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懷厎績,至于衡漳”——大禹是如何在太行山前治水的?覃懷,在太行山南;衡漳,在太行山東,按山雨的說法,都是“太行山前”,都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禹在這里治的“水”,主要是“黃河”,《禹貢》上記載的,這時的黃河就叫“禹貢大河”,簡稱“禹河”。山雨綜合各種資料認為,大禹在此“導(dǎo)河”之前,衡漳是沿“北道”獨立入海的,黃河呢,在這一段,是“起于武陟縣,北上安陽、邯鄲、邢臺東部,在天津附近入?!?,這便是“禹河故道”,在邯鄲一帶,與衡漳故道即漳河“北道”開始重合,事實上也是大禹在太行山南的“覃懷厎績”之后,“至于衡漳”,將黃河之水導(dǎo)入古漳河,達到治水效果,故后人稱之為“禹河”。先說說“覃懷厎績”?!皯选保抛帧皯选?,本字“,從“衣”、“眾”(dà)聲,本義為抱持?!榜蹦兀檀?,字形像壇中盛鹽之形,上半部分像裝鹽捆扎的口袋。小篆上邊訛為“鹵”,其中的點像鹽粒形。綜合起來,就是河水環(huán)繞的低洼鹽堿地,這樣的地方,有水就是“黃泛區(qū)”。大禹在這地方治理水患,取得明顯成效,就順著河到了漳河流域,根據(jù)觀察山形水勢,就把黃河改道進了漳滏故道,讓黃河“北上”后來的“天津”入海。這里的“厎績”,山雨讀了幾十年“DI績”,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渾渾沌沌,不求甚解,如今,沒法胡弄自己了,一查,是“ZHI績”,司馬遷在《史記》中告訴我們,是“覃懷致功,至于衡漳”,原來是“厎(致)”,比“底”少一個點兒呢!是說,在太行山南邊的懷縣今武陟一帶治理黃河,防洪澇,治鹽堿,就把這里的大伾山攔腰鑿斷,讓河水北流,進入地勢相對較高的滏陽河,過邯鄲,到邢臺進大陸澤東北而去,“播九河”,就是分條河道,疏而導(dǎo)之,避免低洼處洪澇淤滯,這是大禹當(dāng)時治理黃河,同時,也是治理衡漳漳水的功效和成績。《尚書·禹貢》上,“過降水”,這個“降水”,就是漳水,無其上源清漳、濁漳,“漳”字都是出太行“源高流低”的意思,是為“降下來的水”——“降水”,漳水從高處“降”下來,到平原游蕩不羈,是為“衡”,也即“橫”,“漳水”,叫“衡水”,也叫“橫水”。當(dāng)時,大禹導(dǎo)黃河入這個“衡漳”,入是“北中南”中的“北道”,即太行東麓100多里的平原上,北去,“播流”,這是區(qū)別于鯀的“疏導(dǎo)”法,13年后,治水成功,人們尊其為“大禹”,他在太行山前“導(dǎo)河入漳滏”的這條“黃河故道”,被稱為“禹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