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六個王朝定都南京。211年,吳大帝孫權在石頭山金陵邑舊地筑石頭城。229年在此建都,名“建業(yè)”,都城周長約11公里,開始了南京的都城史。晉滅吳后,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yè)為“建鄴”。建興元年(313年),為避司馬鄴之諱,改為“建康”。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317~420年),南京從此成為正統(tǒng)中華文化的中心。東晉以后,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南朝。南朝與此前的吳、晉合稱“六朝”。 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東有“龍盤”紫金山,西有“虎踞”清涼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臺,山水環(huán)抱,形勢極為險要。 關于南京的風水,當年蜀國軍師諸葛亮順江而下時,看到金陵古城,不禁失聲驚叫:“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東晉大臣王導也曾說:“建康,古之金陵。”然而,十分奇怪的是,這座王氣旺盛的古城,定都于此的六個王朝,卻都短命,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后來,明初定都于此,一世而終,僅僅50余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維持了9年;有人認為,楚王埋金以鎮(zhèn)王氣,風水沒了;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城還沒有成為城的時候,先是吳王的屬地,后來被越王占領。接著,楚王又趕走越王,駐軍江邊的獅子山。有一次,楚王巡視自己的疆土,登上獅子山,環(huán)望四周,看到此處風景雄麗,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可是突然,楚王的臉色由晴轉陰。大臣們忙問原因,楚王煩躁地說:“這地方風景雖好,但王氣太盛!”大臣們表示要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不能讓這里再出帝王,于是征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一巫師來應征,設計了一個方案,即在獅子山上埋一批黃金,用黃金鎮(zhèn)壓此地的王氣,可保不再出帝王,此乃黃金“鎮(zhèn)王氣”。楚王同意后,大臣們馬上操辦在獅子山頂挖坑砌磚,埋下一批黃金。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 南京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坐擁東南,經(jīng)濟發(fā)達,人物繁盛,名校云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自三國吳國建都于此,南京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建業(yè)、建鄴、建康、金陵、江寧、集慶、南京、天京等等名字承載著南京歷史的輝煌。秦淮河畔,多少才子佳人。石頭城下,幾度金戈鐵馬。今天我局簡單從地理視角探究下南京的興衰。 七大古都與南京 一、連通江淮,擴有吳越 六朝以及其后的南唐、明初、南明、太平天國、民國皆以南京為都,必然是看重了南京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南京到底有何魅力,獲得了“自古帝王州”的美稱呢? 經(jīng)濟上,南京以東自鎮(zhèn)江開始,蘇錫常湖嘉杭等地的江南腹地在農(nóng)業(yè)時代長期以富庶著稱。自六朝開始,北方經(jīng)濟重心不斷南移,到唐時韓愈有言: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南宋有諺“蘇湖熟,天下足”。至于明清,江南賦稅更是甲于天下。因此南京有充沛的經(jīng)濟資源支撐王朝北伐,或者是南渡小朝廷在此安營扎寨。 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交通上,南京處于南方東西南北向的中心。南京處在長江下游,自湖北江陵開始,通航條件便利。南北向上,距離大運河與長江交匯口不遠。南京處于江漢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三角洲兩個南方重要經(jīng)濟區(qū)的連接帶。這種連通東西,貫穿南北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定都南京的王朝獲取物資,開展軍事征討。 南京、長江與京杭運河 防御上,南京有長江這一天塹。南方政權依靠水軍優(yōu)勢,進可渡江支持淮河,退可依大江據(jù)險而守。南京城四周防御條件也是得天獨厚(見后文)。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依靠南京優(yōu)越的防御條件,與清軍展開長達十余年的攻防戰(zhàn),南京地利優(yōu)勢可見一斑。 此外,南京條件也優(yōu)于南方其他城市。南方四大區(qū)域中心:江淮、江漢、巴蜀和嶺南。 江漢連接中原,北部無險可守,防御不利,西魏破江陵殺梁元帝即是如此。巴蜀太閉塞,割據(jù)有余,開拓不足,歷史上定都成都的都是割據(jù)政權。嶺南廣州太偏,古代又太落后,自然不考慮。江淮流域,蘇州無險可守,封建時代交通不如南京。 隋唐出于政治考慮,扶持揚州短暫壓制過南京,但是揚州同樣地處江北,五代十國揚州曾飽受戰(zhàn)亂,隨后再也沒有超過南京。杭州作為南宋都城,盡管宋高宗出于對金朝的恐懼從而定都杭州,但是杭州地處杭嘉湖平原最南端,以南為丘陵,退守有余,而進取不足。 二、鐘山虎踞,石城龍蟠 從三國到明清,南京的城區(qū)范圍一直在改變: 六朝時期,如今市區(qū)秦淮河外的河西皆是長江。孫吳在江邊依山而建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拱衛(wèi)都城?!巴蹩谴乱嬷?,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欲克建康,必先拿下石頭城,六朝時期戰(zhàn)亂頻生,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難以計數(shù)的戰(zhàn)斗。在今玄武區(qū)內(nèi),是建康城核心區(qū)。南朝時期,建康極為繁華。隋滅南陳,隋文帝下令將建康夷為平地。 曾經(jīng)的建康城 其后南京經(jīng)歷了八百多年的相對沉寂,十國時期短暫作為南唐都城。朱元璋從安徽過江攻克集慶(南京),標志著南京達到她發(fā)展的頂峰。朱元璋時代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明南京城分為四環(huán)。最外環(huán)為外城,全長60公里,將紫金山、雨花臺、幕府山等外圍險要囊括在內(nèi)。第二環(huán)為京城,墻全長為35.676公里,現(xiàn)存城墻主要是京城。 南京明故宮午朝門遺址 玄武湖段城墻 全城依照南京山川湖泊而建。西南、南、東南依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而建。城東部在紫金山西南麓依山而建,林木眾多而溝壑叢生,不利于兵力展開。城東北依玄武湖 建城墻。城北挖金川河通玄武湖與長江作為護城河。城最北端為獅子山,山上建有閱江樓。形成“東盡鐘山之南崗,北據(jù)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于內(nèi) 外”的格局,完全符合青龍(紫金山)、白虎(石頭城)、朱雀(秦淮河)、玄武(玄武湖)的中國風水地理。 城內(nèi)大概分為三個區(qū)域。城南為商業(yè)居住區(qū),城東為宮城區(qū),城北為軍事區(qū)。城區(qū)有大小不等的道路進行連接。同時城內(nèi)保留有秦淮河、進香河、小運河等河道,方便交通運輸,這些河流至今依然存在。城南商業(yè)區(qū),有三山街市(買賣牲口)、江東市(買賣米糧)、上榻坊(買賣布料茶鹽等)等商業(yè)區(qū),極其繁華。 內(nèi)秦淮河兩岸即為著名的金粉之地,主要為今夫子廟附近。兩岸酒樓妓館林立,江南貢院就在內(nèi)秦淮不遠處,士子云集,留下不少才子佳人的美談。 城南有當時著名的大報恩寺琉璃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塔內(nèi)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筑,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可惜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zhàn)亂。 夫子廟 秦淮河 總感覺文明5的大報恩寺和現(xiàn)在重建的報恩寺層數(shù)不一致。。 城西北有龍江造船廠,鄭和船隊當年的寶船多建于此。城北為軍事區(qū),駐軍約二十萬人,除一部分駐守皇宮和沿江外,大部分軍隊都駐扎在城內(nèi)西北地區(qū)。這里有大片營房、糧倉、庫房和各種軍匠工場,形成一個獨特的軍事區(qū)。城東為皇城區(qū),皇宮和政府機構如五軍都督府、六部、錦衣衛(wèi)、翰林院、通政司等衙門云集。 南京的城墻墻基用條石鋪砌,墻身用10厘米×20厘米×40厘米左右的大型城磚壘砌兩側外壁,中實雜土,唯有皇宮區(qū)東、北兩側的城墻全部用磚實砌。 南京城墻建設采用了嚴格的質量管理和責任追究體系,所用之磚由沿長江各州府的一百二十五個縣燒制后運抵南京使用,每塊磚上都印有監(jiān)制官員、窯匠和夫役的姓名。第三環(huán)為皇城,第四環(huán)為宮城。今已不存,僅留下一些殘垣斷壁。 南京城南的中華門,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門,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甕城。城門設置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主體建筑內(nèi)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城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整個城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中華門,左上為重建的琉璃塔 正是依靠南京堅固的城防,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在南京城反復進行了十余年的拉鋸。江南大營盡管駐扎在孝陵衛(wèi),離南京城近在咫尺,卻不能破城。1862—1864年的天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太平軍依靠南京周邊山川險要和城防,抵抗湘軍三年之久,最終由于外援斷絕,內(nèi)力枯竭而告城破。 天京防衛(wèi)戰(zhàn) 三、“銅頭鐵骨豆腐腰” 南京作為都城,主要面臨三個方向的威脅。首先是北方的威脅。防御北方,淮河為第一道防線,長江為第二道防線。 古代由于南方軍隊一般長于水戰(zhàn),弱于陸戰(zhàn),尤其是缺乏大量馬匹,因此南方北伐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如南朝宋、梁、陳、南宋等北伐,甚至始終無法占領徐州。朱元璋北伐是唯一一次例外。南北實力比較均衡的時候,往往在淮河附近拉鋸。 守江必守淮 在此條防線上,壽春、盱眙、鐘離等為軍事重鎮(zhèn)。東晉前秦淝水之戰(zhàn)、南梁北魏鐘離之戰(zhàn)等都是依靠淮河防線,力拒北方軍隊。 即便是淮河防線有失,北軍兵臨長江,只要南軍還能守住長江天險,仍然無憂。魏文帝曹丕南征東吳望江興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深入到今天的六合而不能向前,完顏亮在采石大敗,都是南方政權利用長江天險擊敗北方政權的例子。 淮河防線 但是如果南方政權過于弱小,或者陷入內(nèi)亂四分五裂,難以有效抵抗北軍的時候,那么南方最終往往無法逃離被消滅的命運。 南梁侯景之亂中,北齊趁機奪得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南梁所有領土,南北平衡局面被徹底打破。陳末隋朝一路大軍從揚州南下渡江到鎮(zhèn)江,一路從和縣南下到采石,東西兩路夾攻建康,終于滅陳。 趁南方侯景之亂,北齊趁機拿下江北之地 如何夾擊南京 隋唐之后,南唐被周世宗占領江北十四州,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南明的江北四鎮(zhèn)軍閥相互勾心斗角,不能團結對抗清軍,導致清軍不費多大力氣破揚州,占南京,消滅弘光政權?;春?zhàn)役,蔣公喪師于徐蚌,淮南盡失,盡管布置有長江放線,但是大勢已去。因此淮河長江,互為表里,自古流傳下來“守江必守淮”的古訓。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如果說淮河長江是南京的銅頭鐵骨,那么面對長江上游的江漢平原它又是豆腐腰。江漢居于南京上游,長江中下游平原無險可守,來自上游的軍隊可順流而下,直搗南京。 中游與下游 孫權大概是第一個認識到湖北對于江南的拱衛(wèi)作用。因 此不惜破壞孫劉聯(lián)盟,偷襲奪得荊州,其后甚至一度遷都武昌。晉滅吳,東晉王敦、桓玄,南朝宋謝晦、沈攸之等皆據(jù)荊州起兵向下游。平定侯景之亂的梁元帝蕭繹 派大將王僧辯、陳霸先也是自上游而下,克復建康。蒙古攻克襄陽、鄂州,隨后在長江丁家洲殲滅南宋水軍后,江南自然成為甕中之鱉。 如果沒有荊州,吳國的長江防線過于單薄,吳侯危矣 元芳,你怎么看? 在此,大概可以明白宋高宗為什么一定要罷岳飛兵權,甚至殺害岳飛。 南宋初年,兵權掌握在岳飛、韓世忠等四大將手中。年紀最輕、風頭最勁的岳飛平定湖南鐘相楊幺起義,長期以荊襄為根據(jù)地,訓練士卒,發(fā)動北伐。這對政權草定,急于收回軍權的宋高宗來說是如芒在背。同時江漢對南京巨大的地理威脅,使得宋高宗對岳飛不得不有所提防。殺害岳飛,穩(wěn)固上游,震懾其他大將,才能收回軍權。 消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也是從湖北、江西、安徽,一步一步拔掉太平軍據(jù)點,兵圍南京。因此,戰(zhàn)亂時代,一旦湖北為敵對力量所占據(jù),那么南京必然面對上游的巨大威脅。 而東面的威脅自明朝開始,也逐漸顯現(xiàn)。南京往下,平原富庶而無險可守。倭寇侵擾明朝,一度威脅到南京。明末鄭成功率領水師入長江攻打南京惜敗。鴉片戰(zhàn)爭英軍溯流而上兵臨下關江面,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 抗日戰(zhàn)爭,日軍占領上海,先派兵切斷南京西南交通線,同時派??哲姺怄i長江,致使南京被日軍圍成鐵桶,最終發(fā)生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旅美畫家李自健的油畫——《南京大屠殺》。 總結起來,南京雖然形勢險要,但是在東西方向上具有天然的劣勢。作為南方偏安政權,擁有南中國尚可力拒北方,但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條件下,南京的地緣安全條件實際上很差,這也決定了南京在地緣安全上注定無法和北京、西安、洛陽等古都競爭。 四、南京不能成為統(tǒng)一政權都城 首先,盡管自唐以降,南方在經(jīng)濟上超過北方,南京居于全國最富庶的江南核心區(qū)。但是中國的軍事和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這是無法忽視的事實。 隋唐都通過大運河,將南方的資源運往北方,供應龐大的政府機構。唐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失去了對江南稅賦的控制。南方強于經(jīng)濟,但是弱于軍事。歷朝歷代北伐多以失敗告終。 唐朝晚期,西北政治中心依賴東南的資源,而這種連接卻是脆弱的 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原因在于以統(tǒng)一的南方作為基地,而元朝彼時內(nèi)部的王保保、李思齊等爭斗不休,各據(jù)一方,被朱元璋各個擊破。 明初盡管定都南京,但是全國面臨的壓力主要在長城一線,國都在南京,一則不能很好的應對北方侵襲;二來在資源調配上極為不便。另外,如上文所言,盡管有大江可守,但是南京東西兩面防御及其脆弱,不利于首都安全。 1367年,北方割據(jù),爭斗不止,南方朱元璋便有北伐的機遇(此時朱元璋還是吳王,尚未稱帝) 唐宋以前的南京城到底什么樣,大家沒有人見過,在隋初,作為南朝歷代大本營的南京(建鄴)全讓隋文帝楊堅給毀了?,F(xiàn)在大家見到的南京城,完全是明朝初年留下的格局。 當年,朱元璋打下應天(今南京)后,最先建的不是內(nèi)外城,而是將他與皇后、妃子們住的老窩——皇宮先解決。 朱元璋建好皇宮后,便開始大力興建了內(nèi)外城墻,形成了今天仍存、長達37公里長的城墻,比歐洲最長的巴黎城墻,還要長15里。也就是說,世界上最長的城墻在古都南京——當然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明朝南京城,依山傍水,沒有規(guī)則) (在南京定都王朝宮城位置示意圖) (南京城變化,紫色為主道線中山路,黃色、紅色分別為南唐、明朝中軸線) 作為明初國際、師,風水大師劉基的精湛風水術和規(guī)劃理論,在明城墻構建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南京明城墻走向正如上文所說,確不規(guī)則,即非方形,也非多邊形,不少游人再來了南京頗為費解。 過去學者都認為,這是朱元璋根據(jù)南京城獨特的地貌特征興建的,是充分利用地理資源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一傳統(tǒng)觀點現(xiàn)在有了改變,現(xiàn)代學者經(jīng)過反復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明 時的南京城是朱元璋根據(jù)劉基建議,布下的一個風水大局,為中國所城城池獨有——城墻是竟然是南斗星與北斗星的聚合(見下圖),充分顯示了劉基的智慧。 這一設計意圖,與明孝陵神道趺北斗星狀,如出一轍(詳見倪方六著《風水三千年》有關內(nèi)容),這一現(xiàn)代最新發(fā)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了強烈的“皇權神授”思想,真可謂絕了! 據(jù)楊國慶著《南京明代城墻》,明城墻原有的十三座城門并不是隨便開的,位置正在13顆斗星的節(jié)點上。在明墻圖(見插圖)上,將城墻從東南的通濟門與西北的鐘阜門、儀鳳門之間取點,用直線一分為二,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這一風水玄機。 東半部城墻是北斗七星狀,“星點”逆時針由南而北分別是: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鐘阜門。 西半部城墻是南斗六星狀,“星點”順時針由南而北分別是: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中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 (侵華日軍占領下的南京朝陽門) 從圖上看,朱元璋與皇后居住的皇宮,處于最能聚氣的北斗星的“勺子”里,對應天上的星座,這地方是天皇居住的地方,可見朱元璋的天子意識有多么濃烈。 城墻建造好后,朱元璋帶著劉基、宋濂、李善長等一班臣僚,到皇宮后新建好的高大城墻下(今鐘山下的“龍脖子”處),頗為自豪地說,城墻如此堅固,有什么人能打進來?! 其他人都連聲咐和,劉基也跟著說,“堅固的城墻沒人能攻破, 只有燕子能飛進來。” 哪知道,劉基話里有玄機,燕子,燕王朱棣也。后來朱棣起兵,真的翻過了城墻,打進了皇宮,從侄兒朱炆的手里奪回了龍椅,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變”。 (北京皇宮,仿南京皇宮而建) 劉基準確預言明朝將遷都,其實是很正常的,連朱元璋本人都對南京的“帝王之宅”風水表示懷疑,選臨濠、相卞梁,看關中,喜北平,聰明的劉基能看不出來將來有遷都的可能性?不過,讓“挪地基樁”、“燕子飛進來”這些故事一附會,故事的傳奇性就大了。 最后說一下,雖然南京城很講風水,但歷史上在此立國的王朝全是短命,從孫權的東吳起,到孫中山的中華民國止,都是這樣。即使是國運久長的大明王朝,皇帝坐南京僅41年(永樂七年,朱棣便北上,僅留太子在南京監(jiān)國,正式遷都北京是永樂十九年,如果照這個算,是53年)。 短命,短命,為何這樣?玄機至今無人能破。 (北京故宮內(nèi)的“皇帝寶座”,坐上了就是真龍?zhí)熳樱?/p> 1368年正月,朱元璋如愿在南京當上了皇帝,建元洪武,改應天。 但南京的風水能否撐得起大明萬年基業(yè),朱元璋還是存有疑惑。之前在此定都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到底定都在哪,一直舉棋不定。《明太祖實錄》(卷45)記載,在南京稱帝后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九月十二(公元1369年10月20日),朱元璋把定都的事情交付朝臣討論“初,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開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 圖:南京明故宮遺址 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今建業(yè)長江天塹,龍盤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p> 這里的記載雖然說朱元璋對南京的風水滿意,“足以立國”,實際上心里還是想異地建都,在其老家鳳陽、關中等地建都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朱元璋心儀的地方還是元朝都城大都(北京)。 讓朱元璋對遷都一事直存于心間的原因,還有南京宮城的風水原因。當時,身邊極擅堪輿的軍師劉基,將皇宮卜選在偏離南京傳統(tǒng)市中心的城東北角,位于當 時的蔣山西南,遠離六朝的皇宮舊址,以與南朝短命氣象相絕。這塊新址原是燕雀湖,明朝的宮殿都是填湖后造起來的,由于沉降問題,后面形成宮城地勢前高后低 的地理特征,迷信的朱元璋覺得不吉利,這不是明朝的“大廈將傾”? 宮殿所在地都是填湖建造成的,地基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當時為了處理宮城地基,工匠想了很多辦法?,F(xiàn)代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當時在湖底打了很多木樁,在處 理地基上確實花了很多工夫,但時間一長,上面的建筑物多少都會發(fā)生移位,甚至有傾斜的現(xiàn)象,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成了朱元璋的心病,遷都的想法再次萌生。 據(jù)清代學術第一人顧炎武的考證(見《天下郡國利病書》卷13),朱元璋曾說過這樣的話,“朕經(jīng)營天下數(shù)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老矣,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shù),只得聽天。唯愿鑒朕此心,福其子孫?!弊詈笾煸斑€是聽天由命,未能遷往北京。后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算是幫其老子朱元璋圓了心愿,坊間傳說這是一份天意。 圖:北京故宮 明滅亡后,清朝在南京設江寧府,“江寧”,成了南京的又一稱呼,但這一稱號在清末又有了新的說法——天京。 1853年3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攻陷南京,他看好南京的龍脈,執(zhí)意定都于此,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國”。建國初期,中國整個社會格局并未 穩(wěn)定,清軍仍有絕對的優(yōu)勢,有人建議繼續(xù)北伐,打下北京,再定都。但洪秀全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龍蟠虎踞,足可建國立業(yè)。 如果當時洪秀全像朱元璋那樣“緩稱王”,繼續(xù)北伐,推翻清王朝是很有可能的,可惜歷史就是這樣,不容如果。 南京的“天子氣”在20世紀初再起顯露了出來。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從上海坐火車到南京就職。但孫中山在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的條件下,同意把政權讓給袁世凱。 但袁卻不愿到南京當總統(tǒng),為什么?恐怕并不僅僅因為風水上的原因,主要考慮南方是革命黨人的天下,袁到那里便沒了袁氏大業(yè)根基,日后根本沒有可能稱帝。最后還是以大局為重,南方勢力作了妥協(xié),同意袁在北京坐朝。同年的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一直到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才再度決定建都 于南京。 圖:民國銀元,上鑄大總統(tǒng)袁世凱頭像,民間俗稱“袁大頭”, 但南方革命黨人看中的南京這塊風水寶地,后來并未能讓國民黨坐穩(wěn)江山,1949年后民國政府被趕出大陸,遷往臺灣,造成了中國至今分裂的客觀事實。 這里有一個坊間傳說,民國早期有會看天象的風水先生曾稱,東方日出之地有黑龍西來,預示民國天下坐不穩(wěn)坐不長。這說法又是迷信,實是國民黨太腐敗,所作所 為不得人心才失去天下的。但聯(lián)系接下來發(fā)生的東灜——日本侵華行為,倒也是某種“天意”巧合。 這么算起來,歷史上,至少有10個朝代在南京定都建國,故南京官方現(xiàn)在對外宣傳時不再是傳統(tǒng)的“六朝故都”說法,而多稱“十朝都會”,此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從定都南京的王朝發(fā)展情況來看,南京的王朝雖然多,卻都是短命的。為什么?有古代風水師認為,一是大水龍(長江)水泄太急,二要都怪秦始皇當初“方山一鑿”,把南京的“王氣”泄掉了。真是這樣?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值得討論,在今天看來都是迷信。長江在南京這邊深情結穴,把南京溫柔地攬入懷中,流水舒緩,關愛有加。從傳統(tǒng)風水術上講,是塊上品寶地,不存在水泄太急的說法。而秦始皇鑿方山,里面的內(nèi)容多了,這里多說幾句。 圖:南京南郊方山遠眺,山頂平方如印,故意又稱“天印山” 南京,除了上面提到的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yè)、建康、江寧、應天、天京稱呼,還有冶城、越城、白下、上元、升州、集慶等別稱。南京的城、郊都是丘陵地貌,海拔200—400米之間。 南京是古今軍事家必爭要地,挾長江之險和群山之固,四周全是山,從西南往東北,江邊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鐘山,城內(nèi)北 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長命洲、張公洲、白鷺洲等沙洲也形成了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wèi)著南京。整個城池,北高南低,確實易守難攻。 但要進一步深究南京的風水,就要說到中國古代堪輿家眼里公認的“三條大龍”。什么是“龍”?這是古代風水先生故弄玄虛的說法,所謂“龍”,就是山啊,“龍勢”就是山形和地理地貌啊。不過,把山看成“龍”也比較形象,從高空中看,綿延的山脈確實就是一條龍。 圖:中國古代堪輿古籍中列示的“三條大龍”總圖 我查了一下有關堪輿方面的書籍,大致是這樣劃分的:黃河以北的山脈屬“北龍”;黃河以南、漢水以北的山脈屬“中龍”;長江兩邊諸山是“南龍”。各條大龍中有余脈、支肪,形成“小龍”。 “北龍”中最大的一條是太行,最長的一支為燕山,龍尾在平樂;“中龍”分三支—— 一支至西安,而盡關中,再一支生下幽谷,至嵩山,又一支到揚州結束;“南龍”中的祖龍是岷山,分左右兩條脈,其中右脈生出四條“小龍”,龍脈最旺; 一支為衡山,盡于湖南洞庭九江之西,再一超過桂嶺,包湘沅,盡于江西的廬山;第三支自南而東,包彭蠡之原,經(jīng)安徽黃山,盡于江蘇南京; 又于天目山分一支,盡于浙江。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包浙江之原,北龍頭在紹興,龍尾在福建、廣東境內(nèi)。 從古代堪輿術上來看,中國古代的三大都城北京、西安、南京,分列于北、中、南“三條大龍”結穴點上。 圖:南京風水形勢圖,“大水龍”長江在此深情結穴,把南京城溫柔攬入懷中。 既然“南龍”中的一條到南京收勢,那風水上的所謂真龍結穴之處在哪?包括給朱元璋皇宮選址的劉基在內(nèi)的古代堪輿家們認為,南京的真龍結穴處是城東主 峰紫金山(鐘山)。朱元璋的孝陵、孫文的中山陵均建于風水最旺的紫金山南坡??梢姡敵鮿⒒鶎⒚骰蕦m選址近紫金山,用意相當明顯。 具體分析到南京這條“龍”,古代的堪輿考察更細?!犊拜涬s著》是北宋人李思聰撰著的一部地理書,對包括南京、洛陽在內(nèi)多個城市的風水作過研究。李思聰認為,南京的龍首在城西南幾十里之外的牛首山: “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溧水蒲里生橫山、云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生分一枝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 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雖為鐘山,應龍打水,歸聚明堂?!?/p> 圖:南京牛首山塔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發(fā)現(xiàn)南京周邊諸山頭向城內(nèi),呈朝拱狀。只有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皇宮,無拱衛(wèi)之意。朱元璋一氣之下, 允許居民肆意采樵花山,砍伐山林。又命人帶著刑具去“處罰”牛首山,將牛首山痛打百鞭,又在“牛鼻子”處鑿孔,鎖以鐵索,把“牛頭”牽過來。 雖然“牛頭”被硬牽過來,但到了后來奪了侄兒朱允炆皇位,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當了幾年皇帝后,還是覺得北京的風水好。加上當時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朱棣最終選擇遷都,而把南京作為“陪都”,還是合理的,實際朱棣實行的是兩京制。 新中國建立時曾以南京為備選建都候選地之一。但是王稼祥向毛澤東建議,一是定都南京王朝皆短命。二是東南無險可守,面臨美臺等軍事壓力過大。因此南京被放棄。第三,近代以來,上海的快速崛起成為“遠東第一大商埠”,掩蓋了南京昔日東南第一都會的光芒。改革開放后,蘇錫等崛起,進一步在經(jīng)濟上超過南京。到時至今日,南京的經(jīng)濟地位已經(jīng)進一步下降。僅僅是在2016年剛剛擠進萬億GDP城市俱樂部。 江南集體崛起,競爭激烈 【本文完】 |
|