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毛主席重新上臺,挽救了我黨和紅軍的命運。 其實,對毛主席個人來說,遵義會議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在此之前和之后,他的性格、修養(yǎng)、為人處世,都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讓他真正開始成為一位偉大的領袖。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這個人呀,40歲以前肝火大,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總覺得真理、正義在自己手里,得罪了不少人?!?/strong> 確實如此,毛主席從小就性格強硬,喜歡用斗爭來解決問題,比如他和父親之間的關系,就非常緊張,有一次甚至以跳河相逼,讓父親同意了不再打他,也讓他懂得了只有敢于斗爭,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權益。 毛主席參加革命后,經常遭到排擠,好幾次都被擠出決策層,這里面固然有那些人“有眼無珠”的原因,但毛主席過于強硬的性格,也確實得罪了不少人,讓很多人都對他敬而遠之。 即使是“肚量大如?!钡闹炖峡?,也與毛主席發(fā)生過幾次矛盾,甚至憤怒地說:“都是你對!別人都不對!” 連毛主席的親弟弟毛澤覃,也對哥哥的這種性格非常抵觸,有一次紅軍開會時,因為毛澤覃不同意毛主席的意見,毛主席氣得要打他,毛澤覃就頂撞他說:“你在家里可以打我,在紅軍中你沒有權力打我!我堅決反對你的這種家長作風!” 這個時期的毛主席,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對于大家的排擠,表現得很憤怒,你們不歡迎我,我就走,看看最后是誰對誰錯! 所以,毛主席每次被排擠,都會隱居起來,誰也不見,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樣。 那么,毛主席什么時候開始決定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呢?就是在他40歲左右。 毛主席40歲左右時,正是中央紅軍進行第五次反“圍剿”時期,這個時候的毛主席已經被孤立了,不允許他參與紅軍的軍事指揮,結果,紅軍在李德、博古的瞎指揮下,遭到了空前的慘敗,不得不開始長征。 或許正是這次巨大的失敗,讓毛主席不得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問題:自己受到排擠是小事,讓黨和紅軍遭到如此慘敗,卻是不可原諒的,自己要想重新上臺,就必須要改變過于強硬的性格,善于團結大多數人,才能贏得大家的支持! 所以,毛主席主動要求與張聞天、王稼祥一起長征,這兩人當時都是位高權重的人物,而且都是留蘇派的代表人物,只要能取得他們兩人的支持,就成功了一半。 那段時間,毛主席每天都主動與張聞天、王稼祥交流,討論革命的得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最終以極大的誠意說服了這兩位大人物,讓他們在遵義會議上投下了關鍵的兩票。 從那以后,毛主席就更加注意改變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開朗、熱情、虛心、周到,更加善于團結大多數同志了。 對毛主席的這個變化,賀子珍的感觸是非常深的,后來說:“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以后,有很大的變化,他更加沉著、練達,思想更加縝密、周到,特別是更善于團結人了?!?/strong> 其實,這也是很多有能力的人的共同經歷,年輕時恃才傲物,唯我獨尊,自以為掌握了真理,不允許別人提反對意見,結果得罪了很多人,也受了不少罪,直到認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后,才開始有意識地做出改變,學會了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團結起來大多數人,這才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人。 遵義會議召開時(1935年1月),毛主席剛過41歲,正是一個男人步入中年的黃金時期,這不光是中國革命的分水嶺,也是毛主席本人的分水嶺,從此之后,毛主席就真正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偉大的領袖,前方已經一片坦途了! 1938年1月,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梁漱溟去延安拜訪毛主席,兩人進行了徹夜長談,毛主席的風度讓梁漱溟佩服之至,后來感慨地說:“現在回想起那場爭論,使我終生難忘的是毛澤東作為政治家的風貌和氣度。他披著一件皮袍子,有時踱步,有時坐下,有時在床上一躺,十分輕松自如,從容不迫。他不動氣,不強辯,說話幽默,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語;明明是各不相讓的爭論,卻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談。” (參考資料:《毛澤東傳》《毛澤東珍聞錄》《歷史選擇了毛澤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