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儒釋道|諸子百家|傳統(tǒng)文化 《養(yǎng)生論》是我國古代養(yǎng)生論著中較早的名篇。論述了養(yǎng)生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主張形神共養(yǎng),尤重養(yǎng)神;提出養(yǎng)生應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以防患于未然;要求養(yǎng)生須持之以恒,通達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體養(yǎng)生途徑。文章論述透徹,富有文采?,F(xiàn)存《昭明文選》《嵇中散集》等書中。 宋高宗御書《真草嵇康養(yǎng)生論》 養(yǎng) 生 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概說 世上有人認為神仙可以學成,不死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又有人說:人得最高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這是自古以來共有的認識,超過這個歲數(shù)往上的說法,沒有不是蠱惑人心而又荒謬的。這兩種說法都搞錯了壽命的實情,請允許我試著粗略地論述這個問題。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馀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世人與神仙的區(qū)別 神仙雖然不能憑者眼睛看到,但記事之書記載的史實、歷代史籍傳寫的人物中,都明明記述鍺神仙及其事跡,看來神仙是一定有的了。似乎是獨獨稟受了特異的東西,是從自然中稟受的,不是長期學習能夠獲得的。不過要能導氣養(yǎng)性得當,用來使人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shù)百歲的壽命,是能夠實現(xiàn)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導氣養(yǎng)性的方法,所以無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壽命。 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nèi)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fā)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fā)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憑什么說明這一道理呢?人們服用藥物來希求發(fā)汗,有時并不能夠取得效果;可是慚愧的心情一旦匯集,就會大汗淋漓。整個早晨沒有用餐,就饑腸轆轆、很想吃飯;可是曾子由于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不吃東西也不饑餓。到了夜半還坐著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寢;要是心存深憂,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頭發(fā),濃酒可以使臉紅熱,不過是靠外力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罷了;壯士如果發(fā)怒,憤怒的樣子看起來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豎起頭發(fā)、沖起帽子。由此說來,人的精神對于身體,猶如國家的君主。精神在內(nèi)躁亂不安,身體就會在外受到損害,猶如君主在上位昏庸無道,國人就會在下邊作亂一樣。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修養(yǎng)性情 在商湯時的大旱年間種莊稼,獨獨有過一次灌溉的禾苗,雖然終歸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過一次灌溉的最后枯萎。既然這樣,那么,一次灌溉的益處本來就不能輕視??!可是世人常說一次生氣不能夠傷害生機,一次悲哀不能夠傷害身體,于是輕率的放縱自己,這就猶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處,卻對著旱苗、期望她長成好的莊稼一樣。因此精通養(yǎng)生的人知道身體是依賴精神來挺立的,精神是憑借身體來依存的,明白生機容易喪失,懂得一次過錯也會傷害生命,所以修養(yǎng)性情來保養(yǎng)精神,使心志安定來保全身體,在感情上不留愛憎,在心中不留憂喜、清凈淡泊,不受哀樂的影響,這樣就會身心和洽,氣機平順;還要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但要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使身體和精神相互融合,這樣就會表里一起相輔相成。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qū)種可百馀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yǎng)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nóng)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食物的相對性 采用播種之后不再管理的田種法,一畝地能出產(chǎn)十斛糧食,就叫做良田,這是天下的共同說法;不知道采用播種之后講究管理的區(qū)種法可以使一畝地出產(chǎn)一百多斛糧食。土地和種子是一樣的,然而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成效就會相差很大。認為商人沒有十倍的利潤,農(nóng)民沒有一畝地收獲百斛糧食的希望,這些都是墨守成規(guī)而不知變化的看法?。?/span>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yǎng),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常吃黑大豆就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就會讓人昏昏欲睡,合歡能讓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讓人忘記憂愁: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打蒜會傷害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使用;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頭上就會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區(qū)的人由于水土不好頸部就會生出癭病,生活在晉地的人則由于水土的原因牙齒就會變黃患病。從這些情況推論來說,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熏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chǎn)生相應的作用。難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響身體使之沉重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輕健、大蒜傷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明亮、水土熏染牙齒使之變黃生病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潔白堅固、柏葉的香氣襲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沒有什么東西使之生成臭物嗎?! 故神農(nóng)曰“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yǎng)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內(nèi)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神農(nóng)氏的啟示 因此神農(nóng)氏所說的“上品藥保養(yǎng)生命、中品藥調(diào)養(yǎng)性情”的話,實在是由于深知養(yǎng)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藥物的輔助養(yǎng)護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啊!可是世人不去仔細思考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谷的作用,沉溺于聲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間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賞淫邪的音樂,讓美味佳肴熬著他們的臟腑,讓美酒燒灼著他們的腸胃,讓香氣腐蝕他們的骨髓,讓喜怒擾亂著他們的正氣,讓思慮損耗著他們的精神,讓哀樂傷害著他們平和純正的本性。 就小小的身體來說,摧殘它的東西不是來自一個方面;精氣容易耗盡的身體,卻要內(nèi)外受到攻擊,身體不是木石,難道能長久嗎?! 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jié),以生百??;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 不善于養(yǎng)生的表現(xiàn) 那些自行其是表現(xiàn)過分的人,飲食不加節(jié)制,因而產(chǎn)生百病;好色不知疲倦,因而導致精血虧竭。他們是風寒侵襲的對象,是百毒傷害的目標,在生命的中途就會因這種種災難而早死。是人都只知道嘲笑或哀傷,說他們不善于養(yǎng)生。至于安排生命活動不夠妥當,在疾病還未顯示征兆時就疏忽了它的危害,以致沒有顯示的病癥累積起來造成虛損,虛損累積起來造成衰弱,從衰弱發(fā)展到頭發(fā)變白,從頭發(fā)變白發(fā)展到精力疲極,從精力疲極發(fā)展到壽命終結,竟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們,還以為那是自然的規(guī)律。 縱少覺悟,咸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 縱使稍有醒悟,也只是在患病開始之后嘆息并表示遺憾,卻不懂得在疾病還沒有顯示征兆時就小心防范各種危害。這就猶如齊桓侯染上了將死的疾病、卻為扁鵲的先見之明而生氣一樣,把感到了病痛的時候當作患病的開始。病害是在沒有顯示征兆的時候就已經(jīng)形成了,卻要在病情顯著之后救治它,所以會有白費力氣的治療,奔波于常人的世界,所以只能有短暫的壽命。總覽古今人間,無不都是這樣。用多數(shù)人的情況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用跟常人同樣的壽命來安慰自己,認為天地之間的事理,完全都在這里了。 縱聞養(yǎng)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shù)十年之后,又恐兩失,內(nèi)懷猶豫,心戰(zhàn)於內(nèi),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縱使聽到了養(yǎng)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見識評判它,認為它不怎么樣;再者則是疑慮重重,即是稍有仰慕養(yǎng)生的奧妙道理之心,卻不知道遵從的途徑;又再者是自己努力服用丹藥,半年一年之后,勞苦一番卻不見有效,心勁因此倦怠而衰退下來,中途又放棄了。有的人補益自己就像用田間小溝的細流去澆地一樣,又小又慢,可是耗散起來卻象用海水流歸之處的巨洞讓大水奔瀉而去一樣,又多又快,還想坐待明顯的好報;有的人壓抑性情,強忍欲望,違心舍棄宏大的志愿,可是世俗的嗜好卻常??M繞在耳目之前,而期待的養(yǎng)生功效要在數(shù)十年之后才能顯現(xiàn)出來,又擔心兩者都會失去,心中猶豫不決。思想在內(nèi)不斷校正,物欲在外不斷誘惑,近前的物欲享受與遠期的養(yǎng)生功效相互排斥,這樣也要失敗的。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涂,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yè),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 養(yǎng)生道理的特點 養(yǎng)生的道理隱微奧妙,可以從事理上推知,難以用眼睛識別,譬如枕木與樟木,生長七年之后才能區(qū)分開來。如果以急于求成的心理來跨入清心寡欲的修養(yǎng)之路,意圖速成但收效緩慢,希望迫切但效應久遠,所以沒有誰能堅持到底。 心志遠離養(yǎng)生之道的眾多世人既然認為養(yǎng)生沒有效果,于是就不去追求;然而追求養(yǎng)生的人由于不專心也會喪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種方法的人由于不全面也最終會沒有建樹,只是追求養(yǎng)生技術的人由于思路狹窄則會自毀大業(yè)。因為都是像這種種的情況,所以想要享盡天年的人一萬個里邊也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善養(yǎng)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善于養(yǎng)生的表現(xiàn) 善于養(yǎng)生的人就不是這樣,是思想上淡泊虛無,行為上安靜泰然,不斷地減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貪欲。懂得名利地位會傷害精神,所以輕視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后要在行動上硬行克制;明白美味佳肴會傷害生機,所以拋棄而不眷戀,并不是心中貪戀不已然后要在行動上強行壓抑。名利地位等外在東西因為會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于淳樸淡泊就能特別飽滿。胸襟坦蕩而沒有憂患,心性寧靜而沒有思慮。 又守之以一,養(yǎng)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后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又去用純一功之約束自己,用和諧之氣調(diào)養(yǎng)自己,兩者一天天地相輔相成,就會在安定的境界統(tǒng)一起來。然后再用靈芝薰蒸身體,用甘泉滋潤臟腑,用朝陽沐浴皮膚,用音樂安定神志,順其自然而為,自感適意,這樣就會身體輕健,心性沉靜。忘掉物質享受帶來的所謂歡樂然后就會得到真正的愉快滿足,擺脫生命的牽掛然后就會使身體獲得長壽。象這樣地堅持下去,差不多就同羨門比一比壽命,同王子喬較量年齡了!為什么說養(yǎng)生沒有應有的成效呢?!
嵇康十分向往自然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竹林七賢之一,其詩現(xiàn)存50余首?!稌x書·嵇康傳》記載:“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康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憋抵鲝堩槕匀缓腿诵宰杂桑洹霸矫潭樧匀弧?,強調(diào)“名教”與“自然”的對立,所以嵇康十分向往自然,他“采薇山阿,散發(fā)巖袖”,外貌俊逸,聲音悅耳,見者以之為“非凡之器”。嵇康在哲學、文學、音樂及養(yǎng)生等方面的非凡造詣影響巨大、歷久彌深。 形神兼養(yǎng),尤重養(yǎng)神 《黃帝內(nèi)經(jīng)》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娥B(yǎng)生論》開篇亦指出,所謂“上古之人”是存在的,長壽也是可以通過養(yǎng)生方法而達到的。嵇康主張形神兼養(yǎng),尤重養(yǎng)神。他主張形神合一的養(yǎng)生法,《養(yǎng)生論》曰:“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憋底⒅厍逄撿o泰,少私寡欲,守一抱真,故而清淡飲食,保養(yǎng)性情,所謂“飲食不節(jié),以生百??;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是也。 在物質條件不發(fā)達的魏晉,古人尚且能夠保持節(jié)制的習慣,那么在物質文明發(fā)達的當代,人們更應該反思、借鑒、學習嵇康的“節(jié)制”養(yǎng)生法。在具體的養(yǎng)生方法上,嵇康贊同神農(nóng)氏“上藥養(yǎng)命,中藥養(yǎng)性”之說,認為本草藥餌在養(yǎng)生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嵇康的《游仙詩》中有“采藥鐘山隅,服食改姿容”的詩句,即通過食草木之藥,改變?nèi)蓊仯B(yǎng)生保命。只可惜,世上的人只看到了“五谷”之類的食養(yǎng),而不深察本草之性以養(yǎng)生;更何況沉溺于音與色,過度追求食物的美味、芳香的氣味以至于缺乏了人本應有的“浩然”正氣,以致于“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嵇康“明樂理,善操琴”,他創(chuàng)作的《廣陵散》乃千古之絕唱,嵇康不反對音樂養(yǎng)生,只是反對沉溺于“靡靡之音”。相反,用高雅的“正始之音”來調(diào)神養(yǎng)性,既陶冶情操又不違背養(yǎng)生之理。 向秀與嵇康展開辯論 竹林七賢的向秀不認同嵇康《養(yǎng)生論》的觀點,寫了一篇《難養(yǎng)生論》進行辯論,他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提倡“順其人生、人性、人情、人欲”的養(yǎng)生之道,人和草木、鳥獸最大的不同就是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心智”以展現(xiàn)人性的光芒,故而“嗜欲、好榮惡辱、好逸惡勞”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用道義的方式去最求它怎么能說是“傷德”呢?神農(nóng)氏提倡用五谷,而“人含五行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饑而求食”都是順應自然、天地、人倫之理,怎么能夠違背它而追求寡欲無歡、不合實際的“長生不死”呢? 對于向秀在《難養(yǎng)生論》中提出的質疑,嵇康專撰《答難養(yǎng)生論》一文給予回答,嵇康認為:“嗜欲雖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猶如木之有蝎,雖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則木朽,欲生則身枯……欲與生不并立,名與身不俱存?!憋颠M一步列舉了“嗜酒肉、香餌”“濫于物”“向其所利”等例子指出多數(shù)世人并非真的懂得養(yǎng)生,且圣人、君子大都出身貧賤,即使富貴也視如浮云,而不動其心智,做到“恬愉五遌,神氣條達……不以榮華肆意,不以隱約趨俗”。嵇康進一步指出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fā),此五難也。”兩個人的養(yǎng)生觀點在根本上沒有沖突,只是兩人的立場不同,觀點也不同。向秀看到了人生苦短,需要“非求過分,權理盡年而已”,突出了人性化的一面;嵇康則認為順應人性很容易,而相反,“清貧”“寡欲”“淡泊”等卻很難做到,應該“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惜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淡泊無感,而體氣和平”。 此外,嵇康倡導“呼吸吐納”的養(yǎng)生之道:“又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整體而言,我認為嵇康在養(yǎng)生理論之深邃,養(yǎng)生方法之廣博,論證材料之豐富,論述方法之巧妙,語言修辭之華美等,都很少見。與向秀的互相探討,而非對抗,在引人入勝的問答中升華了養(yǎng)生的內(nèi)涵,也使得讀者在一來一回之間領悟到中華養(yǎng)生文化的神奇與博大。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網(wǎng) 附:蘇軾書法《養(yǎng)生論》 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試粗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 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于道養(yǎng),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余歲,下可數(shù)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 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 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nèi)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fā)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fā)沖冠。由此言 之,精神之于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夫為稼于湯,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 終歸于焦爛,必一溉者后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 識,一溉之益,而望嘉谷子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 心以全身,愛憎不棲,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yǎng)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一斛,謂之良田,此天下通稱也。不知區(qū)種,可百余斛,田種一也。至于樹養(yǎng)不同,則功妝相懸。謂商無十倍之 價,農(nóng)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目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觸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其知也。薰辛害目,豚魚 不養(yǎng),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 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勞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nóng)曰:“上藥養(yǎng)命,中藥 養(yǎng)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yǎng)以通也。”而世人不察,唯五谷是見聲色,是耽目惑元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 醴醪,煮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 途易竭之身而外內(nèi)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jié),以生百??;好色不倦,以至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 傷,中道夭于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 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v少覺悟,咸嘆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于未兆,是猶桓侯抱將死之疾而 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而)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無功之理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 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v聞養(yǎng)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孤疑雖少,庶幾莫 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老以厭衰,中路復廢?;蛞嬷灶皾遥怪晕查?。而欲坐望顯報者,或抑 情忍欲,割棄榮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shù)十年之后,又恐兩失,內(nèi)懷猶豫,心戰(zhàn)于內(nèi)物,誘于外交,勝相傾如此復敗 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途,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 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yè)偏恃者,以不兼元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 一能成也。善養(yǎng)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疆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 非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yǎng)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 后,蒸以靈芝,潤以醴泉,希以朝陽,綏以五綺,無為自得,體妙心元,忘歡而后樂足,遺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輿羨門 比壽、五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東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憂患之余生,而后學道,雖為 達者所笑,然猶賢乎已也。以嵇叔夜《養(yǎng)生論》頗中予病,故乎寫數(shù)本,其一以贈羅浮鄧道師。 作者簡介 嵇康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五十余首,以四言律詩為多,占一半以上。 版權說明并致謝書: 本篇圖文內(nèi)容來自相關書籍或網(wǎng)絡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權或所有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侵權即刪! 本號小編感謝并致敬所有為中華典籍和傳統(tǒng)文化的整理與分享而貢獻力量、付出努力的人們,功德無量! 對待古籍經(jīng)典,吸其精華營養(yǎng)、對其不合適部分亦可加以了解,從中得到啟發(fā)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