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曉峰文鈔》林佶寫刻本 此書由林佶手書上板,為有清一代寫刻本中聲名最著者,彼時有“林佶四寫”之譽稱,此即其一也。林佶工書,善篆隸,尤精小楷。此書精細(xì)白棉紙內(nèi)府原刊初印本,字體流美,撫印清晰,且為林佶之子林正青藏本,后為名家藩主蘭遞藏,封面書名由藩老題箋,卷首有藩老兩則題跋及兩方鈐印。不見此本,不知鹿原風(fēng)采,非竹紙后印與翻版可望項背。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號鈍庵,初號玉遮山樵,晚號堯峰,小字液仙。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清初官吏、學(xué)者、散文家,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jìn)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鴻博,歷官編修、戶部主事、刑部郎中,有《堯峰詩文鈔》《鈍翁前后類稿、續(xù)稿》。 林 佶(1660~1722) 清藏書家、書法家。字佶人,號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滴跞四?1699)舉于鄉(xiāng),五 十一年(1712)特賜進(jìn)士,授內(nèi)閣中書。工于詩文,通書法,精于小楷和篆隸書。文以汪婉為 師,詩以陳廷敬、王士禎為宗。他手抄成編汪琬所撰《堯峰文抄》、陳廷敬《午亭文編》、王 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古夫于亭稿》等書,手寫體筆畫古雅圓潤,其刻印書體被刻書家 稱為"林氏四寫",為書法家、收藏家所推重。家藏極富。藏書樓名"樸學(xué)齋",多孤本和珍善之 本。徐乾學(xué)刊《通志堂經(jīng)解》、朱彝尊撰《明詩綜》,都曾借閱過他的藏書,并多所傳抄。平 生愛書成癖,至老不衰。晚年曾得到著名藏書家徐火勃遺書50種,自稱"購求儒先集錄,毋慮 數(shù)千卷,幾及鰲峰徐氏之舊。" 所藏書印有"長林"、"佶之"、"吉人之辭"、"臣佶之印"等朱文 印,著有《樸學(xué)齋稿》、《樸學(xué)齋小記》等。 林正青字洙云,一字蒼巖,林佶之子,乾隆間官淮南小海場司鹽大使。著有《瓣香堂詩集》十卷 《小海場志》等書。 潘主蘭(1909-2001),原名鼎,福建長樂人。中國著名金石書畫家、詩人、書法家、 篆刻家、 甲骨文字學(xué)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曾任教于福州市工藝美術(shù)??茖W(xué)校。歷任福州畫院副院長 、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中華詩詞學(xué)會副會長、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福 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副會長等。2001年的中國書壇,一件大事傳為一時藝壇佳話——啟功、 潘主蘭兩位德高望重的書壇耆宿同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林佶故居(樸學(xué)齋)在光祿坊12號、13號,今劉家大院東部,原是清內(nèi)閣中書林佶故居“樸學(xué)齋”,與許氏“紫藤花庵”遺址僅隔早題巷一墻。面積5000平方米。林佶( 1660-1731年以后),字吉人,號鹿原,侯官人。出身世家,世以《尚書》相授。康熙三十八年( 1699 )舉人,以獻(xiàn)詩受康熙贊賞。 康熙五十一年(1712) 特賜進(jìn)士,授內(nèi)閣中書, 專 理御制文字。雍正元年( 1723 )被讒罷官,不久放歸。在光祿玉尺山分別筑“樸學(xué)齋”“陶舫書屋”。中有志在樓、棲學(xué)巢,林佶皆有記。林佶自幼好學(xué),博學(xué)能文,精小楷。陶舫書屋乃其自名之藏書所,以藏書宏富聞名。據(jù)載,藏書十余萬卷,其中不少原為徐(火勃)舊藏之書。著有《樸學(xué)齋詩文集》《焦山古金鼎詩》,并輯有《精華錄》等。 據(jù)林佶《樸學(xué)齋自記》云:“佶之從堯峰先生游也,先生贈詩云:'區(qū)區(qū)樸學(xué)待君傳,還鄉(xiāng)勿厭專耕讀。’……以先生之訓(xùn)不可忘,乃請以樸學(xué)名齋,先生慨然屬筆?!绷仲ミ€談到,是他父親林遜(字敏子,一字立軒)于明末置有光祿宅第,值明清鼎革之變亂,其家乃毀,只余舊屋三間,一半出租與人。林遜在其中休閑讀書,滿屋堆滿圖書,客至難有布席落座之處。其屋之后,原建有亭子一座,后因不便居處而拆去,改建為雨榲, “南向一軒一室,其寬廣僅盈丈?!蔽莩芍?,林佶將其先生所書“樸學(xué)齋”匾懸掛其上。中有志在樓、棲鶴巢等。其所建陶舫書屋,藏書尤富,明徐(火勃)之舊藏散出后多歸其所有。其子林正青(字洙云)、林在莪(字涪云);在莪著有《陶舫集》《硯史》。 林倍之兄林侗(約1648—1716 ,字同人,號來齋、井野。曾任尤溪縣教諭,擅長隸書。后居荔水莊,以著述自娛。廣搜金石文字,進(jìn)行考證,著有《來齋金石考》《荔水莊詩鈔》《唐昭陵石跡考略》《李忠定年譜》等。后居荔水莊,以著述自娛。 林倍之兄林侗(約1648—1716),字同人,號來齋、井野。曾任尤溪縣教諭,擅長隸書。后居荔水莊,以著述自娛。廣搜金石文字,進(jìn)行考證,著有《來齋金石考》《荔水莊詩鈔》《唐昭陵石跡考略》《李忠定年譜》等。后居荔水莊,以著述自娛。 林佶之后,園屋數(shù)易其主。約在嘉慶時,園屋轉(zhuǎn)歸馮縉。馮縉(1762年生),字光敦,號笏駢,又號棲鶴,侯官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一上春官不第,即棄仕途。好為詩,喜刻書,著有《陶舫棗窗拾慧》《蘭話室后金石存》等。由此可知,他亦入居陶舫書屋,且仍其舊名。他與林佶亦有私交,陶舫可能是得自林佶的后人。閩縣人何挺(字小山)在《題馮笏駢陶舫詩冊后序》有云:“陶舫,予外曾叔祖鹿原公(指林佶)歸休書屋也。”并稱他曾隨先人宦游,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歸里后,親見其舅氏日與人吟詠齋中,“圖書典籍,猶是舊家風(fēng)范?!币虼烁袊@道:“四十年來,時事遷移,居人屢易。笏駢購而修飾之,招鄉(xiāng)先生名流,雅集賦詩?!庇纱丝芍瓮τH見四十年間園屋主人遷移變易。至馮縉購得并修繕,其后遂成為文友結(jié)社雅集之所,其時約當(dāng)嘉慶二十一年(1816)。為此他在詩中感慨系之:“園亭如傳舍,僂指幾番更。已得騷壇主,重傳圣地名。”所幸馮縉兄弟入居陶舫,再興騷壇,重振名居。魏秀仁《陔南山館詩話》稱:“陶舫饒亭臺花木之勝,每招名流雅集分箋,殆無虛日?!彼耘c何挺同。 道光元年(1821)春,林則徐自浙江任上回鄉(xiāng)探視父病,曾應(yīng)馮縉之邀,到馮宅飲酒賦詩并賞鶴。林則徐為此曾作《陶舫詩二十韻,為馮笏駢孝廉(縉)賦》,有句云:“馮君招我文字飲,遺跡流傳話疇昨。誅茅歸傍光祿臺,自署巢居號棲鶴。樸學(xué)齋聯(lián)蘭話新,忽在樓中醉星落?!北砻黢T縉入主林佶樸學(xué)齋后又新修蘭話堂,兩處建筑并聯(lián),林則徐與馮縉在齋中聚首,閑話家山遺跡之流傳變遷與人事代謝。林則徐還有賀馮縉六十歲生日詩,句云:“幔亭會近笙歌沸,陶舫(原注:君所居齋) 筵開水竹幽 ?!瘪T、林的交誼與居處勝概于斯可見??赡懿痪煤螅ㄍ瑯釉诘拦饽觊g ) ,陶舫與樸學(xué)齋均為劉齊衢、劉齊銜兄弟之祖父劉照購得,二劉對舊園進(jìn)行了改造,但陶舫舊屋仍在,所以龔易圖在光緒五 年(1879)回鄉(xiāng)營葬事時,得以舉家遷入。 龔易圖在《龔易圖自訂年譜》中記載,他也曾在光祿坊陶舫書屋居住過?!埃ü饩w)五年(1879)己卯,四十五歲,遷居光祿坊屋,營葬事。”因為其內(nèi)子劉夫人,乃福州名宦劉齊銜之女??磥頎I葬事畢,他在家守制,從此不再出仕,一家先在光祿坊住下,開始持續(xù)地經(jīng)營福州城內(nèi)東西南北四大名園。前此龔易圖在丁丑年(1877),年僅43歲即有意欲還山歸隱的詩作:“弱冠功名入夢時,雙持戈印許驅(qū)馳。回頭此亦邯鄲道,笑我黃粱醒較遲”。“最好收場半局旗,歸云出岫故遲遲?!逼浜螅徱讏D又有自作詩云:“文史三冬好自儲,二分水竹近新居。絕憐陶舫孤松老,十萬牙簽走蠹魚。”這應(yīng)是他在遷入“環(huán)碧軒”(三山舊館 ) 新居,并將十萬卷藏書入貯“大通樓”之后所作詩。為了紀(jì)念他在陶舫與雙驂園的一段生活,他為環(huán)碧軒池館題寫楹聯(lián)曰:“驂園啖荔,陶舫聽松,南北幾經(jīng)營,環(huán)碧天留一吟局;別島芙蓉,泊臺楊柳,東西分食宿,餐霞人是小游仙。”在聯(lián)中,他對自己在福州城內(nèi)南北方向幾番經(jīng)營而形成多處園林宅第和自己的生活起居與休閑生活都做了記述。如東面的芙蓉園(稱東莊),南面的武陵園(稱南莊),西面的雙驂園(稱西莊),北面的環(huán)碧軒(稱北莊),還有陶舫,都是他過往生活之地。 選自《坊巷民居》 |
|
來自: 率我真 > 《本館珍藏古籍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