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勝利了,但俄國還處在與同盟國交戰(zhàn)的狀態(tài)。 當時的協約國有英國、法國、俄羅斯。同盟國則是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等。 三年多的世界大戰(zhàn)搞得俄國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士兵厭戰(zhàn)情緒激增。 然而國際帝國主義,尤其是協約國卻要俄國繼續(xù)與同盟國作戰(zhàn),企圖拖垮俄國,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退出一戰(zhàn)的努力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仍在進行,德奧集團的軍隊還占領著蘇俄的大片領土,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當時的蘇俄國家僅有在十月革命時建立的臨時的工人赤衛(wèi)隊武裝,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常備軍。 前線的幾百萬舊俄軍隊,斗志渙散,大批逃跑,實際上處于瓦解狀態(tài)。原俄軍總司令杜鶴寧將軍拒絕執(zhí)行蘇俄政權的命令。 他的這種叛賣行為卻得到協約國帝國主義者的喝彩和支持。 德國企圖利用俄國這種處境,趁機占領蘇俄大片土地,以便撲滅蘇俄革命,結束東線戰(zhàn)爭。 蘇俄從國內政策方面大力鞏固蘇俄政權的同時,就立即著手盡一切努力來停止和退出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zhàn)爭。 蘇俄政府立即公布了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和平法令》,并通過無線電向全世界進行了廣播。 各交戰(zhàn)國雖然收到了蘇俄政府的建議,但未做出答復。 針對當時局勢,列寧指出:
根據列寧的指示,蘇俄外交展開了爭取和平、爭取締結和約、擺脫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一系列斗爭。 《和平法令》公布以后,全世界反應強烈。 協約國集團各國政府對《和平法令》提出的和平建議采取沉默的抵制態(tài)度。1917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深夜,蘇俄政府打電報給俄軍總司令杜鶴寧將軍,命令他立即向協約國和德國集團兩方所有交戰(zhàn)國提出停戰(zhàn)建議。 次日,外交人民委員部照會各協約國大使,建議宣布前線停戰(zhàn),開始和平談判。杜鶴寧拒絕執(zhí)行以上命令,列寧當即通過直達電報,下令撤去杜鶴寧的職務,任命尼·瓦·克雷連柯為總司令。 2、協約國的沉默11月22日(俄歷11月9日),協約國駐彼得格勒的外交代表在美國大使館開會,決定不理睬蘇俄政府11月21日的照會,不予答復,并建議各駐最高統帥部軍事使團領導人表示支持已被蘇俄政府撤職的杜鶴寧將軍。 11月23日,英、法、日、意、羅軍事使團的首腦向杜鶴寧遞交了一份集體照會,抗議單獨媾和或停戰(zhàn)。 幾天之后,美國軍官凱爾特代表美國政府向大本營遞交了一份照會,抗議俄國進行和平談判。 直到12月6日(俄歷11月23日),外交人民委員部再次照會各協約國大使,要求他們明確回答是否愿意參加和平談判,這已經是一個月內第五次向協約國提出參加和談建議了。但是,英、法、美依然繼續(xù)保持沉默。 協約國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為什么頑固拒絕蘇俄和平建議呢? 首先,是由于它們把俄國看成是對付德奧集團最理想的炮灰,不愿意讓蘇俄退出戰(zhàn)爭,使德國擺脫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 三年多來,俄國浴血奮戰(zhàn),牽制了德國全部武裝力量的1/2以上。德國在西線的幾次決定性軍事行動均被俄軍挫敗。 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當德國按照施利芬計劃越過比利時向巴黎推進時,情況正是這樣。 俄軍雖裝備低劣,動員工作尚未完成,但仍然開進了東普魯士,以阻止德軍向巴黎推進。1916年,當勃魯西洛夫將軍的軍隊以幾十萬人的生命作代價迫使德軍停止進攻凡爾登時的情況,也是如此。 俄國流血最多,喪失領土最多,經濟遭到的破壞也是英法兩國無法相比的。無怪乎協約國一想到要失去俄國這個炮灰就怒不可遏。 其次,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企圖使蘇俄國家繼續(xù)陷于戰(zhàn)爭之中,以便借刀殺人,利用德國軍事力量來削弱和絞殺蘇俄政權。 最后,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希望可能延長戰(zhàn)爭時間,從而把陷入困境、遭到封鎖的德國拖垮。 正是基于以上三點考慮,協約國帝國主義國家始終頑固地拒絕蘇俄的和平倡議。 3、德國的態(tài)度但是,德奧集團的態(tài)度卻與協約國不同。 當時,德奧集團國家由于三年戰(zhàn)爭的消耗,糧食、原料匱乏,物價飛漲,國內反戰(zhàn)情緒高漲,日子很不好過。 加之協約國嚴密的海上封鎖,更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困難局面,而德國的盟國的處境更糟。面對以上局面,德奧當局希望盡快結束東西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以便集中兵力對付西線,與英法決一死戰(zhàn),來扭轉戰(zhàn)局。 同時,懷有擴張主義野心的德帝國主義,企圖利用和平談判達到掠奪蘇俄領土的罪惡目的。德帝國主義正是抱著以上目的和打算,于1917年11月27日通知蘇俄政府,表示同意進行和平談判。 12月3日,在德國占領下的布列斯特,蘇俄為一方和以德國、奧匈、保加利亞、土耳其為另一方開始了停戰(zhàn)談判。 12月5日,簽訂了為期28天的停戰(zhàn)協定。至此,停戰(zhàn)談判宣告結束。雙方保證,如果要中斷協定,必須于中斷的七天前通知對方。 停戰(zhàn)期間,蘇俄政府曾多次呼吁協約國各國人民和政府,建議它們明確自己對和談的態(tài)度。 在12月19日發(fā)出的《告歐洲州被壓迫和貧困的勞動人民書》和其他照會中,蘇俄政府一再警告說,如果協約國不參加和談,那么,蘇俄政府就不得不單獨同中歐列強進行和談了。 直到布列斯特和平談判開始的前夕,蘇俄再次試圖建議各交戰(zhàn)國參加和平會議,并于1917年12月22日發(fā)表了蘇俄政府的告各國勞動人民書,呼吁:
4、布列斯特談判蘇俄同德、奧、保、土進行的和平談判,于1917年12月22日午后4時24分在布列斯特的軍官俱樂部大樓里開始,到3月3日止,談判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談判一開始,蘇俄代表團便根據《和平法令》總的原則,建議以下列綱領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
蘇俄強調“政治談判的主要問題和基本原則是不割地,不賠款”。 德奧集團拒絕蘇俄的以上建議,導致談判中斷,于12月底休會。 第二階段談判從1918年1月9日開始。 在談判中,德奧集團、特別是德國代表團,倚仗在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地位,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于1月18日提出了非??量痰臈l件。 他們打著給予“民族自決”的幌子,企圖奪取原屬沙俄的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土地,蠻橫地拒絕蘇俄代表團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要求。 德奧方的無理要求受到蘇俄代表團的斷然拒絕,于是再次休會。 5、黨內的分歧面對上述十分嚴峻的局勢,蘇俄國家是接受德奧集團掠奪性的和約條件,還是恢復戰(zhàn)爭呢? 在這個重大問題上,當時在布爾什維克黨和蘇俄政府領導層中存在嚴重分歧。 在1918年1月和2月份,在無休無止的中央會議上,就簽訂和約還是繼續(xù)戰(zhàn)爭的問題展開了異常激烈的辯論和爭吵。 從一開始中央就分裂成三派:
1918年1月21日,列寧在俄共中央委員會和黨的干部會上宣讀了《關于立刻締結單獨的兼并性和約問題的提綱》,對國際局勢和布列斯特和平談判的進程做了深刻的分析。 列寧強調蘇維埃政權迫切需要盡快贏得和平的喘息時間,以便鎮(zhèn)壓國內資產階級日益強烈的反抗,并順利完成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的任務。 出席這次會議的60人,約有半數投票贊成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共產主義者”的主張,即向德國宣布進行“革命戰(zhàn)爭”。 剩下來的約有1/4的人支持托洛茨基的“中間路線”不戰(zhàn)不和的主張,即“宣布結束戰(zhàn)爭狀態(tài),復員軍隊,但不簽訂和約”。約有1/4的人支持列寧的立即簽訂和約的主張。 列寧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耐心地反復地向黨和不明真相的群眾說明接受苛刻的和約條件、爭取時間的必要性和締結和約的重大意義。 在1月24日舉行的黨中央會議上,列寧再次提出了和約問題,并重申了自己關于媾和的論點。 列寧強調指出:
列寧的結論是:
通過與布哈林、托洛茨基的辯論,黨中央委員會終于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列寧的建議,即盡力拖延和平談判,如果德國提出最后通牒,就立即接受德方條件簽訂和約。 以布哈林為首的“左派共產主義者”的意見遭到否決后,他們并不甘心,竟然唆使黨的莫斯科區(qū)少數領導成員,于2月24日通過一項決議,表示不信任列寧的正確路線;并鼓吹說:“為了國際革命的利益”,“作好可能喪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蘇維埃政權的準備是合適的”。 列寧把這項決議斥之為“奇談與怪論”。 6、德國的強硬立場2月9日晚,正在談判過程中,德方代表強硬地聲明,“不能無止境地拖延和平談判”,重新提出了德國要求的基本內容后,強調說,俄國接受德國提出的要求是締結和約的絕對必要條件。 這實際上就是最后通牒。 列寧早在托洛茨基率蘇俄代表團去布列斯特之前,就曾明確指示:
列寧說:
當時作為蘇俄代表團首席代表的托洛茨基違背了列寧的關于簽訂和約的直接指示,不執(zhí)行列寧的策略原則,竟然在2月10日的談判中聲明:
德方代表屈爾曼當即聲明:
7、蘇俄的危亡時刻德軍統帥部正要尋找借口來破壞談判并恢復軍事行動,便趁機撕毀了停戰(zhàn)協定,于2月18日,德軍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發(fā)動了對蘇俄的全線進攻,主要打擊方向是彼得格勒。 德軍很快地占領了蘇俄的大片國土,蘇俄國家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1918年2月18日夜,在德軍大舉進攻蘇俄的形勢下,在列寧堅持下,俄共中央委員會才通過了列寧提議的給德國政府的電報:
德國接到電報后,不顧蘇俄國家的和平建議,仍繼續(xù)進攻,占領了蘇俄許多城市,嚴重威脅著蘇俄的心臟彼得格勒,蘇俄的形勢十分危急。 1918年2月22日晨,蘇俄政府發(fā)布了列寧起草的《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的法令,宣告:
工人、農民積極參加紅軍。 年輕的紅軍在普斯科夫和納爾瓦城下英勇抗擊了德軍的進攻,徹底粉碎了敵軍妄想占領彼得格勒的陰謀。 蘇俄國家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特把1918年2月23日定為紅軍建軍節(jié)。 同日,德國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復電,表示同意和平談判。最后通牒有10項內容,包括領土和經濟要求,其條件比開始時提出的更加苛刻,限48小時內答復。 就在此通牒發(fā)出之后,德軍的攻勢也沒有停止。當時局勢對蘇俄仍異常危險。 就在接到德國最后通牒的當天,俄共中央委員會立即舉行了會議。 列寧對反對簽訂和約的人下了最后通牒: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俄共黨內多數同志開始理解和接受列寧關于締結和約的正確主張。在這次中央委員會上,以多數票通過了蘇俄立即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的決定。 8、《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2月24日晚,列寧在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會議上強調指出:
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又以多數票通過了簽訂和約的決議,并決定由人民委員會轉告柏林德國政府。 蘇俄司令部同時把一個聲明送交德軍大本營。與此同時,由卡拉漢、契切林等人組成的蘇俄代表團動身前往布列斯特,2月28日下午兩點左右,代表團到達該城。 3月1日,和談會議開幕。在談判桌上,德方傲慢地一字一頓地宣讀了媾和的條件。 這些條件比他們2月23日《最后通牒》所提的條件還要苛刻。 德方宣布會議期限只有三天。很顯然,在德軍的大炮仍在繼續(xù)轟擊的緊張氣氛下,在短短三天之內,不可能真正平等地進行談判,只能原封不動地接受德方提出的十分苛刻的條件。 蘇俄代表團嚴正指出這個和約是用暴力強加給蘇俄的,它“不是協商的結果”。 蘇俄代表團準備立即締結和約,拒絕對和約進行在當時條件下毫無意義的討論,以示抗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終于在3月3日下午簽署。 德方又提出要在兩周內批準和約。 1918年3月6一8日,俄共(布)舉行了黨的第七次非常代表大會,列寧和其他擁護列寧路線的人同托洛茨基和“左派共產主義者”又一次展開了激烈斗爭。 反對列寧路線的人的主張在會上受到堅決的批判。 兩條路線較量的結果,“左派共產主義者”和托洛茨基破壞《布列斯特和約》的企圖遭到失敗,列寧的路線取得了勝利。 第七次非常代表大會決議指出:鑒于必須利用一切、哪怕是最短暫的和平喘息時機,必須批準和約。 決議還強調:允許黨中央在認為適當的時刻,有宣戰(zhàn)和廢約的全權。 3月14日,全俄蘇維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會開幕。 契切林介紹了布列斯特和平談判的經過。 他在闡述了和平條約的掠奪性質之后,在結束發(fā)言時指出:“我們在槍口對準腦袋的情況下,被迫簽署了和約?!?/span> 根據列寧的建議,3月15日,大會以壓倒多數批準了《布列斯特和約》。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約》也經德方批準并開始生效。 蘇俄國家終于擺脫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得救了。 《布列斯特和約》的主要內容:
德國在“民族自決”的幌子下,使它們名義上取得獨立,但實際上受柏林控制。波羅的海的一些最大的港口,如里加、里巴伐等都落到德國手中。蘇俄政府必須承認烏克蘭中央拉達同德國締結的條約。 根據這個條約,烏克蘭將與蘇俄分離,變?yōu)榈聡母綄賴T诟呒铀鞯貐^(qū)將喀斯、阿達漢和巴統讓給土耳其。 蘇俄必須立即使全部軍隊包括新組成的紅軍和赤衛(wèi)隊復員,并解除海軍艦隊的武裝。恢復1904年德國與俄國締結的不利于俄國的兩國通商條約,例如,從俄國運出木材和礦石是免稅的。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簽訂的補充條款中,規(guī)定蘇俄要償付德國60億馬克。 9、《布列斯特和約》簽訂的意義《布列斯特和約》使蘇俄喪失了100萬平方公里、相當德法兩國領土總和的土地,將近5000萬人口,損失了煤占全國90%、鐵礦占73%、工業(yè)設備占全俄的1/3、鐵路的33%,還有大量賠款。 這是德國帝國主義強加在蘇俄頭上的一個和約,是一個十分苛刻、“空前屈辱”的、極端掠奪性的“不幸的和約”。 但是,這個和約的簽訂,對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卻有其歷史意義。歷史證明,這是蘇俄國家有原則、有目的、有秩序地實行退卻,即革命的妥協,是為了贏得喘息時機,以便組織力量,組織新的進攻。這為外交談判中在必要時做革命的妥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列寧還說:
當談到《布列斯特和約》中的屈辱條件時,列寧號召蘇俄人民不要悲觀失望,要組織起來聚集力量,去奪取新的勝利。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后僅存在幾個月。 列寧早就認為這個條約是短命的,不久列寧的預見成為現實。1918年11月,德國成了戰(zhàn)敗國,并發(fā)生了革命,這種形勢為蘇俄外交擺脫奴役性的《布列斯特和約》提供了條件。 11月13日,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在大都會旅館召開重要會議。會上,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宣讀了由全俄執(zhí)行委員會通過的關于1918年3月3日締結的《布列斯特和約》完全失效的決議。 (正文完) |
|
來自: where5 >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