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四川省崇慶縣(今崇州市)元通鎮(zhèn)居民在自家院內(nèi)挖出一個壇罐。壇內(nèi)藏有一大一小2個金冠,另有金步搖3件、金臂釧2件、金鐲4件、金簪1件等,總計12件。這批金器總重量528克,出土?xí)r經(jīng)當(dāng)?shù)劂y行檢測,成色在90%以上。上述金器現(xiàn)由四川博物院收藏。另有館藏金碗1件,現(xiàn)將這些金器一并介紹如下。 金冠2件。一高一矮。均由兩兩對稱的4片舌形金葉組成,用金絲連接。金冠的底邊均以金片上卷一圈收邊,將4片金葉鑲嵌于內(nèi)。葉面采用鈑金、鏤空、捶、鏨刻、剪貼等工藝,紋飾內(nèi)容豐富,制作精巧細膩,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根據(jù)冠上的紋飾,暫將這兩個金冠定名為“人物紋金冠”和“花鳥紋金冠”。 人物紋金冠出土?xí)r散落成4片。由兩大、兩小4片金葉組成,截面呈菱形。以弦紋和連珠紋作為邊框,將紋飾分為上、中、下三層。兩片大金葉的上層飾兩個團鳳,周圍穿插折枝花卉。中層為主紋飾,分為左、中、右三區(qū),中間有一個舞伎,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樂伎。中區(qū)舞伎梳云鬢高髻,圓臉,雙手舉至頭頂,寬袍長袖,一腿上提,另一腿獨立于花上。左、右兩區(qū)各有一樂伎,分別吹笛、擊板、奏箜篌、彈琵琶,均站立于花上。人物和花朵之間以魚子紋襯地。下層鏨刻出一圈卷云朵紋。兩小葉金片的上層分為兩區(qū),每區(qū)內(nèi)飾一朵折枝花卉。中層同樣分為左、中、右三區(qū)。中區(qū)有一鸚鵡,昂首振翅立于花枝上,兩旁為3朵花組成的纏枝花卉。下層一圈飾連珠卷云紋。冠下部、箍上方有兩個簪孔,分別位于兩小葉片中層中區(qū)最下方,孔徑3毫米左右。由此推測,發(fā)簪的長度應(yīng)在10厘米以上。前葉高17.3、寬6.7厘米,后葉高13、寬6.2厘米(圖一~六)。 花鳥紋金冠出土?xí)r扁癟,僅由箍圈相連。由兩大、兩小4片金葉組成,截面呈菱形。以弦紋和連珠紋作邊框,將紋飾分為上、中、下三層。兩個寬矮葉片的紋飾相同,上層分為兩個單元,每個單元里飾一朵折枝花卉。中層排成左、中、右三區(qū),中區(qū)飾兩朵纏枝花。左、右兩區(qū)各飾一鸚鵡,立于花枝上,回首互望。底層飾一圈蕉葉紋。兩個窄高葉片的紋飾相同,上層分一大一小兩個單元。小的單元飾折枝花一朵,大的單元里飾一鳳鳥,回首站立,周圍以折枝花點綴。中層分成3個區(qū),兩只鸚鵡展翅立于花枝上互望,一只鵲鳥回首展翅,朝著兩鸚鵡的方向。下層紋飾與兩個寬矮葉片的紋飾相同。簪孔為一小圓孔,位于冠正面葉片相接處的下方。關(guān)于與金冠配套的發(fā)簪的材質(zhì)、形制,因窖藏中沒有發(fā)現(xiàn),只能從簪孔的形狀來推測。原簪可能是細長圓形,長度不小于12厘米。前葉高14.2、寬7.3厘米,后葉高10.8、寬7.2厘米(圖七~一〇)。金簪1件。扁平條狀,簪首尖圓,尾端呈圓弧形。一面為素面,另一面鏨刻紋飾。簪尖中間部分起一凸棱,凸棱線上鏨刻兩朵云紋。云紋上方飾菱格紋飾帶,緊連蕉葉紋。蕉葉紋上方飾3朵折枝花紋。以魚子紋為地。簪尖有磨損痕跡,應(yīng)是實用之物。長23.4、寬0.5~2.4厘米(圖一一、一二)。金臂釧2件。形制相同,均為素面。將金條捶扁,盤繞成螺旋狀,多達17圈。長37、直徑4厘米(圖一三)。臂釧又稱“纏臂金”、“纏釧”或“跳脫”。金鐲4件。包括2件素面金鐲和2件花卉紋金鐲。體扁平,呈桂葉形狀,可以彎曲。此種金鐲的造型唐代就有,延續(xù)到遼宋。素面金鐲一對2件。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彎弧形。正面中間縱貫3道凸弦紋,背面平坦。一側(cè)纏繞30周金絲,另一側(cè)僅纏繞2周金絲。長12、寬3厘米(圖一四)。花卉紋金鐲一對2件。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彎弧形。正面中間以一凹線為界,兩旁鏨刻凸起的纏枝花紋,以魚子紋為襯底。左右兩側(cè)鏨刻魚形紋。長16、寬3.1厘米(圖一五)。金步搖3件。形制、大小相同。簪首鏤空鏨刻,平面似展開的扇形,體彎弧。上飾數(shù)朵鏤空的團花,以鏤空的枝蔓相連。中央有兩只鳳鳥,展翼長尾,團成扁圓形,作相互追逐狀。簪頭邊緣串聯(lián)7根金絲,下綴7片金片。金片呈樹葉狀,上有鏨孔。頂端有一圓孔,用來串系金絲。其下方等距離分布6個半圓形孔,顯然是用工具鏨刻出來的。最大直徑8.3、最小直徑4.2、簪長9.5厘米(圖一六~二一)。另有館藏的菊花金碗1件,1963年由成都市博物館移交。碗口微侈,口沿呈花瓣狀弧曲,弧腹捶成菊花瓣形。喇叭形圈足亦呈凸瓣形,足外壁刻有“秦郡”二字。碗底內(nèi)心有凸起的圓形花蕊,花蕊外飾花瓣一周。直徑7.2、高5厘米,重約108克(圖二二~二五)。元通鎮(zhèn)出土的金冠、金步搖上裝飾的鳳紋,鳳的頭部較大,頭上有靈芝形鳳冠,長翎尾,尾羽呈樹葉狀,這些都是遼代鳳紋的典型特征[1]。金步搖垂下的片狀飾上有數(shù)個鏤孔,與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遼祖陵一號陪葬墓出土的一件鎏金銀飾件近似[2]。所以,這批金器的時代可能是遼代。元通鎮(zhèn)出土的金簪,與1993年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3]出土金簪的器形相仿,紋飾相似。而本文介紹的菊花金碗,與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的同類碗也十分相似,為典型的宋代器物。此外,金臂釧、金鐲的桂葉造型唐代就有,沿續(xù)使用至遼、宋。綜上所述,四川博物院收藏的這批金器,其時代應(yīng)為遼代和宋代。這批金器紋飾華麗、工藝精湛,擁有者恐非尋常百姓。它們?yōu)楹伪谎诼裼诘叵?,其使用者是誰,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出處:張孜江《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批遼宋金器》,《文物》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