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群而不黨義 魯論《衛(wèi)靈》篇“群而不黨”,集注“和以處眾而不阿比”,君子處眾之道,誠如是矣?!墩撜Z》曰:“詩可以群。”曰:“鳥獸不可與同群。”此“群”之義近公也。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曰:“君子不黨。”此“黨”之義近私也公則為和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協(xié)恭之美在野可以釋驚世駭俗之嫌。私則為流為比,有其材則憑城據(jù)社而堪虞,無其遇則逐末隨波而不恤。公私之間、群黨之義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黨之由于器識學(xué)問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導(dǎo)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所謂群而不黨者,必如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君子,以集思廣益而淵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濁揚清而靄然,蓋無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識不足以自固,則又不能不黨,此其大較也。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東林,雖不可以一概論,然小人之所以傾陷正士者,無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黨,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諸君子亦與有責焉。以為群,則君子與君子宜無不同,何以洛蜀朔之顯分門戶?以為不黨,則聚徒講學(xué),何必以詆譏朝政為能。非器識學(xué)問之兼至者,蓋不足以語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其在《禮》曰:為之也。否則意氣未化,而聲氣助之,至欲合群力為君國抗,此則天下之亂也。 (節(jié)選自《趙佩茳集》,有刪改)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此“黨”之義A近私也B公則為和C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協(xié)恭之美G在野可以釋H驚世駭俗之嫌。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昭,指光明的,與“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的“昭”,兩者詞義相同。 B.惡,指行惡事,與“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惡”,兩者詞義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兩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義統(tǒng)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有對“王道”的相關(guān)描述。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文章開頭引經(jīng)據(jù)典,分析“群”“黨”的不同內(nèi)涵,闡明了集體與個人、群與黨之間有明顯的區(qū)別。 B.作者認為,王導(dǎo)、蔡邕、賈生、靳尚四人黨而不群,是因為他們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xué)兼?zhèn)涞娜?,也不值得與他們談群而不黨。 C.作者認為唐代的牛李黨爭,宋代洛、蜀、朔三黨分立以及明代東林黨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構(gòu)陷排擠正直之士的情況。 D.作者認為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等人群而不黨,真正達到了《禮記》和《尚書》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自此義不明,朝廷無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黨之禍遂為世詬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釋黨為心,而不以樹黨為事,則進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門養(yǎng)晦。 14.歷史上的朋黨之禍值得后人警惕,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黨而不群”的危害。(3分) 10.BDG 【評分標準】:選對一處得1分,共3分。 11.A【解析】A.昭,指顯然,《離騷(節(jié)選)》“唯昭質(zhì)其猶未虧”的“昭”為光明純潔。兩者詞義不同。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惡其聲而然也”意為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惡”為討厭、厭惡。C.兩者都為形容詞作名詞。D.表述正確。 12.B【解析】B項,原文“王導(dǎo)縱惡于王敦,蔡邕銘恩于董卓,黨矣而無所為群。賈生羞伍夫絳侯,屈原被讒于靳尚,不黨而亦不能群”可知:王導(dǎo)、蔡邕二人確實是黨而不群,而賈生和屈原則是不黨不群,至于靳尚則無明確定論。 13.(1)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jié)黨營私導(dǎo)致的災(zāi)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 【評分標準】:“明”“無以”“為”,句意通順各1分,共4分。 (2)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 【評分標準】:“釋”“樹”“正色”,句意通順各1分,共4分。 14.①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淪喪;②利用黨派的力量與朝廷對抗,棄國家利益于不顧,導(dǎo)致天下大亂。 【評分標準】:答出1點得2分,答出2點得3分。 【參考譯文】 《魯論語·衛(wèi)靈公》篇“群而不黨”,注釋為“和氣地和眾人相處,不偏袒勾結(jié)”,君子和眾人相處的原則,確實像這樣啊。《論語》中說:“詩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币舱f:“(人)不可以和鳥獸同群相處?!边@里“群”的意思是傾向于集體的。孔子說:“人的過錯,各自取決于他所屬的類別?!笨鬃诱f:“君子不拉幫結(jié)派?!边@里“黨”的意思是傾向于個人的。(強調(diào))集體就是和睦和諧,就是公正團結(jié),在朝廷可以借此收獲恭謹事君、合作辦事的美政,在民間可以借此消解使世人驚駭?shù)南釉埂#◤娬{(diào))個人就是放縱無度,就是依附勾結(jié),有才能的人就拉幫結(jié)社讓人憂慮,沒有機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隨波逐流而毫無顧忌。集體個人之間、群和黨的意義就顯然(不同)了。君子合群共處而不結(jié)黨結(jié)派源自于他們的器量見識學(xué)問是很顯然的了。 由這我們可以推論出,王導(dǎo)縱容王敦行惡,蔡邕對董卓的恩情銘刻于心,這是結(jié)黨營私而不是君子的合群啊。賈誼把和武夫絳侯周勃同朝為官當作恥辱,屈原遭靳尚的讒言所害,他們不結(jié)黨營私也不合群。人們所說的真正的合群但不結(jié)黨營私的人,一定要像諸葛孔明、陸敬輿、范仲淹諸位君子一樣,因為集合群眾的思想,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而達到精深廣博的境界,因為斥退奸邪之人,崇尚正直而形成堅毅剛強的性格,因為去除污濁,發(fā)揚清正而和氣友善,如果沒有他們這樣的器量的人,就不能夠團結(jié)群體。然而才學(xué)見識不足以使自己堅實穩(wěn)固,又不得不和人結(jié)成黨派,這就是大致的情況。自從這個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沒有辦法收到聚攏眾人、共同策劃、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結(jié)黨營私導(dǎo)致的災(zāi)難就被后世批評指責。像唐末的牛李黨爭,宋代的洛、蜀、朔三個黨派,明朝的東林黨人,雖然不能夠一概而論,但是卑劣小人用來傾力構(gòu)陷正直之士的手段,沒有什么不用的。然而不能用合群相處化解結(jié)黨之禍,使他們的行為能夠符合人心的公正、天理的公道,那么諸位君子也負有責任啊。如果認為君子應(yīng)該合群相處,那么君子與君子之間就應(yīng)該沒有什么不同,那為什么洛、蜀、朔三黨要明顯地區(qū)分派別?如果認為君子不應(yīng)該結(jié)黨營私,那么聚集弟子講授學(xué)習(xí),又為什么一定以詆毀譏諷朝政來顯示自己的能力本事。不是器量見識與才學(xué)兼?zhèn)涞娜?,大概是不值得對他們說這些的。 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黨爭作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黨作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為官就會神色嚴肅地立于朝堂,一旦離開朝堂為民就會閉門謝客,韜光養(yǎng)晦。那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君子專心學(xué)習(xí),樂于和同群之人相處?!边@才是君子之群。那就是《尚書》中所說的:“沒有偏愛,沒有結(jié)黨,王道浩蕩無私。”這就是不結(jié)黨營私的君子的普遍做法。如果不這樣,那么偏激的情緒還沒化解,又有聲勢助長它,以至于想要聚集眾人的力量和君主朝廷對抗,這就是天下大亂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