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彭玉麟的桑梓情深

 成中行 2024-07-22 發(fā)布于山西

△彭玉麟自題對聯(lián): “絕少五千柱腹撐腸書卷,只余一副忠君愛國心肝”

文/甘建華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春,彭玉麟隨父母回到衡陽古鎮(zhèn)渣江。先年冬天,其父彭鳴九奉委解送京茶,自京返皖途中,聞母親凌氏病歿,遂決定挈婦將雛回籍奔喪。在《道光辛卯,丁大母艱,由皖江別舅氏,侍雙親初歸衡陽》一詩中,彭玉麟這樣寫道:“上奉雙親別渭陽,縞衣難釋祖慈傷。兒時不識家何在,十七年才返故鄉(xiāng)。”

嘉慶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1817年1月30日,許多史料誤傳其生于1816年),彭玉麟生于安徽省安慶府懷寧縣三橋巡檢司署。故鄉(xiāng)原來只在父親的描述里,在他飄飄渺渺的夢中。回到衡陽后,他感到非常興奮,覺得一切是那樣的新鮮而有趣?!兜胶怅栂沧鳌芬辉娭?,他如是吟道:“昔聞衡九面,今日到衡陽。樹繞湘流綠,云開岳色蒼。弟兄慚二陸,父母喜雙康。風土初經歷,家鄉(xiāng)等異鄉(xiāng)?!笨上У氖?,他的喜悅心情很快就蕩然無存了。

彭氏先世籍屬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明仁宗洪熙年間(1425-1426),彭顯明字聲揚者以進士官衡州,先居府城崇善里回龍?zhí)?,后遷衡陽縣永福鄉(xiāng)渣江何隆町(今衡陽縣渣江鎮(zhèn)原和睦村何隆組,2016年撤鄉(xiāng)并村更名玉麟村老屋組)。成化、正德年間,彭氏科甲相繼,屢有中試者。到了彭啟象這一代,在鄉(xiāng)務農,家貧無田,以佃耕為生。其子彭鳴九(1772-1833),字鶴皋,少通五經,工楷隸,能詩詞,府縣試屢居前列,但無錢只能輟學。嘉慶元年(1796),父亡后,彭鳴九奉母命游學江南,一笠一筆,賣字為生。在鎮(zhèn)江北固書院得同舍黃生資助,赴京師考選供事,得了一個從九品的閑差。留居候選傭書自給期間,攀識吏部尚書道州何凌漢(今永州道縣人,大書法家何紹基之父),“獨重鳴九,過從甚歡”(《彭玉麟年表》)。嘉慶十八年(1813),彭鳴九選授安徽懷寧三橋巡檢(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分局局長或派出所所長),調任合肥梁園巡檢,“皖中稱循吏”(清代著名學者、彭玉麟姻親俞樾撰彭鳴九墓志銘語)。于此可以想見,何尚書并沒有真正奧援湖南鄉(xiāng)友,獨得“好客愛士”之虛名。多年以后,坊間流傳“何紹基拍案罵彭玉麟'湘勇’,彭玉麟拔刀嚇殺何相公”的故事,是否與此前事有關,業(yè)已不得而知。彭鳴九公余手不釋卷,著有《江南詩草》《杏雨詩余》《正心篇》《培后篇》若干卷。彭鳴九成親時年逾四十,其妻王氏(1785-1852),山陰(今浙江紹興)儒士王維則女,年逾三十,婚后生六個子女,四個早殤,玉麟是長子,剩存的另一個是老三玉麒(1820-1881)。

在皖期間,彭鳴九將二十余年的薄積廉俸,陸續(xù)寄給衡陽親黨(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作“族父”),購買薄田百畝,歲入租百石,以為歸來養(yǎng)老之計?;氐洁l(xiāng)間,他問親黨田在哪兒,親黨不但隱匿田契,還反過來說供養(yǎng)其母,要他償還債務。彭鳴九無奈,只得靠典賣衣物營葬亡母,率妻及二子租居他人房屋,依靠族人接濟生活?!按饶赶浯嬉律暇€,他人囊飽俸余錢?!迸碛聍搿陡惺隆芬辉娂粗复?。翌年三月十日(1833年4月29日),因親黨橫暴,彭鳴九憂憤成疾,再加上舊疴復發(fā),竟然一命歸西。彭玉麟咽不下這口氣,“銳思報之”,被母親極力勸阻。

父親死后,彭家益發(fā)貧困,而奪其田者的親黨,三番五次欺侮孤兒寡母。有一天,彭玉麒從渣江街上買鹽歸來,走到田壟中間,忽然竄出一個人來,也就是那個親黨,抓住他的頭發(fā),猛地將他推搡到池塘中,意欲將他淹死,幸虧路人相救。親黨還唆使鄉(xiāng)里無賴上門凌辱,嚇得彭家兄弟不敢出門,王氏泣求哥倆進城避難。

道光十六年(1836)冬,彭玉麟遵從母命,辭別陳常泰先生開設的井塘經館,來到衡州府石鼓書院求學,再投衡州協(xié)標充書識(文書),“月支餉以養(yǎng)家”。在此期間,他寫了《避難》一詩紀事,內有句:“弋人欲扼鵬飛路,石鼓山頭避網羅。”5年后,浙江錢塘翰林高人鑒(字螺舟),由御史來任衡州知府,在衡州協(xié)副將麻國慶處見到彭玉麟寫的牘稿,大為驚奇,說:“此字體奇秀,法當貴。”于是召見彭玉麟,見其“長身玉立,英邁嫻雅,益奇之”(郭嵩燾撰《衡陽彭剛直公墓志銘》),當即叫他入府署讀書,并親自為他授課。翌年,“取為附學生員,陳壇賞其文,目為國士,從此聞名于郡縣”(《彭玉麟年表》)。

咸豐三年八月二十七日(1853年9月29日),因無法忍受省垣長沙官場傾軋的曾國藩,來到衡州,編練湘軍,準備征討太平天國。衡陽名紳、已故湖北巡撫常大淳仲子常豫,向曾氏推薦彭玉麟,提及其道光末年(1850)擒獲新寧賊首李元發(fā),咸豐二年(1852)又在耒陽與粵賊募勇對壘,說:“此人有膽略,可倚重?!背Tフ业脚碛聍?,勸他去見曾侍郎。彭玉麟因母喪未及一年,不想出山。恰巧曾國藩也居母喪,便對他說:“鄉(xiāng)里藉藉,父子且不相保,能長守丘墓乎?”彭玉麟一聽有理,遂進入曾國藩滿弟曾國葆營幫辦營務。曾國葆發(fā)現(xiàn)彭玉麟和湘陰外委楊載福勇毅非常,認為“才當任一軍,不宜屈為幫辦”,便向其兄極力舉薦。曾國藩遂令二人在蒸水河入湘江的石鼓嘴前筷子洲,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成為中國近代海軍之濫觴。嗣后因戰(zhàn)功屢遷,人望日高,官居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與曾國藩、左宗棠并稱“大清三杰”,又與曾左及胡林翼并稱“中興四大名臣”“湘軍四大領袖”。期間各種事功不表,本文單道其與故鄉(xiāng)衡陽的深厚情誼。

船山書院是晚清湖南一所著名書院,始建于光緒四年(1878),衡陽縣令張憲和為崇祀鄉(xiāng)賢王夫之而創(chuàng)立,位于王氏先祖舊宅王衙坪,即今之雁峰區(qū)大碼頭橫街。光緒八年(1882),衡陽士紳秉承湖南學政朱逌然意旨,在船山書院擇師主講王學。光緒十年(1884),兩江總督曾國荃復將家藏所刻《船山遺書》322卷板片捐置書院,又捐助膏獎銀兩,嘉惠來學。翌年三月十五日,以衰病回籍休養(yǎng)的彭玉麟向朝廷上《改建船山書院片》,稱“院地逼近城市,湫隘囂塵,殊不足以安弦誦”,“臣與夫之生同里闬,親讀其書,私淑其人,敢不勉竭綿薄,力任重建書院之舉?”遂捐俸銀一萬二千兩,在湘江河中東洲島上重建船山書院?!捌淠铣菚号f址,改作船山祠宇,祀夫之木主其中?!苯ㄗh“有司春秋致祭,俾士民有所觀感而昭激勸之處,出自逾格恩施”。并將原來的縣級書院升格為道級書院,“集衡永郴桂府州所屬舉貢生監(jiān)肄業(yè)其中”,“凡延聘師儒,甄別生徒,整飭院規(guī),發(fā)給膏火,皆應歸衡州分巡道主持其事”。書院年收入折谷5000余石,如此充足的經費是當時中國其他書院所不敢奢想的。船山書院主教由“四府士紳商請”,像楊柏壽、夏彝恂等都是“學問名望素優(yōu)之士”。主持書院的山長更非當世大儒不可,彭玉麟第一個想到了“湘學泰斗”“天下第一才子”湘潭王闿運。他還為書院撰聯(lián):“一瓢草堂遙,愿諸君景仰先賢,對門外岳峻湘清,想見高深氣象;三籬桃浪渡,就此地宏開講舍,看眼前鳶飛魚躍,無非活潑天機?!?/p>

據說,彭玉麟一件馬褂被蟲蛀了幾十個眼,至少穿了二三十年,自身儉樸如此,卻對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十分熱心。同治四年(1865),賞加詳勇巴圖魯名號的彭玉麟,沒有計較早年受盡彭氏親黨的欺凌,而是“族中老者,歲有饋,以計丁口遍資給之,凡數(shù)萬金”(《清代名人逸事》)?!熬璋捉鸢饲桑运那Ы鹦藜覐R,別捐田租為祭祀資;以四千金置義田,共收額租每年四百余石,歸于家廟大公創(chuàng)設義塾”(彭玉麟《新立家塾義田記》)。同時,為鹽田彭氏宗祠撰書門聯(lián):“鹽不畏咸,梅不畏酸,念先人般般嘗過;田必須耕,書必須讀,愿后代個個力行。”他兩次致書江寧布政使萬啟琛,請代為辦理彭氏族長彭光祖、彭三申及族祖彭啟瓊、彭啟璚捐納事宜。

同治十年(1871),彭玉麟捐俸銀修葺衡陽來雁塔,親書“來雁塔”三字于塔額,至今清晰猶見。“這一因風水的需要而誕生的鎮(zhèn)水佛塔,成為衡陽市一處醒目的古城景觀?!保▌⑴媪帧度浪阪i大江——古今衡陽風水談》)。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石鼓書院,他“出多金,屆期舉工,不以累眾”,“大新館宇,弦誦之聲洋洋矣”(李揚華《國朝石鼓志》)。因縣學秀才名額有限,他又贊助軍餉萬兩白銀,從桂陽買來3個秀才名額。光緒十二年(1886),他捐銀一萬兩,委派程春甫、唐漢南、祝松云創(chuàng)建衡陽、清泉兩縣試館,奏請增加秀才和舉人名額。此外,出資助本縣學田銀二千,賓興(設宴招待應試科舉考試的秀才)費銀二千,育嬰公費二千,還捐銀興建衡陽船工長沙會所,重修衡陽岣嶁峰禹王廟和南岳福嚴寺等。

彭玉麟對桑梓的另一大貢獻,就是與衡陽知縣羅慶薌、候選知縣殷家俊等修纂《衡陽縣志》,并贊助五千兩白金刊刻。是志始修于同治十年(1871),記事迄于同治十一年,正文十一門七目,分疆域、事紀、賦役、建置、官師、禮典、人物、 山水、藝文、貨殖諸篇,近30萬字,收錄資料精煉豐富。與此前所修縣志不同,新增事紀門,亦即本縣大事記,記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清同治十一年衡邑各類大事,開創(chuàng)了衡邑縣志大事記之先河。藝文門主要收錄邑人著作,包括閨秀文藝,為后人研究衡陽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光緒十五年(1889)冬,彭玉麟回到衡州江東岸退省庵(今珠暉區(qū)財政局院內),“舁負登樓,遂不復下”。翌年三月初六(1890年4月24日)病歿,享年74歲。四月初三日,詔命追贈太子太保銜,照尚書例賜恤,并于湖南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專祠,生平戰(zhàn)功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五月十六日,詔命賜謚剛直。十一月十八日(12月29日),安葬于衡陽縣樟木寺之原(今衡陽縣樟木鄉(xiāng)迎水村涂家沖后山)。

摘自《湘聲報》

作者:甘建華

責編:羅嘉凌

一審:羅嘉凌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