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tǒng)認知:從甲骨文的神秘含義探索漢字起源的隱秘真相(上) 甲骨文帶來的啟示甲骨文對我們有何啟示?首先,甲骨文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則,從問卜到刻辭,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并且越來越嚴格。骨和甲都是重復使用的,到了祖甲改革后,規(guī)定十日為一旬,所以每塊甲都要鑿十個孔,十天用一塊。 一塊甲上有十個卜痕,并不一定有十條刻辭。最普通的只是寫上“貞人”,也就是負責占卜的人,而有卜辭的,則多是“王占”。 商王武丁時期的牛骨刻辭中“人”“止”等字形 現(xiàn)在可以嘗試復原一下占卜的流程,輪值的貞人負責占卜一件事,若結果是正常的,那就沒事了,最多也就是在上面寫個名字,但如果有特殊的卜痕,就必須交給王。真正的禍福并不取決于貞人,貞人是技術人員,解釋能力有限,王才是真正的占卜者,最終的解釋者。王看完特殊的紋路,解釋一下,然后在上面寫下解釋的內容。每一種解釋都涉及到了對未來的預測,所以幾天后,果不其然應驗了,又要把事實寫在卜甲上。 先有預兆,再有占卜,最后驗證。王占卜的東西,大多數(shù)都是對的。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占卜,更有重要的政治和權利上的意義。占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位商王都是真正的巫師。 甲骨卜辭 占卜的內容有很多,卜天氣、卜祭祀、卜出征、卜出行?!兑捉?jīng)》中的一些卦辭、爻辭與卜辭的關系十分密切,卜辭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字體系,其書寫方式和排列次序都是固定的,即形成了語法體系。顯然,卜辭并非是文字的發(fā)源階段。 那么,文字到底是從何而來?在甲骨文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蛛絲馬跡。 卜骨有頭有尾,骨尾就是因為太過厚實而不能被鉆鑿的部位。卜甲也有甲尾,就是龜甲的邊緣,因為太厚而無法鉆鑿。最特別的是,甲尾和骨尾上背面都有文字,很簡短,大部分都看不懂。過去,這種字被稱為“貞辭例外”。“例外”指的是不符合卜辭的習慣,不依隨卜痕而且又刻在背面,“貞辭”是由于人們以為它是貞人的簽名,故稱為“貞辭”。 甲骨文拓片 但是,經(jīng)過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貞人的簽名,在正面的和在骨尾的有很大不同。因此,又開始懷疑這可能不是貞人,而是那些整理和鉆鑿甲骨的人留下的簽名。誰整理的,誰鉆鑿的,都會被記錄下來,到時候如果不能得到預期的卜痕,就能找人算賬。 不過,陳夢家先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那就是“⊥”這個字。在古代文獻中,此字被解釋成“示”,他認為金文與甲骨文中的“氏”和“示”是相通的,因此,“貞辭例外”中出現(xiàn)的“⊥”,都可以解釋為“氏”。 甲骨文族徽 這樣的話,一切就都說得通了。有些字出現(xiàn)在骨尾和甲尾,后來沒有對應的字,但是可以在金文中找到相似的字。這些金文原本就是族名和族徽,它的作用就是用來標識氏族,并沒有其他的作用,所以隨著氏族的衰落也就不復存在了。 《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是陳夢家先生的巨著。他整理了一張表格,列出了甲骨文中似乎屬于氏族名稱的字,并將它們的規(guī)則一一列出。陳夢家先生整理了一百四十五個氏族的名稱,其中最常見的是婦族和婦氏。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墓即為該族人的墓葬之一。 這也許是中國文字最主要的來源。在晚商時期銘文的數(shù)量就不多了,特別是那些能被識別成字句的銘文,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往往含有高度圖像性的符號。以前,很難確定這是圖畫還是文字。陳夢家證明了這種圖案很有可能是用于氏族識別。 中國古代文字、類文字體系的產(chǎn)生,是因為要識別你是誰,以及你我之間的關系。比如,在金文中,“亞”字徽是最常見的,“亞”字徽在外,里面有其他符號?!皝啞弊肿罹哒f服力的解釋是:這個符號是標識“大邑商”地界內的氏族,被商王賜給“亞”字徽。如果兩個人關系很好,對我來說很重要,那就給你一個“亞”字徽,讓你在你的族徽之外使用,證明你我的關系。凡是有“亞”字徽包圍在族徽外面的氏族,都是與商人最親近的。 “亞”字徽 復盤中國文字的起源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復盤一下文字的起源過程。 中國從新石器時代發(fā)展到農(nóng)業(yè)社會,再發(fā)展到后來的戰(zhàn)爭和掠奪。夏人在戰(zhàn)爭和掠奪中率先取得了夯土技術的突破,從而導致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夏時期的城市建設,使人們重新組織起來。在重新組織人口的時候,不可避免地需要進行人口劃分,比如城市建成之后,哪些人可以居住在城里,哪些人必須居住在城外,如果城市中的居民發(fā)生了沖突該怎么辦等等。 甲骨文族徽 很明顯,到了夏朝,中國的主要社會組織都是圍繞著氏族的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在那個時代,人們沒有身份證,沒有戶口本,甚至沒有姓氏,所以必須找到一種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氏族的族徽。 族名和族徽很有可能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在命名的時候,沒有什么特殊的想法,最簡單的就是阿貓,阿狗,因此氏族的族徽中,會有許多象形的、與大自然有關的事物,也就是一個種族的象征。在這個時期,這個標識對其他部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于是所有人都有了自己的族徽。 甲骨文族徽 隨著族徽越來越多,也會隨著氏族之間的關系而變化,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帶頭作用,他們領導著族徽轉變?yōu)橛幸饬x的文字符號。最有可能的就是商人,就像使用青銅器一樣,商人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且,青銅器與文字的發(fā)展,應該是緊密相連的。青銅器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與超越這個世界的祖先交流。要建立兩個不同的世界,也就是層級制度,誰的祖先地位高,他的后代在現(xiàn)實中的權力就越大,族徽就是用來記載祖先血脈傳承的工具。商人們對祖先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非??粗刈约旱难?,他們會在族徽上做手腳,讓族徽逐漸演變成文字。 如果文字體系真的是由族徽演變而來,將涉及到中國文字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族徽是氏族的名字,一般都是從氏族的稱呼中衍生出來的,應該會有相應的發(fā)音,所以族徽應該和聲音有關聯(lián),那么,為什么中國的文字沒有向表音方向發(fā)展?原因就藏在發(fā)展的進程中。 中國文字與語言的結合拿兩部古老的書籍稍加對比,也許會有更好的了解。 《詩經(jīng)》和《尚書》。《尚書》有些章節(jié)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就算把《論語》之后的古籍都看懂了,但讀《尚書》的許多章節(jié),仍像是天書一樣。 《周易》中有兩種不同的文辭體系?!敦载侈o》與《易系辭》完全不一樣?!兑紫缔o》肯定是春秋以后才有的,那么卦辭、爻辭又是怎么回事? 詩經(jīng) 實際上,最大的不同是《詩經(jīng)》和《尚書》。翻開《詩經(jīng)》,就會馬上感覺到這是一門與語言、聲音息息相關的藝術?!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字、語言的對偶是那么的清晰。而且,《詩經(jīng)》的大多數(shù)章節(jié),只要是懂古文的人,都可以輕易地閱讀和領悟。而《尚書》則是另一回事,《盤庚》里的那些字,無論怎么看都很難看懂,總有一種不太熟悉的感覺。 《尚書》與《詩經(jīng)》作對比,可以推斷出《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字與語言體系結合的大膽嘗試。也就是說,從《詩經(jīng)》開始,大約是在西周早期,周人通過各種方法,給現(xiàn)存的文字和符號賦予了清晰的語音,并用它們來記錄語言。 尚書堯典 從這一點來看,《詩經(jīng)》對中國文化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是第一部規(guī)范文字與聲音的文本,自《詩經(jīng)》以后,中國的文字符號才有了一定的聲音,并與語言產(chǎn)生了一定的聯(lián)系。相比之下,《卦爻辭》、《尚書》這類最古老的文字,和語言的聯(lián)系就比較疏遠了。 不是說這些古老的文字不能讀,也不是沒有對應的發(fā)音,而是文字的意義不是讓人一讀就能看懂的,不是語言的記錄。文字記錄語言的功能,是在《詩經(jīng)》以后出現(xiàn)的。否則就很難解釋,為什么從《尚書》到《詩經(jīng)》,中國的語言會有如此大的變化。 尚書注疏 由于文字是在商人手中形成的,所以中國的文字沒有走向表音的道路。從一開始,文字就是一種神秘的象征,主要是為了記錄神秘的體驗,商人為了維護統(tǒng)治而故意使文字變得神秘。 別人用骨頭占卜,而商人卻故意不用,而是用別的民族用不上的龜甲來占卜。這分明就是在說:我的力量觸及大海,我掌握了你所不具備的一切。用龜甲占卜,再在龜甲上刻下文字,也是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 青銅器、龜甲、文字都是一樣,表明了商人掌握著神秘的力量,他們可以通過神秘的渠道,與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強大力量進行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商人自然不想讓自己用于記錄卜辭的文字輕易被人理解。 易經(jīng) 道教中的“符咒”,道士畫了半天,能讀出來嗎?當然不能,因為這樣的話就不需要人來解釋了,也沒有了神秘的力量。因為沒有人能理解,所以他說的話,才那么讓人浮想聯(lián)翩。 中國文字的獨特之處從這種觀點來認識中國文字的由來和最初的用途時,許多古怪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道教的符咒,盡管看上去好像是某種形式的文字的變化,但是無法閱讀,與語言沒有關系。就算道士念出來,也不可能是我們平時能理解的話。 這是商人的力量來源,他們建立了神權統(tǒng)治,就必須要有一些不能輕易理解的事情。文字是一種神秘的東西,掌握在少數(shù)的統(tǒng)治階級手中,對于商人來說,意義重大。 易經(jīng)注疏 此外,還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到,周人何時開始對商人構成威脅。周人不知道從哪里學會了這種文字,這一支由周原發(fā)展而來的新興力量,逐漸向東方擴張,與商人們展開了漫長的斗爭,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制作青銅器,但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商人更注重的是文字。于是,當周人學會了文字之后,便把文字刻蝕在青銅器上。 這是周人給商人帶來的最大威脅?!扒魄疲∧銜奈叶紩?,以前只有你可以和祖先交流,現(xiàn)在我也可以通過文字來和你的祖先交流!” 尚書正義 由此,我們對周人和周文化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及這種文字體系在周人手里發(fā)生了什么改變。最明顯的變化是在西周早期,在發(fā)展自身文化的同時,也發(fā)展了自己的文字。 周人的性格和文化取向,與商人有著天壤之別。這正是《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商人所使用的文字體系,在周人的統(tǒng)治下走下了神壇,走上了一條人文主義的道路,將文字與日常語言融合在一起。不過,這種體系已經(jīng)成型,由四千多個字組成的甲骨文,組成了一個復雜而完整的體系,沒有任何辦法可以簡化它,構建出完整的表音功能了。 詩經(jīng) 由于商人并不以實際交流為目標,而是以神秘的形式使用文字,這就使中國文字具有了獨特的特性。商人的神權文明存在了很久,殷墟跨越的時間就超過三百年,但即便是這樣的輝煌也會被周人所取代。周代替商,并非是純粹的外來民族,他們在繼承了商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著自己的文化。 周人之所以能戰(zhàn)勝商人,就是因為他們走的是一條不同于商人的路。他們強調不同的權利觀念,其中心思想即“天命”,即以人為中心,更貼近人性。 周人繼商人的神權文明而起,繼承了神權文明中原來為鞏固、維護神權而設計的國家機構。他們一方面使用這些工具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又對這些工具進行根本的改造,其中改變最大、最明顯的就是文字。 甲骨上的文字可以有相應的發(fā)音,但是這種發(fā)音更接近于咒語,不會與當時的日常用語相結合。直到周文化,才逐漸使每一個字都具有日常語言的發(fā)音,使文字與日常語言體系相融合,才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中國文字。 這套以表意為基礎,以部分音符為輔助構成的文字體系,給人類文明史帶來了最積極、最深遠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