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秦漢“瀟賀古道”(初稿)

 荷香月暖 2024-09-29
地方歷史


           秦漢“瀟賀古道”(初稿)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一、明朝普遍實行衛(wèi)所兵制與永明、富川兩縣衛(wèi)所的建立

(明)章潢《圖書編·卷三十四》:“我大明際天薄海莫非王土,初梓大明志。洪武六年,命州府繪上山川險易圖。十六年,詔天下都司上衛(wèi)”;《明史·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wèi)所。外統(tǒng)之都司,內統(tǒng)于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wèi)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wèi)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wèi)所。

(清)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wèi)所,共計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內外衛(wèi)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及成祖在位二十馀年,多所增改。其后措置不一,今區(qū)別其名于左,以資考鏡?!?/span>五軍都督府所屬衛(wèi)所。(右軍都督府)廣西都司:桂林左衛(wèi) 后為廣西護衛(wèi) 桂林右衛(wèi) 桂林中衛(wèi) 南寧衛(wèi) 柳州衛(wèi) 馴象衛(wèi) 梧州千戶所。(前軍都督府)△湖廣都司。武昌衛(wèi) 武昌左衛(wèi) 黃州衛(wèi) 永州衛(wèi) 岳州衛(wèi) 蘄州衛(wèi) 施州衛(wèi) 長沙護衛(wèi) 革辰州衛(wèi) 安陸衛(wèi) 后屬行都司,改承天衛(wèi) 襄陽衛(wèi) 襄陽護衛(wèi) 后俱屬行都司常德衛(wèi) 沅州衛(wèi) 寶慶衛(wèi) 沔陽衛(wèi) 后屬興都留守司長沙衛(wèi) 茶陵衛(wèi) 衡州衛(wèi) 瞿塘衛(wèi) 后屬行都司鎮(zhèn)遠衛(wèi) 平溪衛(wèi) 清浪衛(wèi) 偏橋衛(wèi) 五開衛(wèi) 九溪衛(wèi) 荊州左護衛(wèi) 后為荊州左衛(wèi),屬行都司,改顯陵衛(wèi) 荊州中護衛(wèi) 革靖州衛(wèi) 永定衛(wèi) 郴州千戶所 夷陵千戶所 后屬行都司桂陽千戶所 德安千戶所 后改屬興都留守司忠州千戶所 后屬行都司安福千戶所 道州千戶所 革大庸千戶所 西平千戶所 革麻寮千戶所 枝江千戶所 后屬行都司武岡千戶所 崇山千戶所 革長寧千戶所 后屬行都司武昌左、右、中三護衛(wèi) 左改東昌衛(wèi),右改徐州左衛(wèi),中改武昌護衛(wèi)。

此時:廣西都司賀州沒有衛(wèi)所;湖廣都司有永州衛(wèi)、道州千戶所。 

宣德八年嘉靖二十一年后。(清)張廷玉《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五軍都督府所屬衛(wèi)所:(右軍都督府)△廣西都司:桂林右衛(wèi) 桂林中衛(wèi) 南寧衛(wèi) 柳州衛(wèi) 馴象衛(wèi) 南丹衛(wèi) 已下添設慶遠衛(wèi) 潯州衛(wèi) 奉議衛(wèi) 廣西護衛(wèi) 梧州千戶所 懷集千戶所 武緣千戶所 古田千戶所 貴縣千戶所 賀縣千戶所 全州千戶所 太平千戶所 象州千戶所 平樂千戶所 郁林千戶所 賓州千戶所 來賓千戶所 富川千戶所 容縣千戶所 融縣千戶所 灌陽千戶所 河池千戶所 武宣千戶所 向武千戶所 五屯屯田千戶所 遷江屯田千戶所 靖江府儀衛(wèi)司?!ㄇ败姸级礁?/span>湖廣都司舊有武昌右千戶所,革。武昌衛(wèi) 武昌左衛(wèi) 黃州衛(wèi) 永州衛(wèi) 岳州衛(wèi) 蘄州衛(wèi) 施州衛(wèi) 辰州衛(wèi) 常德衛(wèi) 沅州衛(wèi) 寶慶衛(wèi) 沔陽衛(wèi) 長沙衛(wèi) 衡州衛(wèi) 茶陵衛(wèi) 鎮(zhèn)遠衛(wèi) 偏橋衛(wèi)  清浪衛(wèi) 已上三衛(wèi) 在貴州境平溪衛(wèi) 五開衛(wèi) 九溪衛(wèi) 靖州衛(wèi) 永定衛(wèi) 寧遠衛(wèi) 已下添設銅鼓衛(wèi) 武昌護衛(wèi) 襄陽護衛(wèi) 郴州千戶所 麻寮千戶所 添平千戶所 安福千戶所 忠州千戶所 在四川境大庸千戶所 桂陽千戶所 武岡千戶所 澧州千戶所 寧溪千戶所 常寧千戶所 鎮(zhèn)溪千戶所 桃川千戶所 枇杷千戶所 錦田千戶所 寧遠千戶所 江華千戶所 城步千戶所 天柱千戶所 汶溪千戶所 宜章千戶所 廣安千戶所 大田千戶所 黎平千戶所 中潮千戶所 新化千戶所 新化亮寨千戶所 隆里千戶所 已上五所在貴州境平茶千戶所 平茶屯千戶所 銅鼓千戶所 楚府儀衛(wèi) 司荊府儀衛(wèi) 司雍府儀衛(wèi) 司榮府儀衛(wèi) 司岷府儀衛(wèi) 司吉府儀衛(wèi) 司荊府群牧所 雍府群牧所 榮府群牧所 吉府群牧所。

此時,永明縣就有“桃川千戶所、枇杷千戶所”兩個千戶所集中在與富川交界。賀縣千戶所、富川千戶所。也就是一個縣只有一所千戶所,(見《明史》),但防衛(wèi)空缺很大,需求增加。        

二、湖廣永明縣與廣西富川縣的營汛添設

邁柱(1670~1738),清朝大臣,官至湖廣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五年(1727),擢湖廣總督。在當地推行改土歸流,將永順、保靖、桑植、容美等土司改為州縣。裁施州、大田2衛(wèi)所,置施南府,下轄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四縣,設兵駐守,強化清朝對湖廣地區(qū)之統(tǒng)治。雍正十三年(1735),授為大學士,來京辦事。八月,召拜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乾隆帝即位,命暫管湖廣總督事。十一月,來京。雍正十一年(1733)成書的《湖廣通志》以清邁柱等監(jiān)修,夏力恕等纂修本為常見。

期間,邁柱上疏朝廷《請?zhí)碓O永州府道寧永江四州縣官兵疏》(見(清)夏力恕《湖廣通志· 卷九十三·藝文志·疏》):“楚省永州府屬之道州、寧遠、永明、江華四州縣,與廣西之富川、賀縣接壤,復嶺崇山,獞猺雜處,往往越境滋擾,應行添設官兵,以資防守。先據原任江華縣知縣胡紹賢詳據士民呈請,于粵西省富川賀縣之六寨等處,……今準云貴、廣西督(臣/)鄂爾泰移送揭帖,內稱粵西省之富川賀縣于六寨適中之麥嶺地方?!⒄堣T給關防以重信守,仍于道州、江華各設游擊一員千總、一員駐劄。寧遠、永明各設守備一員駐防,其寧遠緊要之大小二源澗口,道州之高橋、午田橋;江華之青絲井、嶺東汛;永明緊要之白象汛、祖山岡各設把總一員耑汛、道州之界牌汛、江華之錦田汛,各設千總一員耑汛;又寧遠之梅岡塘、車頭鋪,道州之岑江渡、桐口鋪,江華之鬧塘汛、大坪寨、李蕩坪、白坪、白芒營、歐陽山、香山營、牛塘坪,永明之冷水鋪、龍虎關、枇杷所、小溪村、水尾塘,各設百總一員、管隊一名,此所設游守千把,各官即于永州鎮(zhèn)標左右二營,酌量移往駐劄,防汛……其錦田、嶺東二汛,應令千把于各該汛內帶兵三十名,每月與廣西之桂嶺營訂期會哨三次以絕粵匪出沒其于地方實有裨益”

廣西一同上疏。

(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一百十三》:“《湖廣交界添設弁兵會哨疏》(雍正八年)鄂爾泰。該臣看得廣西平樂府屬之富川賀縣地方,僻處邊隅,與楚省之江華、永明二縣接壤,猺蠻盤踞,素稱頑梗,應行添設官兵防守。先準湖南撫臣王國棟、湖廣督臣邁柱咨會。當經檄行廣西布按二司查議,并咨商撫提二臣。去后茲臣巡歷粵西,與撫臣金鉷提臣張溥面加斟酌,并據布政使張元懷、按察使元展成議覆,前來臣查富川賀縣之八都六大寨,其寨名乃寶劍、黃石、涌泉、牛巖、石密、秀山,其間尚有小寨四十馀處,接連楚省之江華、永明二縣,并與大源一山相通,其山廣闊百里,凡八都不法猺獞一犯盜劫仇殺?躲大源山內,山高路險,兵役不能追捕,縣城遠隔八九十里,鞭長莫及。富賀一營額設兵丁又不敷防禦,以致宵小出沒,不時稽查匪易,應請于六寨適中之麥嶺地方,專設同知一員、民壯三十名、職司督捕,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兵丁一百五十名,一同駐劄防范。再牛巖離江華白茫汛二十里、小水峽離永明白象汛三里,應每汛添設把總一員、兵丁五十名、月與白茫、白象二汛會哨。又長圳村離永明祖山岡十五里、龍窩村離江華青絲井新設塘汛僅五里,應各設一汛,每汛安兵二十名,月與祖山岡、青絲井新添塘汛會哨。又賀縣桂嶺汛屬之開山峒與江華嶺東汛交界,亦屬要區(qū),應設立一汛,以外委把總一員、領兵二十名防守,月與嶺東汛會哨。如是則同知守備,居中稽查,以扼其要。而各汛弁兵聯絡會哨,以守其隘,猺蠻畏威,奸徒自無托足之地,于地方實有裨益,以上共應添設同知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丁三百一十名,其添設同知即為平樂府捕盜同知守備,即為麥嶺營守備,歸于平樂恊統(tǒng)轄。如蒙,俞允并請”。

從兩疏可知,關鍵的防守在相距三里的永明的白象、富川的小水峽;相距二十里的江華白芒營、富川牛巖。是相互防衛(wèi)重點。為防范富川六寨(寶劍、黃石、涌泉、牛巖、石密、秀山)以及四十多個小寨的猺蠻盤踞之地,特設麥嶺營。

請求朝廷在位于廣西富川六寨(寶劍、黃石涌泉、牛巖、石密、秀山)中部的地方即麥嶺地方專設同知一員、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兵丁一百五十名”,再于“距離永明白象汛三里小水峽、距離永明祖山岡十五里長圳村、距離江華白茫汛二十里牛巖、距離江華青絲井新設塘汛五里龍窩村,距離江華嶺東汛交界賀縣開山峒,小水峽與牛巖,添設把總一員、兵丁五十名;長圳村、龍窩村各安兵二十名開山峒添設“外委”的把總一員、領兵二十名。六處合計共應添設同知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丁三百一十名。

三、永明、富川添設營訊的時間               

道光版《永州府志》:“永明縣:襟五嶺控百粵,永屬兵區(qū)(《舊縣志序》)、江華縣:白芒、沱江,壯險奇麗(原志)”……府境列,擁其后重,江繞其前。聯粵西之形勝,壯荊土之屏藩,亦形要處也。唐黃巢亂嶺南,高謂'宜守永州之險’,宋潘美之平南漢也,由道州進克富州(今廣西富川縣),明初楊璟克永州,乃南攻靜江(今廣西桂林府),魏氏曰零陵雄郡,為粵西門戶允矣(《方輿紀要》)”??梢姡?/span>永明縣比江華縣更勝為兵家必爭之地。

----------------------------------------------------------------------------------------------------------------------------

【參考文獻】康熙版《永明縣志》記載永明縣二所36營,且康熙年間小水峽與叉山都屬于永明縣管轄??梢娪烂鞣朗刈顬殛P鍵的地方:桃川所、枇杷所、教場營、東安營、香山營、梅花營、養(yǎng)牛營、富素營、大源營、矮嶺營、楊柳營、黃柏營、見龍營、桐口營、毛家營、小水營、石螺營、鎮(zhèn)峽營、叉山營、茶磊營、雞嘴營、巖口營、白鳩營、牛礛營(縣西南三十里)、上賽營、苦子營、靖西營、斗罡營、鵝山營、潘家營、太平營、祖山崗營、冷水鋪營、仙姑營、上皇墟營、周家塘營、小溪營、馬蹄營。

因永明縣與調整,部分曾經列為江華縣管轄。(清)《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三十六》:“《永州府志》……永州府營一(在迎恩亭左)、演武營(在太平鄉(xiāng)演口)、永安營(在太平鄉(xiāng)灣井)、枙蠻營(在仙政鄉(xiāng)下觀)、望墩營(在永樂鄉(xiāng)東城)、太陽營(在大陽鄉(xiāng)廖洞口)、振膽營(在廣濟鄉(xiāng)橋下洞)、大富營(在西鄉(xiāng)白水嶺)、銅鈴營(在廣濟鄉(xiāng)富村)、三斗營(在東鄉(xiāng)石家洞)、平定營(在縣城東)、隆坪營(在南鄉(xiāng)一千山口);永明營六教場營(在縣東)、鵝山營(在允平鄉(xiāng)大村)、潘家營(在允平鄉(xiāng)潘家村)、斗?營(在允平鄉(xiāng)洋巖村)、巖口營(在興化鄉(xiāng)張家村)、靖西營(在永川鄉(xiāng)清溪猺村);道州營七:白雞營(在營陽鄉(xiāng))、中軍營(在蔣居村四眼橋)、靖邊營、滳水營、周塘營、教場營、營樂營(在營樂鄉(xiāng));祁陽營一:永鎮(zhèn)堡(在??家?guī)r,其地產銀礦,先是為藍山臨武之人盜發(fā),往往爭競殺人,萬歷十二年奉文立堡);寧遠營十有四:太平營(在太平鄉(xiāng)九疑口)、桂里營(在丹桂鄉(xiāng)桂里源);江華營二十有七:教場營(在縣南)、高賽營(在從化鄉(xiāng))、神仙營(在興德鄉(xiāng)嶺東上段)、白芒營(在大同鄉(xiāng))、金雞營(近白芒)、山爻營(在太平鄉(xiāng))、車隘營(地接白芒)、大關營(與白芒相近)、濤墟營(近白芒)、平賴營(在從化鄉(xiāng)嶺東下段)、得勝營(在縣北)、永昌營(在縣北)、虎威營(在縣東)、豹韜營(在縣西)、鎮(zhèn)遠營(在太平鄉(xiāng)蓬田)、折沖營(在太平鄉(xiāng)小源)、克敵營(在太平鄉(xiāng)大埧)、靖南營(在興德鄉(xiāng)花江)。教場營(在枇杷所下洞)、矮嶺營(在興化鄉(xiāng)矮嶺山口)、見龍營(在興化鄉(xiāng)鯉魚井)、牛礛營(在謝沐鄉(xiāng)甘棠樹)、富素營(在興化鄉(xiāng)富素村)、望高營(在西檪村)、大源營(在大源洞口)、五里營(管近矮嶺);桃川守禦所營有十:石磥營(在永川鄉(xiāng)雞嘴嶺)、鎮(zhèn)峽關(在永川鄉(xiāng)隘口)、土寨營(在永川鄉(xiāng)古凋猺口)、小水營(在崇福鄉(xiāng)石抬嶺)、苦子營(在崇福鄉(xiāng)牛?領)、茶磊營(在崇福鄉(xiāng)老虎沖)、養(yǎng)牛?營(在永川鄉(xiāng)枧頭)、楊柳營(在崇福鄉(xiāng)兩江口即碌營領)、乂山營(在崇鄉(xiāng)牛欄乂山口)、興武營(在本所南門外)

道光版《永州府志·武備志》:“明營堡考:唐宋間永州鎮(zhèn)戌砦兵,革不一。見于史者甚少。至明代以猺寇猖獗,邊落不靖,防加嚴密,馬鞍嶺、荊峽鎮(zhèn)、永安崗、濤墟、白象堡、枇杷、桃川等所,尤為重險要防?!睹饕唤y(tǒng)志》永州府凡為堡一營六十,按《舊志》則為堡一為營九十有六。為砦六十有九,蓋《統(tǒng)志》據明初之制……”記載:永明者人曰教場營(……嘉靖年建殺手四十人),鵝山營、潘家營、斗罡營、巖口巖、靖西營、安東營、太平營;在江華者二十有一,曰:教場營、高寨營(正德十二年建)、神仙營、白芒營(在大同鄉(xiāng),嘉靖年間建)、金雞營、山爻營、車隘營(白芒分攝衛(wèi)二十人)、大關營、濤墟營、平賴營、得勝營、永昌營、虎威營、豹韜營、鎮(zhèn)遠營、折衛(wèi)營、克敵營、靖南營、見龍營、牛(在謝沐鄉(xiāng)甘棠樹,嘉靖十五年建,殺手七人)、五里營;在桃川所者十有七,曰:石螺營(在永明西去七十里永川鄉(xiāng)雞嘴嶺,正德十二年建,分永州衛(wèi)千戶一員,旗軍五十八、殺手一人防守)、曰鎮(zhèn)峽關即龍虎關(在永明西去七十里永川鄉(xiāng)隘口,正德十三年建,分永州衛(wèi)百戶一員,旗軍四十人,殺手十人守之),土寨(永明西去六十里永川鄉(xiāng),嘉靖二十七年建,分永州衛(wèi)百戶一員,兼撫旗軍八人、殺手十九人防守)小水營(永明西南五十里崇福鄉(xiāng)石抬嶺,嘉靖二十七年建,分永州衛(wèi)指揮一員,旗軍一百四十有一,殺手九十有二人),苦子營(在永明縣西南五十里崇福鄉(xiāng)牛崗嶺,嘉靖三十五年建小水營官兼攝、分旗軍八人殺手十九人防守),茶磊營(在永明縣西五十五里崇福鄉(xiāng)老虎沖,嘉靖二十七年建即小水營分?,旗軍四十有九人、殺手一十四人防守)、養(yǎng)牛營(在永明西南五十里永川鄉(xiāng)枧頭,嘉靖三十五年建,小水營官兼攝,分旗軍十八人、殺手一十五人守之)、楊柳營(永明西南五十里崇福鄉(xiāng)兩江口碌巖嶺,嘉靖二十九年建,寧遠衛(wèi)分百戶一員、旗軍二十一人、殺手十五人守之)、叉山營(永明西南四十里,崇福鄉(xiāng)牛欄乂山口,嘉靖十五年建,分殺手十五人。)、興武營(在本所南門外,嘉靖三十一年建、殺手三十一人)、黃柏營(在永明東南二十里)、桐口營(在永明東三十里)、毛家營(在永明西五十里)、雞嘴營(在永明西六十里)、白鳩營(在永明西十五里)”。           

在枇杷所者七,曰教場營(在枇杷所下洞,嘉靖七年建,分掇殺手七人)、矮嶺營、(在興化鄉(xiāng)矮嶺山口,嘉靖七年建,分掇寧遠衛(wèi)百戶一人,旗軍十人、殺手二十人。),富素營(在興化鄉(xiāng)富素村,嘉靖二十二年建,殺手十三人),望高營(在西捧村,嘉靖二十五年建,殺手十五人),大源營(在大源洞口,嘉靖四十四年建,分掇殺手一十七人),香山營(在永明東南二十里,殺手十五人),梅花營(在永明東南四十里)。其寨則永明十有二。曰王田寨、白塔寨、穿巖寨、平山寨、邑口寨(在縣西南五十里)、昂山寨(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城下寨(在縣西五十里)、白兔寨(在縣西南四十里)、綠碧寨(在西五十里)、楓山寨(在縣東三十里)、深潭寨(在縣北七里)、石樓寨(在縣西七里),  

如此可知:明朝小水峽屬于永明縣,(清雍正十一1733年)夏力恕《湖廣通志·卷十四》以及《永州府志》載清朝初期,叉山隘(今稱呼岔山村)、秀山砦(今稱呼秀水村)仍屬于永明管轄(又見(清乾?。┖瞳|《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永州府(二)》)。(清乾隆)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永州府(二)》永明縣的小水峽早于叉山隘、秀山砦作為富川管轄。雍正年間,秀山寨屬于廣西富川管轄(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五》)。雖然叉山營早于小水營建制,但小水峽距離白象營很近,道光版《永州府志·武備志》把“荊峽鎮(zhèn)、白象堡、枇杷、桃川等所”列為重險要防之所,早于叉山隘建制,初始作為一同防衛(wèi)小水峽。因小水峽周邊布防嚴密,小水營(嘉靖二十七年建)周邊布防密集勝于叉山營(嘉靖十五年建)。甚至在清朝,把小水峽作為分防把總。提升防衛(wèi)地位位優(yōu)于永明白象汛以及叉山隘。清朝雍正九年始覆準建麥嶺營。

康熙十一年以黃沙嶺柳水營、仙姑塘、巖口、平石源、牛巖四處與湖南接壤設兵防汛雍正九年,覆準富賀、麥嶺七營俱系專營守備。同時,添設永明縣白象汛、祖山岡各設把總,冷水鋪、龍虎關、枇杷所、小溪村、水尾塘,各設百總;江華之青絲井、嶺東汛各設把總,錦田汛設千總,鬧塘汛、大坪寨、李蕩坪、白坪、白芒營、歐陽山、香山營、牛塘坪各設百總。添設富川之牛巖小水峽作為分防把總;添設賀縣之開山峒、富川之長圳村、龍窩村等營??梢姡淮ㄐ∷畭{的防衛(wèi)地位優(yōu)于賀縣開山峒,也比山隘重點防守。

-----------------------------------------------------------------------------------------------                  

(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五》典史署在縣署東明成化十三年典史林芝建鎮(zhèn)峽寨巡檢司在城北六十里明萬歷五年巡檢周時舉建……分防署在龍虎關汛?!淮h署舊在鐘山下,明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張純遷建城西偏繼署縣事通判,劉漢卿增建廳閣。萬歷三十八年知縣張文耀增修大門、譙樓、迎賓館、吏廨……麥嶺同知署,在縣東北六十里,國朝雍正八年添設平樂府捕盜同知駐麥嶺,十年,署同知事桂糧廳吳大猷建麥嶺營都司署,在同知署西。國朝雍正八年添設,十年署同知吳大猷建麥嶺千總署在都司署西。分防牛巖把總署去麥嶺南五十里,分防小水把總署去麥嶺西南五十五里,寨下市巡檢司在鐘山鎮(zhèn)今廢。(清)金鉷  《廣西通志·卷三十五》雍正九年覆準富賀、麥嶺、上思、龍憑、馗纛、三里、上林七營,俱系專營守備,并改都司僉書。都司僉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內撥富川分防官一員。  

“東廂堡(在富川縣東,明筑十七堡,后并廢,本朝康熙十一年以黃沙嶺、柳水營、仙姑塘、巖口、平石源、牛巖四處與湖南接壤,設兵防汛)”(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 

(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七·兵制》:“麥嶺營。雍正八年以富川賀縣之八都六大寨接連楚省江華、永明二縣,并通大源山。不法猺獞竄伏山內,縣城遠不能顧。于麥嶺添設營署守備,率兵駐劄。賀縣之開山峒、富川之牛巖、小水峽等汛各設弁兵聯絡會哨……一駐防麥嶺兵一百五十名、一分防牛巖兵五十名、一分防小水峽兵五十名、一分防長圳村兵二十名、一分防龍窩村兵二十名、一分防賀縣開山峒兵二十名……”。

(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二》:“平樂府知府 同知(駐麥嶺,專督富川、賀縣捕務)……富賀營都司(駐賀縣)、千總(駐富川)、把總二員(分防桂嶺、龍水二汛)、經制外委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鋪門、里松、濠界各汎,舊設二員,嘉慶二十年增二員),麥嶺營都司(駐富川縣麥嶺)、千總、把總二員(分防白沙、水峽二汛)、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牛巖汛)”

(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平樂府·關隘》龍虎關(在恭城縣東北七十里,《九域志》:恭城縣有荊峽、松門、永安三鎮(zhèn)?!杜f志》今龍虎關即荊峽鎮(zhèn)也。關南屬恭城、北屬湖南永明縣)、虎口關(在恭城縣西十里,接平樂縣界,明末曹志建據縣所立)……牛巖隘(在富川縣東,民猺雜居,與湖南江華縣山界相連,設兵防守)……鎮(zhèn)峽寨巡司(在恭城縣北六十里,與湖南永明縣接界,倚山臨江,實為險要。明萬歷初置巡司,今因之。又舊有白面寨巡司、西嶺寨巡司,今俱裁)、白霞寨巡司(在富川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有巡司司前有白霞渡。又舊有寨下巡司在縣西北秀峰村,今裁)、信都鎮(zhèn)巡司(在賀縣南一百里即古南鄉(xiāng)鎮(zhèn)也。宋潘美圍賀州,南漢將伍彥柔趨援,美潛以奇兵伏南鄉(xiāng)岸擒彥柔即此,舊有巡司今因之)、里松鄉(xiāng)巡司(在賀縣東北,本朝嘉慶二十年移會寧墟巡司駐此)、馬江塘巡司(在昭平縣一百三十里,本朝嘉慶四年設)、鐘山鎮(zhèn)(在富川縣東南鐘山下,即古縣治也??h徙后因置鎮(zhèn),有土城周不及二里,門二。舊移邊蓬巡司于此,今廢)……麥嶺營(在富川縣東北,本朝移同知住此,兼設都司防守)、石牛營(在賀縣西南百里,明萬歷八年筑土城,置兵戍守)、桂嶺營(在賀縣東北明萬歷間于桂嶺適中要地建立大營設守備駐守,分防十三營。桂嶺、賴村、停歇、龍水、大汭、黃峒、牛瑞、石牛等八營分兵防守,馀廢)……大安寨(在賀縣東北、桂嶺營西南,明置巡司。又沙田寨巡司在縣北晏城鄉(xiāng),后遷于縣西點燈寨,俱萬歷八年裁。又有白花洞口土巡司,久廢)……大會墟(在賀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與大寧寨近,五方雜處。本朝嘉慶二十年設縣丞駐此)……東廂堡(在富川縣東,明筑十七堡,后并廢。本朝康熙十一年黃沙嶺柳水營、仙姑塘、巖口、平石源、牛巖四處與湖南接壤設兵防汛)

“富川縣:梅子關在一六新都交界地;三輦隘在七都猺地;牛巖隘民猺雜居與湖廣江華縣山界相連,雍正八年于麥嶺添設專營分兵汛防并小水各隘,小水峽隘接湖廣永明縣桃川界”(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十八》)

四、在明朝直至清朝初期屬于湖南永明縣管轄的山隘

從清初兵防設置,永州有永州、寧遠兩衛(wèi)。設有寧遠、江華所、江華錦田所、永明桃川所、永明枇杷所。這五所的人員,最關鍵在于桃川所,其次為枇杷所,人員布置相當于衛(wèi)的編制。特別是永明縣地形與對江華縣“方幅若屏障”不同,而是“其地形東絀西伸,如短左長右”,除有西面荊峽之固以外,其余東南北三隅難以防患。同樣,也是最容易從北入南最便利的通道。

-----------------------------------------------------------------------------------------------------------------------------------------------

【參考文獻】道光版《永州府志·武備志》:“國朝兵防之制:……寧遠、永明、江華、新田四縣俸餉,皆于湖廣布政司給領,其前明世襲。永州、寧遠兩衛(wèi)及各所官軍悉行裁革,改設永州衛(wèi)屯政守備一員、經歷一員、千總一員管理本衛(wèi)各所。東安所屯堡留守道巡捕官二名、守門官七名、軍人一百二十名,為道前標兵。寧遠衛(wèi)改設屯政守備一員管理屯餉,留門官五名、屯丁一百四十八名,仍供守城差役之用。寧遠所留門官四名、屯丁三十名守城;江華所留門官二名、屯丁二十四人守城;錦田所改設千總一員,管本所屯餉;留門官二名、屯丁四十名守城;桃川所改設千總一員管本所屯餉,留門官四名、屯丁一百二十名守城;枇杷所改設千總一員管本所屯餉;留門官二名、屯丁一百名守城。其永道守備上湖南道中軍守備仍因明制。順治六年添設永州營千總一員、把總二員移永道守備于永陽?!皷|安、新田二縣左營,仍駐道州分汛;道州一州、江華、永明二縣,右營分汛;……雍正七年裁馬兵九名,增外委千總三,……出沒巖谷往往不免,則不能謂無患也。若永明縣境,民?狹而猺落寬,其地形東絀西伸,如短左袂長右袂,城居其上,若振??。而代至國初,粵蠻之憂恒在西南,曹志建負荊峽之固,踞守不靖,久而始平,亦桂管之鎖擒矣。若江華縣境,方幅若屏障,城乃居其西、偏倚道州。永明東南北三隅、環(huán)錯兩粵,防嚴入排??滴跛氖四暌院?,始稱無事。近世粵中會匪潛煽隨時欲創(chuàng),尚無他虞。特猺山之利豫章之民侵之,吳皖之民又賺之日久。猺貧患將不免,此尤亟于諸邑者也。若新田縣境小如荷,蓋左倚寧遠,右連桂陽,山密篝嚴、僻遠易守,昔之紀?者罕及焉,雖然要不可恃小而無備也。……

湖南永明縣與江華縣,對富川、賀縣的瑤民進入的主要通道皆設有關隘。文天祥以“其山重岡復嶠,連跨數州,林翳深密,薈蔚延袤,山猺木客,聚族其間”。在永明縣與恭城縣交界的龍虎關為入粵通衢,宋時設官鎮(zhèn)守,熙寧中省仍置砦兵番守,明正德中置關,清朝設百總戍守,富川縣交界的地方設置枇杷所、桃川所為百總司(在永明縣西南四十里,本明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置隸寧遠衛(wèi),有關、有市,清朝改置巡司。屬于謝沐廢縣,《舊志》:謝沐鄉(xiāng)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又縣西南四十里崇福鄉(xiāng)下墟社,有城隍廟,土人以為謝沐故址也);設有白象營(本白象堡,《縣志》明洪武中置巡司,嘉靖中裁,今設把總戍守。【見道光版《永州府志·武備志》】)、祖山崗營有把總防守;秀山寨;馬礛隘、叉山隘、石盤隘、班鳩隘、動州隘、山口隘。這些營隘分別與富川縣的小水峽、長澮村、五堡猺人出入路以及往麥嶺要路?!逗V通志》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舊志為底本,或增或并,以清邁柱等監(jiān)修、夏力恕等纂修,書雍正十一年(1733)成書。乾隆四十九年(1784)和珅主修《大清一統(tǒng)志》,皆記載永明縣與永州府的關隘。(清)夏力恕《湖廣通志·卷十四》、《永州府志》、《永明縣志》載清朝康熙年間,小水峽、叉山隘(今稱呼岔山村)、秀山砦(今稱呼秀水村)仍屬于永明管轄(又見(清乾隆)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永州府())。(清乾隆)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永州府()》永明縣的小水峽早于叉山隘、秀山砦作為富川管轄。雍正年間,秀山寨屬于廣西富川管轄(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五》)。

另外,江華縣設與富川交界處設青絲井營(在江華縣南,接富川縣龍窩村界,設把總戍守)、白芒營(在江華縣南,接富川縣牛巖灘界,設把總戍守);與賀縣交界處設嶺東營(在江華縣南,與廣西賀縣開山峒接壤,有把總防守,嘉慶二十年設以提襟前營守備移駐)。

----------------------------------------------------------------------------------------------

【參考文獻】

文天祥《提刑節(jié)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huán)歷》載:“秦孟四所出沒巢穴處,其山重岡復嶠,連跨數州,林翳深密,薈蔚延袤,山猺木客,聚族其間。將四面而裹之,則山腳綿亙無合圍之理,將赭山而蹙之,則林木疏曠無延燎之勢,我軍望之遙遙,空駐山下,而彼之軼出他境,猖獗自如,且如近年嘗遣二將曰吳曰孫屯駐屏山者年馀,僅能免靜江境內之擾,而不能禁昭賀諸州之剽掠是也”(見(宋)文天祥《文山集·卷十七》)

(清)夏力恕《湖廣通志·卷十四》永明縣:鎮(zhèn)峽關即龍虎關在縣西六十里與廣西恭城接界有百總防守;枇杷所在縣南四十里,有城,百總、巡檢協守;桃川所在縣西南四十里;白象營在縣南與廣西富川小水峽接壤,有把總防守;祖山岡營在縣東南與富川長澮村接壤有把總防守;秀山寨在縣南與富川接壤,有石碑為界,路當險要。馬礛隘、叉山隘、石盤隘、班鳩隘、動州隘,自馬礛以下皆在縣南,與富川接壤,為猺獞往來要路;而石盤隘猺性尤刁悍,防禦更宜嚴密;山口隘在縣東南與富川接壤,為上五堡猺人出入路。江華縣:錦田所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有城,千總巡檢協防,所東十里大坪寨與廣東連州接壤,所南四十五里李蕩坪與廣東連山接壤,兩處各有百總分防;白芒營在縣南,與富川牛巖灘接壤,有百總防守;青絲井營在縣南,與富川龍窩村接壤,有把總防守;嶺東營在縣東南,與廣西賀縣開山峒接壤,有把總防守?!健陡尽氛摖I堡略。道州永明、江華,密邇富賀猺蠻出沒不常。如道州之高橋、午田界牌,皆寇所必經之地,然猶曰內陸也;至永明則要害矣,祖山岡尤為吃緊,過此則龍虎關咽喉也;枇杷、桃川兩處相距數十里,越山踰嶺,聲息不聞;至江華尤為猺賊淵藪嶺;東錦田、白芒諸處相距遠者百里,近亦數十里,重山復嶺、徑路多岐,汛廣兵單,區(qū)畫當盡善也。又論猺峒略:宋制猺之法,明仿之。凡良猺稟聽官府號令即宋之所謂熟戶近猺也,其田有稅而無役,即宋之有丁米而無他料也,其耕民田者,富民役屬之,有盜賊亦可用以守禦,即宋之任其耕種,邊界有警而極力為衛(wèi)也,每溪峒間猺所聚居,必立猺老以長之,小爭則猺老徑自分解,大事乃訟于官即宋之設為總首彈壓以猺制猺之意也,各鄉(xiāng)設團夫,擇其可以服人者為團長,以率之其迫近溪峒要害之處,又設營堡召募勇力者,分布各營以守之。本朝裁衛(wèi)所置官兵分汛哨守,一遇有警聲援捕此,亦宋之團結邊民形格勢禁之意也。猺以山貨易民米鹽,而有司亦時有米鹽之犒,此亦宋之與民轉易,官為羈縻之法也。近年以來熟猺納糧當差,令行禁止,與民無異。生猺雜處山谷,自食其力,不為民害,司土者果能制馭盡善化導有方,復何猺蠻之足慮哉。  

(清乾?。┖瞳|《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三十七·永州府(二)》:謝沐廢縣(在永明縣西南,漢置屬蒼梧郡,晉屬臨賀郡,宋屬臨慶國,齊仍屬臨慶郡,隋省入永陽。舊志:謝沐鄉(xiāng)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又縣西南四十里崇福鄉(xiāng)下墟社,有城隍廟,土人以為謝沐故址也)……關隘:……鎮(zhèn)峽關(在永明縣西,《漢書地理志》謝沐縣有關,《縣志》鎮(zhèn)峽關在縣西六十里荊峽鎮(zhèn),接廣西恭城縣界,為入粵通衢。宋時設官鎮(zhèn)守,熙寧中省仍置砦兵番守,明正德中置關,今設百總戍守);山口隘(在永明縣東南,接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界,猺人出入之路);石盤隘(在永明縣南,亦接富川界。又有馬磯隘、叉山隘、斑鳩隘、連州隘,皆在縣南,為猺獞往麥要路); 嶺東隘(在江華縣南,接廣西平樂府賀縣桂嶺界,當開山搖沖設把總戍守)……石期市巡司(在東安縣東南四十里,明初置驛,萬歷中廢,本朝乾隆三十二年移改永明縣枇杷巡司于此);……桃川巡司(在永明縣西南四十里,本明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置隸寧遠衛(wèi),有關、有市,本朝改置巡司);錦田巡司(在江華縣東南一百五里,本錦田砦?!端问返乩碇尽肺鯇幜陱U,明洪武二十九年置守鎮(zhèn)千戶所隸寧遠衛(wèi),本朝改置巡司兼設千總成守。《府志》有城,周三百,二十四文,東西二門);錦岡巡司(在江華縣南八十里)……白象鎮(zhèn)(在永明縣西南四十,接廣西富川縣小水峽界,本白象堡,宋開寶四年潘美伐南漢,自道州進次白象即此。《縣志》明洪武中置巡司,嘉靖中裁,今設把總戍守;又遨岡鎮(zhèn)在縣西南五十里,桃川所南);高寨鎮(zhèn)(在江華縣南,舊稱高寨營);……祖山岡營(在永明縣東南,接廣西富川縣長檜村界,設把總戍守);青絲井營(在江華縣南,接富川縣龍窩村界,設把總戍守);白芒營(在江華縣南,接富川縣牛巖灘界,設把總戍守);嶺東營(在江華縣南,嘉慶二十年設以提襟前營守備移駐)。

五、秦漢平定嶺南采用以水路戰(zhàn)船,修道亦拓展水路

秦漢平定南越都是通過戰(zhàn)船水道,“《山海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span>楚辭》、《九歌九疑繽兮并迎。《淮南子:'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多’?!?/span>漢書武帝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見(唐)歐陽詢《藝文類聚· 卷第七》),明確嶺南“陸事寡而水事多”,南方主要是水戰(zhàn)?!妒酚洝つ显搅袀鳌?/span>記載的是五路水軍,沒有車騎;(宋)王益之《西漢年紀》:“嚴安《傳》曰:秦皇帝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是樓船乃秦制也”且秦軍“又使尉屠睢將樓船之士攻越,使監(jiān)祿鑿渠運糧,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見(漢)班固《漢書·卷六十四下·嚴安傳》)。張修桂教授對馬王堆《地形圖》分析也是水道征戰(zhàn),“《地形圖》在富川江、賀江以西南地區(qū),繪有一條大致與之平行的長水道……漓江已無法入圖,并加強圖面布局的完整性,古采取與嶺南東部湞水一樣的處理方法”(見張修桂《西漢初期長沙國南界探討》)。秦軍早前也是采取水運作戰(zhàn),沒有采用陸路作戰(zhàn),不是舟行陸走。遇到盤地間某一小區(qū)域不通行作戰(zhàn)“舟船”,也是學習“越人欲為變,必先田馀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為防備對方,也在水道上設關堵塞,梁國昭認為:“橫浦關是橫浦水旁的關樓城堡、它和陽山關、湟溪關一樣都是水關。古時在軍事上設關置塞常常要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聻|將軍的部隊路線是出萌渚嶺、取道富川江、賀江順流而下'抵蒼梧’……古時嶺南地區(qū)叢林密布、瘴氣逼人、毒蛇出沒、猛獸橫行,加上山川阻隔,致使陸上交通十分困難。但嶺南地區(qū)密集的河網和豐富的水量,確為水上交通提供了方便。僅平南越五路大軍全部取水路,幾位將軍稱伏波、樓船、戈船、下瀨,其意即此?!?/span> (見廣州地理研究所梁國昭《漢初南越國北界及有關問題》199512月《熱帶地理》第十五卷第4)。其關隘不是設在距離戰(zhàn)船通行水道的偏遠山上,而是尋找峽谷兩面高山綿延之險要處設關把守。秦末,趙佗筑萬人城于湞山,《廣東通志·卷五十三》“尉佗萬人城(在清遠縣峽中宿北,隕山基址尚存)……英德縣。萬人城(在正山,漢趙佗所筑),洭浦關(在洭水口,今圮)”;(唐)杜佑《通典· 卷一百八十四》“清遠(漢中宿縣地,縣北隕山,尉佗于此山上立萬人城,湞陽硤在縣南)”?!肮试谇爻瘯r,嶺南的內外水運體系差不多已經初成規(guī)?!?(見趙炳林 秦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fā),《商丘師范學院學報》,Vol37,No5,May2021)。

秦漢不可能通過車騎軍隊爬山越嶺方式征戰(zhàn),畢竟“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嶺南瘴疬,山川阻深,兵運難繼,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span>(見《貞觀政要·卷九·論征伐》,亦見(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一》);“其山重岡復嶠,連跨數州,林翳深密,薈蔚延袤”(見文天祥“提刑節(jié)制司與安撫司平寇循環(huán)歷”(清)金鉷《廣西通志· 卷一百十二》),更不可能把戰(zhàn)船拉上五嶺山頂然后“漂石破舟”竹筏漂流而下。如在藍山縣以及江華縣緊靠五嶺,河流發(fā)源上游。可以對從順流而下的越人收捕,也利于隱蔽練兵。原“龁道”位于舂水發(fā)源處不遠,周九宜先生“通過田野考察與古地圖核對,筆者以為龁道城應是藍山縣大麻鄉(xiāng)當地稱為'練兵場’地方的一處城址。這里自古為湖南通往廣東的陸上交通要道,為湘粵二省相交處(見周九宜《對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古地圖中的泠道、龁道、舂陵等城址的考證》)。故此“桂陽郡高帝置、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見《漢書·地理志·第八上》)。張修桂教授認為“桂陽郡”是吳芮分長沙郡而置,防御南越趙佗的侵擾(見張修桂《西漢初期長沙國南界探討》)而江華緊靠萌諸嶺“此誠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唐)魏徵《隋書·卷四十·列傳第五·虞慶則傳》);“隋開皇十七年,桂州李世賢反,詔虞慶則討平之,將還潭州,臨桂嶺觀眺山川形勢,曰:此城險固,加以足糧,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為怨者誣以謀反,坐死。”(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六·廣西一》)。“桂嶺千崖斷,湘流一派通”(見(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卷四十》)。“五嶺之北,盡餌于修,蛇勢盤地蹙,不可圖也” (見李白《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富川縣),東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其上梓楩巨木多產焉。俗呼為姑婆山,其高參天,跨三廣,凡富賀征剿馀黨,悉遁匿于此”(見《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平樂府山川考》,(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十四》)記載類似),秦軍在江華白芒營駐軍也沒有從開山峒而過桂嶺鎮(zhèn)。即使距“深平城”不遠的“富川石家河”、“新華河”,秦軍都會因“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沒有穿越,其守在五嶺上游。不是修“山路”,而是“邊城守候誠謹,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且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zhàn),又無車騎弓弩之用”(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越人下山“輒收捕”。             

所謂趙佗“欲興兵絕新道”,該“新道”是在秦軍戰(zhàn)船通行中,拓寬加以整修的水道,并非山路。其封堵的也是水道,非山隘?!百⒓匆葡鏅M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幾個關都是嚴防戰(zhàn)船,即此意。南方水路密集,陸路南行,其后修道橋也是為了戰(zhàn)船通行。張官妹教授對馬王堆出土的《駐軍圖》“圖中標注的利里與箭道之間是一條人工水道”(見張官妹教授《江華沱江城探考》);“洭水雖然改向,但已達到能在圖上繪出的目的”(見張修桂《西漢初期長沙國南界探討》);“趙佗'遂絕道自守’,把控大庾嶺的關口橫浦(今廣東南雄北)、騎田嶺入越陽山關(今廣東陽山北)、湟水的要沖湟溪關(今廣東英德境內連江入北江處),襲殺秦朝官吏?!诹_浮山建'萬人城’守衛(wèi)番禺”(見趙炳林 秦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fā),《商丘師范學院學報》,Vol37,No5,May2021; “光武乃詔長沙、合浦、交阯具車船,修道橋,通障谿,儲糧谷。十八遣伏波將軍馬援、樓船將軍段志發(fā),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馀人討之(見(南北朝)范蔚宗《后漢書· 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 ; 東漢《神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勛之紀銘》碑以及(宋)洪適《隸釋·卷四》載: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脈,斷硍(溢)之(電)波,弱陽侯之洶涌。由是小溪乃平直,大道允通”。明確把小溪流拓寬通船、把彎曲兇險的水道挖平直。疏通水道,不是中原的修“直道”或“馳道””,更不是修山路。不是把鋪石路(包括鵝卵石的路面)一律作為秦漢古道(不排除是在明清防守猺民所修營所通道),與征戰(zhàn)嶺南采取戰(zhàn)船非車騎相悖逆?!芭f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汎海而至(交趾州部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賢曰:東冶縣屬會稽郡,《太康地理志》云:漢武帝名為東冶,后改為東侯官,今泉州閩縣是),風波艱阻、沉溺相系(沉持林翻溺奴歷翻)。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自是夷通,遂為常路(賢曰:嶠嶺也夷平也,余據武帝遣路博德伐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則舊有是路,弘特開之,使夷通)(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四十六》)??梢姟胺ツ显健笔撬?,其“使(舊水路)夷通”。個別研究者認為“浚渠修陸” “秦和南越國采取了移民實邊、屯墾、開路浚渠等措施……五嶺的交通重心隨著政治經濟的更迭變化和大庾嶺通道的開通二發(fā)生了由西到東偏移” (見趙炳林 秦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fā),《商丘師范學院學報》,Vol37,No5,May2021,也是因為浚通實際以水道。          

九嶷因為舜陵早已聞名于世,漢時于此道置八縣(賀江沿岸廣信、臨賀、富川、封陽四縣,瀟水沿岸謝沐、馮乘、營浦、泉陵四縣),足見其地位重要。……兩漢時,西江、北江通中原六道,以靈渠道、臨賀道、桂陽道、六瀧道為要。長沙馬王堆發(fā)現西漢長沙國南《地形圖》和《駐兵圖》,反映了漢初臨賀、桂陽道的軍事價值(見網絡文獻:201910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網《漢代海陸絲路的形成:翻越五嶺的古道與嶺南各河流的連通》)           

-----------------------------------------------------------------------------------------------------------------------------

【參考文獻】《史記·南越列傳》:“元鼎五年秋,衛(wèi)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柢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fā)夜郎兵,下牂柯江:咸會番禺?!?;

《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南粵王黃屋左纛,地東西萬余里,名為外臣,實一州主。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竊聞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柯,出不意,此制粵一奇也?!保?/span>

《史記·南越列傳》:“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馀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留境,且往,乃遂發(fā)兵距漢道”;

《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淮南王安上書諫曰:……臣聞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習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險,中國之人不知其勢阻而入其地,雖百不當其一?!癜l(fā)兵行數千里,資衣糧,入越地,輿轎而逾領,拖舟而入水,行數百千里,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夏月暑時,嘔泄霍亂之病相隨屬也,曾未施兵接刃,死傷者必眾矣?!涣暷戏降匦握?,多以越為人眾兵強,能難邊城?;茨先珖畷r,多為邊吏,臣竊聞之,與中國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其入中國必下領水,領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越人欲為變,必先田馀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邊城守候誠謹,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且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zhàn),又無車騎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險,而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也?!悸勯L老言,秦之時嘗使尉屠睢擊越,又使監(jiān)祿鑿渠通道。越人逃入深山林叢,不可得攻。留軍屯守空地,曠日引久,士卒勞倦,越出擊之。秦兵大破,乃發(fā)適戍以備之?!保?/span>

《廣東通志·卷二十三》載“至始皇時,嘗遣尉佗、屠睢,將樓船士卒平越;其后漢武帝亦遣五將軍,率樓船十萬師平越?!薄?/span>

六、深平城作為秦漢平定嶺南前的軍事重地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繪地圖3幅,復原圖題為《馬王堆漢墓帛書·古地圖》, 其中2幅地圖暫定名為《地形圖》和《駐軍圖》。圖中對江華的地形繪得最為詳細,江華的所有河流如西河、馮水、貝江、花江、后河等等都標得一清二楚。 譚其驤教授(譚其驤(19111992)字季龍,浙江嘉興人。1930年畢業(yè)于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在燕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yè)后,任北平圖書館館員,兼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師。后任浙江大學教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說:這幅圖的意義和價值既然如此重大。以后的學術研究工作中免不了會經常提到”。有學者將《地形圖》進一步細化定名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qū)圖》(譚其驤)或《長沙國南部輿地圖》(單先進),或稱《駐軍圖》為《守備圖》(詹立波)。譚其驤“建議把這幅圖定名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qū)圖’”[見《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圖》,《馬王堆漢墓帛書·古地圖》,第21頁,文物出版社,1977],“認為深平應是駐防區(qū)域的大本營所在”,然《駐軍圖》所示深平并沒有駐軍。而《江華縣志》載:“白芒營(秦置萌諸之戌即此處)”。三號墓墓主的駐防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里,深平這個點它不是縣治而是一個縣以下的居民點,所以不能用方框,只能用圓框表示。但這個圓框畫得特別大,圓度特別高,“深平”二字也寫得特別端正,作圖者顯然在有意突出它的地位。而在駐軍圖里,深平的符號改用大方框,注記還加了一個“城”字作“深平城”。其驤教授認為深平應是駐防區(qū)域的大本營所在。(因史載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馮乘縣(縣治在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濤圩鎮(zhèn)連山腳村),唐武德四年(621),析其北境置江華縣,江華縣治于今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zhèn)老縣村。北宋開寶四年(971)廢馮乘縣,東境歸江華縣,西境入富川縣。地形圖中“深平”地圖上的位置更近似今沱江鎮(zhèn)附近,然馮乘縣治所最早在濤圩鎮(zhèn)連山腳村),故有學者直接以“譚教授在這里提到的"深平"就是江華的濤圩鎮(zhèn)”;復旦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的張修桂教授認為“西部的深平城地區(qū),相當于今江華縣西北的沱江鎮(zhèn)一帶及其以南的萌諸水流域。深平即今沱江鎮(zhèn)?!?/span>(見張修桂《長沙國南界探討》); 周九宜先生通過考證,發(fā)現譚其驤先生、周世榮先生的考證有誤差,提出“深平城在古地圖中繪于深水之西臨水之北。此地域今為湖南省江華縣縣城沱江鎮(zhèn)所在,……筆者認為,老縣城城址即為深平駐軍大本營”(見《零陵師專學報》1996年第1-2期《對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古地圖中泠道、龁道、春陵等城址的考證》);王子今教授認為“馬王堆漢墓古地圖對于水系描繪之精確詳密,據說用意也在于反映當地的航運條件……《駐軍圖》中央部位有標記'箭道’的城堡,地在龁道東北、深平城西北。從圖形直接顯示的情況看,其規(guī)模超過龁道和深平城。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認為,'圖繪中央繪有三角形城堡,內注'箭道’字樣,是各支駐軍的指揮中心。……而'箭道’就是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的縣治所在地。……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對于《地形圖》的特點,也曾經指出:'水系在這幅圖上表示得比較詳細而突出,而該圖又著重被用于水路運輸和行軍作戰(zhàn)有關。因此,河流表示得相當詳細、準確而生動’”(見王子今《馬王堆漢墓古地圖交通史料研究》);張官妹教授認為“深平應是江華沱江鎮(zhèn)。歷史的史志載縣治所在地在今江華濤墟(當另證)(見張官妹《江華沱江城探考》);也有網絡文獻以“第二,蒼梧山繪制的具體位置。將馬王堆駐軍圖和地形圖及現今的百度地圖,進行對比,發(fā)現馬王堆駐軍圖的“參牾山”,標注在今江華縣碼市鎮(zhèn)附近。這里是對整座大山的標注,而不是具體位置的標注。第三,駐軍的中心駐地。駐軍的中心駐地在駐軍圖中標注得十分清晰——箭道和深平城。深平城便是今江華沱江,箭道便在今江華碼市附近?!?/span>(網絡文獻《重磅發(fā)現!馬王堆帛書駐軍圖標注了蒼梧山(九疑山)的位置》);張修桂教授認為“確認《駐軍圖》主區(qū)范圍今局限在今江華東部沱水源流區(qū)的碼市盤地之內,……三個集團軍巧妙地埋伏在南嶺西北的碼市盤地之內,并沿東南二翼的南嶺山脊設置烽火臺。……該地區(qū)(指八個村里)應是碼市盤地駐軍的前沿陣地……(注:防備《駐軍圖》南部鄰區(qū)南越福里即今桂嶺圩)從大寧河(賀水)上游進入沱水流域侵襲。切斷越兵退路?!?/span>(見張修桂《西漢初期長沙國南界探討》),“烽火臺居高臨下,俯視山下的富川江河谷?!?/span>(見梁國昭《漢初南越國北界及有關問題》)封中下有“西甌是以封(治今廣東開封)的原始人群為中心,融合其周邊的蒼、桂國、自深、黑齒、雕題等原始人群……他們多居于今廣西大部和廣西西部 (見趙炳林 秦朝對嶺南的經略和開發(fā),《商丘師范學院學報》,Vol37,No5,May2021)。

駐軍圖駐防區(qū)域的左翼居民地較多,地形條件利于駐軍的隱蔽,又便于防守。南臨南粵大川,在此駐軍又利于出擊,通向敵后。從圖上可知指揮機關居中部四水匯合口,通過水路與前后方的聯系均較方便。長沙國在以深水流域(今瀟水流域,永州南部)為中心的邊境地區(qū),專門設立了一個軍事防區(qū),并部署了九支軍隊。這個軍事防區(qū)的大本營叫“深平城”,駐守這個軍事防區(qū)的將領,指揮作戰(zhàn)所用的駐軍圖和地形圖,也作為隨葬品埋入墓中(網絡文獻:《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圖,為何會被譽為驚人的發(fā)現》)。大部分認為駐守這個軍事防區(qū)的將領,就是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子利稀。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鈞“據《史記》和《漢書》記載,繼承利蒼侯位的是利豨(官職不明),他死于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而三號墓所出紀年木牘明記墓主下葬為“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即葬于文帝初元十二年二月,也就是公元前168年,比史書記載利豨死亡時間要早三年,因此,合乎情理的推論,三號墓墓主應是利豨的兄弟。而至1983年,傅舉有先生在《考古》第2期上發(fā)表了《關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墓主問題》認為墓主人正是第二代轪侯利豨”并提出“應該把指揮中心置于今江華縣沱江源頭區(qū)的安平河口東岸碼市街的沱江南岸。這樣,《駐軍圖》上所表示的各項內容全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包括水系布局形式、所匯支流平面位置?!?/span>(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鈞《馬王堆漢墓研究評述》)

永州地區(qū)在古代水道便利而陸路不通,《藝文類聚》卷七、《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引《淮南子》曰:“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多”,河流所反映的應當不是水系,而是水道,此圖的作用在于指示行進路線。學者誤以水道為水系,進而誤以道路圖為地形圖,從而將注意力轉向測繪學、地圖史等技術問題,此點亦與上世紀70年代考古研究的政治背景有關(見(張京華)《馬王堆漢墓《地形圖》《駐軍圖》再探討》)

------------------------------------------------------------------------------------------------------------------------------------

【參考文獻】譚其驤: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圖,《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79

詹立波: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守備圖探討,《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79

六、都龐嶺與萌諸嶺之間的富川盤地為南嶺的天然交通孔道為萌諸嶺通道

6.1、富川縣縣治變遷

依據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六》及(清)趙一清《水經注釋·卷三十六》記載“水出臨賀郡馮乘縣西、謝沭縣東界牛屯山,亦謂之臨水(案:近刻脫亦字水訛作賀),東南流徑萌渚嶠西(案:近刻脫徑字),又東南左合嶠水”即今富川江稱呼臨水, 以“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嶠,南流入于臨’。”則“臨”應當是原鐘山的地名。“又據《中國歷史地名詞典》(1986年版)'富川縣’條,該縣為西漢元鼎四年(113)置,治所在今鐘山縣。當時南越國尚未平定。如果此條解釋無誤,那么當時的富川縣(含今之富川.鐘山)應屬長沙國”(見梁國昭《漢初南越國北界及有關問題》)。然《漢書諸侯王表》:“'波漢之陽,亙九疑,為長沙’說明漢代長沙國南界至九嶷山”,撇開是否屬于長沙國,“《駐軍圖》中的富川江河大寧河岸不但沒有一個地名,而且連支流也沒有繪出。由此可以設想,當時的長沙國與南越國可能以者兩段河流為界?!保珴h初的富川縣應當在“臨”即鐘山。嘉慶《廣西通志》卷載“臨水可通巨艦,桂嶺江水淺灘高,僅容小舠”記載的臨水。

【參考文獻】 “漢景帝前二年至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56前130年)。文帝后元七年,吳姓長沙國因無后國除。……這些漢郡就是景帝接受晁錯削藩的建議……此時的長沙國只有第一階段長沙內史的范圍,即《漢志》的長沙國加上零陵郡的(“ 桃陽”)、都梁、夫夷、泉陵、鐘山等縣,桂陽郡的陰山縣及武陵郡、南郡、豫章郡連接長沙國的幾個縣?!?/span>見何介鈞《馬王堆漢墓研究評述》

   “《漢書·王子侯表》,記載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封長沙定王發(fā)之子狩燕為洮陽靖侯,……《史記·吳起列傳》)而“ 百越” 在當時是泛指嶺南而言的。吳起“ 南平百越” 應當是指楚軍越過五嶺進入嶺南地區(qū)的軍事行動。洮陽一帶最近楚地, 這時, 歸入楚國版圖是可信的。”(見蔣廷瑜《廣西地區(qū)最早的縣——洮陽》,2017年7月20日廣西政協網)

其后,富川縣治遷徙鐘山縣牛廟鎮(zhèn)西嶺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八》載:“漓水又南,左合靈溪水口。水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南流徑其縣東,又南注于漓水也”結合(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四》:“龍平縣故址,詳見昭平。一作在縣牛廟寨后,明嘉靖間里民鐘秉釜掘地獲舊縣印于此”明確北魏之前富川縣舊治在西嶺尾,靈溪水流徑其縣東。經鐘山縣文物管理所對牛廟村一帶的實地普查,在今牛廟村西嶺尾自然村確有一故城遺址,該故城遺址為正方形,有殘存板筑城垣,殘垣上采集有方格印紋等陶片,占地約25000平方米,該故城遺址位于思勤江西岸,與《水經注》對富江——靈溪水“南流經其縣東”的描述是吻合。

--------------------------------------------------------------------------------

【參考文獻】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六》:“水出臨賀郡馮乘縣西、謝沭縣東界牛屯山,亦謂之臨水(案近刻脫亦字,水訛作賀),東南流徑萌渚嶠西(案近刻脫徑字),又東南左合嶠水。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嶠,南流入于臨’,臨水又徑臨賀縣東,又南至郡左會賀水,水出東北興安縣西北羅山(案:北下近刻衍有字),東南流徑興安縣西,盛弘之《荊州記》云:'興安縣水邊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脫履于此’。賀水又西南流至臨賀郡東,右注臨水,郡對二水之交會,故郡縣取名焉”;

(清)趙一清《水經注釋·卷三十六》出臨賀郡馮乘縣西、謝沭縣東界牛屯山,亦謂之臨水,東南流徑萌渚嶠西,又東南左合嶠水,庾仲初云:'水出萌渚嶠,南流入于臨’,臨水又徑臨賀縣東,又南至郡左會賀水,水出東北興安縣西北有羅山,東南流徑興安縣西,盛弘之《荊州記》云:'興安縣水邊有平石,上有石履,言越王渡溪脫履于此’。賀水又西南流至臨賀郡東,右注臨水,郡對二水之交會,故郡縣取名焉。”。

    庾闡(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東晉時期文學家、官員,祖父庾輝,官至安北長史;父庾東,以有勇力、善相撲而聞名。公元329(咸和四年),蘇峻之亂平定,庾闡因功被賜爵吉陽縣男,被授職彭城內史。郗鑒又請他擔任自己的從事中郎。不久后被征召入朝任散騎侍郎,兼領大著作。不久,又外出補任零陵太守。庾闡五十四歲時去世,朝廷賜謚號貞。 據曹道衡《晉代作家六考》考證,庾闡生年約在297-298年前后,卒年不會遲于穆帝永和七年(351)。

南北朝是指從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間,南朝與北朝的合稱。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又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北周又滅掉了北齊。南朝則比較簡略,先后是宋、齊、梁、陳。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六》:“富川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吳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德四年改屬賀州。鐘乳穴三。靈溪水今名富水去縣西二里;昭州(平樂下,開元戶七千三百七十八,鄉(xiāng)十二;元和戶一千五,鄉(xiāng)七)。本漢蒼梧郡之富川縣地也,吳甘露元年分富川縣置平樂縣,屬始安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于縣置樂州,貞觀八年改樂州為昭州,取境內昭潭為名(案:昭潭《舊唐書》作昭岡潭)……平樂縣(下郭下)本漢富川縣地,吳于此置平樂縣,取平樂溪為名。……富州:秦桂林郡地。二漢屬蒼梧郡地。梁為開江、武成二郡地,陳置靜州,改開江、武成二郡為逍遙郡。隋平陳,并廢為縣,屬始安郡。大唐又置靜州,貞觀八年改為富州,或為開江郡。領縣三:龍平、開江、思勤并漢臨賀縣?!?/span>

“富川縣(下東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舊縣屬蒼梧郡,吳屬臨賀郡,隋屬桂州,武德四年改屬賀州,鐘乳穴三。靈溪水,今名富水,去縣西二里。……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川水為名也”(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六·嶺南道()》),結合富州的遷徙,則富川縣縣治遷徙至今鐘山縣公安鎮(zhèn)里太一帶。經鐘山文物管理所的多年普查,里太村一帶村距思勤江約二里,背靠鯉魚山,村前土地平闊,古墓眾多,其古墓群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村里、村外常常出土各類陶瓷器、瓷片,這里很有可能就是唐代的富川縣治址(見《廣西地方志》期刊2005年第4)。

同時期且至南漢,西嶺尾富川舊治成為富州及龍平縣治所地。(富川縣)隋煬帝置始安郡,改富川為屬縣。唐高祖改臨賀為賀州,以富川屬之。太宗升富川為富州,析馮乘地入之,統(tǒng)縣三。德宗改為富水。南漢劉巖升富川為州。宋太祖改富州為富川縣,屬賀州?!?/span>(見(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四二三》)。 (唐)杜佑《通典 ·卷一百八十四》:“富州(今理龍平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富州當是置于賀州富川縣”,“兵略定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州(唐乾封二年招致生獠以秦故桂林郡地置嚴州,富州當是置于賀州富川縣),南漢始盡有嶺南之地”(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以及(明)解縉《永樂大典·卷八九八一》)。《舊唐書·本紀第十五·憲宗下》:“(元和十年815)桂管奏移富州治于故城”;“富川縣……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因富川水為名也”。(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六·嶺南道()》)。而(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四》:“龍平縣故址,詳見昭平。一作在縣牛廟寨后,明嘉靖間里民鐘秉釜掘地獲舊縣印于此”,又見光緒版《富川縣志》“龍平縣一六都牛廟寨后,明嘉靖間,里民鐘秉釜掘地得龍平縣印送府貯庫,梁之靜州及龍平郡,唐之富川皆治此”;道光版《永州府志》載“宋潘美平南漢也,由道州進克富州(今廣西富川縣)”等明確此時富州在富川縣。(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四十五》載:“富州(按《元豐九域志》富州廢于開寶五年,省馬江、思勤二縣入龍平,隸昭州。三朝《地理志》同,不知何故復置富州,又不知何年仍廢,當考)”。

----------------------------------------------------------------------------------------------------------------

【參考文獻】

   “富川縣西北一百里元二鄉(xiāng)今三鄉(xiāng),《輿地志》云:漢舊縣屬蒼梧郡,吳黃武五年改為臨賀縣,有富水因為縣名,皇朝割乘馮縣入縣額。富水在縣西四十里,源出浮蓋山下,南流入富州思勤縣,其水灌注田疇,居人豐贍,因名富水”(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一》);

   “富江(在富川縣西,又南經昭平縣東北謂之思勤江,即古靈溪水也。《水經注》靈溪水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南流徑其縣東,又南注于漓水。《元和志》靈溪水今名富水,去富川縣西二里,又富川水在思勤縣東五十步,南流經龍平縣南入漓水;《寰宇記》富水在富川縣西四十里,源出浮蓋山下,南流入富州思勤廢縣,其水灌注田疇,居民豐贍,故名?!杜f志》有白藁澗在富川縣西南百里,源出猺中沙坪村,亦謂之沙江,南流經白霞寨,又南至思勤廢縣與韋峒濁水江合,又西南一百二十里至昭平縣東北入漓江,蓋即富江也)”(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

   賀江(自富川縣發(fā)源,南流經縣東,又南至賀縣東與臨水合,又南入廣東開建縣界,本古臨水也?!端涀ⅰ贩馑鲴T乘縣西謝沐縣東界牛屯山,謂之臨水。東南流徑萌渚嶠西,又東南左合嶠水。又徑臨賀縣東,左會賀水,又西南流至郡南,又西南徑封陽縣東為封溪水,又西南流入廣信?!对椭尽放R水東去臨賀縣十步,又有賀水合,更名臨賀水;又臨賀水東去封陽縣百步?!跺居钣洝放R水源出馮乘縣西北臨山下,南流至臨賀縣界,《明統(tǒng)志》謂之賀水。云源出富川縣靈亭鄉(xiāng),東流合臨水?!杜f志》賀江源出富川縣石鼓山之巔,迤邐而南合神源、大源諸水,經縣城東南,合西溝蘆溪、將軍諸水,又過峽頭、鐘山,經賀縣城東合臨水,又東合橘江至縣東南八里有龍溪水注之,湍流奔激,亦謂之龍門灘,按《水經注》臨水大于賀水,其發(fā)源之馮乘縣,與經流之萌渚嶠,并在今富川界;而賀水別出興安,在今賀縣東北界。《元和志》、《寰宇記》皆與《水經注》合,是今賀水之實為臨水,臨水之當為賀水無疑。自《明統(tǒng)志》以出富川者為賀水,出桂嶺者為臨水,諸志從之,其名遂舛?!睹鹘y(tǒng)志》又云富江在富川縣東,源出靈亭鄉(xiāng)桃母巖,則又誤以臨水為富江矣)” (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            

   “龍平故城(今昭平縣治,梁置龍平縣,唐為富州治。《元和志》富州西北至昭州一百六十里,東北至賀州二百十里,西至蒙州九十里?!跺居钣洝俘埰娇h,乾元元年移于古武城郡為理所,《舊志》縣舊治太平嶺,在府江西岸,有城,明初廢。成化中置昭平堡,尋陷于寇。正德三年遷堡城于府江東岸,置守備司;萬歷四年復置縣;六年移還江西岸舊址即今治)” (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   

(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四》:“富川縣。故城在縣治西南七十里鐘山下,自漢至元皆因之,明徙縣于靄石山前今廢為堡;馮乘縣在縣治東三十里,去賀縣治北一百二十里。漢置,界內有馮溪因名,唐析縣北地以入江華,宋開寶間廢;綏越縣在縣治南梁置隋省入富川;龍平縣故址,詳見昭平。一作在縣牛廟寨后,明嘉靖間里民鐘秉釜掘地獲舊縣印于此……昭平縣。龍平古城:梁置,唐為富州治,明初改昭平堡,萬歷四年復置,六年移還府江西岸即今縣治;思勤縣在縣治東北陶唐村之東,南唐圣歷元年分置,二年于縣置武安州,開元二年州廢,以縣屬富州,宋開寶五年省入龍平”。

 北宋初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十一》:“富川縣西北一百里,元二鄉(xiāng),今三鄉(xiāng)?!遁浀刂尽吩疲簼h舊縣屬蒼梧郡,吳黃武五年改為臨賀縣郡有富水,因為縣名?;食畛笋T縣入縣額。富水在縣西四十里,源出浮蓋山下,南流入富州思勤縣,其水灌注田疇,居人豐贍,因名富水”;顯然,北宋時期,靈溪水改名富水距離縣治四十里,則富川縣治已經遷徙至鐘山鎮(zhèn)。而“馮乘城在縣西南三十里粵西富川縣界”(見(清)夏力恕《湖廣通志·卷七十九》)。

《大清一統(tǒng)志》又把靈溪水(北宋稱呼富水),稱呼為富江。“富江(在富川縣西,又南經昭平縣東北謂之思勤江,即古靈溪水也)”(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后稱呼思勤江“思勤江在昭平二里源出富川縣丹霞洞”(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二十一》)。

明初,富川縣治再度遷徙至今富川縣城?!蹲x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七·廣西二》:“明初,縣仍舊治,而移鐘山千戶所于靄石山南,相距七十里。洪武十八年,征南將軍韓觀奏請筑城,遷縣于今治,千戶所附焉。……鐘山,縣西南七十里。富川縣舊置于此。上有石,叩之如鐘,因名。今邊蓬寨巡司置于此”。鐘山始名鐘山鎮(zhèn),置邊蓬寨巡檢司。

【參考文獻】《明史·志第二十一·地理六》:“富川府東少北。元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后來屬。西南有鐘山,縣舊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邊蓬寨巡檢司於舊治。北有秦山,接湖廣道州界。東北有氓渚嶺,即臨賀嶺,與湖廣江華縣分界。又東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四》載:“富川縣。故城在縣治西南七十里鐘山下,自漢至元皆因之,明徙縣于靄石山前今廢為堡”;清乾隆版《富川縣志》記載:“今城創(chuàng)始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舊志云,洪武二十八年徙縣治守御千戶所,二十九年筑城富川。初縣無城,是年征蠻將軍韓觀疏請,知縣張廷始建,百戶余達,千戶汪成、王禮、劉信相繼竣事?!保弧案淮ㄊ赜羲?/span>(在富川縣東,洪武二十三年建)(見(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四》)

(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四二三·平樂府部匯考一》(富川縣)明洪武十年,置平樂府,統(tǒng)富川等縣。二十八年,徙縣治并守御千戶所。二十九年,城富川,初縣無城。是年,征蠻將軍韓觀疏請始建?;是逡蛑?,編戶六里。

明朝期間,萬歷四年(1576年)析富川之二五都(今縣南部)入昭平縣?!罢哑娇h(在府城西八十里,本平樂富川二縣地,本朝隆慶中始析為縣,編戶五里)”(見(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四》)龍平縣治變遷多次,“今昭平即龍平地也,江之西滸廣衍寬平,風氣攸聚,宜即其地創(chuàng)一縣治,以平樂之昭平、馬江二里,富川之二五都,賀縣之招賢鄉(xiāng)上下半里,割而益之”(見(清)汪森《粵西詩載·卷八》)。

【參考文獻】(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四十五》載:“富州(按《元豐九域志》富州廢于開寶五年,省馬江、思勤二縣入龍平,隸昭州。三朝《地理志》同,不知何故復置富州,又不知何年仍廢,當考)”;

“昭平縣:龍平古城梁置,唐為富州治,明初改昭平堡,萬歷四年復置,六年移還府江西岸即今縣治。思勤縣在縣治東北陶唐村之東南,唐圣歷元年分置,二年于縣置武安州,開元二年州廢以縣屬富州,宋開寶五年省入龍平”(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四十四》);

“昭平縣署,舊在南門內大街,明萬歷四年建,知縣冷茂松重修”(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七》);

“武德之際,貨賂公行,紀綱紊亂,皆公之由也。尋復有罪,流靜州(唐置,今廣西平樂府昭平縣是)(見(清)《乾隆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五十》);

“古富州。古富州,今昭州昭平縣,在漓江之濱,荊棘叢中,止有三家茅屋及一縣衙,其所謂三家市也。有舟人登岸飲醉,遂宿茅屋家,夜半覺門外托托有聲,主人戒之曰:'毋開門,此虎也’,奴起而視之,乃一乳虎,將數子以行。今為縣乃爾不知昔日何以為州耶?”(見(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十》)。

清朝,富川縣治仍在今富川縣址,其縣境東抵龍巖米崗,東南到五拱橋,南至軍沖,西南到界牌,西至槽碓源。“富川縣:東鄉(xiāng)上九都水,自龍富源井流出;下九都水,自湖廣江華縣上五堡流出;西鄉(xiāng)水,自槽碓沙溪大小浪流出;南鄉(xiāng)水,自昭平賀縣暨神源大源流出;北鄉(xiāng)水,自湖廣永明縣及本縣木櫳福溪等處流出。諸水各鄉(xiāng)皆隨地筑堵灌溉田畝”(見(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二十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平樂理苗通判移至鐘山。

民國5年(1916年)10月,經民國政府總統(tǒng)核準,析富川縣之鐘山鎮(zhèn)區(qū)、昭平縣之防字區(qū)、樂字區(qū)合并設立鐘山縣。12月,省府委北流馮汝翼來鐘籌備縣治。民國6年(19176月,省府始委湖南徐世鐸來任鐘山縣知事。

19491120日富川縣、鐘山縣解放,鐘山縣人民政府駐鐘山鎮(zhèn),屬廣西省平樂專區(qū)(專區(qū)治所在今八步區(qū))。

19534月,經政務院批準,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并置富鐘縣,屬平樂專區(qū)。19587月,改屬梧州專區(qū)。

19617月,富川與鐘山分治。19623月,國務院決定,恢復設置鐘山縣。

   6.2、富川縣歷來為兵家重地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一·湖廣七》“道州府……唐虞時有庳國地舜封象于此?!萁游鍘X之雄,挹九疑之秀,南控百越,北湊三湘,從道州而風馳于富川、臨賀之郊,則兩粵之藩籬盡決矣”。“宋潘美南伐,由道州而進克富川,拔賀州,而昭州、桂州次第舉矣?!?/span>(見《讀史方輿紀要·廣西方輿紀要敘》)、清《富川縣志》載此關“小水,固西北之金湯”。永明縣至富川縣的水道是天然孔道,是秦漢瀟賀古道。

“圖(駐軍圖)的上方(南方)很清楚地標繪了一條大略自西北向東南流向的河流,即為今天廣西境內的富川江?!敃r萌諸嶺屬于長沙國軍隊控制之下……烽火臺居高臨下,俯視山下的富川江河谷?!?/span>(見梁國昭《漢初南越國北界及有關問題》)。“(地形圖)北江所取源流當非武水,應是今湞水。此即武帝元鼎五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踰橫浦所下湞水航道。如此漢代橫浦關,也是趙佗絕道橫浦關自守的所在地。……(地形圖)嶺南源出都龐嶺南端稍東,部水源頭之南的那條東南流向的大河道。從其源頭所在的相關位置判斷,他就是今天源出黃沙嶺的賀江及其西源富川江?!?/span>(見 張修桂《長沙國南界探討》)

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深平城是通過“水路與前后方的聯系”,“在今都龐嶺與萌諸嶺之間,是南嶺山地的一個大缺口。這個缺口就是屬于珠江流域的富川盤地和屬于長江流域的沱江上游西河谷地。富川盤地西邊是都龐嶺之南的石鼓山地,……為南嶺的天然交通孔道,稱之為萌諸嶺通道。……從長江流域越分水嶺進入富川盤地是很容易的事,因而富川盤地可能是中原人最早進入的嶺南區(qū)域之一。富川江自北向南切過龜石山地,形成龜石峽谷。出峽之后,在鐘山附近折東南流向賀縣。馬王堆《駐軍圖》清楚地表示富川江這一轉折。圖西北角深平城(今湖南沱江鎮(zhèn)附近)之南注入大深水(今沱江)的支流,當為今之西河?!鳚h在這場戰(zhàn)爭中如此快取得成功,……漢軍利用五嶺通道保障后勤供應之通暢,同時在南雄、連州、富川等盤地伐木造船,訓練水師,積聚軍糧。五路軍中除了取到靈渠的一路可以乘船從長江水系直抵珠江水系外,其余的幾路都要在嶺南造船,他們是不可能把戰(zhàn)船從嶺北搬過嶺南的。(見廣州地理研究所梁國昭《漢初南越國北界及有關問題》199512月《熱帶地理》第十五卷第4)。

“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span>(見(漢)司馬遷撰《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越亂,故楚南察瀨湖而野江東?!?/span>(見《戰(zhàn)國策·楚策一》)鮑彪注“以江之東為野(即邊邑)”;戰(zhàn)國時吳起相楚悼王 ,南并蠻越 ,取洞庭蒼梧之地 。于是楚國有了湘 、資二流域的... 漢武帝之平南越 ,道出三湘 。中原政治漸漸推及湖南 。蒼梧郡,始置于楚悼王啟用吳起南并百越(約公元前390年前后),秦滅楚后延續(xù)了一段時間。自戰(zhàn)國時代楚悼王用吳起為相,南征百越,西定黔中,遂領有今貴州東部及湖南、江西之地。待楚滅越,并領有今浙江及閩北一部之地。楚的領域,遂掩有長江流域南達五嶺東至海的地域。此時群蠻百越諸部落,率皆震于中原的兵威,舉族南徒?;虮芫訁采骄X深溪險谷之中,繼續(xù)過其原始生活;也有認為“吳起南平百越應當是指楚軍越過五嶺進入嶺南地區(qū)的軍事行動” “戰(zhàn)國時吳起相楚,南并蠻越是也。其屬有甌越、雒越,種類甚蕃,故曰百越。后又謂之揚越。今詳見廣東。(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六廣西一》)

(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二七三》:“永明縣荊峽鎮(zhèn)山 在縣南八十里,兩山對峙,勢倍城壘,通一小江,泄桃川抉靈之水,實永明之關險?!箭嫀X 在縣北五十里,東北連掩山,西南連荊峽鎮(zhèn),分支三十里,過縣治后,東南隔瀟水,若城墉之限,為限山,秦始皇謫戍五萬人守五嶺,都龐其一也,又曰永明嶺?!?;

“漢蒼梧郡為漢武帝平南越后所設。南越蒼梧秦王降漢后,漢武帝以其舊有轄地為基礎設立漢郡,故其郡名為"蒼梧"。而南越蒼梧王之"蒼梧"國號很有可能因地處南嶺之北的舊秦蒼梧郡而得名,南越國以"蒼梧"為號設立藩國,遙領漢長沙國之地”(見《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01期張弛《秦漢蒼梧郡“南移”初探》)。《史記·高祖本紀》說:“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吳)芮為長沙王?!眲畈捎锰摲馔恋氐氖址?,長沙國真正只有長沙一郡之地,另外一郡為淮南王占有,三郡為南越王占有;一方面為南越王趙佗樹敵,同時借用長沙國來節(jié)制南越。

“貞觀初,嶺南諸州奏言高州酋帥馮盎、談殿阻兵反叛。詔將軍藺謩發(fā)江、嶺數十州兵討之。秘書監(jiān)魏征諫曰:“中國初定,瘡痍未復,嶺南瘴疬,山川阻深,兵運難繼,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見《貞觀政要·卷九·論征伐》,亦見(唐)王方慶《魏鄭公諫錄·卷一》);

唐武德四年(621),唐朝大將李靖駐師江永黃沙嶺(長標嶺)。討伐割據湘州南的蕭銑梁國余部,實現五嶺南方劃入大唐版圖。唐李靖駐師于富川長標嶺,平定嶺南?!?/span>唐高祖武德初蕭銑未平,以李靖為大將帥巴蜀之師討之。靖駐師富川之長標嶺,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銑平,以靖為嶺南撫慰大使,今富川廟祀不絕。三年左衛(wèi)大將軍馮盎擊破蒼梧諸郡,據之五年,馮盎等來降,初李靖以功檢校荊州刺史,乃度嶺至桂州,分道招慰,盎承李靖檄以所部來謁,以其地為高羅春白等八州,嶺南悉平。”(見(清)汪森《粵西詩載·卷二十五》);“高祖武德四年,李靖帥巴蜀之師伐蕭銑,駐于富川之長標嶺下。銑詣降,事聞以靖為上柱國,安撫嶺南諸州,尋聞風歸命”(見(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四二八》);(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載:“長標嶺(在富川縣北六十五里,相傳李靖討蕭銑,嘗駐師,植標于此)”;“以功封永康縣公,檢校荊州刺史。乃度嶺至桂州,分道招慰。酋領馮盎等皆以子弟來謁,南方悉定。裁量款效,承制補官。得郡凡九十六,戶六十余萬。詔書勞勉,授嶺南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span>(見《新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十八·李靖傳》);“長標嶺元一統(tǒng)志在永明縣南三十里,興化鄉(xiāng)。亦名重疊嶺。(見(明)解縉《永樂大典·卷一一九八○》)。                

宋開寶三年(970),大將潘美南征嶺南討伐劉鋹部?!笆?,詔潭州防御使潘美出師,師次白霞。鋹遣龔澄樞守賀州、郭崇岳守桂州、李托守韶州以備。是歲秋,潘美平賀州,十月平昭州,又平桂州,十一月平連州。”(見(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開寶三年,太祖命潭州防御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討之。八月,師至白霞,鋹賀州刺史陳守忠告急于鋹?!?/span>(見(元)托克托《宋史·卷四百八十一》);“丁卯,潘美等敗南漢軍萬眾于富州下之,十月庚辰克賀州,十一月壬寅下昭、桂二州”(見(元)托克托《宋史·卷二》);白霞在富川縣(今鐘山縣白霞街),“丁卯潘美等言大敗南漢萬馀眾克富州(克富州?!秳悅鳌芳啊毒艊尽方月灾?,但書次白霞,不知白霞地屬何州縣,姑從本紀實錄,先書富州?!妒畤o年》載:'拔富州至白霞并在九月’),及王師次于白霞,賀州刺史陳守忠(守忠未見)遣使告急內外震恐”(見(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一》),然在宋時,則有記白霞:“王師次于白霞,劉鋹賀州刺史、陳守忠遣使告急,內外震恐,南漢主遣龔澄樞馳驛往賀州宣慰”(見(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一》),(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二十三》亦載白霞,依據先克富州,再至白霞,再至賀州的次序。南漢時期富州在富川縣,“兵略定宜、連、梧、嚴、富、昭、柳、龔、象等州(唐乾封二年招致生獠以秦故桂林郡地置嚴州,富州當是置于賀州富川縣),南漢始盡有嶺南之地”(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九十》以及(明)解縉《永樂大典·卷八九八一》)。 則“白霞”不屬于永明縣白象,“白霞”不是“白象”。有關“白霞”記載,(清)金鉷《廣西通志·卷三十五》:“白霞寨巡檢司在奉政鄉(xiāng)”;“(富川)西南有鐘山,縣舊治于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邊蓬寨巡檢司于舊治?!謻|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見(清)張廷玉《明史·卷四十五》);白霞寨巡司(在富川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有巡司司前有白霞渡;又舊有寨下巡司,在縣西北秀峰村今裁)(見(清)和珅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一百七十五》)?!埃ǜ淮h)隋煬帝置始安郡,改富川為屬縣。唐高祖改臨賀為賀州,以富川屬之。太宗升富川為富州,析馮乘地入之,統(tǒng)縣三。德宗改為富水。南漢劉巖升富川為州。宋太祖改富州為富川縣,屬賀州。”(見(清)陳夢雷《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四二三》)。因此,潘美克富州、師次白霞,是縣攻破西嶺尾原富川舊治后富州州治地,順河而下至白霞。

南宋時期,“曹成賊馬分作三頭項透入賀州富川縣,侵犯賀州,殺人放火,劫虜人民,賊勢浩瀚”(見(宋)李綱《梁溪集·卷六十六·乞令韓世忠不拘路分前去廣東招捕曹成奏狀》)曹成從富川進入賀州,其后,先鋒張憲攻打莫邪關(應該在潤四月),“初曹成據道州,以兵守莫邪關。岳飛遣前軍張憲攻關”(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五十一》);“紹興二年,岳飛破成,入莫邪關”(見《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富川縣志》載:“宋高宗紹興二年,岳飛師發(fā)富川,追曹成,敗之”。其后岳飛軍入廣西興安追剿曹成余部。

宋末瑤民起義軍鄧四,占據龍虎關至冷水鋪、夏層鋪上下甘棠一帶達18年之久。攻占永明縣城后,占領道州城,進攻衡陽、酃縣,震驚朝廷。(宋)文天祥《文山集·卷八》“一秦孟四所出沒巢穴處,其山重岡復嶠,連跨數州,林翳深密,薈蔚延袤,山猺木客,聚族其間,將四面而裹之則山腳綿亙無合圍之理,將赭山而蹙之,則林木疏曠無延燎之勢,我軍望之遙遙,空駐山下,而彼之軼出,他境猖獗自如。且如近年嘗遣二將曰吳曰孫屯駐屏山者年馀,僅能免靜江境內之擾,而不能禁昭賀諸州之剽掠是也。我軍若入其巢搜原剔藪豈不甚快,然彼又竄入大山,愈去愈遠,迄不可誰何如……也……一當來廣西止有秦孟四一伙賊只因稽于剿捕致上下相挺,于是遍昭賀境皆寇今?山前連日,所申則秦孟四已遁杳不知其蹤跡……一秦寇竟無蹤跡分曉公文中或曰在大明村小明村或曰在大花山或曰在螺溪源、南上坪或曰在南團平山白石山腳其說不一已難信憑”;

宋景炎元年(1276),元將阿里海牙密謀奪取廣西,“命文天祥為同都督,七月丁酉進兵南劍州欲取江西。是月,吳浚兵敗于南豐,翟國秀聞兵至,遂引還。傅卓兵敗,詣江西元帥府降平章阿里海牙破嚴關,馬暨退保靜江府(見(元)托克托《宋史·卷四十七》),馬暨率兵3000把守嚴關。元軍久久不能攻下,于是派偏師由龍關入平樂,轉攻桂林?!八尉把自?,元將阿里海涯謀取廣西,馬塈以所部兵守靜江,而自帥兵守嚴關。元軍攻關不能克,乃以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攻塈,塈退保靜江” (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六·廣西一》);至元十四年,平章阿里海牙攻廣西。塈發(fā)所部及諸峒兵守靜江,而自將三千人守嚴關,鑿馬坑,斷嶺道。大兵攻嚴關不克,乃以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攻塈。塈兵敗,退保靜江。平章使人招降,塈發(fā)弩射之。攻三月,塈夜不解甲,前后百馀戰(zhàn),城中死傷相籍,訖無降意。城東隅稍卑,大軍陽攻西門,以精兵夜決水閘,攻東門,破其外城;塈閉內城城守,又破之。塈率死士巷戰(zhàn),刀傷臂被執(zhí),殺之斷其首,猶握拳奮起,立逾時始仆。靜江破,邕守馬成旺及其子都統(tǒng)應麒以城降,獨塈部將婁鈐轄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見(元)托克托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列傳第二百一十·馬塈傳》)。

    明朝時期,(清)張廷玉《明史·廣西土司》載:“二十二年,富川縣逃吏首賜糾合苗賊盤大孝等為亂,殺知縣徐元善等,往來劫掠。廣西都指揮韓觀遣千戶廖春等討之,擒殺大孝等二百余人。觀因言:'靈亭鄉(xiāng)乃瑤蠻出入地,雖征剿有年,未盡殄滅,宜以桂林等衛(wèi)贏余軍士,置千戶所鎮(zhèn)之。詔從其請。……洪武二十一年,廣西都指揮使言:'平樂府富川縣靈亭山、破紙山等洞瑤二千余人,占耕內陸,嘯聚劫奪,居民被擾,恭城、賀縣及湖廣道州、永明等縣之民亦被害。比調衛(wèi)兵收捕,即逃匿巖谷,兵退復肆跳梁。臣等欲于秋成時,統(tǒng)所部會永、道諸軍,列屯賊境,扼其要路,收其所種谷粟。彼無糧食,勢必自窮,乘機擒戮,可絕后患。從之。二十九年遷富川縣于富川千戶所。時富川千戶所新立于矮石城?!?;《明外史·土司傳》載:“永樂二年,總兵韓觀奏:桂、柳、潯三郡蠻寇黃田等累行劫掠,殺擄人畜。已調都指揮朱輝追剿,斬獲頗多”。

 明朝末期,“初,赤心等入廣西,龍虎關守將曹志建惡其淫掠,并惡胤錫。胤錫不知也?;蛘f志建,胤錫將召忠貞營圖志建。志建夜發(fā)兵圍胤錫,殺從卒千馀。胤錫及子逃入富川瑤峒。志建索之急,瑤潛送胤錫于監(jiān)軍僉事何圖復,間關達梧州”(見(清)張廷玉《明史·堵胤錫傳》);湖南永州總兵曹子建受朝廷派遣,統(tǒng)兵萬余駐守鎮(zhèn)峽寨抗擊清軍,把其地更名為“龍虎關”。永歷四年三月十九日,永州被清軍攻陷。清孔有德軍操小道直趨龍虎關下,“(順治)七年正月,攻武岡,陣擒祿、光榮等,進忠負創(chuàng)遠竄;武岡、靖州俱復。志建踞龍虎關,有德移兵永州,分布攻圍,大敗之”(見《清史列傳選(一)》)?!叭录何?初六日)卯刻,日赤如血。我大清兵克永州之龍虎關,明總兵向明高、姚得仁戰(zhàn)死;曹志建奔灌陽,推官唐誼被執(zhí)不屈,死之?!仁?,龍虎關之敗,志建兵潰入恭城、陽朔,聲言將至桂林;焦、滇諸營皆洶洶。瞿式耜發(fā)犒金五千兩,命兵科吳其?往撫之;而王師亦退駐衡州,事少定。至是再失利,志建奔恭城;馬進忠亦退于瓜里,走入武岡山中:桂林大震。我大清兵復取全州,明趙印選、胡一青、王永祚入于桂林。”(見(清)徐鼒《小腆紀年·卷第十七 ·自庚寅年至辛卯年(一六五0~五一)》)

反抗明朝的農民起義,在西南四處流竄的南明政權大勢已去,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15年之久的南明永歷政權徹底覆滅?!皬埆I忠將孫可望、李定國等降于明桂王由榔,擾湖南。(順治)九年,屯齊從定遠大將軍尼堪南征。尼堪戰(zhàn)歿,以屯齊代將。時定國及別將馬進忠率兵四萬馀,屯永州。定國聞師至,度龍虎關先遁?!?/span>(見(近現代)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一十五 列傳二》)

“案照順治十二年十月初三日,職準廣西撫臣于時躍咨開:準提督廣西總兵官伯線國安手本內開:準本院咨:據富川縣報稱:九月初八日申時據營官陳遂報稱:探得猺賊數千,聚城會眾,要來劫搶,二五都各處村寨百姓,驚惶逃避。又據差役楊正偵探回報:自昭平副將營兵馬撤回,其鐘山鎮(zhèn)附近下九團暨擎田五洞龍井各寨猺賊,約有三、四千,即將鐘山鎮(zhèn)營房一百馀間燒燬,鎮(zhèn)堡四門打壞落水,城垛俱拆平。又將附近鐘山投誠觀巖水巖石墻數寨男婦拿去。又統(tǒng)賊圍困馬山。又行劫昭平二五都高寨,順民紛紛奔竄?!?/span>(見(清)洪承疇《洪承疇章奏文冊彙輯(第一冊)》)

吳三桂反清,“勒爾錦聞三桂死,率師自荊州渡江,三桂所部勒水師泊虎渡上游、陸師屯鎮(zhèn)荊山,皆潰走?!聛讕熯M克永明、江華、東安、道州,復進取永州。岳樂師自衡州復常寧,攻武岡,國貴以二萬人據楓木嶺拒戰(zhàn)。岳樂令林興珠與提督趙國祚督兵奮擊,國貴死,兵潰?!?/span>(見(近現代)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命將軍巡撫傅宏烈等定平樂、桂林諸郡。宏烈奏:吳三桂偽總統(tǒng)馬寶取道宜章來犯,前隊已抵富川。祈更發(fā)一軍,以為后繼,或令韶州大兵奪取宜章、郴州隘口,()同將軍莽依圖進取平樂、桂林,則逆賊不能兼顧,湖南可立下矣。上諭:頃命平南親王尚之信、將軍額楚、都統(tǒng)勒貝等,已統(tǒng)大兵速平宜、郴諸處,將軍巡撫傅宏烈可同莽依圖,急定平樂、桂林諸郡?!?/span>(見(清)勒德洪《平定三逆方略》)

   清咸豐八年(1858),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對天王洪秀全不滿,率部四、五萬眾遠征廣東、廣西及湖南。咸豐九年五月十日,部下國宗石鎮(zhèn)吉部襲克江永縣城,把守龍虎關、駐軍永明達四月之久,并以永明為根據地,擊敗道州田廣洞團勇,攻克江華縣城。

19291211日,鄧小平、陳豪人、張云逸、李明瑞在廣西百色舉行武裝起義,奉命北上,攻打柳州、桂林。損失慘重,實行戰(zhàn)略轉移。輾轉福祿、武崗、全州等地,15日,整編后的紅七軍渡過湘水,取道廣西灌陽文市,向道州進發(fā)。6日,紅七軍攻克道州與廣西灌陽交界的永安關、蔣家?guī)X一帶,擊退道縣保安團,進入道州境內。7日傍晚占領道縣縣城。8日夜,紅七軍撤出道縣城,9日傍晚攻占江華縣城沱江。11日晨,紅七軍撤離沱江,過西河。兵員損失慘重。離開沱江后,經鯉魚井、橋市到寶昌宿營。12日,翻越勾掛嶺,過貓仔橋,經橋頭村、黃庭,攻占大圩,宿營休整2天。14日,紅七軍翻越湘粵桂邊境的老苗山進入廣西桂嶺一帶。1931116日,紅七軍兵分兩路離開桂嶺,沿榕木寨、洪水寨、東水村向粵西北進發(fā)。一路經浪傘頂、明燈頂,翻過大錫界,到江華碼市,轉道廣東連縣東陂,東取連州。另一路經下咸、板沖、蘆沖口,抵達兩廣交界的鷹揚關,117日進入廣東連山。紅軍沿著上草鄉(xiāng)萬里坪、銅鑼塘、大小眼、芙蓉山,經白石關進入地處粵桂湘三省交界的廣東連山禾洞鄉(xiāng),然后轉赴與之毗鄰的江華縣黃石、碼市等地,與大部隊匯合后轉赴東陂東出連州?!都t色黨建聲像館》第4。18日,經安寧至錦田(今碼市鎮(zhèn))宿營;19日,經竹市(圍塘坳)進入廣東連縣的清水至東陂宿營。20日,獲知敵湘軍兩個團已占宜章縣黃沙埠。并放棄向坪石前進的準備,決定南下奪取廣東連縣縣城連州。21日,以紅五十八團警戒,紅五十五團第二營攻城。22日,部隊停止攻城。23日,紅五十五團第一營接替第二營繼續(xù)攻城未克,部隊撤出戰(zhàn)斗。24日,部隊出發(fā)至西江。26日,部隊向連縣星子鎮(zhèn)出發(fā),打算攻坪石鎮(zhèn)。27日,部隊在宜章縣黃沙埠與敵湘軍一個團發(fā)生戰(zhàn)斗,后繞道向廣東乳源縣前進。28日,部隊到達宜章逕口村,30日,部隊到達乳源縣梅花地區(qū),22日,湘、粵軍閥從樂昌、坪石、宜章分三路尾追紅七軍。部隊主動撤出逕口村,移師乳源縣梅花村(今樂昌市)找到黨的地下組織,得到中共樂昌縣委的協助。23日,部隊在梅花村反擊廣東軍閥陳濟棠的獨立團。當晚,部隊撤出梅花村,在韶關與樂昌縣之間的楊溪強渡樂昌河(今武水),計劃到中央蘇區(qū)與朱德、毛澤東紅軍會師。(見20210306日永州日報《“紅七軍轉戰(zhàn)湖南”課題研究報告》)

    1934年11月16日,湘桂軍閥達成堵截中央紅軍的"全州"協議。隨后,桂第將其所部15個團約三萬人全部部署于桂東北地區(qū),呈南北走向的一字長蛇陣。長蛇陣的北段,為全(州)灌(陽)興(安)三角及湘桂邊境的清水、高木、永安、雷口四關,由第15軍代軍長夏威負責;長蛇陣的南段為恭城、龍虎關、富川、賀縣帶,由第7軍軍長廖磊負責。11月16日紅五團攻占臨武時,敵人棄守藍山,我軍繼續(xù)向江華、永明方向開進。決定集中兵力于富川、恭城龍虎關、灌陽文市、全州黃沙河一帶,又于賀縣、富川、龍虎關迄全州黃沙河沿線,趕筑工事碉堡,即令由黔開回之第七軍軍長廖磊、會同第十五軍軍長夏威,分守全州、灌陽、龍虎關一帶,嚴密布防。又調原駐龍州之韋云淞師全部開赴恭城。部署既定、李宗仁返邕坐鎮(zhèn),白崇禧駐桂指揮。恭城縣政府奉命在龍虎關、馬林源、畔田江、前門寨等一帶長達六十里,開挖戰(zhàn)壕、建筑碉堡,全縣每戶派出竹釘或鐵釘二百,準備埋入路上和山沖,阻我紅軍過關。是年冬,他們偵得我紅軍有一二十萬由江西已到永明,將由龍虎關入境,他們更加步步為營,嚴密防守。18 16 時半, 朱德向各軍團縱隊首長下達向道縣、江華縣、永明縣地域轉移的部署。我紅軍為了減少阻力,勝利西進,九軍團采取聲東擊西戰(zhàn)術,于1118日佯攻龍虎關,與桂軍四十四師展開激戰(zhàn)。20日,紅九軍團逼近江華,白崇禧(李宗仁長駐廣東,當時桂軍的實際指揮官是白崇禧)擔心中央紅軍從富川、賀縣帶進入廣西腹地, 11月20日晚(一說為21日晚),白崇禧以李宗仁的名義電告蔣介石,當廣西部隊部署妥當后,中央紅軍已抵達臨武、藍山、嘉禾地區(qū),并繼續(xù)分兩翼部隊向道縣、江華、永明(今江永縣)地域進發(fā)。這使白崇禧認為紅軍會由湖南江華入龍虎關深入廣西腹地從而動搖桂系割據老巢。于是,桂軍于1120日以李宗仁名義直接發(fā)電給蔣介石,略謂:“……故擬將仁部主力,移赴恭城附近,策應賀、富、興、灌……”22日蔣介石復電同意,桂軍立即將原在全州、興安、灌陽布防的第十五軍撤往恭城。李、白決定放棄原來堅決拒紅軍于境外的策略,改為開放桂東北通道,讓路并促使紅軍盡快過境。其相應部署是:19師防守桂林;43、45師防守恭城、富川、賀縣及龍虎關要隘,堅決堵死紅軍進入廣西腹地的必經之路;白崇禧一度命他的部隊退守龍虎關和恭城,用意是既防止紅軍也防止蔣介石軍進廣西。21日,攻占江華縣城,并派出兩團兵力攻打龍虎關。22日我一、九軍團偷襲賀縣之白芒營【注:實際是湖南江華白芒營】,之后,紅五軍團、紅八軍團和紅九軍團部隊都先后進入江華、永明,威脅廣西富川、賀縣、恭城。26 日晨, 紅九軍團占領江華縣城———沱江。11 27 ,紅五軍團主力到達蔣家?guī)X紅十三師駐守牛路口掩護主力過關。紅八軍團先頭部隊由道縣祥霖鋪至永明上江墟, 摧毀敵人碉堡2座。紅九軍團先遣隊到達永明瓦扎彎一帶。11 28 , 紅一軍團一師奉命撤離陽樂田直驅廣西文市。紅五軍團經雷口關進入廣西, 紅十三師移營車田洞。紅八、九軍團一部在三峰山與桂軍一部激戰(zhàn)約二小時, 主動撤離戰(zhàn)場抵進蔣家?guī)X。紅九軍團為切斷追敵道路, 于午夜炸毀沱江西佛橋后分三路撤離沱江, 一路開往大林江兩路朝永明進發(fā)。11 29 紅五軍團一部離祥霖鋪開往永明縣城。11 30 , 紅五軍團十三師撤離蔣家?guī)X陣地通過永安關。紅八、九軍團撤離永明縣城, 經大遠、大溪源過蔣家?guī)X, 進入廣西。(參見《紅軍長征過廣西》之“劉斐談話記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445月,日軍有從湖南向廣西進犯的態(tài)勢,(黃埔軍校桂林)六分校接軍訓部命令赴龍虎關進行實戰(zhàn)訓練。龍虎關在恭城縣境內湘桂交界處,是九戰(zhàn)區(qū)與四戰(zhàn)區(qū)的接合部,若該地無軍把守,則日軍可乘機而入,切斷桂林守軍退路,進而威脅柳州。六分校的任務是在一周內構筑一個加強師的防守陣地,并阻擊日軍于龍虎關外。518日,由分校主任甘麗初任總指揮,率十九期學生和練習營兵分兩路赴恭城設總指揮部。23日,前敵指揮部率隊到達龍虎關,經一周苦戰(zhàn)修好工事,然后布防。619日,八、十中隊進入龍山陣地,七、九中隊進入虎山陣地,練習營進入正面關口兩側主峰陣地,并在敵必經之地構筑暗堡。不久,來了一支日本騎兵搜索隊被擊潰,翌日拂曉,日軍一部人馬圍住我方已撤空的暗堡群狂炸濫打,撲了空。當天中午,鬼子的30多只橡皮艇在猛烈炮火掩護下,三次強攻灘頭陣地被擊退。第三日清晨,鬼子將拆除民房的木料扎成100多只木排,又向灘頭陣地猛撲過來,待木排行至江心時,我主陣地火力猛烈反擊,敵人狼狽退回。21日下午,桂林飛虎隊派來9架戰(zhàn)機,先在我方陣地上空盤旋三周,意即要求指明敵我位置。當時通訊設備缺乏,軍校學生就脫下自己的白襯衣鋪在地上作布板,指示我方位置,于是戰(zhàn)機分三組在敵方上空輪番掃射轟炸,打得鬼子抬不起頭。由于六分校已經完成任務,總部命令學生軍星夜轉移,練習營留下掩護,防務移交九十三軍。是役殲敵300余名,當時《掃蕩報》、《廣西日報》、《云南日報》均在頭版以大捷記之(見黃埔軍校同學會   2014年第二期《黃埔軍校(桂林)第六分??悸浴罚?/span>

   1949年10月,四野的三個兵團全面進入了湘南地區(qū),白崇禧率部緊急布置,妄圖在湘南阻止四野的戰(zhàn)略前進,白崇禧投入了桂軍全部精銳于衡陽和寶慶地區(qū)防御,四野組織了三個兵團為主力部隊向白崇禧的桂軍發(fā)起攻擊,林彪和白崇禧各自迂回作戰(zhàn),雙方都沒能取得戰(zhàn)事上實質性的進展,毛主席提起筆寫了一份詳細作戰(zhàn)計劃安排,先建立大范圍的包圍圈,再步步緊縮,敵人將會無所遁形,為把白崇禧集團殲滅于廣西境內。 北路軍第12兵團部率第40軍、第41軍、第45軍,在西、南兩路軍切斷白崇禧集團退路后,由湘桂邊界地區(qū)南下,協同西、南兩路軍殲滅白崇禧集團于廣西境內。11月18日,第41軍第123師向桂林進攻。22日12時,突破敵人在桂北地區(qū)的最后一道防線甘棠渡,隨后突入桂林市,殲敵1000余人,桂林宣告解放。19日,第40軍相繼占領富川、鐘山、賀縣,并以每日30至50公里的速度向梧州前進。與此同時,我軍其他各路部隊也進展順利。(見《解放戰(zhàn)爭之廣西戰(zhàn)役》 )                                        

                                   2024年9月27日草稿初稿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