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 文字上下五千年
河南安陽,矗立著中國或許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中國文字博物館。
這座充分體現(xiàn)殷商建筑風格的獨特博物館,以遠古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簡牘、帛書,直到少數(shù)民族文字圖片等2500余件珍貴文物,彰顯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字,讓參觀者享受了一次豐盛的文字饕餮大餐。
回望屹立于館前廣場上莊重典雅的字坊,仿古徽標以篆體“字”為標識。“字”的字形結構是女人在房屋內(nèi)生孩子,寓意人類因文字而生生不息,意猶未盡的觀感于是油然而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在世界各國文字中,中國漢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未間斷,任何其他文字都不能與之比擬。
然而,正在為中華文明偉大復興而艱難跋涉的中國人,更期待深入了解文字。了解文字是如何與文明伴生伴長,給予文明巨大的張力;又是如何因文明的衰落而灰飛煙滅。正在以“一帶一路”主動融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中國人,更期待知曉中國漢字在世界文字體系中地位,以全球視角透視文字的歷史,從而增強對漢字文化的價值認同,提振做中國人的底氣。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國古漢字,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成熟的古代文字。
三大古文字,都有如詩如夢的神話傳說:恩基神、圖特神和倉頡造字驚天動地;都有動人心弦的再發(fā)現(xiàn)探秘:羅林森、商博良和王懿榮流傳千古。都藏著“芝麻開門”的破譯“密碼”——貝希斯敦銘文之于楔形文字,猶如羅塞塔石碑之于埃及象形文字,猶如刻字甲骨之于中國古漢字。
三大古文字,都呈現(xiàn)了悠遠流長的演變歷史,在文明進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睿智的學問——埃及學、亞述學和甲骨文學。它們都被傳播到別的國家或民族,被其他語言借用和繁衍成各自的文字系統(tǒng),形成影響深遠的文字文化圈,成為當時的國際通用文字。
三大古文字,雖然外形面貌迥然不同,但文字學者們卻一致認為,它們的內(nèi)在結構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從圖形文字發(fā)端,都是用符號來表達語詞和音節(jié),表意兼表音,都可以歸于“意音文字”的范疇,屬于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
三大古文字,又隨著文明的興衰存亡而分道揚鑣,走上了不同道路,遭遇了不同的命運:最古老的兩河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早已埋葬在斷垣殘壁,殘余部分竟華麗轉(zhuǎn)身幻化為純拼音的字母文字。只有相對年輕的中國古漢字,篳路藍縷,不斷變革,終于鳳凰涅槃,至今仍煥發(fā)著青春活力,繼續(xù)支撐著中華文明的復興大業(yè),并形成了聞名遐邇的漢字文化圈,影響世界文明的進程。
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完全不必糾結于漢字與其他文字孰先孰后發(fā)祥的困惑,融化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中國文字,給了中國人滿滿的文化自信!
我們,一位研究教育的學者,一位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的教師,曾共同書寫過有關中國漢字的科普作品《中國換筆潮一一漢字書寫革命》(珠海出版社1994年版)的文字愛好者。無論是你是否參觀過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們都愿意為你再作一次“上下五千年”的世界文字文化導游,演繹一段絢麗多彩的世界文字傳奇。
叢書總目錄
序 章 文字上下五千年
第一篇 尋找文字傳奇的旅程
第二篇 兩河楔形文字傳奇
第三篇 埃及象形文字傳奇
第四篇 字母文字傳奇(寫作中)
第五篇 中國漢字傳奇(待改寫)
作者出版的《中國換筆潮》(珠海出版社1994年版),已包含了《中國漢字傳奇》部分內(nèi)容。
作者簡介
葉 平,1949年生。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湖北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基礎教育)首席專家,湖北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榮譽理事,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撰著(或主編)《創(chuàng)新教育新論》等學術專著27部。著有(或與羅治馨合著)《電腦史話》、《中國換筆潮:計算機與漢字書寫革命》、《沒有終點的旅程》等科普文學著作14部,發(fā)表科普文章數(shù)百篇,《中國青年報》、《電腦報》等報刊專欄作家。曾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二等獎,湖北省優(yōu)秀科普圖書二等獎和湖北省十年優(yōu)秀科普創(chuàng)作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