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歷史的塵埃——說說刺史和州牧

 雪原老虎 2024-07-12 發(fā)布于江蘇

原創(chuàng) 沈亞洲

  今天的文章,和大家一起說說刺史和州牧。

  一、西漢的十三部州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

  每個區(qū)域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qū)境內(nèi)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其管區(qū)稱為刺史部。

  其中十一部采用了《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中的傳說州名,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益州(梁州)、幽州、并州,并改其中的梁州為益州,雍州為涼州。

  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仍沿用其名,稱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

  十三刺史部,簡稱“十三部”。

  又因大多以“州”命名,又稱“十三州”。也有稱“十三州部”、“十三部州”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州(部)是虛設的,只是一個監(jiān)察區(qū),不是一級行政區(qū)。在地方上,實行的仍然是“郡-縣”兩級行政區(qū)劃。

  各州(部)也只設置刺史一人,沒有實際的行政長官。

  二、司隸校尉部

  十三州之外,以近畿七郡為司隸部。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改司隸部為司隸校尉部,又設置司隸校尉一職,掌察京師百官和近畿七郡。

  司隸校尉也相當于一州的刺史,不過因為他所監(jiān)察的是近畿各郡,所以在名義上、權力上都異于其他各州的刺史。

  西漢時,司隸校尉秩二千石。東漢時,改為秩比二千石。而刺史,秩六百石。

  司隸校尉與州刺史一樣,都不是行政官吏。

歷史的塵埃——說說刺史和州牧

  三、西漢的刺史

  刺史,又稱刺使,職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刺史的官位很低,比太守都低,甚至低于縣令,略高于縣長。

  漢代沒有后世的官品(它從魏晉時期才開始搞,北魏時成型),官員的級別高低是通過“秩”(俸祿)的多少來體現(xiàn)的。

  刺史俸祿很低,只有六百石。而大縣的縣令是六百至一千石,小縣的縣長也是三百至五百石,太守更是多達兩千石。

  關于漢代縣和縣令、縣長的分級,以及其它朝代的縣官,參見本公號早前發(fā)布的《歷朝歷代縣官的稱謂和品級》一文。此處和下文都不再贅述。

  太守就是之前秦朝的“郡守”。公元前148年,漢景帝把郡守改成了太守。

  西漢時期,刺史無固定治所,不受丞相的制約,直接隸屬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

  刺史的名稱也幾度更改。

  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罷部刺史,更置州牧”,其俸祿也由六百石提高到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罷州牧,復刺史。”

  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刺史“復為牧”。

  此時,無論是刺史還是州牧,其作為監(jiān)察官的本質(zhì)并沒有變,都不是行政官員。

  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在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了大司馬。

  王莽執(zhí)政時期,是刺史、州牧開始由監(jiān)察官向地方官轉化的一個重要階段。

  四、新朝的州牧

  公元9年,王莽逼迫孺子嬰禪讓,自己當起了皇帝,改國號為“新”。

  王莽也是第一位通過禪讓實現(xiàn)篡位的皇帝,和后世的曹操并稱,也因此有了“行操莽之事”這個說法。

  王莽稱帝的當年,即授予州牧爵位,“封牧為男(爵)”。州牧是世襲的,“世其官”。

  公元12年,王莽將十三州改為九州,下詔“州從《禹貢》為九”。這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雍州、梁州。

  為了增強地方實力,便于鎮(zhèn)壓反抗,公元20年,王莽又給州牧加將軍稱號,給予州牧統(tǒng)軍作戰(zhàn)的權力。又設置牧副監(jiān),主要職權是監(jiān)察,起到之前刺史的作用。

  州牧成為了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地方監(jiān)察職權為牧副監(jiān)所行使。

  此時的行政區(qū)劃,變成事實上的“州-郡-縣”三級了。

歷史的塵?!f說刺史和州牧

  五、東漢的刺史和州牧

  東漢建立后,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把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刺史部,降司隸校尉部為十三部之一,仍稱十三部。

  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依西漢舊制,再改州牧為刺史,每州一人,共十二人。司隸校尉部,則由司隸校尉負責。

  刺史職權,同西漢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東漢刺史則各有駐地。東漢刺史奏事,可遣計吏代行,不復自往。東漢刺史權力逐漸擴大。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等農(nóng)民起義不斷。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認為四方多事,原因在于刺史權輕。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一個改變歷史的重大建議,即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在地方上凌駕于刺史、太守之上,獨攬大權以安定百姓。

  朝廷于是改部分資深刺史為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史稱“廢史立牧”。

  “廢史立牧”直接促成了各地割據(jù)軍閥的形成,包括劉焉在內(nèi)的州牧,上任之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了。

  州牧,自此正式成為一州軍政的長吏,太守的上級。而“州-郡-縣”三級行政區(qū),也隨之形成。

  此處順便說一下,劉焉就任的是益州牧,死后由其子劉璋繼任。

  劉備占據(jù)成都后,自己擔任了益州牧。

  劉璋則被遷往荊州。關羽失荊州后,劉璋被請到了東吳,孫權又任命他為益州牧。當然,這個“益州牧”,劉璋肯定只能“遙領”了。

  遙領,就是只擔任職名,不親往任職。東吳朝廷特別喜歡讓將相重臣們遙領曹魏、蜀漢政權的州牧、太守。

  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刺史

  曹魏政權建立后,州牧又被改為刺史。

  曹魏的刺史,有領兵、單車之別。

  單車,即不領兵之意。

  領兵刺史,則多加將軍號。任重者稱使持節(jié)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時都督數(shù)州甚至十數(shù)州軍事),次為單車刺史“假節(jié)都督(某某等州)諸軍事”,又次為使持節(jié)。

  當然,和曹魏政權不同,蜀漢政權和孫吳政權,仍然稱州牧。

  例如,蜀漢丞相諸葛亮就曾兼任益州牧(領益州牧),而東吳太傅諸葛恪更是一度兼領荊、揚二州牧。

  西晉統(tǒng)一后,曾停止刺史加將軍號。西晉末天下大亂,又恢復曹魏舊制。

  南北朝沿襲魏晉舊制。只有北魏道武帝時不同,每州有三位刺史,其中包括皇室一人。

  此處強調(diào)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刺史和兩漢的刺史完全不同,它是地方最高軍事行政長官,類似于東漢末年的州牧。

歷史的塵埃——說說刺史和州牧

  七、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州郡

  州牧、刺史的權力實在太大了,很容易尾大不掉,形成割據(jù)勢力。

  南北朝時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朝廷就開始盡量的多設置州,把各個州都改的很小,以至于州郡都差不多大小了。

  總之,到了南北朝后期,雖然名義上是“州-郡-縣”三級行政區(qū),但實際上已經(jīng)慢慢過渡為“州、郡-縣”兩級了。

  八、隋唐時期的州郡府道和刺史、太守

  (一)州、郡、府

  到了隋朝,隋文帝時,撤銷郡。除雍州設置雍州牧外,州的長官均為刺史。

  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

  唐朝建立后,又把郡改稱州,把太守改成刺史。

  到了唐玄宗時,又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

  到了唐肅宗時,又恢復初唐舊制,稱州,稱刺史。

  總之,隋、唐時期,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也是相同的,都是實際負責州郡這一級行政事務的政務官了。

  唐朝時,在且只在京師(長安)或陪都(洛陽、太原等)設府。其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遙領,稱為“牧”(京兆牧、河南牧、太原牧等)。

  當然了,實際主持政務的是尹(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等)。

  府和州平級,但地位要略高,行政長官的級別則高很多。

  唐朝后期,府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被改置為府。

  (二)道

  唐朝,與漢代的“州”這個概念相近的是“道”。

  “道”在漢朝時開始出現(xiàn),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使用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qū)。

  和漢代的“州”一樣,唐朝設置“道”,最初也是作為監(jiān)察區(qū)域。每道設采訪處置使(初名巡察使)一人,類似于漢朝的刺史。

  在州縣增多之后,自唐玄宗時期起,道開始逐漸向州(郡)的上一級行政機構轉化。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設置觀察處置使,這個職務類似漢朝末年的州牧。

  自此,道成為實質(zhì)性的一級行政區(qū)。唐朝的地方行政區(qū),由州(郡)-縣二級制演變?yōu)榈?州(郡)-縣三級制。

歷史的塵?!f說刺史和州牧

  九、宋朝的刺史和知州

  (一)州、府

  宋朝沿襲了唐朝的制度。

  首都和陪都設牧,由親王遙領。

  國都、陪都,皇帝誕生、居住和巡游過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也都改置為府。當然,宋朝的府比唐朝要多一些,但仍然是州占絕對多數(shù)。

  此處順便說一下,唐宋的“牧”,是“府牧”,不是“州牧”,相當于秦漢的“郡守”、“太守”。

  州的長官稱刺史。

  宋往往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皺嘀币鉃闀簳r主管,“軍”指該地廂軍,“州”指民政。

  知州所任,即隋、唐太守、刺史之職。

  例如,歐陽修任滁州知州時,曾撰《豐樂亭記》,文中自稱刺史;而撰《醉翁亭記》時,又自稱太守,就因為刺史、太守早無區(qū)別。

  (二)路

  宋朝,仿照唐制,設“路”。

  初期,一路只有轉運使,轉運使的權力極大。宋太祖、宋太宗曾賦予轉運使按察轄區(qū)內(nèi)陸方長官的職權,類似漢代的“刺史”。

  轉運使權力不斷擴大,一度使得轉運使成為一路最高長官,逐漸向漢朝末年的“州牧”轉化。

  自宋真宗時期開始,又先設立了另外三司,一路四司分立,互不統(tǒng)屬,各司其職。

  帥,即安撫使,掌軍事民政;漕,即轉運使,掌財政兼監(jiān)察;憲,即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獄訟;倉,即提舉常平使,掌義倉救恤。

  諸司并立,將地方政權、財權、司法權、軍事權完全分割開來,使得地方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權力中心,自然也無法對抗朝廷,割據(jù)難以成勢。

  然而,相互牽制,就容易相互推諉;中央高度集權的結果,自然是地方無權,一旦有事,地方無法有效應對。

歷史的塵?!f說刺史和州牧

  十、元明清

  (一)府、州

  元代以后,州牧、刺史這兩個職名皆被廢棄。州牧、刺史,成了知州的別稱。

  元朝沿用宋朝制度,州的長官正式稱為知州。但同時置達魯花赤,專由蒙古人、色目人充,地位在知州上。

  與宋朝不同,元、明、清三朝,以知州為正式官名,是地方官,為各州的行政長官。

  元明清三朝,州分兩種: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散州隸屬府(元朝例外,詳見本公眾號的《從郡縣制到州縣制》一文。)。

  元朝時,府的數(shù)量則更多了。到明清兩朝,府成為縣級之上的主要行政區(qū)。除京師和陪都所在地之外,府的長官,稱知府。

  府、直隸州類似漢朝的郡,散州則相當于大縣。

  順便多說一句,《從郡縣制到州縣制》這篇文章,題目叫《從郡縣制到州縣制、府縣制》更為穩(wěn)妥,秦漢魏晉南北朝是郡縣制,隋唐兩宋是州縣制,元明清其實更多是府縣制。

  關于府、州、縣的關系等,后面會有專文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二)行省

  元朝時,行省成為了最高的一級行政區(qū)劃。該制度后來被明清沿襲,雖然名稱有所不同。

  元明清三朝,“行省”類似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的“州”,其長官也類似“州牧”,但制衡更多。

  1、元朝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民間簡稱“省”,是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一級行政區(qū)。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p>

  行省的全稱為“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省”。

  元朝以中書省總理天下政務,掌管制令決策,是中央最高權力機關,是正規(guī)的宰相機構。

  在元世祖、元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

  行省,早期是作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帶中書省的職銜,在外行使“省”的職能。

  滅南宋之后,行省逐漸轉變成了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其首長也不再帶中書省的官銜。

  行省通常以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一度設立過丞相一職。元朝政局混亂,經(jīng)常改制,此處不再贅述。

  2、明朝

  明朝,為了表示和元朝的區(qū)別,故意把行省稱作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稱“行省”。

  在正式的文件中,為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詞,在地名下加“等處”。

  各行省還設有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戶衛(wèi)所番漢諸軍,聽命于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另外還有負責監(jiān)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聽命于刑部,掌管司法權。

  明朝實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為防止地方權力集中,不過在實際使用中體現(xiàn)出一定的不便。

  所以到宣德以后,開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總督和巡撫的名義督撫地方行政。

  景泰朝之后總督和巡撫基本成為各省常制,凌駕于“三司”之上成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長官。

  還有同時兼任巡撫與總督的情況,稱督撫。此外,還有以監(jiān)察御史為巡按,任監(jiān)察之職。

  3、清朝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轄區(qū)直接通稱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成為標準建制。

  布政使,則成為總督、巡撫的屬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