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韓信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都曾面臨過一樣的問題:由蜀地出發(fā),攻取關中。 但兩人行動的結果大為不同。韓信成功暗渡陳倉、 有人據此認為,諸葛亮的實力比不上韓信,也比不上司馬懿。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司馬懿之所以每次閉門不戰(zhàn),只是為了養(yǎng)寇自重而已。《隆中對》的戰(zhàn)略水平根本沒法和《漢中對》比,否則為何諸葛亮不能像韓信那樣率兵統(tǒng)一天下呢? 但無論如何,有兩點不容忽視:韓信和諸葛亮,同樣因其偉大的戰(zhàn)績而入選“武廟十哲”; 韓信不是一個人在作戰(zhàn),他還有個搭檔張良,同樣是“武廟十哲”之一。暗度陳倉,“兵仙”韓信聯手“謀圣”張良,這種頂級配合可謂是空前絕后。 當然配合只是戰(zhàn)術。從整體實力來看,諸葛亮和韓信究竟誰更勝一籌? 北伐戰(zhàn)爭 蜀軍遠不如漢軍1、敵我對比 韓信當時所率攻入關中的軍隊規(guī)模約在15萬人左右。他的對手是關中三王: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人都是秦末義軍的敗軍之將,導致20多萬秦軍被項羽坑殺,在秦地人心盡失,失去了以往的號召力。因此他們征召的新兵戰(zhàn)斗力直線下滑,且規(guī)模也大不如前,估計也就5萬人左右。 韓信以15萬漢軍精銳,對陣章邯等人的5萬新兵,結果如何便不難想象了。 所以韓信手頭軍隊的特點是:兵力多,戰(zhàn)斗力強。 而諸葛亮所面臨的情況恰恰相反,他得面對一個統(tǒng)一調度的高效團隊。曹魏的迎戰(zhàn)兵力顯然更具優(yōu)勢,且都是久經戰(zhàn)陣的老兵,以及精銳的北方騎兵。諸葛亮手頭滿打滿算就只有10萬人左右,并且大都是夷陵慘敗后重新補充的新兵。 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派出了兩隊牽制力量。其中趙云在箕谷一路以明顯劣勢的兵力牽制曹真所率魏軍主力,而馬謖在街亭則以萬余人抵擋張郃的5萬魏軍。這兩路蜀軍都毫無懸念地被擊敗。 所幸還有諸葛亮的高超指揮,才讓蜀軍以弱勝強:
所以諸葛亮軍隊的特質是:兵力少,戰(zhàn)斗力弱。 暗渡陳倉 2、后勤保障 韓信之所以能夠在前線捷報頻傳,得益于劉邦的無敵班底。 其中韓信負責打仗,蕭何負責后勤補給,張良負責戰(zhàn)略抉擇,陳平負責情報信息,酈食其負責外交等等。這樣讓韓信能夠在前線一心打仗,補給、兵員、信息全都量大管飽,沒有一絲后顧之憂。所以韓信才能夸下“多多益善”的??凇?/span> 而諸葛亮操心的領域則要多出幾倍:包括行軍打仗、后勤補給、發(fā)展內政、與東吳外交等等。所以諸葛亮一手發(fā)明木牛流馬增強補給效率,一手安排人協助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把內政搞好,同時還要推進夷陵之戰(zhàn)后恢復與東吳的盟友關系等等。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用兵過度求穩(wěn),不敢出奇制勝。因為諸葛亮下的是一整盤棋,單獨在軍事方面投入精力過大,都會導致其他方面出現短板,而往往這些短板都是致命的。 假設諸葛亮采用子午谷之謀,費盡心思打到長安后卻發(fā)現大部隊缺兵少糧,接下來若被曹軍合圍,或是撤退途中被曹軍尾隨攻擊,豈不是要全軍覆沒? 3、外部環(huán)境 韓信暗渡陳倉,得益于田榮起兵。公元前206年五月,齊人田榮起兵反楚,兼并齊地的齊、膠東、濟北三個諸侯國。因為田榮將齊趙兩地發(fā)動起來,對項羽的西楚國形成巨大威脅,項羽便率楚軍主力自楚都彭城北上攻齊。 前面說了駐守關中的三王所率軍隊戰(zhàn)斗力較弱,且得不到楚軍主力支援,這就給了韓信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其得以成功地還定三秦,進而逐鹿天下。 而諸葛亮卻得不到任何有效配合,蜀吳兩國雖說聯盟,但在北伐過程中缺乏相互配合。對此司馬懿曾評論認為兩國“內親外疏”,這就給了魏國各個擊破的機會。 諸葛亮發(fā)起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內耗嚴重1、人心向背 韓信還定三秦時,人心幾乎是一邊倒的:
劉邦對秦人秋毫無犯,保護秦人從六國掠奪來的財富。秦人怎么不全力支持?所以韓信暗渡陳倉勢如破竹:
而諸葛亮北伐時,漢室正統(tǒng)不再廣受推崇: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北伐中前進的每一步都阻力重重。 2、內部向心力 還定三秦之前,韓信解決了一個重大問題,即申軍法?!耙蕴煜鲁且胤夤Τ肌?,將漢軍使用的楚爵改制為原秦國的軍功爵。漢軍將士憑借戰(zhàn)場上的軍功就能夠獲得封賞。 在軍功制的刺激下,劉邦的吸引力陡增,“諸侯幕從者萬人”。 隨后在韓信的策劃下,劉邦分五路大軍進攻關中,加上前期佯攻隴西郡的曹參、樊噲,一共有七支隊伍。這些隊伍齊頭并進,都高質量地完成了預定目標。 由此可得知漢軍具有多么強大的凝聚力。 但諸葛亮的北伐軍成分就復雜多了,其中除了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還有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還有魏延為代表的部曲派。這些派別相互之間存在分歧,別說一起打仗,光協調起來就讓人頭痛。 比如第一次北伐還沒開始,魏延就提出子午谷之謀,試圖與諸葛亮分兵指揮,奪取部分北伐指揮權。 而到了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本已戰(zhàn)勝司馬懿,取得了鹵城之戰(zhàn)的勝利,可關鍵時刻李嚴卻供應糧草不及時,導致諸葛亮無功而返。 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失去諸葛亮的協調,北伐軍連撤退都能出現內訌,魏延楊儀半路上竟然就率兵相互攻擊起來。 內耗是北伐軍的常態(tài),嚴重限制了其戰(zhàn)斗力。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能夠頂住壓力發(fā)起五次北伐,最遠打到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和陜西寶雞大散關(即隴西和關中腹地),是有多么地不易。 北伐總共只有五條通道 指揮作戰(zhàn)能力,誰更勝一籌?除了客觀條件對比,諸葛亮和韓信指揮作戰(zhàn)能力誰更勝一籌? 那我們就得看看他們各自的對手。韓信的軍事生涯中,雖然多次以少勝多,但遇到幾個主要強敵包括:章邯、陳馀、魏王豹、龍且。章邯雖是秦末悍將,與韓信對陣時手下都是殘兵剩勇,戰(zhàn)斗力大不如前,而其他幾人均難稱強敵。 除了垓下之圍項羽敗局已定之外,此前韓信項羽僅在京索之戰(zhàn)交手一次,項羽攻韓信守,韓信守住了陣地,也并無特別的亮點。 而諸葛亮在北伐中遇到的勁敵,則包括曹真、張郃、郭淮等人,均是曹魏頂級的名將。而后來的司馬懿,更是其一生之敵。 而那些聲稱司馬懿武功了得的人,不妨看看幫助司馬懿刷戰(zhàn)績的敵人,無非是孟達、公孫淵、王凌等人,和諸葛亮的對手比,均不在一個檔次上。 而在北伐中面對這些勁敵,諸葛亮還能多次獲勝,更在鹵城之戰(zhàn)中大敗司馬懿,導致司馬懿后來寧愿女裝也不愿出戰(zhàn)。 遭遇多個強敵,仍然能夠多次獲勝,由此可見諸葛亮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 巔峰對決 戰(zhàn)略定位決定了最終結局從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得知,與韓信相比,諸葛亮有劣勢也有優(yōu)勢。 但這些都不足以從根本上說明,為何兩人北伐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讓我們對比下《隆中對》和《漢中對》,了解雙方是否在戰(zhàn)略上存在差異,換句話來說到底北伐成功是不是必選項? 在《漢中對》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韓信協助劉邦奪取天下之志:
并且在漢中對中,可見韓信在還定三秦之戰(zhàn)前準備已經極為充分,幫助劉邦解決了爭取人心、明確賞罰等關鍵性問題,優(yōu)勢已經頗為明顯,對關中已經勢在必得。 而在《隆中對》中,我們看到的是強烈的生存危機:
所以,諸葛亮認為,對于劉備而言,當務之急是“跨有荊益”,也就是開辟根據地的問題。只有在荊州和益州站穩(wěn)腳跟之后,等運氣好遇到“天下有變”的機會,再從荊州益州同時出兵攻占關中。 關于發(fā)起北伐,韓信目的在于攻占關中,進而奪取天下,戰(zhàn)略目標極其清晰;而諸葛亮則是進行“出于秦川”的試探性進攻,到關中去有棗沒棗打一竿子,重點卻是保住“跨有荊益”的基本盤。 可見兩者北伐結局不同,是因為各種戰(zhàn)略側重點本就不同。而非要以北伐結果論英雄,便難免有點有失偏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