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資本論》是從1972年開始的。那一年,我22歲,剛從西海固山區(qū)農(nóng)村被招工到固原縣食品公司工作不到一年。有一次,我從我們小縣城的新華書店買到了一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這卷書的內(nèi)容正是《資本論》的第一卷。買書后回到宿舍,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書讀了起來,那天晚上,我就讀到了后半夜。 當時我是66屆初中畢業(yè)的文化程度。在此之前,我曾花了一年時間讀通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從《反杜林論》中,我已大致上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內(nèi)容。同時,通過對《反杜林論》的學習,我也對從西方國家翻譯過來的理論作品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這為我后來讀《資本論》打下了基礎。 在初次讀《資本論》的時候,我手頭沒有任何一本關于《資本論》的指導書籍,周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對我閱讀《資本論》作輔導或提示。后來回想起來,我覺得,這也許對我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可以不受任何前人留下的條條框框去讀這本書,用我當時那顆童真的心,去體悟馬克思給我們描繪的那個復雜而奇妙的世界。 當年我讀《資本論》時寫的那些筆記,幾次大搬家后已經(jīng)找不著了,但是,我寫在原書頁邊和空白處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感悟、記號都跟原書一起保留著。我就從我當年寫下的那些批注、感悟和記號,來重新找回我當年的思想軌跡,向網(wǎng)友們談談我讀《資本論》時的一些體會吧。 首先,我認為,《資本論》就是“論資本”,馬克思的這部書就是寫“資本”的,資本就是這部書的主題、主角、核心范疇。 資本,這個主角,在這部書的第二篇第四章中才開始粉墨登場,因此,我把《資本論》第一卷第一至四章(第一、第二篇),單獨劃分為一個段落,認為這個段落講的是“資本是怎樣蛻變出來的?”的故事。 下面我談一下我當年讀《資本論》第一卷第一至四章的一些體會: 1、資本是一只超級大怪獸 資本,這只超級大怪獸,它本來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是,它又反過來控制了人類社會(指資本主義社會),凌駕于所有人類之上。 這只超級大怪獸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人類的物質(zhì)力量,還是精神力量,都無法與之抗衡,它控制著無數(shù)人的命運。 這只超級大怪獸的力量的強大和恐怖還在于:它能不斷地在運動中實現(xiàn)自我增殖、自我壯大。在當代,這只超級大怪獸的力量早已經(jīng)越出了國家的邊界,成為了“跨國資本”。 2、要理解資本這只超級大怪獸的來歷,先得從理解商品這個幼獸仔開始 資本的蛻變過程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商品、貨幣、資本。 商品,是資本這只大怪獸的幼獸仔,這些幼獸仔的發(fā)育,蛻變出了貨幣,最后又蛻變成了資本。因此,在商品這個幼獸仔的身上,包含著資本一切屬性的基因。 商品是什么呢?它只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產(chǎn)品,是“人手的產(chǎn)物”,是人們?yōu)榱藵M足自身的各種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用的東西。但是,勞動產(chǎn)品一旦成為了商品,就變得非常古怪起來,“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頁)。例如,用木頭做桌子,“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xiàn),就變成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了。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同上,第87頁至89頁)。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是理解《資本論》的第一道理論難關!理解不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或者,自已認為理解了卻并沒有真正理解,那么,即使你把《資本論》這部書反來復去讀破了,你也無法真正理解資本。 3、理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的最關鍵點是在哪里? 作為唯物主義辯證法大師,馬克思分析了商品中蘊含的三對矛盾: (1)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 (2)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 (3)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這三對矛盾,我們千萬不可以把它們等量齊觀。必須認請楚:“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才是其中最本質(zhì)的基本矛盾,其他兩對矛盾,都只不過是“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這對基本矛盾的表現(xiàn)形式罷了。 人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出現(xiàn),引起了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誕生以后的數(shù)百年間,人類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上取得的成就,比人類社會以往幾千年取得的成就總和還要大許多許多倍。這都是因為什么?這都是因為:(1)人類社會生產(chǎn)的重心從農(nóng)業(yè)轉向了工業(yè)(手工業(yè));(2)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用社會化大生產(chǎn)取代了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小生產(chǎn)。 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現(xiàn)階段的本質(zhì)特征是社會化大生產(chǎn),而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是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第一個組織形式。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內(nèi)在基本矛盾是“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同時,商品中蘊含的基本矛盾,也是“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 (思考題:這二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是我當年寫在《資本論》第一章頁邊的給我自已出的思考題)。) “勞動產(chǎn)品一釆取商品形式就具有謎一般的性質(zhì)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顯然是從這種形式本身來的?!唐沸问降膴W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zhì)反映成勞動產(chǎn)品本身的物的性質(zhì),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chǎn)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chǎn)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chǎn)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這只是人們自已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釆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同上,第88頁至89頁)。 商品拜物教理論,是以后的貨幣拜物教理論、資本拜物教理論的基礎,為了幫助大家加深理解,本人再嘮叨幾句: (1)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根源于社會化大生產(chǎn)中人們之間的全部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這里所說的“全部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不僅僅是指生產(chǎn)領域內(nèi)的商品生產(chǎn)者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關系,還包含了商品生產(chǎn)者、商品流通者、商品消費者、市場服務者、市場管理者等在內(nèi)的全部商品經(jīng)濟參與者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 (2)這些人們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在商品世界里,表現(xiàn)為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3)人們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是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這就導致,在商品世界里,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也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變化著。例如,市場行情的變化,各種商品供求關系變化,各種商品價格的高低漲落等。 (4)在自由化的商品世界里,人們無法控制商品的供求變化和價格運動,反過來,商品的供求變化和價格運動卻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影響著人們的命運。商品,從“人手的產(chǎn)物”變成了凌駕于人們之上影響人們命運的東西。 關鍵點:商品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4、商品這個幼獸仔是怎樣蛻變?yōu)樨泿诺模?/strong> 貨幣有個別名,叫“金錢”。 說起這個金錢,那可是大名鼎鼎。中國魏晉朝時有一個名叫魯褒的人,就寫過一篇《錢神論》,他把金錢尊之為神: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浞e如 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jié)……故能長久,為世神寶。……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fā)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處前者為君長,在后者為臣仆?!X之所佑,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后富貴!官尊名顯,皆錢所致?!纱苏撝?謂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墒拱?,死可使生,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fā)。……”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章的一個注釋中引用了莎士比亞名劇《雅典的泰門》里的一段臺詞,也跟《錢神論》的意思差不多,形象地說明了金錢是如何成為一種凌駕于一切人們之上的超現(xiàn)實的恐怖力量的。(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2頁) 理解貨幣拜物教性質(zhì),要比理解商品拜物教性質(zhì)容易一些。因為凡有社會經(jīng)驗的人們,都會看到現(xiàn)實社會中的金錢的力量。 如果把商品稱為幼獸仔的話,則當商品蛻變?yōu)樨泿艜r,貨幣已經(jīng)成為一個能呼風喚雨的怪獸——一個“神”了。那么,貨幣(金錢)是怎樣從商品中蛻變出來的?《資本論》的作者馬克思向我們揭示了這一理論(邏輯)過程: (1)交換價值 一個商品的價值,不能通過它的自身表現(xiàn)出來,而只能通過另一個商品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 例如,一座小木屋,它的“價值”不能通過它自身表現(xiàn)出來,無論我們怎樣圍著小木屋轉來轉去地搜尋,甚至我們把小木屋折掉,我們也找不到它的“價值”在哪里。 但是,如果我們說:這座小木屋值5頭牛,人們就立刻知道:哦,原來這座小木屋的價值是這么多。在這里“5頭?!背闪藘r值的化身,它是用來表現(xiàn)這座小木屋的價值的。 商品的價值,本質(zhì)上是蘊藏在商品形式中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因此,商品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它們中“連一個自然物質(zhì)原子也沒有”。“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1頁)在我們舉的例子中,小木屋的“價值”里,連一個自然物質(zhì)原子也沒有。小木屋的“價值”,只能用另一種商品“5頭?!?,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 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另一種商品相對地表現(xiàn)出來,稱為這種商品的“交換價值”。 (2)交換價值的四種形式 馬克思分析了交換價值的四種形式: ①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②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③一般價值形式; ④貨幣形式。 交換價值形式,經(jīng)歷了從簡單的形式到貨幣形式這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的過程,既是貨幣產(chǎn)生的歷史過程,也是貨幣產(chǎn)生的邏輯過程,其實,更多地是邏輯過程。 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最后形態(tài),也是成熟形態(tài)。 貨幣形式的確立,意味著從商品世界里最終分出了一種商品,由這種商品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行使“一般等價物”的各種功能,而除此以外的所有其他商品,不再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功能。 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將貴金屬(金、銀、銅等)這類商品,確定為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即貨幣,這是與貴金屬的特殊自然物理屬性分不開的。 (4)金錢(貨幣)的力量從何而來? 我們前面已說過,商品的拜物教性質(zhì)來源于:社會化大生產(chǎn)中,商品生產(chǎn)勞者者的勞動所具有的特殊的社會性質(zhì),或者說,來源于社會化大生產(chǎn)中人們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聯(lián)系。 在四種價值形式的演變、發(fā)展中,商品內(nèi)含的三對矛盾也相應地發(fā)展起來,最后在貨幣形式中表現(xiàn)出來: ①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②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xiàn)形式。 ③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也就是說,社會化大生產(chǎn)中人們之間的社會經(jīng)濟關系,最后集中體現(xiàn)在了充當貨幣的這種商品中,這就賦予了貨幣(金錢)一種特殊的能力(權力):它可以與一切商品交換。 只要你擁有了足夠的金錢,你就可以買到一切你想要的東西。當這種“商品觀念”漫延,浸透到其他各種非商品領域時,人們發(fā)現(xiàn),金錢甚至可以買到許多非商品的東西:人的社會地位、人的名譽、人的良心或良知,等等。只要你有了足夠的錢,你就可以幾乎支配和掌握世界。 巴爾扎克在他的小說《幻滅》中寫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一位外省青年拉斯蒂涅來到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有人問他對巴黎的感想時,他回答了一句話:“我發(fā)現(xiàn)這里樣樣要錢買,樣樣可賣錢。” 5、貨幣轉化為資本 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時候,整個蛻變過程就完成了。 資本與貨幣有什么不同? 貨幣只是單純的金錢,而資本則是“能夠生出錢來的錢”。當金錢一旦能夠生出兒子來,它就成了資本。 資本(會生兒子的金錢)生兒子,與人或動物生兒子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人或動物一旦把“兒子”生出來,這“兒子”就與母體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了自已獨立的成長過程。而它的母體,則將在以后的自然過程中衰老、死亡。 資本(會生兒子的金錢)則不同。它的兒子小資本(小金錢)與母體是同質(zhì)的,小資本(金錢)一旦出生以后,就可以與它的母體融合到一起,變成一個更大的資本(金錢)。 所以,資本生兒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資本不斷地自我增值、自我壯大的過程,而且,這個自我增值、自我壯大的過程在理論上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都知道,資本生的兒子,馬克思將它稱為“剩余價值”。 《資本論》第一卷的其余部分的中心內(nèi)容,是揭示剩余價值產(chǎn)生的奧秘。 但是,剩余價值只能在資本的運動中產(chǎn)生,也就是說,資本只有在不斷地運動中,才能生出兒子來,它才是資本。如果有人把一百兩黃金埋到地底下或放到保險柜里,那么,即便過了一百年、二百年,這一百兩黃金還是一百兩黃金,它生不出兒子來。只有把資本投放出去,它才能帶著它的兒子回來。人們把資本投放出去的行為,稱作“投資”。 所以,《資本論》第二卷,其中心內(nèi)容,我們概括為一句話:“資本是一個運動”。這一卷講的是資本的種種運動形式,與資本運動相關的各種因素,以及它們對剩余價值產(chǎn)生的影響。 至于《資本論》第三卷,講的是:當資本在現(xiàn)實社會中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時,它是穿著各種外衣的。“價值”穿上了“生產(chǎn)價格”的外衣,“剩余價值”穿上了“利潤”、“利息”、“地租”等外衣。馬克思在這里要告訴我們的是:這些外衣如何掩蓋和歪曲了資本真實的本質(zhì),使這只超級大怪獸看起來象個紳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