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洲物種的外傳 (一)美洲物種外傳的原因? (1)新航路開辟,美洲的發(fā)現。 (2)歐洲列強早期的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 (3)商業(yè)革命的到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世界市場的逐漸擴展,世界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4)多種物種自身的優(yōu)勢:玉米、馬鈴著、甘薯這三大糧食作物產量高,生長快,對土、肥、水要求低,對氣候適應性強,播種期長,耗工少,受病蟲害的影響小,便于儲藏,可多種加工,等等。 (5)農藝家的改良和培育。 (二)時間和路線: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 玉米 傳入地區(qū):歐洲 傳入途徑: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初供觀賞) 推廣:16世紀中期在南歐廣泛種植17世紀傳遍歐洲。 傳入地區(qū):亞洲(中國) 傳入途徑: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從菲律賓傳入東南。 推廣:明朝傳入,先在邊疆或丘陵地區(qū)種植后拓展到平原地區(qū)。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大規(guī)模推廣。鴉片戰(zhàn)爭后遍及全國。 馬鈴薯 甘薯 傳入地區(qū):歐洲亞洲(中國) 傳入途徑與玉米相似 推廣: 歐洲: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推廣較為緩慢。 中國:明朝時傳入中國,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辣椒的傳播: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辣椒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地域差別,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深刻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二、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 1.歐亞物種的傳入 (1)種類 ①糧食類:大麥、小麥、水稻等 ②水果類:蘋果、葡萄、甜橙、檸檬等 ③蔬菜類:黃瓜、豌豆等 ④經濟類:甘蔗等 2.歐洲畜禽的傳入 種類:牛、驢、馬、豬、羊、雞等 作用: ①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 ②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3.世界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傳播的特點 (1)品種豐富,種類齊全:歐亞物種在美洲傳播,包括小麥等糧食作物、甘燕等經濟作物、蘋果等水果類作物、黃瓜等蔬菜頭作物,以及雞、馬、牛、羊等禽畜,品種繁多,種共齊全。 (2)伴隨殖民擴張:世界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傳播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是西方殖民者在殖民侵略與擴張過程中,將歐、亞、非三洲的物種傳入美洲的。 (3)其他地區(qū)的物種傳入美洲與美洲作物外傳同步進行。 (4)在傳播優(yōu)良品種的同時,殖民者將舊大陸的病毒等危害物也傳入了美洲。 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 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 ①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 ②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 (2)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 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 (1)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的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 (2)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供人類食用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 (1)北美:水稻除供應本地消費外,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 (2)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因其高產而增加了糧食供應總產量,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4.對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了一定影響 (1)食草的馬、牛、羊等動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 (2)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3)玉米、甘薯等耐旱高產的美洲作物被大量種植,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 美洲作物在中國迅速傳播的影響。 (1)生產活動:玉米、甘薯等作物大規(guī)模種植,拓展了土地利用的時間和空間(荒漠、灘涂等),提高了農業(yè)集約經營的水平,增加了中國糧食作物的種類和產量。 (2)人口問題:糧食作物產量的提高,滿足了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促進了人口增長和流動。 (3)日常生活:促進了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增添了人們對食物營養(yǎng)的需求和飲食興趣。 (4)商業(yè)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推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 (5)帶來的問題 ①煙草的泛濫導致吸煙人數逐年增多,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②導致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fā),破壞了自然環(huán)境,造成水土流失等環(huán)境問題。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8-歷史(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