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轤的轉(zhuǎn)動機構(gòu) 器具篇 字源演變 說文解字 “轤”lú,后造象形字,“轤”的后造簡化字,“轤”字目前最早見于公元1956年。車,與車具或機構(gòu)有關(guān);盧,轆轤轉(zhuǎn)動機構(gòu)的象形描繪。造字本義:轆轤的轉(zhuǎn)動機構(gòu)。 備注: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其中,“爐、廬、蘆、驢、滬”字已被簡化為“爐、廬、蘆、驢、滬”。顯然,民國時期的“盧”字被簡化作“戶”。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制訂出了《簡化字總表》,其中的二表即包含了“盧”及其簡化字“盧”??梢钥闯觯夥藕蟮倪@次“簡化”中,“盧”字被簡化作“盧”?!皯簟弊志筒挥谜f了,與“盧”一點關(guān)系沒有;“盧”字多多少少還有點像簡化版的“盧”,但簡化得有點多了,而且很像元代《王禎農(nóng)書》中所繪的“轆轤”裝置的轉(zhuǎn)動機構(gòu)。 古時有“轣轆、轆轤”兩種水車,一種通過瀝水來汲水,另一種通過吊桶來汲水,二者都包含轉(zhuǎn)動機構(gòu)——“轆”。“盧”字至少在清代《康熙字典》中都是不存在的,清代以前自不必說。從“轆轤”的裝置可見,吊繩、滾軸及軸把的構(gòu)型正好與“盧”字相吻合。 總的來說,“轆轤、轆轤”是指同一事物——水車,而“轤、轤”各有所指,“轤”指汲水容器,“轤”指轉(zhuǎn)動機構(gòu)。 “轤”字屬于現(xiàn)代人用簡化字根據(jù)事物而造的“車旁象形字”,推測,“轤”的造字時間約為1935年——195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