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這是詩人趙翼寫過的詩句,中國的有才之人年年都有,今天要介紹的這一位人物,他的命運與大海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一輩子都與大海、船只打交道,但在某一天,這位人物也因為大海而遭遇橫禍,掉進大西洋中133天,餓到神經(jīng)不正常,可是沒有船只救他。 這個人的名字就叫做潘濂,1918年3月8日出生在海南,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親是當?shù)匾幻呓执锏奈鋷?,因?8歲的時候潘濂早已經(jīng)外出務工,就已經(jīng)跟著父親的好友出海去香港做學徒,為家庭的生計出一份力,他是在一艘名叫“坦達”號的輪船上做學徒,當年做學徒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基本上很多農(nóng)村的男孩都被父母送去做學徒,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開始賺錢養(yǎng)家。在潘濂長達3年的學徒生涯中,他每天都是勤勤懇懇,早上天一亮就起來準備,練習昨天學習的技能,晚上又工作到很晚才睡。一直過了3年這樣的日子,有投入就會有回報,正是因為他這樣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英國的公司看重他,并且讓英國的船只“貝洛蒙”號與他簽約,于是潘濂從學徒轉而成為一名正式員工,成為了一名二等侍應生,也就是電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那些穿著西裝、襯衫打扮的服務生。 當時潘濂所處的時代也是非常復雜,社會魚龍混雜,秩序不安。德國的希特勒發(fā)動了世界大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載海洋中行駛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被那些士兵誤傷,更何況當時德國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已經(jīng)進入瘋狂狀態(tài)。潘濂并不好運,跟著船只出行時遇上了德國的軍隊,德國軍隊立即進行追捕,但是潘濂所在的貨船根本比不上德國裝備精良的船只,一下就被德國發(fā)射的魚雷集中,船只翻沉,船上的人只能靠天意活下來,潘濂在這種時刻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冷靜,他迅速穿上救生衣并且跳船逃生。 跳船之后的潘濂發(fā)現(xiàn)只剩下自己獨自一人飄蕩在太平洋中,求生意識讓他堅持飄蕩了幾小時,之后他福大命大地發(fā)現(xiàn)了一艘幸存的救生艇,趕緊爬上去,意外發(fā)現(xiàn)上面還有足量的淡水河充饑的餅干、罐頭之類的食物,甚至還有信號彈、手電筒等救急的物品,潘濂高興壞了,高興之余還有居安思危的辦法,認真分析自己可能會在海上漂流多久,計算自己每天使用食物的分量,之后憑借著自己的急救知識讓自己多活幾天,即使有時候遇到惡劣的天氣,潘濂都能夠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堅持下去,縱使水和食物會在洶涌的浪濤中被沖走,他也能夠通過收集雨水來補充淡水、抓捕小魚曬成魚干來填飽肚子,憑借著這些物品的輕微補充,潘濂在水上飄蕩了整整133天,但是這樣的天氣交替下,這些魚干并不能滿足潘濂,使得潘濂經(jīng)常挨餓,以至餓到神經(jīng)不正常。 當一艘船只經(jīng)過潘濂附近時,求生的欲望迫使潘濂支撐起自己腫脹的雙腿,打起信號燈求救,船只發(fā)現(xiàn)了潘濂,并且向他行駛過來,可是當船只靠近發(fā)現(xiàn)一幅東方人的面孔,發(fā)現(xiàn)潘濂是中國人之后立馬掉頭走了。希望變成絕望,潘濂繼續(xù)飄蕩,直至133天后,潘濂才飄蕩到陸地附近,被一戶漁民所救。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海外生存的第一強人是《魯賓遜漂流記》里面的魯濱遜,沒想到我國也出了一個像魯濱遜一樣的人物,他就是潘濂。在面對絕望的時候,沒有東西吃,船只沒有救他的情況下,潘濂依舊沒有放棄生的希望,而是一直去尋找希望,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