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小品百練:諫逐客書(李斯)/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一中大語文 2023-06-19 發(fā)布于福建

材料一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

——節(jié)選自李斯《諫逐客書》

材料二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節(jié)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1.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牧:統(tǒng)治

B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壅:堵塞

C. 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所以:用來……的

D. 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業(yè):使……成就霸業(yè)

2.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③居域中之大 ④而繆公用之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 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 百姓樂用                                   B.為客者逐

C. 江南錫金不為用                             D.振之以威怒

4. 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源頭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長遠,根系不穩(wěn)固卻想要樹木長得好。

B. 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看見(自己)貪圖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警誡。

C. 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人們)最終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恭敬而內(nèi)心卻不服氣。

D. 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大之名也——那么就會使秦國無富庶的實際和強大的名聲了。

5. 下列關(guān)于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來作為一種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員向帝王進言,以便使下情上達的進諫奏文。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等。

B. 書,即信函。如手書、家書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李斯的《諫逐客書》,也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C.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等。

D.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xué)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6. 請結(jié)合選文談?wù)剝晌脑趧裰G背景、勸諫目的、勸諫困境等方面的異同點。

【參考答案】

1. A    2. D    3. D    4. C   5. B   

6. 異同點(1)《諫逐客書》:①首先深入了解進諫對象及背景。針對秦王驅(qū)逐客卿的政令發(fā)表意見,意在勸說君王收回成命。②針對秦王的雄心,巧妙選取切入點和立足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內(nèi),制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歷數(shù)秦國過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漸富強的史實,切中了秦王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最終成功打動秦王。

(2)《諫太宗十思疏》:①首先明確進諫目的及當時的國勢。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②采用類比切入,親切生動。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

相同點(3)勸諫困境①一方面在于勸諫對象,因其大多是君王,地位高高在上,既與國家密不可分,同時具有個體的性情、喜好、缺點等;②另一方面在于勸諫主體,因其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等常與勸諫目的有所牽扯,導(dǎo)致公私界限不明。

【解析】

1.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

A.“牧”,養(yǎng),修養(yǎng),約束。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yǎng)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之”,助詞,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根不穩(wěn)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

②“之”,助詞,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源頭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

③“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

④“之”,代詞,指代他們。句意:而穆公用了他們。

因此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動句。句意:百姓樂于被用。

B.被動句。句意:凡是客卿都要被驅(qū)逐。

C.被動句。句意:江南的金錫不會被您所用。

D.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聲威震懾他們。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茍”,茍且;“懷仁”,懷念仁德?!敖K茍免而不懷仁”,應(yīng)翻譯成“(人們)最終只圖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德”。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B.“可以抒情,如林覺民的《與妻書》、李斯的《諫逐客書》”理解有誤。李斯的《諫逐客書》,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陳述政見的一種文體,是議論文體,不是抒情的,與林覺民的《與妻書》在文體上是不相同的。

故選B。

6.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首先,從兩篇文章的不同點看,《諫逐客書》先談歷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國君召士納賢為例, 深入了解進諫對象及背景。針對秦王驅(qū)逐客卿的政令發(fā)表意見,意在勸說君王收回成命。強調(diào)重用客卿之重要。如文中寫道“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接著再談現(xiàn)實,作者列舉秦王的愛好,諸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等,都來自諸侯各國。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針對秦王的雄心,巧妙選取切入點和立足點,如文中寫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諫逐客書》在論證秦國驅(qū)逐客卿的錯誤和危害時,沒有在逐客這個具體問題上就事論事,也沒有涉及自己個人的進退出處,而是站在“跨海內(nèi),制諸侯”完成統(tǒng)一天下大業(yè)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反映了作者的卓越見識,體現(xiàn)了他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作者切中了秦王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最終成功打動秦王。

《諫太宗十思疏》論證思路:首先明確進諫目的及當時的國勢,如文中寫道“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因此,作者以類比入手,親切生動展開論述。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

首先,從兩篇文章的相同點看,兩篇文章都有勸諫困境。一方面在于勸諫對象為高高在上的君主,因此勸諫與國家密不可分,同時勸諫對象具有個體的性情、喜好、缺點等。所以,《諫逐客書》中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進行委婉地勸諫,而《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也采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另一方面在于勸諫主體,因其個人的身份、地位、立場等常與勸諫目的有所牽扯,導(dǎo)致公私界限不明,兩篇文章中,作者的勸諫既基于對國家興亡的憂慮,同時也夾雜了個人情感。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臣聽說官吏議論驅(qū)逐列國入秦的游說之士,私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從前穆公訪求賢士,西面從西戎得到了由余,東面從宛地得到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得來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國,但穆公重用他們,兼并了二十個諸侯國,于是稱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風(fēng)易俗,人民因此富裕豐盛,國家因此富足強盛,百姓樂于效力,請侯親近順服,俘獲楚、魏軍隊,攻占土地千里,國家至今治理強盛?;萃醪捎脧垉x計謀,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輕取漢中,統(tǒng)攬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東面占有成皋之險,割取肥美土地,六國聯(lián)盟罷休,迫使西來侍奉秦國,功績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掉穰侯,放逐華陽君,加強國家權(quán)力,杜絕權(quán)豪之門,蠶食諸候國家,使秦國成就帝王之業(yè)。這四位國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假使四位國君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士而不重用,這會使秦國沒有富庶之實和強大之名了。

材料二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span>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