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畫中畫2024-02-02 14:32 美國記者的一張抓拍照片,沒想到成為20世紀影響力十分出眾的紀實照片。 照片的主人公不是別人,正是戈培爾博士。 這名記者本來正在與戈培爾進行愉快的交談,可當戈培爾身邊的工作人員向他低語幾句之后,戈培爾的神情為之一肅。 于是,便出現(xiàn)了“仇恨之眼”,瞅準時機的美國記者迅速按下了相機的快門,記錄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他也憑著這張照片迅速在美國躥紅,躋身優(yōu)秀記者行列。 這位記者,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美籍德裔記者,阿爾弗雷德。 阿爾弗雷德與夢露 1933年,國際緊張局勢直線上升,為了解決各國存在的矛盾,當年9月,在瑞士組織了一次和平會議。 各國政要與代表云集在日內瓦,納粹德國也受到了邀請。 戈培爾作為德國代表,住進了事先安排的卡爾頓酒店,并參加了會議的全部議程。 酒店有一個面積不小的綠茵草地,供住宿的貴客們休閑娛樂。 早餐后,戈培爾悠閑地坐在草地的木椅上,思索著自己的納粹宣傳計劃。 此時,在酒店游蕩,準備抓拍照片的阿爾弗雷德看到了戈培爾,隨手抬起自己的相機,為戈培爾留下了一幅不起眼的影像。 之后,阿爾弗雷德便走向戈培爾,與他進行了交流。 阿爾弗雷德向戈培爾說明了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是一名美籍德裔記者,這一下子拉近了他與戈培爾的距離。 面對主動上前的記者,戈培爾表現(xiàn)出了紳士風度,主動讓座,談笑風生。 希望借著記者的筆,將自己的形象向外界傳達,更是將德國的強大影響進一步擴大。 在戈培爾看來,同為德國人,在心理上畢竟是相通的,都能為強大的母國感到自豪。 兩人的談話逐漸高漲,笑聲不斷,戈培爾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自信。 可就在這時,戈培爾身邊的工作人員卻不聲不響地來到他的身邊,低頭在戈培爾的耳邊低語了幾句。 也正是在這名工作人員低頭匯報時,阿爾弗雷德警惕性地站了起來,向后挪動了一個身位,與戈培爾及其保鏢,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此時,戈培爾的臉色也一瞬間變得嚴肅起來,臉上的神色逐漸凝重。 當他抬頭看向阿爾弗雷德時,已經(jīng)是怒氣滿滿,眼神當中流露出的仇恨,幾乎能將阿爾弗雷德殺死。 阿爾弗雷德也沒有閑著,相機在他的手中快速地操作著,記錄下一張張寫實的照片。 照片當中,戈培爾眼神犀利,充滿敵意,甚至死亡威脅,臉上的表情凝重而又不善,斜著眼睛望向阿爾弗雷德。 那么,為什么前一刻兩人還在輕松交談,笑臉相迎,下一秒就變得虎視眈眈,戈培爾的表情更是直接寫在了臉上。 原因,出在了阿爾弗雷德身上。 因為,前來匯報的工作人員告訴戈培爾,眼前的這名美籍德裔記者,雖是德國人,但卻是一名貨真價實的猶太人。 聽到匯報的戈培爾,一下子觸及了自己敏感的神經(jīng),本就對猶太人充滿敵意的戈培爾,迅速將對猶太人的厭惡寫在了臉上。 戈佩爾的憤怒與仇恨,雖然被照片保留了下來,但是,他未竟的事業(yè),卻永遠靜止在了歷史長河當中。 戈培爾的發(fā)家之路與希特勒密不可分,同時,也與屠殺猶太人相關。 作為希特勒納粹的喉舌,戈培爾在宣傳工作上盡心盡力。 鼎盛時期的納粹德國,有戈培爾推波助瀾的功勞,走下坡路的德國,又有戈培爾力挽狂瀾的功勞。 與其他納粹官員不同的是,戈培爾處理猶太人的問題,從來不會猶豫,也不會實施所謂的政治、經(jīng)濟制裁。 他主張從肉體上直接將猶太人消除,以節(jié)約德國的子彈與軍糧。 更要為德國贏得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因為,猶太只是納粹進步道路上的一個小石子而已。 戈培爾雖然患有小兒麻痹,身體留有殘疾,但他強大的意志卻支撐他走上了權力的巔峰。 作為一個通讀德國所有著名大學的學術型納粹官員,身殘志堅卻能代表德國官員的優(yōu)雅與自信。 一度成為希特勒繼承人的戈培爾,雖然沒有登上權力寶座,卻也在戰(zhàn)爭結束之前,成為德國總理。 只是,戈培爾沒有選擇投降,而是用自殺表明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1945年5月1日,在戈佩爾的安排與授意之下,軍醫(yī)毒死了自己的6個孩子。 安放好自己的子女之后,戈培爾夫婦也沒有獨活,而是相約自殺。 死后的戈培爾尸體也沒有留給盟軍,而是被德國軍人燃燒汽油焚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