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案 女性,19歲 主訴:閉經4月余 刻診:閉經4月余,平素四肢及小腹涼,口中和,乏力,時小腹痛。 既往月經色暗,有少量血塊,痤瘡,面及頭發(fā)油,嘴唇干,納寐可,二便調。 舌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予完善婦科超聲提示“雙側卵巢多囊改變。 六經辨證:厥陰病夾瘀血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擬方:吳茱萸5g(水洗七遍),桂枝10g,白芍10g,麥冬20g,牡丹皮20g,川芎6g,姜半夏15g,當歸20g,阿膠6g(烊化),黨參20g,甘草6g,白術15g,茯苓15g,澤瀉20g,生姜3片 5劑,一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 回訪:患者訴吃第二劑藥時月經來潮,量正常,復診守原方5劑續(xù)服。 年后因回校上課未繼續(xù)服藥,一個半月后回訪月經正常。 (因為病人是同事的侄女,直接問同事,無微信記錄) 思路 患者平素四肢及小腹涼,乏力,結合脈象屬里證下焦虛寒。 雖口中和,但患者痤瘡,面及頭發(fā)油,嘴唇干皆考慮上焦郁熱。 既往月經色暗,有少量血塊考慮夾瘀血。 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 當歸、川芎、白芍養(yǎng)血活血祛瘀; 半夏、生姜溫中散寒; 丹皮活血、清虛熱; 阿膠、麥冬養(yǎng)陰潤燥清上焦之熱; 黨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 白術、茯苓、澤瀉滲濕。 回顧 溫經湯載于《金匱要略·婦人病脈證并治》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 胡老認為原文中的“下利”應為瘀血損傷沖任而致的“下血”。 “少腹里急,腹?jié)M”除了瘀血阻滯經脈不通之外,也由下焦陽虛寒凝,經脈拘攣所致。 “暮即發(fā)熱”、“手掌煩熱,唇口干燥”的原因一方面是陰血津液不足,反生內熱,夜間陽入于陰,陰不能抱陽,煩熱加重; 另一方面瘀血阻滯,郁而化熱。 瘀血為陰邪,其癥狀朝輕暮重,其“手掌煩熱”亦可作“五心煩熱”。 辯證特點:腹痛、脈沉、脈細、舌淡、苔薄、乏力、怕冷、面白 核心病機為:上熱下寒、氣虛、血虛、血瘀、血寒。 胡老認為溫經湯主證包括血虛津傷、瘀血阻滯、寒凝拘急、內生虛熱等諸多方面。 當歸芍藥散載于《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
本方常用于肝郁血虛、脾虛濕滯之婦人腹痛。 病機特點:氣滯、血虛、血瘀濕阻、水濕停滯。 核心病機:氣郁血虛、血行不暢、脾虛濕阻。 作者簡介 廖媚媚,執(zhí)業(yè)醫(yī)師,熱愛中醫(yī),崇尚仲景醫(yī)學。 師從欽州市名中醫(yī),主任醫(yī)師,胡希恕經方醫(yī)學欽州傳承基地負責人,林佳明先生。 擅長運用中藥、小兒推拿等傳統(tǒng)中醫(yī)方法治療小兒常見病、多發(fā)病及兒童體質調理; 擅長運用中藥、針灸、穴位埋線等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治療頸肩腰腿痛、內科、婦科雜病以及不同體質狀態(tài)下的調理。 撰稿丨廖媚媚 編輯丨黃雪妹 校對丨郭小燕 |
|
來自: 順勢而為frfi8r > 《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