大都是貞觀年間的皇親國戚或重要功臣,他們多數(shù)享受“國葬”的榮譽。許多大臣以陪葬為榮,他們的子孫得到許可,死后也可從父祖而葬。

唐太宗去世時,突厥出身的大臣阿史那社爾甚至上書請求以身殉葬。唐高宗不允許,阿史那社爾又在唐朝當了幾年官,死后因之前平定龜茲有功而陪葬昭陵。

昭陵陪葬墓,從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的百余年間陸續(xù)營建。陪葬者中最早的是溫彥博,最晚遷來的是廢太子李承乾之墓。

溫彥博以口才流利著稱,在高祖、太宗兩朝得到重用,曾勸諫唐高祖不要放棄對高句麗的統(tǒng)治,后官至宰相。李淵每次宴請群臣,一定要叫上溫彥博,宴會上經(jīng)常環(huán)顧四周,對侍臣說:“何如溫彥博?”

貞觀十一年,溫彥博去世后,李世民自責地說,都是因為朕沒能讓溫彥博閑下來,他才會為國家耗盡心力,勞累過度而死。史載,溫彥博為官清廉,死后家中竟然沒有像樣的地方停放靈柩,只能在親戚的房子操辦喪事。或許是有感于溫彥博對大唐的忠心,唐太宗讓其成為陪葬昭陵的第一位貞觀名臣。

溫彥博墓碑為書法家歐陽詢所撰,筆力遒勁,千古不朽,現(xiàn)藏于昭陵博物館。

昭陵中,最晚來到李世民身邊的陪葬者是他與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李承乾曾被立為太子,在唐太宗出巡時擔任監(jiān)國,大臣們“皆以為明”。然而,原本前途無量的李承乾后來因種種失德之舉失去父親的信任,還掀起了一樁謀反案,最終被廢為庶人。

唐太宗廢李承乾時,痛心疾首地說:“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崩畛星粡U后,性格溫和的唐太宗第九子晉王李治(即唐高宗)被扶上儲君之位。

此后,李承乾在黔州度過余生,永遠地離開了大唐的政治中心。直到唐玄宗在位時,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官拜宰相,多次上書請求,讓去世多年的父祖歸葬昭陵。唐玄宗念其有功,于是追贈李承乾為恒山愍王,陪葬昭陵,并補辦了隆重的葬禮。

這名歷經(jīng)蹉跎的廢太子,在背負了數(shù)十年罵名后,還是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唐昭陵圖,出自元《長安志圖》,圖中可見大量陪葬墓

04

昭陵陪葬墓中,以魏征、李靖、李勣三人的墓最為突出。

魏征墓位于昭陵西南的鳳凰山上,是昭陵陪葬墓中僅有的兩座因山為墓的墓葬之一。其墓主魏征是貞觀年間剛正不阿的諫臣,史書評價其為“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魏征早年參加過瓦崗軍起義,后來成為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并多次勸說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秦王李世民。在兄弟鬩墻的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召魏征責問道:“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

魏征從容地答道:“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早就聽說過魏征的才能,見他敢于直言,就不忍處死他,反而加以重用。

貞觀初年,唐太宗勵精圖治,魏征多次進諫,涉及的政事多達二百余件。

在君臣關系上,魏征告誡唐太宗,“上無信,則無以使下;下無信,則無以事上”,又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在擇官用人方面,魏征向唐太宗提出的選官標準是“才行兼?zhèn)洹薄斑M君子,退小人”“進六正,退六邪”。

在為君之道上,魏征認為唐太宗應該“戒奢以儉”,強調“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百姓為國家之本”

作為貞觀之治的重要推手,魏征敢于犯顏直諫,為唐太宗出謀劃策。故而,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后,李世民追思不已,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令人感慨的是,魏征去世后不久,他曾經(jīng)舉薦的兩名大臣就卷入謀反案,一些佞臣借機誣陷魏征。李世民一氣之下,不僅解除了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征之子的婚約,還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磨去上面的文字。

兩年后,唐太宗征遼東后班師,反思此次出征決策中的失誤,才想起了魏征,于是又派人前去祭奠魏征,另立了一塊平反的碑。

從大臣死后的待遇上,也可以看到帝王的反復無常。

唐太宗晚年心性大變的表現(xiàn)之一,還有他對開國功臣李勣的態(tài)度。

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后,命李勣輔佐,可到了臨終之際,又擔心李勣日后不服李治,便對太子李治說:“你對李勣沒什么恩惠,朕現(xiàn)在將其貶到外地為官,如果他毫不遲疑地離京赴任,等朕死后,你就任命他為仆射(宰相),如果他還在徘徊觀望,你就把他殺了?!?/span>

所幸李勣得到詔令后,“不至家而去”,打消了唐太宗的疑慮,逃過一劫,后來也得到了唐高宗的重用。

昭陵陪葬墓中,衛(wèi)國公李靖的墓“依漢衛(wèi)、霍故事”,被筑成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積石山(在今青海境內)之狀,以表彰他對東突厥、吐谷渾用兵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英國公李勣的墓是陰山、鐵山(今遼寧鐵嶺山)、烏德鞬山(即于都斤山,今蒙古國西南杭愛山)之狀,旌表其大破東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的功績。

有唐一代,二李齊名,《舊唐書》有所謂“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wèi)二公,誠凌煙閣之最”的評價。

李勣生前躲過了唐太宗的猜忌,卻避免不了死后的懲罰。武氏掌權后,李勣之孫李敬業(yè)(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討武,不久后兵敗被殺。武則天大怒,使徐敬業(yè)全族連坐,追奪李勣官爵,命人將陪葬昭陵的李勣墓“掘冢而暴其尸”,完全不顧當年高宗立武氏為后時李勣“與物無忤”的支持。直到唐中宗復位后,才為這位開國功臣重修墳墓。

此外,昭陵的陵園中還有高士廉、房玄齡、馬周、尉遲敬德、秦瓊、段志玄等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駕崩,之后長眠于昭陵,廟號太宗。

唐代皇帝的陵寢制度正式確立下來,此后的關中唐陵基本上都是以昭陵為定制。

貞觀之治已隨風消逝,唐太宗李世民的靈寢依然在陵園的高處俯瞰著眾臣,一座帝陵,埋下了一個時代。

05

號稱“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馬倥傯,自稱“吾十有八舉義兵,二十四定天下”,似乎頗為自矜。

他將伴隨其征戰(zhàn)四方的六匹“駿馬”也帶進了昭陵。這六匹戰(zhàn)馬分別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學者葛承雍認為,其名字都出自突厥語。

唐太宗建造昭陵時,命閻立德、閻立本兄弟雕刻六塊高1.7米、寬約2米的駿馬石刻,分東西兩列,置于昭陵北麓司馬門內,此即“昭陵六駿”

閻氏兄弟采用當時佛教藝術盛行的“高肉浮雕”工藝,使得昭陵六駿顯得磅礴大氣。六匹駿馬,或四蹄飛躍,或昂首疾行,其在戰(zhàn)場上的英姿,在石刻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們在昭陵中,沉睡了一千多年。

除了昭陵六駿外,一同列置在司馬門內的雕像,還有“十四國君長石刻像”,其雕刻是貞觀年間臣服于唐朝的蠻夷君長,包括:

突厥的頡利可汗、突利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可汗,新羅樂浪郡主,林邑王范頭黎,婆羅門帝那優(yōu)帝阿那順等,今僅存阿史那社爾、松贊干布、高昌王鞠智勇、焉耆王龍突騎支四座石像的題名像座。

據(jù)學者考證,“十四國君長石刻像”曾被搬至享殿前列置,但可能是出于省工,沒有將石像底座一起搬遷,導致石像極易倒下,后來忍受風吹日曬,又遭遇社會動蕩,石刻或被無知者打碎,或被深埋于地下。到了1965年,考古工作者僅在昭陵司馬門西側土中發(fā)現(xiàn)四個石刻的底座。

如果說“十四國君長石刻像”的消失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那“昭陵六駿”的流離失所就是人為造成的悲劇。

[唐]《步輦圖》,描繪吐蕃使臣朝見唐太宗

到了近代,中華不振,任人欺凌,昭陵六駿無法繼續(xù)守護它的主人。

1913年,法國古董商格魯尚,聽說昭陵六駿的大名,派心腹戈蘭茲來中國打探情況。戈蘭茲通過收買幾個村民,潛入昭陵,將六駿中的其中兩尊打碎,打算就這樣偷偷運送出國。由于石刻沉重,難以輸送,幸而被鄉(xiāng)民及時追回,但二駿從此離開昭陵。

這兩尊石刻,就是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

這兩匹“駿馬”,展現(xiàn)大唐精湛的浮雕工藝,都是名副其實的國之瑰寶。

颯露紫石刻,有一人一馬,再現(xiàn)邙山一戰(zhàn)丘行恭陣中救主之舉。

公元620年,唐軍出兵河南,進攻洛陽的王世充。

邙山之戰(zhàn),李世民率數(shù)十騎出陣,親探對方虛實。沒想到李世民這回玩脫了,他的的坐騎在交戰(zhàn)中連中數(shù)箭,轉眼就要陷入絕境。

隨行的侍臣丘行恭急忙翻身下馬,不顧生命危險,為李世民的坐騎拔箭,兩人連斬數(shù)人,突圍而出?;氐綘I中,李世民的戰(zhàn)馬颯露紫箭傷不愈,倒地不起。

雕像中,侍臣丘行恭身穿戰(zhàn)袍,俯首拔箭,颯露紫低頭站立,栩栩如生。

拳毛騧石刻,作按轡緩行狀,昂首揚鬃,氣宇軒昂,馬身有從不同方向射來的箭,真實還原當年李世民率軍與劉黑闥在洺水作戰(zhàn)時激烈的戰(zhàn)況。

流落民間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經(jīng)過一番周轉,被賣給文物販子盧芹齋。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建成后,以“借展”的名義巧取豪奪,將颯露紫和拳毛騧這兩件駿馬雕像強行留在博物館。這樁違法的“買賣”,并不受法律保護。

1953年,“六駿”在西安碑林,其中二駿為復制品。圖源:網(wǎng)絡

颯露紫和拳毛騧被掠奪后,另外四駿險些也慘遭厄運。1918年,又有洋商來到西安,托人偷運“四駿”。

洋人企圖將四尊石刻經(jīng)由渭河運往洛陽,再從洛陽用火車運至上海,最后故技重施運到美國販賣。得到風聲的當?shù)剜l(xiāng)民怒不可遏,無論士紳,還是農民,都自發(fā)地組織起來,打響一場國寶保衛(wèi)戰(zhàn)。

西安一家古董店的老板老馬,及其兒子馬振華通過多方途徑,得知運送路線,帶領部分民眾,分頭行動,成功攔截,阻止了洋商水運“四駿”的計劃。隨后,“四駿”被轉移至陜西圖書館,暫時得以安定。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四駿”得到保護,為防止日軍轟炸和搜刮,一度被掩埋進地下。

1953年,陜西省博物館成立,對這四尊石刻進行接收。從此之后,“四駿”安家落戶,再無丟失之憂,但它們的另外兩個兄弟,卻仍流落海外,天各一方。

國勢衰微之際,就連一代雄主的長眠之地,也不得安寧。

昭陵六駿之青騅馬,現(xiàn)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06

昭陵之中,另一件國寶的命運,也令人唏噓。

李世民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頭號粉絲,他說:“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即位后,李世民下詔在全國高價求購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流落四方的墨寶一時齊聚京城,卻唯獨不見《蘭亭序》真跡

后來,李世民打聽到《蘭亭序》真跡由永欣寺的辯才和尚保管,但老和尚不承認,于是,李世民命一個叫蕭翼的官員,去智取《蘭亭序》。

蕭翼是個聰明人,他要完成領導安排的工作,又不想為難藏《蘭亭序》的僧人,便向李世民提出兩個請求:一是不要公開派自己前往,讓他以平民的身份拜訪;二是向李世民借了幾幅“二王”的書法字帖。

之后,蕭翼脫下官服,裝扮成一個落魄書生,千里迢迢來到永欣寺。

蕭翼先跟辯才套近乎。他知道老和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就找機會和辯才聊下棋,說彈琴。

辯才與蕭翼見面交談后,一見如故,十分投機,遂結為好友。此后數(shù)日,二人一同撫琴、投壺、賦詩,玩的項目都很高端,接著就聊到了字畫。

蕭翼見時機成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將借來的“二王”書法真跡拿出來給辯才欣賞。這些作品本來都是皇家珍藏,難得一見。

辯才不知事情原委,見蕭翼如此大方,竟一時高興,說出了自己私藏《蘭亭序》的秘密,他打開暗格,取出《蘭亭序》真跡給蕭翼看,進行友好的“學術交流”。

之后有一天,蕭翼見辯才外出,抓住機會溜進寺廟,盜走《蘭亭序》真跡,隨后快馬加鞭,返回長安復命。

辯才回來后,見《蘭亭序》被盜,才知道自己錯信蕭翼,被這個狡猾的小子給坑了。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后,自知手段不光彩,還賞賜了一些錢財谷物給辯才。辯才用這些財物修建了三層寶塔,但因這件事受到刺激,不久便病逝了。

后來,畫家閻立本根據(jù)這一八卦,創(chuàng)作了《蕭翼賺蘭亭圖》。

[宋]佚名:《蕭翼賺蘭亭圖》摹本。圖源:網(wǎng)絡

李世民得手后,“寶惜者獨《蘭亭序》為最”,將《蘭亭序》置于座位之側,朝夕賞鑒,甚至經(jīng)常夜半把燭,起來臨摹《蘭亭序》。

他對《蘭亭序》的喜愛,到了生則同榻、死則同穴的地步。晚年,李世民對太子李治說:“我死之后,你只要把《蘭亭序》用玉匣裝好放在墓室中,就算是你盡孝了?!?/span>

唐太宗去世后,大臣褚遂良也上奏說:“《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span>

李治采納大臣的建議,遵從父親的遺愿,將《蘭亭序》真跡隨葬唐太宗昭陵。

此即《蘭亭序》“陪葬說”。唐宋文獻中,如何延之《蘭亭記》、劉餗《隋唐嘉話》、李綽《尚書故實》、韋述《敘書錄》、錢易《南部新書》等,都采用這一說法。

但是,有人認為,《蘭亭序》入昭陵后一度重現(xiàn)人間,并經(jīng)歷一番劫難。

李世民去世后過了200多年,唐末五代時,有個叫溫韜的軍閥,為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在長安做了多年行政長官,此人最大的愛好,是盜墓。

《新五代史》記載,“韜在鎮(zhèn)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fā)掘之,取其所藏金寶?!?/span>這是說,溫韜把唐朝皇帝的陵墓給掘了。

唐太宗昭陵最為堅固,溫韜命士兵費盡力氣打通了長達75丈的墓道,進入地宮后,見其建筑內部恢弘壯麗,猶如人間宮殿。

溫韜進入墓室中,從李世民正寢旁的石函中取出一個匣子。打開一看,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屬三國時鐘繇與東晉王羲之這兩位大書法家的真跡。在墓中沉睡多年后,“鐘、王筆跡,紙墨如新”。

但是,溫韜這個盜墓賊沒什么文化,他不通文墨,并不看重書畫本身,而只想要裝裱其內外的華美綢緞與金玉卷軸。

于是,溫韜讓手下把鐘王作品揭下來,只留下包裝,絲毫不關心真跡作品的去處。這完全是一種買櫝還珠的愚蠢做法。

之后,《蘭亭序》下落成謎,有的史料稱其散落人間,經(jīng)過多番周轉,已不知在何處,有人則認為,其出土后未經(jīng)保護,恐怕早已化為塵土。

如今能看到的《蘭亭序》,都是歷朝歷代的臨摹本。

還有人認為,《蘭亭序》也許仍在昭陵之中。

近些年,考古專家在陜西禮泉縣九嵕山,對唐太宗昭陵進行實地勘探時,發(fā)現(xiàn)許多陪葬墓已被盜,但昭陵本身并沒有大規(guī)模人為破壞的痕跡,地宮入口完好,而昭陵地宮尚未進行過現(xiàn)代考古發(fā)掘。

這么多年來,昭陵文物中最有名的是原置于北司馬門的“昭陵六駿”,這屬于地面建筑,唐太宗隨身陪葬物卻不見流傳,他生前收藏的“鐘王真跡”始終只存在于文字之中。

因此,有學者對新舊《五代史》中“溫韜盜墓”的記載提出質疑,認為昭陵并未被溫韜盜掘,《蘭亭序》真跡也許還埋藏在昭陵中的隱秘角落。這一猜想有待考古發(fā)掘的進一步探索。

[唐]虞世南摹:“天歷本”《蘭亭序》(局部)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肯定料不到,他的陵墓竟如此命運多舛。

這位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一代雄主,晚年時和許多帝王一樣陷入了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一度長期服用丹藥。丹藥沒能延長李世民的壽命,他終究只能深埋黃土,但他的昭陵,成了一個傳奇。


參考文獻:

[后晉]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

[宋]桑世昌,[宋]俞松:《蘭亭考·蘭亭續(xù)考》,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

陳安利:《唐十八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劉向陽:《唐代帝王陵墓》,三秦出版社,2006年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 : 空間與秩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雙懷:《中國唐代帝陵》,陜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

葛承雍:《唐昭陵六駿與突厥葬俗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第60輯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