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立新 一個人最怕沒喜事,一個家庭也最怕沒喜事。 過去,我家總是沒喜事,而親戚家總有,蓋新房、娶媳婦、嫁女兒、添孫子……凡是此類事,皆可稱為喜事,他們都會邀請我家去吃喜酒,俗稱“做喜事”。我覺得“做喜事”這個叫法特別恰當,喜事,做出來才有儀式感,才熱鬧,才快樂,才能記憶深刻。 可我家蓋新房時,因為我父母一則嫌麻煩,二則覺得沒什么了不起的,所以沒有做喜事,讓我和哥哥妹妹們感到特別失望。 我們考上大學,留在城里工作,按理說,也都是喜事,也應該做下喜事,慶祝一番,但我父母還是沒有做。他們可能覺得這種喜事還不夠大,不值得一做,還能落得個清閑,省去操辦的麻煩。 現(xiàn)在輪到我當家了,跟父母不同,我喜歡把很多小確幸、小成就的事,看成喜事,然后和家人一起慶祝一番。比如,孩子考試成績比上回進步了,我有一篇文章發(fā)表了,愛人獲得一個小獎了,父母每年體檢沒大毛病……凡是種種,我都會將其當作喜事,特意慶祝一番:出去吃一頓,或在家里加幾道好菜……不拘形式地讓一家人因此而喜氣洋洋。 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在我看來,人一生中的大喜事,也就那么幾件,無外乎結婚、買房、生子、升遷、致富等,而且大都是不可重復的。因此如果把一些小成就、小進步、小確幸不當成喜事,不當回事,那么可能一輩子都很難開心起來,不但不會開心反而還會焦慮,因為總想著去追逐“大喜事”。 知足常樂,常覺得有喜事,常懷喜悅之心,才會感到快樂,才能讓家中充滿歡樂積極的氣氛,避免陷入一些壓抑和焦慮中。 其實,喜事,人人都可常有,就看你愿不愿有了。如果你定的標準較高,那就難有,如果標準一般,那么就會常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