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成立之初,很多方面都有待改革和建設,急需各行各業(yè)的建設性指揮型人才,很多人在這期間脫穎而出,受到了偉大的毛主席的重用,其中就包括紀登奎。 1951年,還不到三十歲的紀登奎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這個時候的毛主席乘坐專門的火車進行南尋,查看各地改革和治理工作的同時,也希望找尋各種能力出眾的人才,輔助他一起進行新國家的建設。 就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了負責宣傳工作的紀登奎,出于愛才之心,他在火車上利用休息時間接見了紀登奎,為了考驗紀登奎的應變能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毛澤東先后提出了6個問題,6個問題從各個角度進行提問,非常的刁鉆,也非常的考驗人。 然而出乎毛澤東的意料,紀登奎聽到毛澤東的問題后,并沒有絲毫的慌亂,而是沉穩(wěn)的低頭思考,并且很快就給出了答案,其回答也讓毛澤東非常的滿意,不僅方法新穎,而且還能很好的解決問題,最關鍵的是可以在這樣的場合如此快速的作答出來。 這也讓毛主席本人非常的感嘆,并直呼遇到紀登奎太晚了,讓他做一個宣傳干部實在是太過于屈才了,就這樣紀登奎被毛主席調到了中央進行工作。 從這以后,紀登奎也正式開始了他的人生輝煌時刻,憑借著毛主席的賞識,以及在各個任務中創(chuàng)下的優(yōu)秀成績,紀登奎從宣傳部部長,到市委書記,最后到副總理,足以見得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和能力。 紀登奎一生所做的貢獻紀登奎在1923年出生于我國的山東省,是毛澤東時期國家級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一直參與著國家的建設性工作,包括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紀登奎也一直參與國家的保衛(wèi)斗爭,沖鋒陷陣在第一線,貢獻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紀登奎先后擔任了不同戰(zhàn)區(qū)的部長或主席,一直主持著抗日救國以及武裝青年部隊參與戰(zhàn)爭的部署工作,雖然抗日期間條件艱苦,但是紀登奎一直都保持著高昂激動的愛國熱情,一直在各個戰(zhàn)區(qū)之間輾轉以及參與指揮。 而且紀登奎所在的戰(zhàn)區(qū)一直都處于戰(zhàn)爭的第一線,紀登奎也一直不懼危險,頂著戰(zhàn)火不斷的指揮斗爭和進行支援,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在這期間紀登奎的不懈努力為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促進作用。 國家抗日戰(zhàn)爭結束沒多久那就再一次迎來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因為剛剛將敵人擊退,我們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一直都處于一個非常疲憊的狀態(tài),但是還來不及休養(yǎng),就要馬上投入到新的戰(zhàn)爭保衛(wèi)工作之中,紀登奎就是其中的一員。 這個時候的紀登奎已經進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緊張的戰(zhàn)爭指揮工作,來不及放松的神經再一次因為解放戰(zhàn)爭的打響而變得緊繃起來,而這一次他所任職的地區(qū)也變成了冀魯豫區(qū),雖然遠離了戰(zhàn)爭前線,但是要不斷參與戰(zhàn)爭后的改革工作以及地方性的剿匪工作。 在剿匪期間,紀登奎充分總結了自己參與抗日戰(zhàn)爭時所累積的經驗,在進行指揮的同時,自己也投身到了剿匪戰(zhàn)爭之中,很快就配合當地的解放軍部隊完成了剿匪任務,還地方百姓一個平安穩(wěn)定的生活。 隨后就受到了大自己十三歲的毛澤東的重用,一直跟隨在毛澤東的身邊,被安排完成一些重大的且具有難度的任務,而紀登奎一邊總結經驗一遍用心完成,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圓滿完成,他的能力也在飛速提升著,直到后來的十年動蕩爆發(fā),他再一次被毛澤東安排到河南省小組,參與著改造工作。 但是因為在這個期間,紀登奎一心為了國家和百姓的發(fā)展,不顧自身的工作安排和職位,堅持反對造反派的奪權,而因此卷入到了這場革命之中,尤其是在“一月風暴”之后,紀登奎更是因為自身的反對行為,而被卸職關押了起來。 過了半年,才被恢復職位,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但即使如此,紀登奎也依舊一心從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出發(fā),來完成和指導工作,但也因此讓毛澤東對紀登奎的信任度變得越來越重。 甚至在毛澤東和林彪制衡時期,作為毛澤東方的代表,對林彪進行行動上的控制,從這也可以看出毛澤東對于紀登奎的信任和看中,直到毛澤東去世后,紀登奎在中央都有很高的職位。 一直持續(xù)到鄧小平時期,因為政治問題他遭到了指責,而他手中的權利也逐漸被收回,并逐漸遠離了權利和政治中心,對于這些紀登奎并沒有說什么,而是看清形勢之后,默默地辭去了所有的職務。 從中央回到了地方,進行一些簡單的研究工作,就這樣一直持續(xù)到1988年突發(fā)心臟病去世,隨著紀登奎的去世,他的傳奇一生也到此結束。 紀登奎拜年李葆華故事還要從1963年說起,這個時候的紀登奎還在商丘市任市委書記,在紀登奎任職期間,恰好趕上了重大的自然災害澇災,不僅讓很多百姓失去了原本生活的房子,甚至還破壞了大量的莊稼和農田,一時之間,當地的很多人都面臨著吃不飽且還要在外流浪的生活。 作為市委書記,紀登奎一直帶領著手下的官員,一起指揮著災后的重建工作,身為領導的他沒有擺任何的架子,從發(fā)生災害開始,一直出現在救災的第一線,一邊指揮一邊參與救災工作,這在無形之中給予了很多受災百姓希望和鼓勵。 不僅如此,紀登奎還在空余時間四處奔走,參看整體的受災情況,并尋找快速的解決方案,阻止災害的再一次發(fā)生,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大壩。 然而建立大壩的地方位于兩省的交界處,兩地的居民,經常因為大壩和排水的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互不相讓,紀登奎雖然作為市委書記,但是面對群眾問題,處理起來也不免棘手,因為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兩省的矛盾。 就這樣紀登奎決定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找尋安徽省的第一書記李葆華與他共同商議解決的辦法,隨后李登奎就將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了當時的主要負責人,獲得了負責人的批準。 因為當時發(fā)生洪澇災害的時間非常特殊,馬上要臨近過年,對于災后重建以及阻止?jié)碁睦^續(xù)嚴重的一系列任務都刻不容緩,即使是在過年的期間,紀登奎依舊要繼續(xù)進行手中的任務。 因為無法單獨完成,需要和其他領導協助才可以完成,心情迫切的紀登奎面臨了一個艱難地選擇和境地,那就是要不要在大年期間登門拜訪當時在安徽任職省委書記的李葆華,與他進一步溝通澇災的解決方案。 在紀登奎面臨選擇的時候,看見很多人在過年期間依舊因為災害而無家可歸,四處流浪,過著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擔心下一次災害來臨的生活時,紀登奎也徹底下定了決心,在過年期間登門拜訪李葆華,盡快決定好解決辦法。 就這樣紀登奎帶著與他一起解決澇災的核心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安徽省合肥市的李葆華家中,在這之前紀登奎為了不讓自己的突然拜訪打擾到李葆華,還特意打電話告知了一聲,但是因為事情復雜,并沒有第一時間對李葆華說明來意。 而李葆華在接待紀登奎以及他身后跟著的工作人員時,也瞬間明白了紀登奎會特意在過年時期,一路奔波拜訪自己的主要原因了,畢竟當時紀登奎所在的地方所發(fā)生的澇災非常嚴重,在當時全國都傳開了。 相反大家猜測的,李葆華會因為紀登奎的新年時間商議工作而產生不滿,李葆華則是非常的配合和支持,因為李葆華看見紀登奎迫切的心情,也間接地感受到了紀登奎對百姓的關心以及對工作的認真負責。 因此,在從紀登奎口中具體的了解到商丘市澇災,發(fā)生的嚴重程度以及對百姓房屋的損毀影響,報貨紀登奎對于處理澇災的大致想法后,表示同情的同時,也表示會盡量利用自己的職務幫助紀登奎,進行災后重建和一系列的解決工作。 紀登奎開始解決澇災在得到李書記的同意和支持后,紀登奎也正式開始了澇災的解決工作,為了可以制定更加合理且有效的方案,紀登奎與李書記詳細介紹了商丘市的具體河流以及地形情況,在講解的時候,紀登奎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圖紙以及草稿,這也讓李書記再一次體會到了紀登奎的用心,對于紀登奎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連連稱贊。 而他也將直接在圖紙上指出了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安徽省臨近商丘市,建有一處大壩,雖然平時的時候對于商丘市的河流走向沒有任何影響,但是一旦發(fā)生強降雨引發(fā)的洪災,這個大壩就會導致上流的水瞬間沖下來,將商丘市淹沒大半。 因此安徽省的這個大壩成為了解決商丘市澇災的關鍵,這也是紀登奎找到李書記的主要原因,兩省的人就對個大壩的處理方式一直產生爭議,一直無法有效的溝通和解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雙方的代表領導出面,共同商議處理結果,在統一下達。 李書記得知了紀登奎的想法后,沉思了片刻,就找來自己手下負責大壩的工作人員,決定與紀登奎一起找到一個平衡辦法。 紀登奎隨后就向李書記提出了自己原本設想的方案,那就是要么將商丘市具體發(fā)生澇災的地方統一歸屬到安徽省的管轄范圍,或者是將安徽省大壩的位置劃分到商丘市的管轄范圍內,先對兩地的上層領導和管轄進行初步統一,這樣也方便與兩個地方百姓之間的溝通。 但是這個方案提出的瞬間就被否決了,雖然相對于兩省來說,無論是商丘內的小縣城還是安徽省的大壩,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安徽省舍不得這個大壩,同時也不想平白無故接受一個正在發(fā)生澇災的災區(qū),這無異于一個燙手山芋。 對此也只能馬上找尋第三個方案,那就是在濉溪縣北面挖一條可以橫穿他的河流,將上游的洪水,通過濉溪縣引導下面的洪澤湖,而這個建議已經提出就獲得了李書記的肯定。 因為這樣一來,只需要獲得一個審批的程序,然后消耗一部分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挖通河流的工程之中,就可以解決此次的澇災,也可以避免兩省的百姓再因為大壩的問題產生爭執(zhí),更重要的是,上有河流引導洪澤湖,是一個長期有效且受益的工程。 就這樣選好了方案之后,紀登奎準備帶人進行實施,單著畢竟也是一個大工程,一旦失敗不僅會損耗大量的財力,首先就會對濉溪縣這個地方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細節(jié)的規(guī)劃也是重中之重。 計算和規(guī)劃好一切后,因為工程比較大,因此要耗費很多的資金,這個時候國家處于發(fā)展初期,各省直接的資金也并不是很多。 因此李書記帶頭向上級進行請示,希望國家可以同意解決方法和工程建設,并對此項工程進行專項撥款,為了表示誠意,紀登奎也表示會代表商丘市出大部分的人力,幫助工程盡早完成,而她的這一行為也再一次引來了李書記的夸獎。 總結最后澇災在紀登奎的努力和奔走之下正式得到了解決,不僅安撫好了受災的群眾,甚至還保證了商丘市今后此類澇災的不再發(fā)生,他的這一成績也成功獲得了國家和毛主席對他的肯定,也成為了他后來受到重用的主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