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感情,都是雙向奔赴的,父母和兒女,也不例外。 當老父母要求兒女孝順的時候,還要想一想,自己值得孝順嗎?自己怎么做,才能讓兒女更輕松地孝順?
在兒女孝順的基礎(chǔ)上,父母進一步改變自己,也算是老有所為,積德積福。 兩代人之間,感情互動變得順暢了,孝道也就順暢了。 01 懂得“烏鴉定律”,活到老,變好到老。 樹林里,烏鴉要搬家,因為動物們都討厭他。 鄰居鴿子說:“你不改變自己,搬家到哪里,都沒有用。”
人老了,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了,要賺大錢,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變得慈祥,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其一,管好嘴,少嘮叨。 自己一把年紀了,走路都蹣跚了,但是嘴巴還很靈活,整日嫌棄兒女,這里做不好,那里不對勁。 說完了兒女,還數(shù)落兒媳,睡懶覺,不帶娃讀書,責怪女婿賺錢太少,認為自己的女兒嫁錯了人。 最可怕的是,老人吃著兒媳送來的飯,還說兒媳的壞。 這不是烏鴉在“呱呱呱”?
不要總是嘮嘮叨叨,少開口。就是要開口,多說“謝謝、辛苦了”。家人吵架,老人說句公道話,不管誰對錯,都勸少說幾句。 其二,管好眼,不斜視。 很多老人,開口就談:“我當初,如何厲害?!?/p> 反正家里的年輕人,都不如曾經(jīng)的自己。 也有一些老人,習慣了門縫里看人,誰都是扁的,缺點一大堆。 尤其是看家里的 孩子,不懂事,太搗蛋,不學習,亂花錢。 要知道,一片美麗的草地,也有牛糞、蒼蠅。若是眼睛盯著牛糞,美景就蕩然無存。 眼睛是用來尋找風景的,不是用來盯著牛糞的。 用溫柔一些的眼神看人,就發(fā)現(xiàn),“黑壓壓的烏鴉”,也會積極覓食,哺育兒女,努力生活。這就是人生智慧。 其三,管好心,常感恩。
烏鴉都懂得感恩,為什么人不懂得呢? 當兒女感恩父母的時候,父母是理所當然,還是表示感謝?很多父母,選擇理所當然。 其實,老父母要知道良性互動,多一些感謝。尤其是對兒媳、女婿、孫子外孫,好的態(tài)度,就是留住情分,讓大家在行孝的過程中,更加舒心。 我們常常說:“活到老,學到老?!?/p> 學習的目標,就是讓自己變好,從來不是學歪門邪道。從烏鴉身上,都能找到美好的東西,那么老人看什么,說什么,想什么,都是陽光的。 02 懂得“麻雀定律”,走到哪,都能適應(yīng)。 不管是鋼筋水泥密布的城市,還是在荒蕪的農(nóng)村,麻雀都能好好生活。 高樓的墻壁孔洞里,都有麻雀的小窩。 麻雀用強大的適應(yīng)能力,讓種群進一步發(fā)展,也帶來“嘰嘰喳喳”的熱鬧。
我的大伯,大半生在農(nóng)村生活。 伯母過世后,大伯的身體也很差了。 堂哥在省城工作,也有自己的房子。為了盡孝,把大伯接到省城。 堂哥每個月給大伯一千元,希望大伯去走一走,買點什么。和小區(qū)里的鄰居打小麻將也行。 大伯在小區(qū)里,悶悶不樂,出門到大街,怨恨車子太多。 同齡的老人,大伯也不搭話,還厭惡這些老人大伯太時髦。 兩個月過去了,大伯越來越孤獨,死活都要回老家。 某一天,大伯自己買了車票,要回老家。結(jié)果走錯了方向,搭車去了隔壁縣城。一大家人,急得團團轉(zhuǎn)。 如何安排大伯的晚年,堂哥是為難了。 大伯在農(nóng)村,有三長兩短,也沒人關(guān)照。本村也沒有幾個人在留守了。到城里養(yǎng)老,大伯如煎熬一般,隨時會出什么幺蛾子。
首先,接納隨遷的事實,不讓兒女為難。 四海為家,這是家庭變遷 的常態(tài)。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兒是難以兩頭兼顧的,畢竟要工作。 然后,主動適應(yīng)新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愛好,也適當合群一些。 全國各地都有老年圈,只是活法不同而已。你有了圈子,也就有了親戚朋友,對周圍的環(huán)境,很快就會熟悉,而不是抗拒。 最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因為變老了,就這樣不做,那樣不行。老人在健康的情況下,還是要自己管好一日三餐,要管好自己的錢財。 就算住在雜屋里,也要有家的樣子,而不是破罐子破摔。 03 把“孝順”拆開,就是“孝、順”。 父母養(yǎng)大了兒女,兒女就盡孝,這是人情的互動。 父母老了,能順著兒女的意思來,也能讓家庭更加順利的發(fā)展,那就活得順風順水了。
人老了,并不是一無用處了,就是走不動了,也不是毫無意義了。關(guān)鍵是你是否愿意進步,改變自己。 一家人,自帶善意,彼此善待,就沒有不好的。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