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古稱陜州。從歷史來看,三門峽古代多數(shù)時(shí)候稱陜州。地處黃河金三角的陜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diǎn),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這里產(chǎn)生了偉大的仰韶文化,有聞名古今的仰韶遺址和廟底溝遺址。這里還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崤函故道所在地。靈寶的鑄鼎塬是黃帝鑄鼎升天之處。函谷關(guān)是老子著書《道德經(jīng)》之地。地處豫西秦嶺余脈,陜州之地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公元前11世紀(jì),周滅商,分封焦國、虢國于陜境,陜地先后屬焦、虢。爾后,陜地成為西周初期兩大統(tǒng)治區(qū)域的分界線?!白躁円詵|,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p> 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陜地歸虢。公元前655年,虢國為晉國所滅,陜地屬晉。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陜地分歸魏國。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陜縣。此后,秦國與魏國在陜地多次征戰(zhàn),陜地時(shí)而屬秦,時(shí)而歸魏。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國滅亡,今陜州地域從此歸秦,隸屬三川郡。 西漢,陜縣歸弘農(nóng)郡。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陜州。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陜縣均屬陜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陜州改升為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陜州置陜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河南省第三行政區(qū)管轄。民國廿一年(1932年),屬河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管轄。其間陜縣均為行政公署駐地。 1949年5月,陜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陜州專員公署管轄,為陜州專署駐地。 1952年4月,陜州專區(qū)撤銷,并入洛陽專區(qū),陜縣歸洛陽專區(qū)管轄。 1959年底,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dòng)工興建,陜縣并入三門峽市。 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 1962年3月,恢復(fù)陜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shè)于三門峽市,隸屬洛陽專區(qū)。 1986年4月,撤銷洛陽地區(qū),三門峽市升格為省轄市,陜縣歸三門峽市管轄。 三川故地,河洛淵源,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陜州,如果改為陜州市,大家覺得可行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