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兒子的學校舉辦了閱讀周,我們陸續(xù)收到了一些老師發(fā)來的孩子們在學??磿恼掌?。照片里的孩子們在學校圖書館看書,但他們的姿勢實在是令人“不忍直視”。有的癱在沙發(fā)上,有的翹著二郎腿,有的像考拉一樣爬在沙發(fā)扶手上,幾乎沒有一個是“正經(jīng)”坐著看書的。看完照片后,我問兒子:“難道你們老師沒有提醒你們看書要坐端正嗎?”兒子回答:“老師沒說呀,她只讓我們每個人擺一個最舒服的姿勢,然后享受閱讀。”對呀,擺個最舒服的姿勢,讓孩子放松身體,享受閱讀,這件事多美好。坦白說,如果我在家看到孩子這樣歪歪扭扭地癱在沙發(fā)上看書,我肯定忍不住會嘮叨:這應該是大多數(shù)父母的反應和態(tài)度,因為我們認為糾正孩子的不足,讓他們越來越好是我們的“使命”。然而,這些善意的提醒卻頻頻打斷孩子們正在享受中的事情,打斷他們的思路,打斷他們的興趣,打斷他們的專注力。閱讀本來可以是一件令孩子放松享受的事,但耳邊的嘮叨太多,哪還能輕松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呢?這再次提醒了我,別總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讓他們集中精力做好更重要的事,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當我們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時,總是忍不住想指責,給孩子貼上很多標簽: “怎么這么粗心,總是寫錯字?!?/p> “怎么這么自私,不懂得分享?!?/p> “怎么這么膽小,不敢表達自己?!?/p> “怎么總是不長記性,總是做錯事?!?/p> 這些看似在提醒孩子的言語,實際上會讓他們越來越膽戰(zhàn)心驚、拘謹不安,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總是不能讓父母滿意。長久下來,他們會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甚至認定自己是無藥可救的,最后干脆放棄。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想推孩子一把,讓他們改正不足,變得更優(yōu)秀。比指責更有力量的,是給予孩子肯定,讓他們切實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欣賞。“我的孩子真的是太優(yōu)秀了?!边@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貼上的“標簽”。哪里有不犯錯的孩子,做錯事情是小,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看到孩子牛奶灑了,先別罵,而是告訴他們這時候應該拿個抹布來擦。看到孩子的房間亂,先別指責,而是建議他們開始收拾房間。看到孩子靜不下心來學習,先別嘮叨,嘗試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學習。遇事不指責,把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父母的職責不是不斷地“打壓”孩子,用生活中的小事消耗掉孩子的熱情和快樂,而是要給他們賦能,托舉起孩子,讓他們自信成長。衣服臟了,洗一洗不就好了; 鞋子濕了,那就換一雙; 打翻了水杯,擦一擦就完事; 碗打碎了,掃干凈就行了。 為什么總要“上綱上線”用這些小事來消耗父母和孩子,以及親子關系呢?為什么我們的容錯率這么低,一點小狀況就足以點燃我們?或許很多人會找借口說,那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生活壓力大,在凡事上都不放松,對育兒自然也就不放松。成年人的世界確實不易,但那不是借口。為人父母應該是為孩子遮風擋雨的,而不能成為將“風雨”帶到他們世界的人。成長中的孩子都不完美,他們身上有很多小毛病,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犯錯。如果只是小事情,那就睜只眼閉只眼,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吧。我想到《小豬佩奇》里,佩奇和喬治都很喜歡跳泥坑,豬爸爸和豬媽媽也經(jīng)常加入,甚至一家四口一起躺在泥坑里哈哈大笑。是啊,只是臟了點而已,洗洗就好了,這些并不是大事。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總有一天他們不會再喜歡跳水坑,不會再把自己弄得臟兮兮的,不會再輕易打碎碗或者打翻水杯...現(xiàn)在的孩子可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心。喝點水,不然會口干; 不要爬太高,會摔下來; 不要跑太快,會摔倒; 不穿外套,會感冒。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善意的提醒,大多都是負面消極的。孩子們的世界本是陽光正面、積極向上的,大人卻總是不自覺地把他們的擔憂“傳遞”到孩子身上。孩子原本是快樂的,作為家長,不應該一次次地把孩子們的關注點從幸福和美好轉(zhuǎn)到那些消沉和負面的事情上。相反,我們應該將積極的態(tài)度傳遞給孩子,鼓勵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我20歲左右才學會騎自行車,剛學會還不熟練時,我一個人在廣場上練習。廣場邊上有幾根小柱子,當我顫顫巍巍騎著車時,我拼命囑咐自己千萬別撞到柱子上,然而我的目光卻死死地盯著柱子。后來我發(fā)現(xiàn),當我把目光停留在我想騎的小道上時,我就能避開柱子,騎到正確的道上。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直把焦點放在自己想避免的事情上,越不想發(fā)生的事就越有可能發(fā)生。換個思路,把目光從孩子的小毛病上挪開,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太多自己和孩子的精力。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集中在所期待的事物上,目光所在之處往往就是將要抵達之處。不要糾結(jié)于小事上,在無關緊要的事上絮絮叨叨,消耗孩子的能量。放下憂慮,期待美好,期待孩子會更好,才會真正遇見美好。孩子快樂,并且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這才是重要的大事。把目光集中在美好且重要的事情上,和孩子一同朝著那個方向努力。相信孩子,相信美好,跟孩子一起期盼越來越明亮的未來。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