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模擬復原 -考古文物穿插 -人物裝扮講究 -歷史情境再現(xiàn) -文案解說詳實嚴謹 -中華文明深度探尋 ...... ??這是我在B站(bilibili視頻網(wǎng))看最近上新的“文物+考古+歷史”之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時,隨手記下的亮點。 適合年齡:8歲+ 共8集 | 單集片長52min 觀影渠道:b站/騰訊視頻 這些亮點,既是我被影片屢屢打動的地方,也是我覺得,很有必要在公號分享的理由。 如果你曾較少看中國歷史類紀錄片,那很幸運,就從這部看起吧,它將帶你溯源中華文明的開端,早到距今約4萬年的東亞古人類。 如果你是歷史記錄片愛好者,那很驚喜,它少見地拋開舞臺式演繹,而是立足考古進行推演。 也就是說,每一幀畫面,都經(jīng)過嚴謹推敲后的細節(jié)呈現(xiàn),那些清晰、真實的還原,讓人一秒踏入歷史河流,為之熱淚盈眶。 探尋中華文明根源及脈絡 以往我們推薦過不少孩子們看的文史類紀錄片,大多是從“秦漢”開始講起。 而這部影片,卻用8集的體量,從“秦漢”往前倒敘,去追尋史前文明的繁衍生息脈絡。 《搖籃》從4萬年前的東亞現(xiàn)代人起源開始。 經(jīng)過陶器發(fā)明、定居聚落,農(nóng)業(yè)起源,到以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為代表,距今6000年的村落社會。 《星斗》篇從距今6000年到5000年,中國地理文化格局在此階段,初步形成。 《古國》從距今5000年到4000年,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體現(xiàn)中華文明的多元,也是“上下五千年”的考古實證。 《擇中》則從距今4500年到3600年,通過陶寺、石峁和二里頭遺址的發(fā)掘,印證“最早中國”的誕生。 《殷商》講商王朝的興衰,及其對周邊青銅文明(如三星堆)的影響。 《家國》由西周王朝,開啟了倫理與政治共生的宗法禮制。 《天下》是“統(tǒng)一中的分裂”,講春秋戰(zhàn)國不同區(qū)域的民族、資源與社會,也講秦統(tǒng)一的進程。 自此,整個脈絡梳理地清晰、完整,等于在紀錄片范疇,填補了孩子們歷史知識的空缺,而對于歷史時間線的提取,有質(zhì)的飛躍。 歷史情境生動再現(xiàn) 細節(jié)值得反復觀摩 這是影片給我的第二大沖擊。 不知道大家?guī)奕ゲ┪镳^,看到陳列的文物,會不會和我一樣,總不自覺地想: ● 這些器皿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具體用來做什么? ● 什么人在什么場景會使用它? ● 這樣的服飾,又是什么人在穿著? ● 為什么要在器物上畫這樣的紋飾,有何含義? 當初我?guī)Ф.斎?/span>二里頭博物館、陜歷博等地參觀,就經(jīng)常有這樣的疑問。 在看了這部影片后,豁然開朗。 由演員出演,根據(jù)考古現(xiàn)場照和學者們的研究,來復原當時人們的生活背景、日常行為等,距離一下子拉近。 ◆ 比如,距今9000多年前,在浙江上山遺址的461號坑里,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碳化稻種子。 影片這樣推演(第二集11分57秒)—— 一萬年前,隨著全新世的到來,氣候變暖,上山文化的先民,在浙江金衢盆地停留,過上定居生活。 春天播種,待雨季后水位下降,結出飽滿的稻穗。 年幼的孩子也來幫忙,用手輕拍,還沒完全馴化的谷粒,紛紛落下。 母親們用磨盤磨棒,碾磨橡子、菱角、塊根,放到陶制的大口盆中,加熱攪動,就煨成糜爛的粥。 制陶匠人,把散落的稻殼、稻葉摻在陶土中,提高耐熱性能。 是不是十分具象?仿佛真的穿越萬年,親眼看到先民們是怎么生活的。 ◆ 再比如,已發(fā)掘的二里頭貴族墓中,有一條前所罕見的龍,由白玉和2000多片綠松石拼嵌而成。 雖歷3000余年,色澤仍然翠綠鮮妍。 根據(jù)考古推測,墓主人是一名30多歲的成年男子,大量海貝置于其頸部,頭骨上方發(fā)現(xiàn)3件白陶器,可能為頭飾組件。 他懷抱綠松石龍形器,手系銅鈴,可能是名巫師。 那影片就按照這個場景演繹(第5集43分鐘): 一位神巫,手拿龍形器,一足略跛,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且形且舞,足跡畫出大大的“8”字。 這樣的步伐,被稱為“禹步”,表現(xiàn)大禹治水行山之艱難。 遺址和場景的精細復原 像這樣復原遺址和模擬場景,貫穿整部影片。 你可以看到湖北云夢睡虎地遺址的還原。 碣石宮西闋樓的相應復原。 參照漢講經(jīng)畫像磚,復原的太學場景。 根據(jù)建筑史學家的研究,復原的南越王宮。 以及南越王大殿的場景。 還有人物造型,影片根據(jù)出土的秦兵馬俑和武器,還原戰(zhàn)場上的盾牌,士兵形象,以及秦將的“兔耳朵”造型。 秦軍普通士兵家中,有缺了腿的殘疾人,側面體現(xiàn)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影響。 還有新石器時代的飲食器具,宗教儀式等。 為了拍攝“秦始皇”站在群山之巔,背后山巒疊嶂,仿若秦王朝的“千里江山圖”的畫面。 這個不足10秒的鏡頭,前期準備近三個月,兩次到訪涼山州,三進“大斷崖”,只為求得最佳拍攝地。 如此用心,換來沉甸甸的扎實有誠意的作品,實在令人感動和敬佩。 小人物的命運 與此同時,影片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把故事,聚焦在真實小人物身上。 以往我們讀過的歷史,往往與權力、戰(zhàn)爭和王朝更替相關,但其實,真正支撐千年文明的,就是普通百姓,晝出夜伏的日常生活。 這部影片講述了很多鮮活的人,比如《秦漢》一集里,有位叫“轉”的士兵,駐扎在河西走廊長城沿線。 他聽說自己的好友“幼卿”,來到距他不遠的地方,很想問問他,自己老家的情況。 可是公務纏身,沒法成行,只好寫封信轉達。 這封“漢簡”,時隔2000多年后被考古工作者重新還原,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候普通人的具體生活。 真神奇啊,莫名又多了幾分親切。 再比如由胡歌出演的“嗇夫弘”,是位于敦煌懸泉置的一名吏卒,負責傳遞文書,接待官員和使者。 弘是這里任職最長的,18年間為都護、使者、公主、將軍傳過很多信。 還親自接待過解憂公主年老返鄉(xiāng)。 這些鮮活的人,如果只是在博物館、書本上展示,孩子們一定覺得是符號,是背誦的對象。 而通過這番演繹,那些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就漸漸具象清晰了,他們曾跋山涉水,生死離別,在這片山河湖海間,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一生。 比如每集中令人驚艷解說: “蜿蜒青翠的天目山,向著銜接于東麓的杭嘉湖平原,伸出兩支余脈,如一雙臂膀,環(huán)擁著余杭山水?!?/span> “今天,每一種出現(xiàn)在我們餐桌上的食物,都曾見證遠古先民們的饑寒與艱辛,他們播種,從此不再被動等待自然賜予,而是主動參與到萬物生長的進程中” “從遼東至隴西,自長城至南海,數(shù)百年間干戈不止,紛爭不休。” “艱險歲月里,為己即是為家,為國亦是為家,與家人間的牽掛就是暗夜里明亮的光?!?/span> |
|
來自: 政博 > 《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