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的說理,高妙的勸諫 ——《諫逐客書》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梳理內(nèi)容,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剖析思路,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語言,理解李斯的言外之意。 4.文化傳承與啟示:知人論世,思考其勸諫藝術(shù)價值。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dǎo)入 【倉鼠之嘆】戰(zhàn)國時期,李斯出生在了楚國的一個平民百姓家中,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李斯成功跨越平民階層,成為了楚國的一名小吏。 雖然官職不大,但也衣食無憂,可李斯并不滿足于此。李斯無意間在官府的糧倉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老鼠。讓人意外的是,這只老鼠不僅又肥又大,還一點也不怕人。見到李斯也不躲避,反而大搖大擺地躺在糧倉中吃東西。李斯頓時如夢初醒,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著名的倉鼠之嘆。意思是老鼠在不同的環(huán)境,會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yīng)。人也是如此,身處環(huán)境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會截然不同。的確,個人努力固然重要,環(huán)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所謂,平臺決定起點,個人影響終點。 于是,李斯立刻辭去了小吏的職位,師從荀子,學習法家思想,學習帝王之術(shù)。學成歸來后,他沒有回到楚國,去了秦國發(fā)展。先是投靠了秦國宰相呂不韋門下,隨后又審時度勢,在呂不韋與嬴政意見不合時,轉(zhuǎn)而成為了嬴政的謀士。 【寫作背景】《諫逐客書》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為諷諫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個奏議。 原因是客卿與王室貴族的矛盾。在秦國的發(fā)展歷史上,截止到秦王嬴政,共計出現(xiàn)過37位君主。和其他諸侯國相比,秦國發(fā)展的起點比較晚,第一位先君秦非子,是在公元前800多年替周孝王養(yǎng)馬獲封地,只有50里。已經(jīng)過近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才變成最強大的諸侯國。之所以能成就這么一個局面,和歷代國君重用賢才、羅致客卿的人才政策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但客卿得勢,必然影響秦國王室貴族的利益,因而也必然產(chǎn)生矛盾和斗爭。在這樣的背景下,秦始皇十年發(fā)生了鄭國(人名)事件。 首當強秦威脅的韓國,借秦國大事建設(shè)的機會,派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鄭國游說秦王,勸秦修一條分涇水東流注入洛水、全長三百里的大型灌溉渠,想以此消耗秦國的人力財力,緩和對韓國的軍事威脅。后來,恰恰鄭國的間諜身份暴露了,王室貴族就抓住鄭國事件做文章,并請求秦王驅(qū)逐一切客卿,想借此打擊客卿勢力。秦王贏政于是就下了遂客令。 當時李斯也在之列,他就寫了這篇奏議,從國家的根本利益上指出逐客“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頓時醒悟,立即收回成命,李斯的官職也得以恢復(fù)。 據(jù)西漢劉向《新序》說:“斯在逐中,遂上諫書,達始皇,始皇使人逐至驪邑,得還?!睆拇?,李斯更受秦王的信用,官至廷尉。 順便交代一下鄭國事件的結(jié)局:鄭國被發(fā)現(xiàn)是間諜之后,本應(yīng)被殺,鄭國說我起初的確是帶著消耗秦國的目的來的,但水渠修成后,對秦國是很有利的。秦王贏政一聽,也有道理,讓他繼續(xù)修水渠,修成之后,關(guān)中之地得到灌溉,畝產(chǎn)由原來約100來斤,提升到400斤。有了糧食,秦國變得富強,于是干脆命名為“鄭國渠”。這一方面說明了秦王贏政的政治器度和自信,也恰恰說明了正確的人才政策的對國家富強的重要作用。 (二)任務(wù)一:朗讀文本,概括內(nèi)容,分析論證方法與語言特點 【提問】反復(fù)誦讀課文,理解句意與段落,歸納文章的寫作思路。 【明確】開門見山亮出觀點——逐客,臣以為過矣。 擺事實——先君之得(第1段):繆公用五子,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至今冶強;惠王用張儀,功施到今;昭王用范雎,秦成帝業(yè)。 擺事實——陛下之失(第2段):異國之色、色、珠玉(取享樂之物);非秦者去,為客者逐(逐有用之人)。 講道理——(正面)納客之利,(反面)逐客之害——逐客損己利人。 結(jié)論——逐客國危。 【提問】魯迅在《漢文學史綱》中對李斯的《諫逐客書》一文曾作這樣的評價:“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議,尚有華詞?!比绾卫斫怍斞钢v的“華詞”?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 【明確】“華詞”指行文鋪張揚厲,氣勢酣暢。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1.鋪陳變化多端。鋪陳主要體現(xiàn)為使用大量的典例事實。變化多端表現(xiàn)為角度的變化、句式的變化和用詞的變化。 作者一口氣鋪陳了四位君王重用客卿的事實,絲毫沒有重復(fù)之感。原因何在?作者在鋪陳時所取事例的側(cè)重點各有不同:寫繆公用客卿,重在廣納人才;寫孝公用客卿,重在變法治國;寫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擴張;寫昭王用客卿,重要打擊豪門。其實這四位重用客卿,富國強兵,對外擴張,有許多共同點,作者回避同取異,變化角度,既顯示了各自的特點,又避免了重復(fù)。 作者羅列大量珍寶、美色、音樂,句意相同,但在句式上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乃至七言、八言,靈活自然。時而長句,時而短句,時而奇數(shù)句,時而偶數(shù)句。既有整齊之美,又有錯落之美。 寫繆公八方求士,用“取”“得”“迎”“來”四個近義詞,避免重復(fù),各有原因:由余本為戎之重臣,由于穆公巧用離間計才收為客卿,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晉獻公女兒的陪嫁奴仆,后逃回楚國宛地,穆公得知后,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故用“得”;蹇叔是由百里奚推薦,穆公用厚禮迎接入秦,故用“迎”;丕豹、公孫支是自己從晉國逃到秦國的,所以用“來”。還有如寫惠王四面擴張,用“拔”“并”“收”“取”“包”“制”“據(jù)”“割”。寫昭王打擊豪門,用“廢”“強”“杜”“蠶食”五個動詞,同中有變;作者寫秦王獲取珍寶,用“致”“有”“垂”“服”“乘”“建”“樹”七個動詞。 2.大量使用排比句。用一連串的排比描寫秦宮的珍寶: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鳳之旗等等。還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三)任務(wù)二:剖析思路,理解與體現(xiàn)的說理邏輯 【提問】李斯站為為秦國著眼的角度,進行逐層論述,請剖析其邏輯思路。 【明確】第一段提出觀點后,先回顧歷史(道古)。在秦國的發(fā)展歷史上,截止到秦王嬴政,共計出現(xiàn)過37位君主。然而其中最有作為的有4位,這4位就是作者李斯在文章中提到的。和其他諸侯國相比,秦國發(fā)展的起點比較晚,第一位先君叫秦非子,是在公元前800多年替周孝王養(yǎng)馬獲封地,只有50里。直到第五位君主秦襄公,因在公元779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殺后,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從此被封為諸侯。此后的八代君主,都在所獲得的封地內(nèi)與當?shù)氐脑∽逦魅指鞑空归_拉鋸戰(zhàn),無大成就。 秦繆公廣納人才,才“并國二十,遂霸西戎”,此舉使周襄王派人送來金鼓致賀。此后的16位君主,都未嘗有過多的建樹。 秦孝公招賢納士,任用商鞅,獎勵耕戰(zhàn),變法強國。因為當時的社會體制是井田制、奴隸制,耕者沒有土地的使用權(quán)和經(jīng)營權(quán),而秦國已經(jīng)從青銅器過渡到鐵器,生產(chǎn)關(guān)系也亟待變革,商鞅所推行的變法因為適時有效,很快就得到了秦國上下的響應(yīng)。 在秦國歷史上擴張最盛者當屬孝公之子秦惠王,秦惠王采用張儀的連橫之計,逐一分化和瓦解六國的合縱策略,各個擊破。 第四位有作為的君主秦昭王,是秦惠王的次子。他的業(yè)績主要表現(xiàn)為啟用客卿范雎,驅(qū)逐了曾為秦相的同母異父弟穰侯以及舅父華陽君,并且堅決地廢掉了專權(quán)的生母宣太后,強化了王室權(quán)柄,鏟除了豪門權(quán)貴。而這時距離秦王嬴政的繼位,已不過四年。 在陳述秦國歷代先君的功業(yè)之后,又進行了反向推論:“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苯?jīng)過這樣一番闡釋歷史事實,假設(shè)分析作強調(diào),得出結(jié)論:沒有客卿,就沒有秦國的強大,更談不上統(tǒng)一天下。 第二段縱觀現(xiàn)實(論今)。大量鋪陳珍寶、美色、音樂,用這些外物與逐客形成對比,得出結(jié)論:重物輕人,不是統(tǒng)一天下之術(shù)。(把逐客的危害直接落到統(tǒng)一天下上來) 第三段更深一層陳述逐客的危害:逐客等于“藉寇兵而赍盜糧”(削弱自己,資助敵人),更談不上統(tǒng)一天下。 第四段更深一層得出結(jié)論:逐客不僅談不上統(tǒng)一天下,而且有亡國的危害。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極點。 (四)任務(wù)三:綜合理解,品味李斯的勸諫藝術(shù) 【提問】高明的勸說不僅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義,更要做到知己知彼,李斯的本篇勸諫之辭的高明之處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提示:李斯的尷尬,秦王已經(jīng)發(fā)布命令,事后勸諫,難以下臺;自己也是受損當事方,很容易被秦王遷怒) 【明確】這篇游說之辭的高明,主要在于四個方面: 其一,緊緊抓住了統(tǒng)一六國、成就帝業(yè)這個根本的戰(zhàn)略目標來剖析逐客的過錯和納客的意義。既符合秦國的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遠大抱負和政治雄心。 其二,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問題,既不卑微地陳述自己的無辜和冤屈,又不直接說自己對秦國的忠心與功績,不卑不亢,絲毫不談個人的得失,完全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為秦出謀劃策,讓秦國王室貴族也無話可說。 其三,語言委婉,措辭謙恭,不批評秦王。明明秦王已經(jīng)下了逐客令,但全文沒有一句是指責秦王的話,甚至把逐客的過錯歸于“吏”(臣聞吏議逐客),給了秦王糾正的臺階。 最后,從秦王喜愛的生活方式入手,列舉色、樂、珠玉等瑣事,以小喻大,沒有生硬的說教。 可見,李斯深諳政治謀劃與人情世故。所以,要能成功達到勸諫的目的,首先要對時事背景了如指掌,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當時的天下大勢是秦一步步強大,秦國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其次,要熟悉勸諫對象的秉性特點,做到“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秦王贏政承先祖之志,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最后,要考慮自身的身份與處境,做到不偏不倚、客觀公正,李斯沒有抨擊秦國王室貴族,沒有為鄭國修水渠作辯護,好像置身事外的中立者。 (五)教學延伸:李斯的后續(xù)故事 李斯用一篇《諫逐客書》讓嬴政收回“驅(qū)逐六國人才”的命令,挽救了秦國危機。隨后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嬴政抓住時機,出兵統(tǒng)一六國。 李斯為嬴政準備了一套極為詳盡的攻城掠寨的方案,在李斯的配合之下,秦始皇用兵如神,一個接著一個地吞并了其它國家,很快統(tǒng)一了中華大地??梢哉f,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憑借著赫赫功勛,李斯位居宰相之列。 一統(tǒng)天下之后,統(tǒng)一文字,編著年史,防衛(wèi)邊疆,修筑長城……秦始皇的許多豐功偉績中,我們都可以窺見李斯的身影。 可讓人嘆息的是,李斯聰明一世最后糊涂一時,死后還背上了叛國的罵名。李斯的轉(zhuǎn)變源于秦始皇的離世。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應(yīng)當由在外駐守的皇長子扶蘇繼位。可扶蘇公子先前與宦官趙高,李斯因政見觀念不同而不和。扶蘇繼位,很大可能意味著趙高、李斯等人的下臺。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趙高與李斯發(fā)動了著名的沙丘政變。 他們先是篡改遺詔,殺死了公子扶蘇、蒙恬、蒙毅等人,然后扶持傀儡皇帝胡亥上位。 李斯的這一舉動也為自己后來的人生埋下了悲涼的伏筆。胡亥上位后,殘暴不仁,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將很多事情都交給了宦官趙高處理。趙高利欲熏心,為了掌握更大的權(quán)利,將魔爪伸向了李斯的宰相之位。李斯因為自己的一念之差,與虎謀皮,最終斷送了一生的努力,也讓整個家族為其陪葬。 有人評價說,他過于看重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得失,所以一步一步地將自己,將大秦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fù)之地。 有人評價說,李斯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智商,善表演,懂配合,是最適合社會的那一群人,而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quán)力就會非??膳?。最終被具五刑,腰斬,夷三族,也說明了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