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詩以言志,歌以詠懷”。不少好的詩詞作品,都是詩人們經(jīng)歷過磨難之后,才得以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他們難免會在字里行間中流露出“懷才不遇”之類的憤懣,常常借著詩詞吐一吐心中的怨氣。 哪怕是豪放瀟灑如詩仙,一旦失意,也難免懊惱,他曾在詩中抱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即使憂國憂民的詩圣,也會發(fā)牢騷,不禁感慨:“生前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王維不得意的時候直接寫道:“晚來頗好道,萬事不關心”;孟浩然更是經(jīng)常抱怨:“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翻遍整本唐詩,不難發(fā)現(xiàn):從來不鬧情緒、不使性子的詩人極少,唯獨一人例外,他便是——王昌齡。 但其實,在盛唐的所有詩人中,王昌齡才是最有資格吐一吐心中怨氣的那位。 王昌齡,于唐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出生在山西太原一個普通的家庭。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王昌齡曾居嵩山學道過一段時間。他當然不是沖著修道去的,他心里是有理想的,這個理想才是支撐他走進嵩山的原因:畢竟修道也是一條通往仕途的路。關于這段日子,他曾在《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描述過:“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時余采菖蒲,忽見嵩之陽?;浊蟮そ?jīng),乃出懷中方。披讀了不悟,歸來問嵇康。嗟余無道骨,發(fā)我入太行?!?/span> 在嵩山呆了3年之后,他還曾到長安謀求發(fā)展,可是也沒什么成效。后來,唐玄宗為推行軍事改革,建立募兵制度之時,王昌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去保衛(wèi)邊疆,他帶著青年的熱血與激情,投筆從戎,信心滿滿地開啟了自己的報國之路。 此時的王昌齡剛滿26歲,正是肆意瀟灑的青春年華。然而,他毅然決然地參了軍,戍守邊疆的日子充滿了艱辛,他也從不言苦。他是真正上過戰(zhàn)場的詩人,整日與大漠與風沙相伴,面對戰(zhàn)爭和死亡,他也從未退縮。也正是這段艱難的歲月,才造就了這位偉大的邊塞詩人,其著名的邊塞詩,大都作于此時。 開元十五年,也就是王昌齡二十九歲的時候,終于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四年后,他又以博學宏詞登科。 然而,兩次高中也沒能換來王昌齡仕途上的平順,他一輩子做的都是基層小官,即便是仕途的頂點也不過是:江寧丞、龍標尉,最高才是正八品。 他有著頂級的學歷,卻領著低微的俸祿,整日處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之中,換成李白,即便是溫和的杜甫,早就寫詩把大唐罵上一千遍了。但是,王昌齡卻從不抱怨,反倒是干得興致勃勃,以至于在此期間,他也留下了很多愛崗敬業(yè)到極致的詩句。 在王昌齡的所有作品中,有兩類題材格外耀眼:一類是邊塞詩,一類是贈友人詩。 邊塞詩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王昌齡的邊塞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的詩中:有黃沙大漠的風光,有邊塞生活的凄苦;有怨婦思夫的凄涼,有壯士懷鄉(xiāng)的悲壯;有金戈鐵馬的豪放,有視死如歸的堅強;有烈士報國的情懷,有建功立業(yè)的豪壯;更有直上凌煙閣的理想。 縱觀王昌齡的一生,即使面對殘酷的戰(zhàn)爭,哪怕人生再落魄,仕途再不如意,他也不曾抱怨吐槽過、更未曾有過自暴自棄的時候, 這或許就是王昌齡的偉大之處,所以他也被世人稱作:詩家夫子王江寧。 王昌齡一直深愛著大唐,并且他始終相信這個國家。不管前方的路途多么險惡,不論自己遭遇了多少磨難,他都始終:“一片冰心在玉壺”。他是這樣想,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晚年的唐玄宗,正日和他心愛的楊貴妃一起,在荒淫的生活中醉生夢死,導致政治昏暗,內(nèi)有李林甫、楊國忠弄權,外有安祿山等藩鎮(zhèn)受寵。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等節(jié)度使,在與契丹、回紇(hé)的斗爭中常常失利,給將士和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可即使面臨這樣的現(xiàn)狀,詩人也不曾抱怨過盛唐,他只恨自己不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浴血殺敵:“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其中的愛國之情深沉含蓄,耐人尋味,他的詩句總是充滿了正能量,每每讀之,總是令人震撼,備受鼓舞。 他之詩句,緒密而思清;他的為人,激情又正義?;蛟S,正是因為純真、正義的本性,再加上有沒有很好的家族背景,使他無法適應官場的爾虞我詐,令他在仕途之路上始終步履蹣跚,才導致他被一貶再貶,遭貶的理由居然是:“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不拘小節(jié)(行為不夠謹慎)。這理由多么敷衍,很明顯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對于別人來說,被貶可能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可對于王昌齡來說,或許這算得上一件幸事,因為他在被貶的路上結識了許多好朋友,里邊不乏大咖詩人,他因此也寫下了很多“贈友人系列”的詩詞。 王昌齡先是被貶到嶺南,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在路上結識了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成為了好朋友。 沒過幾年,他又碰到了謫仙人李白。這兩位在巴陵的一次偶然相遇,意外點燃了盛唐流行詩壇的熊熊大火:王昌齡做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以排行來稱呼,就足以說明兩者關系之好。 李白在王昌齡被貶湘西龍標時,也貼心地回贈了一首著名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聊表慰藉:“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在王昌齡被貶來貶去的漫漫長途中,他并不寂寞,除了結識了詩壇領袖李白、孟浩然外,還與王維、高適、岑參、王之渙等一大批著名詩人相交甚好。他經(jīng)常跟朋友們一起郊游、和詩、對酒,大家隔三差五就約在一起,暢游于山水之間。這樣的日子,何其快哉! 王昌齡的朋友圈 不過,王昌齡結交的這些詩人之間,關系卻錯綜復雜,十分微妙,有些人還互相看不上,但王昌齡卻能和他們每個人都成為摯友,不論是豪放的李白,還是向佛的王維,都與王昌齡一拍即合,他與高適、王之渙之間更是留下了“旗亭畫壁”的千古典故。 王昌齡雖然有這么多大咖朋友,但是他從來不炫耀,更不擺架子,即便是普通的老鄉(xiāng)或是沒什么名氣的朋友,他也會寫詩相贈,最出名的要數(shù)那首《芙蓉樓送辛漸》。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昌齡又被貶官至江寧,遠離京城。而他的朋友辛漸,則打算由潤州(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北上,經(jīng)過揚州,前往洛陽。王昌齡知道后,專程來為朋友送行。 送別當天,就連迷蒙的煙雨,也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而此時的王昌齡正遭受謗議,又逢至友遠行,凄切心情可想而知。想必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 望著辛漸漸漸遠去的背影,王昌齡覺得自己就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矗立在江邊空望著流水逝去。惆悵間,他提筆寫下了:“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墒?,我們別忘了,王昌齡還是那個永遠積極向上的赤子,哪怕朋友都遠去,只剩下孤獨的自己,他也沒忘了帶去問候親友的話語,并表明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要知道,王昌齡托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絕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不變信念。從此“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千古名句。承載著這個美好故事的“芙蓉樓”,也在詩文的意境之中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這首詩所蘊含的精神,更是被無數(shù)文人、士子奉為人生的準則。 王昌齡不僅愛著他的朋友們,更愛著他的國家。他的愛雖然熱情,卻不失理性,他深知大唐并不完美,然而這種清醒的熱愛反倒是顯得愈加珍貴。他把自己的規(guī)勸,敏感,以及對生命本質(zhì)的感悟,都借著詩句委婉地表達了出來:“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黃沙百戰(zhàn)穿金 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論是宮怨詩、邊塞詩,還是送別詩,王昌齡都用細膩的語言表達了:你生在這里,就要愛你的國家。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應該為你的國家奉獻,甚至要隨時準備著為之犧牲寶貴的生命。 然而,令人感到可悲的是,王昌齡愛了一輩子盛唐,卻沒有得以善終,他對得起盛唐,盛唐卻對不住他。安史之亂后,王昌齡感覺報國無門,于是就棄官回鄉(xiāng),沒想到走到毫州時,竟然被刺史閭丘曉給殺害了。 他死的時候只有59歲,就連死因,至今也無人知曉。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樣的王昌齡肯定是無辜受害的,不然,殺害他的人也不至于遭到世人的憎恨。 還好,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統(tǒng)兵河南時,因閭丘曉救援不利、貽誤戰(zhàn)機而杖殺了閭丘曉,為王昌齡報了仇。 在臨死前,閭丘曉曾下跪向節(jié)度使求饒:“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兒女要養(yǎng),可否饒我一命?”張鎬反問他:“你有父母要養(yǎng),可是那被冤殺的王昌齡的妻兒老小,該由誰來照顧?王昌齡何罪之有?”閭丘曉自知理虧,終難逃一死,只能痛哭流涕地接受這晚來的報應。我甚至在想,如果當初王昌齡并沒有死,只是受了重傷,或許他都能原諒這個罪人。 在正史中,王昌齡只是無足重輕的小官;在盛世里,他只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在亂世中,他更是草芥般的一條性命。但是他的詩句卻清澈又深刻,在粗糲荒涼的命運里,哪怕穿越千年之后,依然閃爍著珍珠般的光澤。 王昌齡的詩,不僅被國人所喜愛,更是名揚海外,至今我們想起有關“愛國”和“統(tǒng)一”的詩句,總是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他。就連武漢抗疫期間,日本醫(yī)療支援物資抵達中國,包裝箱上印著的也是他的詩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這條新聞曝光后,他的詩也被再度傳播,掀起無數(shù)熱議?;蛟S連詩人自己也不曾想過,他的詩句至今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有一句話:“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用在王昌齡的身上,是那樣恰如其分。雖然大唐對不住王昌齡,但我相信他在天堂也不會抱怨任何人,如果知道至今仍有這么多“粉絲”深愛著他,想必他會感到很欣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