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人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為了謀生,總是硬著頭皮去聯(lián)系別人,還邀約幾個熟悉的人,小聚一下。 到了一定的年紀(jì),就會發(fā)現(xiàn),混再多的群,還得靠自己;親戚朋友也會漸行漸遠。 你終究活成了獨來獨往的樣子,就算身邊有很多人,也和你沒有關(guān)系。 人為什么會不合群?帶著疑問,看看近代名人李叔同的人生,讀一讀他的名言,就會有很多的共鳴。 01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親友再多,也要送別。 李叔同,人生的上半段,是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身份很多,混的圈子也多。 年少時,他在上海,和許幻園等人,組成“天涯五友”,常常相聚在一起,還發(fā)起征文活動。 朋友相伴,又一起去日本留學(xué)。仗劍走天涯,人生好不得意。 就在一個下雪的日子,許幻園邁著踉蹌的步伐,到李叔同的住處,說:“我家破產(chǎn)了,我要回去......” 等李叔同打開門,早已不見了朋友的影子。 帶著離別的惆悵,他寫下了《送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span>
天涯海角有窮時,人情世故亦如此! 我們總以為,送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想來,不是這樣的,太多的送別,就是永別。 李叔同多年后,到上海召集朋友,發(fā)現(xiàn)朋友蔡小香已經(jīng)過世,另有兩位朋友做了居士,早已習(xí)慣了清淡生活。 拼命要留住什么,越要失去什么。就像我們手里的一捧沙,你使勁握住,沙子就漏掉了;再次展開手心,空空如也。 把手心打開,讓沙子自然停留在手里,但仍舊擋不住徐徐而來的風(fēng)。 唯有撒了沙子,揮揮手,才真正釋然。太留戀一段關(guān)系,難免要糾結(jié),卻也不能改變離別的結(jié)局。 一次次送別的場景,讓你慢慢習(xí)慣了聚散,合群變得不重要了,甚至害怕因為合群帶來的離別之痛。 不曾相聚,何來散去?不曾相送,何來送別? 02 “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三觀不同,各自安好。 李叔同的后半生,踏入佛門,是弘一法師。 他的學(xué)生、同事、朋友都漸行漸遠,到了最后,也就變成了三五熟人。 學(xué)生劉質(zhì)平常常和他寫信。他就回信:“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span>
當(dāng)我們和親友走得很近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極不耐煩的情緒。很多時候,也會習(xí)慣性反駁。 好端端的感情,終究敗給了一地雞毛的生活。 人與人的悲歡,并不是相同的。就是同一片海里的魚,也不是一種類型;一片野草地上,草的類別很多,開花的時間不一樣。 你說的,人家不能理解。傾訴太多,反而把自己的傷疤揭開了,人家卻不以為然。想來,還是算了吧,什么都不要說。 還是各奔前程吧,陽關(guān)道、獨木橋,各自尋找,各自開心。 熱鬧背后,都是你的隱忍,各種迎合,這是何苦呢?散去,人間有味是清歡。 03 “庭中百合花開,晝有香、香淡如,入夜來,香乃烈”:孤獨之時,綻放自己。
原來,白天的躁動,干擾了人的五官,鼻子也失去了靈敏度;更重要的是,心神不寧,被人家的樣子、言辭吸引了。 夜里有濃香,不是百合忽然釋放了香味,而是你自己,凝心聚氣。 為什么很多人都期待周末?不是因為周末很悠閑,而是可以遠離社交、客戶聯(lián)系等,一個人安靜地待一會,一個人做家務(wù),一個人睡懶覺。 為什么到了夜里,你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不是工作太累,而是你終于可以丟掉面具,說真話,展示真實的面孔。 為什么你的讀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心安靜了。那是因為你沉浸在書本里,心無旁騖。若有人打擾你,卻很煩惱了。 慢慢悟透了,人在孤獨的時候,美是極致的,快樂是極致的。 人群里,什么都要顧及別人,還要和人攀比,甚至要化妝,怕被人嘲笑自己臉上的皺紋和斑點。這真的太累了,不如舍去。 04
我們羨慕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活著的時候,已經(jīng)跳出了紅塵。 與其被時代拋棄,被人群孤立,不如自己遠離時代,拒絕合群。 當(dāng)一個人越來越不合群,就說明他在主動分析自己和群體的關(guān)系,把自己從群體里剝離出來。 人生短短幾十年,做別人的時候多了,做自己的時候就少了;討好別人的時候多了,取悅自己的時候就少了。想來,這是很不劃算的。 春天過了,剩下的,就是殘花。 人群散了,剩下的,就是殘局。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