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城隍廟,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城隍廟街中段,總占地面積7302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明清均有重修 。 平遙城隍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建有牌樓、山門、戲臺、獻殿、城隍殿、寢宮,另有六曹府、土地祠、財神廟、灶君廟等,“諸神共居一廟,聯(lián)袂同受香火”。 平遙城隍廟屬于道教建筑,是古代官署建筑與寺廟建筑風格相融合的建筑群體,是研究平遙古城建置布局、道教發(fā)展以及民俗風情的實物遺存 。 2006年5月25日,平遙城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平遙城隍廟是全國唯一三廟合一的千年古邑,是平遙古城的實物遺存。 平遙城隍廟創(chuàng)建年代已不可考。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火災燒毀,進行重修 。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知縣王綬帶頭捐俸,對平遙城隍廟做過局部維修 。 清咸豐九年(1859年),平遙城隍廟遭火焚,只存寢殿 ,由于太平天國運動,沒有開工 。 清同治三年—清同治八年(1864年―1869年),續(xù)修平遙城隍廟,并塑像160余尊 。 平遙城隍廟廟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7302平方米,前后三進院落,廟外東西兩旁豎立木構過街牌坊各1座,廟前有牌坊,山門兩側筑有磚雕八字影壁墻,各配石獅和拴馬柱,圍合成廟前廣場。 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門、戲臺、鐘鼓樓、獻殿、正殿、寢宮。前院正面是戲臺和鐘鼓樓,東西兩側是游廊。 中院正面是獻殿和城隍殿,東配殿設有六曹府,六曹府南端緊鄰鐘樓建有鐘馗殿。 西配殿設土地祠,土地祠南端緊鄰鼓樓有轉生堂。后院正面是寢宮,寢宮門外東西兩旁各建有一座小殿,分別是石神廟與冀公祠。后院東西兩邊分別是灶君廟與財神廟。 主要建筑:戲臺也稱樂樓、舞樓,采用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頂樓閣結構,面闊三間,琉璃飾頂。戲臺的前后各懸掛有一塊匾,北面匾額為“昭格樓”,南面的匾額寫的是“敢入”。 戲臺建造時,利用埋設在舞臺方磚下的10口陶制大甕,形成多腔音響的共鳴區(qū),再將戲臺天花板的上方做成木質共鳴音箱,結合對面獻殿、正殿的回音處理,構成共鳴系統(tǒng)。 獻殿與正殿:獻殿面闊五間,硬山卷棚屋頂,前出歇山抱廈,四壁通透。獻殿前建有石柱欄板月臺,月臺正面為單出陛踏跺。 正殿即城隍殿,面闊五開間,中間帶一間歇山抱廈,正殿頂覆黃琉璃瓦帶綠剪邊,檐下為和璽彩畫。正殿內(nèi)供有城隍爺像,兩側立有小鬼和判官。正殿內(nèi)的西山墻上,繪有城隍出巡圖,繪畫彩畫采用白描技法,正殿脊剎是當時北派道教的標志仙丹葫蘆。東西配殿:東配殿為六曹府,塑有六曹判官、黑白無常等地獄眾生塑像,是傳統(tǒng)彩塑技法。西配殿為土地祠,塑有平遙明清時期40坊中的40個土地神,有的站立、有的端坐。寢宮:寢宮樓頂正中的脊剎采用白底藍花瓷缸墊底,上置1.7米高的葫蘆,葫蘆由一藍一綠兩個大小不等的圓球上下疊置而成,是道教標識 。 寢宮是城隍神休息的臥室,是一座下窯洞上樓閣的建筑。 下層窯洞內(nèi)主供城隍爺,左右為生死判官和善惡判官。 上層的樓閣內(nèi)主要塑像為城隍爺和城隍奶奶,兩旁立有童男童女。塑像前方置有一翹頭案,上面擺著供器、供品。神龕上部裝飾“五福捧壽”的卷草桂落棚子,為青、綠、金三色。 灶君廟:灶君廟位于后院東側,是廟中廟。灶君廟正殿是灶君殿,供奉著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 財神廟:財神廟位于獻殿西側,是廟中廟 ,由財神殿、真武樓、財神廟獻殿、財神廟戲臺及看樓組成。財神殿內(nèi)塑有文財神比干和武財神趙公明、關羽。真武樓內(nèi)塑有真武大帝和溫瓊、馬勝、趙玄壇、岳飛四大元帥和水火二將,四周墻上有玄武成神的壁畫和周公、桃花女的故事 。院內(nèi)的另外一座戲臺,這座戲臺距今200余年,純木質結構,戲臺坐南朝北,建筑形制為雙坡硬山頂。 戲臺分上下兩層:一層為過道,二層為舞臺。戲臺中間加出歇山抱廈,這種結構使整個建筑輕松活潑、玲瓏精巧。 斗拱為雙昂五踩,并且為米字型斗拱,上面雕有龍、鳳和白象頭型。抱廈兩根前柱之間額下的雀替為二龍戲珠圖案,采用透雕手法,兩條龍正騰于云霧之間,張牙舞爪、生動而逼真。 那么戲臺中彌足珍貴的是屋頂內(nèi)的八卦藻井頂。八卦藻井俗稱“八卦轉頂”。藻井是中國古建筑室內(nèi)屋頂裝飾級別最高的一等,多用于古代室內(nèi)和寺廟的重要位置上,它體現(xiàn)出皇權和神權的至高無上。 八卦是道教文化的典型標志,在歷史長河中所跨越的三個空間,外圈為周文王姬昌所創(chuàng)后天八卦,內(nèi)圈是伏羲氏所創(chuàng)的先天八卦,最中心并不是通常我們看到的黑白陰陽魚,而是最古老的河圖洛書。 藻井中的 藻為水中生物,在此還起壓制火患之義。藻井為階梯式穹窿構造,同聲響折射產(chǎn)生共鳴,使舞臺演員音質圓潤、洪亮。 從中可以看出平遙匠人充分利用建筑空間雕刻藝術及戲曲舞臺藝術的匠心獨具,創(chuàng)意高超。整座戲臺蘊含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的精髓以及歷代平遙晉商人對財神文化濃厚的信仰。 城隍文化:最早見于周代《禮記》天子八蠟中的水墉神,經(jīng)道教演衍成地方守護神。祭祀城隍的例規(gu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時加封為王,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為佑圣王,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縣級城隍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軼四品”,明洪武三年(1370年)又詔令去封號。府、州、縣的城隍神官品和當?shù)刂鞴傧嗟?,廟宇仿當?shù)匮檬鹨?guī)制。城隍的職能也由護佑“城池”延伸到護佑當?shù)匕傩?,辨人生平善惡,以降賞罰。明代當?shù)刂鞴偈苊先吻?,必須先到當?shù)爻勤驈R齋宿一夜,以聆聽城隍教誨。清代繼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遇有大難或天旱無雨,也常由平遙知縣向城隍神祈告。2017年6月21日,平遙城隍廟舉辦廟會,平遙城隍廟管理處為游客免費提供紅棗糯米飯,廟會節(jié)目有踩高轎、舞獅子、劃旱船、扭秧歌、唱大戲、剪紙等表演 。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二十七日為平遙城隍廟的廟會。 2018年1月24日,農(nóng)歷臘八節(jié),平遙城隍廟為到來的每位游客送臘八粥。每年臘八節(jié)送粥是平遙城隍廟的傳統(tǒng)。 保護措施:2006年5月25日,平遙城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