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罷午飯,前往天壇。這皇上去天壇祭天須選冬至日寒盡陽始,凌晨齋食沐浴,潔身更衣,我等草民應該沒有講究,祭不了天,更是管不了天,只是到此地看上一眼,圖新鮮飽眼福長見識,無所謂上午下午的時辰要求。草民要盡孝祭掃的只是清明節(jié),宜上午祭掃,不宜下午祭掃。 景區(qū)門前有天壇簡介,其文云: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祭祀建筑群。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xiàn)存建筑雖大部分為清代所建,但其布局仍為明嘉靖設制后所遺。壇域面積273萬平方米,設內(nèi)外兩道壇墻,南為方形,北為圓形,兩道壇墻將壇域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內(nèi)壇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及皇帝祭天前進行齋戒的齋宮等古建筑,另外還有丹陛橋、長廊、七星石、九龍柏等景觀。外壇現(xiàn)存主要古建筑為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 天壇是中國古代王朝現(xiàn)存等級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壇廟建筑群之一。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評為全國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 天壇公園入口 天壇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占地27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面積比故宮大四倍。 筆直的步道,望不到頭,足夠長。天壇從明朝開始經(jīng)營,到現(xiàn)在有六百年的歷史,道路兩邊參天的古樹,都有幾百歲的樹齡了。齋宮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面積近4萬平方米,是皇帝齋戒專用宮室。宮內(nèi)建有無梁殿、寢殿、銅人石亭、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wèi)專用建筑。齋宮布局嚴謹,環(huán)境典雅以宮墻兩重、御溝兩道環(huán)護。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齋宮齋戒,要求不茹葷、不飲酒、不聽音樂、不入內(nèi)寢、不理刑名、不問疾吊喪,清正潔身,以示敬誠。臨近祭壇的具服臺 具服臺為一方形石臺,周圍護以漢白玉石欄板。 每逢祭祀大典,先于臺上支搭一黃云緞方形幄帳(俗稱“小金殿”)?;实塾诖蟮淝跋刃兄链?,凈手并換上藍色祭服,恭候大典開始。典禮結(jié)束仍回這里更衣后起駕回宮,故又名“更衣臺”。
祈年門 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門,為廡殿頂建筑。殿宇五間,崇基石欄,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祈年門中門供皇天上帝專用,皇帝進出左(東)門,百官進出右(西)門。該建筑系明初原物。
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為三重檐圓 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寓意天、地、萬物,并更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為統(tǒng)一的藍瓦金頂,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專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nèi)部開間還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內(nèi)置日月風雨雷電諸神,祈求上蒼賜?;荻鳟斈暧袀€好收成。 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壇內(nèi)墻外北側(cè),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藍琉璃瓦廡殿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級。院內(nèi)西側(cè)有古稀門。檐下懸掛“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親書。 去圜丘入口,需憑票入內(nèi),與祈年殿一樣,我享受了免票待遇。欞星門是古代祭壇壝墻專用門式,形似牌坊,以漢白玉石雕造。天壇圜丘內(nèi)外墻各設門四組,每組三門,共設欞星門八組24座,稱“云門玉立”。1992年修復。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為重檐圓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式?;蜀酚畹罡?9.5米,直徑15.6米,木拱結(jié)構(gòu),嚴謹、精致,上覆藍瓦金頂,精巧而莊重。殿內(nèi)天花藻井為青綠基調(diào)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筑杰。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5.2米,周長205米,占地面積3336平方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guī)則,墻面光滑整齊,對聲波有著特殊的規(guī)則折射。又因園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墻內(nèi)面連續(xù)反射,向前傳播。如兩人分立于東、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北輕聲對話,雙方均能清晰聽到,一呼一應,一問一答,妙趣橫生。 中間供奉皇帝、天神,與前朝八位大清皇帝。兩邊配殿東側(cè)供奉金木水水土周天星辰,西側(cè)供月亮、云雨風雷諸神。
祭天臺中的天心石 圜丘的上層臺面四周環(huán)砌九圈臺面石,中心圓形石板稱“天心石”。其外環(huán)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十八塊石板,以后依次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以此強化“九重天”的神圣概念。離開祭天壇,沿路標走向出口,出囗前有最后一個景觀,七星石。七星石 嘉靖年間,于大享殿東南放置巨形鎮(zhèn)石七塊,上刻山形紋,訛傳系限石,實為寓意泰山七峰。滿族入主中原后為表明滿族亦華夏一員,乾隆皇帝詔令于東北方向增設一石,有華夏一家、江山一統(tǒng)之意。
七星石 從下午一點開始,一直逛到三點出頭。天壇壯觀,走不盡的路,雖然是平路,走得也有點累。也許是因為皇家的祖宗,皇家的天離我們老百姓太遠。 天壇祭天在數(shù)百年間都是明、清王朝最重要的官方祀典,因此在1911 年辛亥革命徹底結(jié)束帝制時代以后,作為封建專制象征的祭天傳統(tǒng)就戛然而止了。1914 年冬至,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袁世凱竟又在本已荒廢的天壇舉行了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大典。祭天不久,滿腦子皇帝夢的袁世凱就恢復帝制,最后當了八十三天的洪憲皇帝袁世凱逆勢而為,在全國人民的反對聲中,終于下臺,不久就病死了,看來這祭天對執(zhí)政無任何幫助。小詩譏之: 袁世凱天壇祭天 君權(quán)神授賴天成,欲借天壇長德行。 彰顯謙恭誠祭拜,只嘆逆勢不留卿。 如今的北京又建個壇,叫中華世紀壇,待過幾天去看看,兩壇差別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