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2年,也是越滅吳后的第二年,越王勾踐為稱霸中原,決定將越國國都從會稽(浙江紹興)北遷至齊地瑯玡。據(jù)《越絕書》等古文獻(xiàn)記載,勾踐此次遷都北上除動用“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fēng),去則難從,銳兵任死”的越國精銳水師“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外,還征調(diào)越國大批能攻善戰(zhàn)的陸上兵力以配合。越王勾踐北上遷都以后,其后裔在瑯玡苦心經(jīng)營了近百年,直到越國衰弱后才被迫將國都遷回南方故地。 越國遷都瑯玡前一年(前473)秋季,越王勾踐發(fā)兵攻陷圍困三年之久的吳國都城姑蘇(江蘇蘇州),遂滅吳國,后率軍乘勝北上,在徐州與齊、晉等諸侯國盟會,初步確立其霸主地位。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和《淮南鴻烈解·齊俗訓(xùn)》記載,當(dāng)時“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般羯鲜T侯,皆率九夷以朝?!惫篡`派人向周王室進(jìn)貢,周元王命使臣賜勾踐胙(祭肉),封勾踐為“伯”爵。自此之后,越國便以周王室封國的身份活躍于春秋末期政治舞臺上。 公元前472年初,越王勾踐遣使臣到齊、楚、秦、晉等國,以盟主身份與之訂立盟約,合力輔佐周王室。時秦國國君不愿聽從越王號令,拒不參加由越國發(fā)起的會盟,勾踐便派遣越國精銳之師西渡黃河,準(zhǔn)備討伐秦國。面對來勢洶洶的越國軍隊,秦國君臣忙賠禮道歉。通過這次軍事行動,越國的威望不僅在諸侯國中得以提升,也得到周王室前所未有的器重。此時的越王勾踐,清醒認(rèn)識到越國位于東南一隅,離群雄逐鹿的北方較遠(yuǎn),難以長期控制全局。為鞏固已經(jīng)取得的霸主地位,遂決定將其國都北遷。經(jīng)過君臣們反復(fù)謀劃,最終選定齊地瑯玡為越國新國都的首選之地。 此時瑯玡依舊是齊國疆土,而作為五大古港之首的瑯玡港,又是齊國重要的??谝?。越國要想遷都瑯玡,似乎除了采取軍事行動外,難以通過其他途徑達(dá)到目的。清人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卷八中說:“海道出師,已作俑于春秋時……春秋之季,惟(齊、吳、越)三國邊于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師蹈不測之險,攻人不備,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嘗有也?!笨墒沁@次越國遷都瑯玡之舉,卻沒有在《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古文獻(xiàn)中留下發(fā)生過戰(zhàn)爭的記載。 關(guān)于越國北上遷都瑯玡的時間,古文獻(xiàn)中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是《竹書紀(jì)年》卷下記載,周貞定王元年(前468)癸酉“于越遷都瑯邪”。二是《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記載,勾踐二十五年(前472)“越王既已誅忠臣(文種),霸于關(guān)東,從瑯玡起觀臺,周七里,以望東海。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三是《越絕書·外傳吳地傳》記載,“勾踐徙瑯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建武是東漢年號,建武二十八年是公元52年。以此往上推567年是公元前515年,而這一年勾踐還沒有出生(一說勾踐生于約公元前520年,但也只有5歲),可見《越絕書》記載有誤。 《竹書紀(jì)年》和《吳越春秋》所記載的越王勾踐北上遷都瑯玡,雖然在時間上相差4年,卻客觀地記載了這次遷都的始年與終年,即公元前472年開始遷都,至公元前468年完成。據(jù)古文獻(xiàn)記載,越國滅吳國是公元前473年年末。越滅吳后有大量善后事宜需要處理,所以在滅吳后的第二年(前472),越國君臣才能著手籌備遷都瑯玡的相關(guān)事宜。 古往今來,遷都皆是一項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系統(tǒng)工程。從故都會稽不遠(yuǎn)千里北遷至瑯玡,除陸路外,海路運(yùn)輸必不可少,沒有三年五載難以完成。由此可知,當(dāng)年來往于會稽與瑯玡之間陸地和海上的運(yùn)輸何等繁忙。據(jù)《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記載,越國北上遷都時,護(hù)航的戈船有300艘,精銳水師8000人。 據(jù)傳,越王勾踐遷都瑯玡后,帶來的大量軍隊和移民被安置在古瑯玡城一帶。膠南市瑯玡鎮(zhèn)甸王家村西北二里的高坡上,有7座土丘,相傳是越王冢?!吨T城縣志·古跡》記載,瑯玡“城西北于家老嶺多古墓,相傳為越王冢?!鼻宕郧坝诩依蠋X在瑯玡鎮(zhèn)甸王家村西北處。越遷都瑯玡后,也帶來了江浙一帶的越風(fēng)越俗。據(jù)《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記載,越王勾踐遷都瑯玡后,曾經(jīng)準(zhǔn)備把其父允常之墓也遷來。為此,勾踐在允常墓前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吩咐將墓室打開。墓室打開后,突然間風(fēng)煙交加,飛沙走石不斷。勾踐只好下令暫停遷墓之舉,并深有感觸地說:如此看來,我的先人是不愿意離開故鄉(xiāng)。遂取消遷允常墓之舉。勾踐遷都瑯玡后的第三年,因病重難以治愈去世。據(jù)《竹書紀(jì)年》卷下記載,勾踐去世以后,越國的霸主地位仍維持了一段時間。 至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勾踐后代又將其國都遷回南方故地。越國百年后再次遷都,是因國力衰弱而被迫作出的選擇。兩次遷都的歷史背景大不相同:前者是滅吳成就霸業(yè)后為長期稱霸中原而北上遷都,后者則是國力衰弱被迫南遷故地的無奈之舉。 來源:青島市志(精編)卷一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